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1275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

    算起来,蒲甘人攻入大理已经差不多三个月了,他们的目标就是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城,那里是古时大理的统治中心,拿下它才能算作胜利,男子听了他问起,面上有些尴尬,语气也低了不少。

    “原本我们的攻势很顺利,一直打到了庆甸、蒙化一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元人突然从别处集结了大批人马,从侧翼威胁我们大军的安全,于是我们的统帅梯诃都王子,选择了谨慎,我随着贵方的将士一起过来的时候,双方在大理城附近的赤水一带对峙着,可恶的安南人,却趁着我们吸引了元人的主力,从另一边发动突袭,占领了元江、和泥、威楚等大片地区,兵锋已经逼近了中庆路,这原本应该是贵我两国的战利品才对。”

    对于他的不忿,刘禹也是表示理解,中庆路就是后世滇省的省会春城,实际上,从元人灭亡了大理之后,其统治中心就不断地朝着这一带转移,因为那里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他们的统治,不得不说,安南人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利益。

    听了他的介绍,刘禹不禁为赛赤典这个老狐狸捏了一把汗,中南半岛上两个最著名的搅屎棍,居然都凑到了他的领地里,还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唯一的好消息则是,两者之间并没有合作的关系,反而在相互竞争,如果他真如历史上所记载的那么老辣,应该知道怎么样化解。

    既然是这样子,自己也就不用去掺和了,对于他而言,三方在大理的境内维持一个均势是最为有利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多攫取一些利益,谁让对方主动送上门来了呢。

    “额难陀先生,你说得很对,安南人今天可以背叛元人,明天就能反过来对付大宋,而贵我两国没有领土相邻,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冲突,这一点当初杨先生与贵方的和议中已经有了定论,现在你的到来,可以进一步加强这种共识,这些大象就是证明,对于贵方的要求,我本人是乐于相助的,如果你需要什么支持,不妨提出来。”

    刘禹明确的表态让男子松了一口气,无论实情如何,在广西路看来,大宋还是一个强大的邻邦,对于中南半岛上的这起子小国,都具有十分现实的威慑力,有了这位抚帅的背书,男子相信他的这一趟安南之行,应该会有不小的收




第二百四十章 入瓮(六)
    怎么办

    现在城外的条件已经开出来了,以邓得遇为首的wen官却无所适从,对方的确给出了一个台阶,但代价是需要有人担责,简单的一步棋,立刻让原本就只是利益相结合的这帮人分成了两派,在乡绅们拂袖而去的时候,留在客栈当zhong的这些官员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至少目前为止,城池还掌握在对方的手里,那些家丁足有近万人,涉及的士绅上百,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轻易得罪的,可如果不交人,外面的那位刘帅势必不肯罢休,真要起了战端,这群乌合之众又济得甚事

    原本以为广西全路的禁军全都散去各州府,集结起来怎么也得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么久的时间,元人肯定已经打到了静江城下,到时候,便成了背水一战,也不得不战之势,可谁知道,算盘打得再响,人家根本就没按常理出牌。

    城下的那支大军光凭眼睛也知道足有数万人,这么多人不可能是短时间能征集到的,那么问题来了,他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么一支队伍

    “会不会是荆湖的流民”

    不得不说,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从灾民zhong招兵,本就是大宋的国策,这样做的目地就是减少他们起事的危险,眼下虽然不是大灾之年,失去生计、背井离乡的流民同样有着这种倾向,刘禹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正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

    南下的荆湖百姓足有五十多万,囊括了谭、衡、永、全四地的几乎全部人口,以及邻近的一些州县,这股人潮对于广西本路的官员来说,就成为了一种负担,因此当初他们不愿意附合刘禹,就是怕自己治下的百姓变成这个样子,然而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路内的州官,同后世的明清等朝不一样,他们大多数都称得上勤政,也就是俗称的‘亲民官’,而在后世这顶帽子是为下头的知县准备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刘禹才会直接拿下他们,被收缴了印信之后,便基本上掌握了路内的治权,这么做放到朝堂上已经可说“大逆不道”了,难怪会引起整个wen官阶层的反弹。

    做为守臣,他们是没有权力离开辖境的,像这样的聚会,只怕终其一任都未见得会有一次,现在拜刘禹这个强势的路臣所赐,一群人同吃同住,又有了一样的遭遇,一下子变得热络起来,只可惜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如今他们无端端地被卷入了突发事件当zhong,还不知道接下来凶吉如何。

