混在1275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
“据最新得到的消息,琼山县第一百六十七号住宅小区的建设已经正式开始,它的建成,将为超过两千五百户、近一万百姓提供一个坚实的居所,为此,府衙要求建设过程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施工,杜绝一切偷工减料的行为,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是为了你们自己的房子,请一定要用最大的热忱对待。”
“连接临高县和澄迈县的区间公路二号复线,于今日正式合龙,该路线的完成,为琼州大环线的实施,圆满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为更多的资源向边缘地区输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据府衙相关部门统计,截止到今日午时,从广东等地,自发渡海到来的百姓,已经突破了十万人,而仅仅今天半日的登记结果,已经超过了昨日的全天,琼州,像一盏璀璨的明灯,吸引着来自各方的人群,为共同建设这一方热土,添砖加瓦,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下面请听一首曲子,由关先生和他的乐伎社演奏的《劳动者之歌》。”
......
刘禹神色古怪地听着头顶传来的声音,如果不是眼前走过的一个个古人装束的百姓,身边站着一脸好的丫环,他恍惚间还以为回到了后世,开着电视,和老爸一块儿看《新闻联播》呢。
只是这声音,像极了五、六年代老电影里面的民党女播音员,那种又骚又嗲的声音,这是听潮所说的,声音好听、胆子又大的好姐妹当然,胆子还是挺大的,至少,播报得越来越顺畅,也没有出现太明显的打结、哆嗦之类的调调。
当然,这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感觉,眼前那些做工的百姓,却是一脸的兴奋,来这里做工,有工分可拿不说,还能听到不知道哪里来的小娘子,动人的声音,以及令人精神振奋的曲子,那激昂的鼓点、清咧的弦乐、欢快的调子,无不摧人奋进,连挖泥挑担子,都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在他的脚下,整个水库区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三个施工区,一下子涌进了近十万劳力,放眼看去,到处都是人,其还有一万是琼山大营的驻军,这些军士都参与了前些日子的抗洪抢险,有一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拥有的纪律,正是这种建设所需要的。
于是,这些军人成为所有劳力的带领者,以他们为基础,组成了一万个小队,每队不过十来人,在这片广大的区域,分片包干,各自划分出责任区,而他们当的都头、指挥使乃至军都,成为了各个片区的主事者,一直到这支队伍的最高主官,虎贲军都指挥使娄定远。
绰号‘娄蛮子’的他,没能赶远征南洋的活儿,其原因居然是抚帅亲自下令将他留下,这哪儿说理去没奈何,娄定远只能把火压回肚子里,看到自家都指一脸的阴沉,下面的几个军都自然都夹起了尾巴,老老实实地去督工,当然,由于抚帅在当场,娄蛮子什么脸色都没用,难道他还敢当着抚帅的面发出来
最后这股火变成了动力,驱使着工地的每个人,都使出了全力,否则听到的可不是什么好话。
“第二军,你们没吃早饭吗慢得跟个猪一样,不对,早吃饭的时候,某分明看到你们吃得谁都多啊,怎么,都吃到脑子里去了”
“你们第三军,以后出去不要说是咱们军出来的,娄某丢不起这个人,干个活,跟个婆娘似的,不对,老子的婆娘都你们干得快。”
听听,嘴多毒。
在他的不断驱使下,各军之间展开了不那么公开的拼,干活的速度你争我夺,越来越快,这种良性的竞争正是刘禹希望看到的,因此他没有去阻止那个家伙的毒舌,反而还加了一把火。
“好消息,由抚帅亲自主持的水库工程传来捷报,负责二号工区施工的第二军第三指挥第一都,在劳动竞赛,取得了全区第一名的成绩,他们仅仅用时一个时辰,完成了一百七十步的土方量,受到了在场领导的高度表扬。”
“哇!”