    要说对于这位新帅,没有任何人比他们认识更为深刻,那天在抚司大堂上发生一切,每个人都历历在目,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广西路太远了,对于一个掌握了军权的路臣,他们纵然全都联合起来,在制度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办法,特别是在对方根本不同你讲道理的时候,等到奏书送到朝廷,有了消息再送回来,这么着来回撕掳两三次,任期也差不多到头了。

    结果,一群人议来议去,最后也没能得出一个可行的法子,慢慢地大堂上开始安静下来,坐在周围的众人这才发现,为首的那一桌,就没有人发表过什么意见。

    “邓公、钟宪使,你们倒是说句话,这事要如何是好”等了一会儿,还是有人忍不住,他的话引起了众人的附和,钟道看了看那些人,又瞅了瞅一言不发,宛如闭目养神的老者,嘴巴动了动,却什么声音也没发出来。

    对于他们的议论,邓得遇其实都听在了耳zhong,之所以没有什么表示,是因为他一直在回想这件事的过程,最后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现在回头看一看,似乎冥冥zhong有一只手在推动,在那层迷雾的后头,站着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背影,无论怎么够都够不着。

    “诸位的忧虑,老夫都知道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硬要撑下去,只怕难以如愿,最后多半会便宜了元人,为我等所不取也。”他站起身,让众人的目光都集zhong到自己身上,才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实不相瞒,在入城之前,本官与钟宪使联名的奏书就已经送去了京师,原本还想在此等候朝廷的处置,现在也......”他摇摇头,未尽的话是什么,在座的又岂能不知,形势比人强,现在已经到了低头的时候,至少大伙都是同僚,没有刀兵相见,就有一番回旋的余地,可是看到老者一脸的颓丧,众人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提了起来。

    打量了一番众人的反应,片刻之后他就有了决定:“此事的首尾,都在老夫身上,与他人无关,你们不知情,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命而为,刘帅要怪便都在老夫一人吧。”

    听到他将责任全都担下,所有的人一下子都惊到了,可转念一想,还真的只有这么一个法子,才能消弥祸端,至少这样一来,不会给人以口实,让城外的人将他们在座的一锅给端了。

    “这......怎么成”钟道首先坐不住了,监司里头除了运使就属他这个宪使最大,邓得遇这是连他也给排除了,虞应龙等人同样站了起来,虽然他们是被动参与的,可真正得益的却是这帮子被拘禁起来的州官,哪里就能坦然受之呢。

    邓得遇摆摆手,制止了他们的争论,眼下的形势已经容不得再徐徐图之,说不定什么时候,人家就按摁不住要开战了,到那时再做什么都晚了。

    “开城吧,老夫去向他请罪,你们将某缚了也行。”

    &nbs



第二百四十一章 入瓮(完)
    城里的这股混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并没有遇到抵抗,马成旺指挥城zhong的二千多禁军,除了拿下这些wen官和他们的随从,还直接控制了内城,将原本抚司、提刑司以及各监司zhong的那些属吏,甚至是县衙、仓廪、学宫这些清水衙门都不曾放过。

    自然,城zhong唯一的wu装部门,静江府兵马司便成为了重zhong之重,足足一半的兵马,多达两个指挥的禁军将这个占地颇大的院子团团围住,直到马暨命人打开大门,甲胄都没有穿,就这么带着人施施然地走了出来,被他们直接押往了不远处的提刑司大牢zhong。

    一时间,牢zhong人满为患,那些级别稍低一些的,便不得不转到了县牢zhong,待遇自然是谈不上了,人人都处于自危当zhong,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过明天,因为看这个架式,任是谁也明白,这一回,事情算是闹大了。

    结果,原本奉命入城谈判的仇子真,还没有离开大牢,自己就变成了阶下囚,连牢房都省了,直接同李十一他们做了个伴。这还不算,大牢zhong所有的狱卒、牢头全都被带走,看押他们的人,直接换成了禁军军士,这样的变故不光百姓们摸不着头脑,就连李十一等人也是惊诧莫名,莫非这大宋的天真要变了

    紧接着,城里头开始了宵禁,大批青壮被抓做了民夫,府zhong的wu库被打开,存在里头的各种兵器都被分发了下去,那些之前进城的家丁们,则全数wu装起来,为此从原来的禁军当zhong挑出来的大批军士成为了他们的主官,一边加强城防一边开始操练,一股流言在城池散布着。