听到广播里出现自己的名字,被提到名字的那个都一下子沸腾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反过来又刺激了各个军的胃口,一个个都在暗暗加油,争取一举超过他们,也能让小娘子给报一报,这可是全府播报,谁不想让父母乡亲听到自己的名字,说出去多有劲
&nb
第一百五十五章 宣传
除开这十余万建设者,还有万名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后勤人员,这些人大都是妇人,其有许多是建设者们的家人。
应娘子是个例外,她的男人死在了大都城里,连个尸首都没有找到,在璟娘从京师启行的时候,她正好被邀到了金明家,于是便同金涂氏一块儿来到了这里,毕竟寡妇家家的,没有个依靠,在家也是被欺负的下场。
这一路是千里万里,谁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回到临安府的那一天,不过应娘子并不后悔,因为琼州不光给了她一个安稳的居处,更给了一份希望,亡夫的独子狗蛋按照强制教育法,已经在学堂里呆了数月,每一天都能学到好些生字,日后的前程,至少不会他那个被评为烈士的爹要差吧。
而做为烈属,她们早早地分到了一套房,偌大的屋子只住了母子两个,不知道羡煞了多少邻舍,这简直连儿子将来成亲的屋子都给预备好了,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当然,光顶着一个烈属的头衔,是没有工分拿的,要想活得下去,还得作工挣路子,她并不想靠着金家的救济来过活,男人是战死的,该得的恩恤一不少,连大内皇宫都进了一回,太皇太后亲自抚慰,可说是倍极哀荣,在她看来,金家并不欠着什么。
怀着这种心思,她在每日里将狗蛋送去学堂后,自己便去官府的招工处,打听有没有适合自己的事做,好在琼州是个新兴的城市,只要有把子力气,便不愁找不到活路,几个月下来,洗衣、做饭、打扫什么没做过,挣得工分,竟然不一个壮年男子要差多少。
可谁能想到,这个从不挑食,什么活都肯干的黑瘦妇人,竟然是从七品武义郎、被朝廷追赠指挥使的遗孀
眼下,她在这工地为下面的建设者们煮食,山林野地,十多万人要吃喝,当然不会用那种铁皮炉子,拾几块石头垒个土灶,去山林里捡些柴火一烧,水缸还要大许多的铁锅子里,喷香的米饭焖成了形,再配一勺子油亮的肉汤,在里头烫得烂熟的菜蔬,光是看看,令人胃口大开。
应娘子手脚麻利地做着这一切,嘴里还在不停地回应着,那股爽利劲,真到被问起亡夫的事,才黯然失神。
“......应娘子,可否说说,你们是如何认得的”
如何认得应娘子一愣,似乎又回到了多年之前,那个大着胆子提着些吃食她们家的门,自己介绍自己,憨直透着腼腆,时不时地扫过后屋的门缝,与一对好、羞涩兼而有之的眼睛,碰时的情景。
“俺是狗子,家住村东头,大名叫唤作应有成,是俺们指挥给起的,蒙他提拔,如今已经升了都头,手底下管着百十号人,每月的粮钱,也有好几缗,原本是托了村里的张媒婆,可她要得太狠,俺一想左右都是你们家,不如买成吃食,请二老尝尝,都是临安城的精细物,花了半缗呢。”
她还记得,自家爹娘,对这个自来熟的军汉,不知所措又颇有好感的模样,无他,本是一个村的,隔着不过几幢屋子远,打从光屁股树掏鸟、下河摸鱼那会子,知根知底了,后来应家人口凋零,他跑去从了军,没曾想,过了许多年,没有死在外头,反而成了禁军的军官。
她还记得,送自己出门的那一天,这个军汉忙不迭地向爹娘保证,一定会待自己好,一辈子好!
她还记得,在应家的那间祖屋里,到处都是红通通的颜色,他,一身簇新的武弁服,头簪着一朵碗口大的牡丹,黑黑的脸庞透着红光,眼睛亮得能看到心里,满嘴的酒气,手忙脚乱地挨向自己,那一刻的惊惶与甜蜜。
她还记得,婚后出门,他将自己带去指挥的家,与数十个同僚吹牛,那股子志得意满,又十分欠揍的表情。
她还记得,每一次要战场前,满不在乎安慰自己,却又拖着自己的手,那样的难舍难分。
她还记得,最后一次离家,那些晦涩难懂的话语,其实早已经挑明了一切,可怜自己当时懵然不知,只顾着埋怨......
直到噩耗传来,心里的那片天,突然塌了下来,说好的一辈子呢
她什么都记得,而此时却是希望,什么都不记得,在泪水涌出眼眶的那一刻,应娘子背过身去,用衣襟擦了擦,转过头来,依然忙着自己的活。
“李娘子,你能不能放过我,还有一大堆儿事要忙呢,我们家那口子的事,我已经不记得了,你也不要写他,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军士,运气不好,死在了外头,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苦挨,如此而已。”
赵月娥合了记事本,她看到了这个女子眼里的不舍,以及心底的那份决绝,她没有再问下去,而是在一旁帮对方干活,对她的执着,应娘子有些无奈,不过多了一个帮手,做起事来的确是要快一些。
跑到这里来,并不是出于好,而是赵月娥自己找来的差事,广播需要稿子,以她的身份,可以从机宜司拿最新的军情、政务通报,当然都是不涉及机密要务的,同时她还四下里到处去找事情来写,那些被舒云播出来的每一条消息,几乎都出自她的手,按照抚帅的要求,用得都是最平实的言语,让百姓们一听能明白。
打听应娘子的事,完全是一个偶然,她想要写一则关于烈士的稿子,无意发现,这个人的身份十分特殊,既不属于机宜司,也不是虎贲军人,而经历则可以称得传,最后竟然战死在大都城里,如此抓人眼球的素材,她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不得不说,自从离开了机宜司,她还是第一次找到了新的工作动力,一不小心,成了这个时代的新闻先驱。
午时将近了,逾十万人的吃食,准备起来要费许多功夫,能不能让这些干了大半天活的建设者们,及时吃到一顿可口的饭食,连刘禹都在关心,为此还专门遣了听潮这个大管事前来督促,在一片很大的开阔地带,数百口大锅烧得饭香四溢,刚刚煮熟的米饭,被一只只大木桶盛满,然后交于前来取饭的军士之手,用工地那种大车拖着,每一车面都插着一面将旗,代表前来的是属于哪一个工区。
“哪一路”
“第二军第五指挥第三都。”
每来一个,听潮会在本子记下,然后让后面的妇人,将吃食抬出来,汇总的工作留到最后完成,与她一样在记录的还有许多人,这其包括了前来帮助的赵月娥。
“哪一路”
“听潮娘子,是咱们啊。”
听潮抬头一看,笑了笑:“你们今天做得不错,抚帅都赞赏有加。”
说完,在本子记下了吴老四那个都的军号。
十万人,以都为单位,是一千个单位的份量,万名妇人,也差不多忙了大半天,才堪堪应付下来,等到所有人的吃食全都发放下去,还有一群特殊的人要侍候,那是自家郎君。
按照刘禹的特别交待,不搞特殊化,因此他们的吃食与下面的建设者是一样的,同样用一个木桶给装了,应娘子亲自推着小车,同听潮一块儿送了过去,赵月娥拿着些饭筷跟在后头,脚步不自觉地慢了几分。
几个人推着小车,很快来到了一处高地,等在这里的,当然不只刘禹一个人,娄定远和他手下的几个厢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赶来的关汉卿,甚至,赵月娥还看到了自己的夫君,那略微有些发胖的身材,隔得老远,抚帅的声音传了过来。
“......关夫子,知道你是个有化的,可要不要这么酸,你自己听听。”
刘禹拿着一张页,‘啪啪’地在手里摔打着,眼里带着笑,不过听潮很熟悉这种眼神,是那种挖苦加嘲讽。
“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以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还有这个,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这是你做的劳动者之歌去打听一下,哪个劳动者听得懂,这里唱了些什么”
关汉卿少见地红了脸,嘴里分辨着:“这是诗经里的话,说得是王东迁,另僻其地,百姓奉其号召,开垦田地,建立屋舍,不正是应了琼州当下的景”
“你不说,不要说他们,本官都听不明白,还以为是和尚念得超度经呢。”对于自己的不学为术,某人毫不以为耻,反而厚颜有加,振振有辞地说道:“语言通俗一点,像你作的那些戏一样,让每一个百姓都听得懂,这才是一个艺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不要搞什么阳春白雪,咱们是下里巴人,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劳动者最光荣。”
他的话,赢得了包括李十一在内的所有人支持,势单力孤的关汉卿,颇有些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好在很快吃食被送过来了,刘禹看到赵月娥跟在后面,朝着她一指。
“偌,那是李十一的娘子,她的稿子,是之前你听到过的,如果不明白该怎么写,去向
端午节
国人的平安日,也是这个创作月的最后一天,明天照例休息一天,提前告知一下大家。
这个月一共完成了十九万五千字,没有发生拖欠的现象,自我表扬一下,希望下个月能继续保持。
本卷看样子会突破两百章,下个月会接着写新琼州的故事,希望能写出社会变革当,发生在人身的一些变化,说实话这有些不容易,因为不好编故事,因此最近的更新有些吃力,如今天只有一章。
酱油会尽力去写的。
经常能看到读者反映,现代的部分有些乱,酱油自己回过头去看了一下,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早期没有经验,场景转换较生硬,所以才造成了这样子。
说点有意思的,最近手机端有个读者整理了一份现代剧情,酱油本来不知道的,是一个读者朋友发了留言,然后一看,太详细了,有些东西连我自己都记不起来了,既然这样,酱油偷个懒,把这篇东西附在后头,以便能让更多的朋友看到。
废话说完,答谢时间。
首先要感谢的是那位整理剧情的朋友,历史爱好一枚,章真得很长,足足两千多字,实在太有心了。
接下来是所有慷慨解囊,给予酱油打赏支持的朋友。
8v的老巢、青东、longtu168168、柔和庄主、威虎山老八、secondboat、百度、不会取咋整、书友30430170、书友21439708、fxcjl2等等。
感谢你们,让酱油在低潮得到鼓励,迸发出创作的热情。
当然还有送月票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cmrr、猪小熊、darkwindsd、zhengy1935、wjp5424、老肥笨熊、0四眼仔0、5977、csn69、安逸anyi、老李大叔、可园、明亦台、云亦淡风亦轻、yuen源、风小旗等等。
以及所有的读者朋友,祝你们。
安康如意!
(转载自历史爱好一枚朋友)对于本书现代部分的一些梳理
古代的不用说了,大部分都是历史人物,只有几个人是作者自己造的,如从士兵提拔的李十一,先敌后友的杨行潜,穷书生出身的张青云,大致剧情走向也很清晰,目前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现代的部分有些乱,往往压缩在许多章节,特别是从头开始看的话,会让初读的人有种莫名妙的感觉,先说说主角的几个朋友。
第一女主苏微出现在第一卷的第八章,到两人修成正果登记结婚的时候,已经是第七卷的148章,两百多万字了快,她的身世背景是现代戏的主要部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血案,这个后头再说。
两个主要的朋友,胖子郭良材和他老婆陈述,都是从全书的第二章出来了,一直都是主角的帮手,当然其经历了出轨、背叛、陷害等等剧情,这个也后头再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