    城池已经易主了,过不了多久,元人就会前来接收,而唯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城头那面大宋的旗帜还在飘扬着,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它才会被降下来。

    这一切,都被几个乞丐模样的男子看在了眼zhong,就在街上那些耀wu扬威、呼啸而过的家丁眼皮下,这些人时不时地背转身去,寻一个僻静处,悄悄拿出一个事物,对着说上几句无人听得懂的外乡话,然后在拿着破碗可怜兮兮地跟上去,乞求他们舍一点吃食。

    “想不到这厮倒有些魄力,还真的让他做成了。”城外的大营zhong,刘禹看着手上的纸条,满意地点点头,将视线转向大帐里的一个年青将校。

    “这一回,你父子当居首功。”

    邕州都统马应麟抱拳朝行了一个军礼,面上的兴奋之色溢于言表:“都是抚帅及诸位的运筹,末将父子何敢言功,我等愿为抚帅肝脑涂地。”

    “本官不要你们肝脑涂地,要的是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知道吗”刘禹摆摆手:“此间事了,你就是虎贲后军都指挥使,有一件事须得立刻去做。”

    “末将定当效死!”马应麟毫不犹豫地应下,连做什么事都没有问。

    “先别急着答应,本官要你星夜赶赴邕州,将邕州夷为平地,可做得到”刘禹的话让他差点一个激灵,连忙抬起头来,一看大帅的眼色,根本就不像是在说笑,不由得怔住了。

    “事情你们都清楚了,元人南下在即,从这里一直到大海之侧,全都要撤离,城池已经无用,我等也不会再建。今后,凡是本官的辖境,只有敌人防我,不会再有我去防敌,不光是邕州城,就连横山寨也无须再守,左右两江,要让敌人无片瓦可遮,无寸缕可得,你可做得到”

    这番话让帐里所有的人都惊住了,大宋备边备了三百多年,从建国之初就成了国策,如今更是危在旦夕,身为一个边臣,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让人一时怎么去理解

    “末将不才,还请抚帅明示。”马应麟倒是不含糊,并没有忙着答应下来,倒是让刘禹多看了他一眼。

    “这件事,你同韦承宣去办,拆下来的城砖还有民房的那些残骸,全都送与峒人,元人入境,不会放过邕州,你要护着他们逃入山zhong,在山lin当zhong,他们才是主人,没有了人口,土地便是无用,元人也不会停留多久,到时候邕州依然是咱们的。”

    这句话,倒有一半是对着韦凤铃在说,后者心领神会地点点头,这种力度的清乡,同广西路的别处相比,区别不大,她自然不会意外,只有马应麟依然有些疑惑。

    “那末将呢”横山寨都不要了,一时间他不知道自己和虎贲后军这一万将士怎么办

    “越过广西路,直插自杞,他们原就是大宋的属国,你到了以后,要交好当地有力人士,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但是不要再立什么后王,只是推说这是朝廷的干系,你无法做主,明白么”

    自杞!马应麟应职邕州都统大半年,如何不明白那是什么地方,而听抚帅的口气,好像还不仅仅是这样。

    “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可是俯瞰大理故地,现在那里三国交错,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你只需冷眼旁观,给本官死死盯着安南人的动静,一俟



第二百四十二章 打尽
    隆隆的战鼓声响彻天际的那一刻,终于将城zhong那些人的最后一丝幻想打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对方根本就没有给自己一点反应的时间,没有第二次谈判,甚至没有警告,雷霆一般的攻势就摆到了眼前。

    “他们......他们不是峒人么”军阵离城约为一百二十步左右,恰恰在投石机的射程边缘,眼神还没到老花状态的一些乡绅,马上就认出了站在前头那些人的身份。

    这么一来就说得通了,原来这位新帅打得是这个主意,不必说这里头绝大部分都是峒人,什么时候他们如此听话,竟然连攻城这种明显是炮灰的活儿也抢着干了

    说实话,对于城楼上的乡绅们来说,他们宁可下面站着大宋禁军,也不想是这样的蕃夷,印象zhong,宋军的攻城能力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才是他们敢于铤而走险的前提,历史上张世杰带着近二十万大军都没能攻下只有五千人多人把守的泉州城,便充份地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如果是蕃人就不一定了,侬智高当年作乱,席卷大半个广西路,麾下可全都是这种打扮的人,他们虽然桀骜不驯,也同样出了名的不怕死,看情形,那位的新帅分明打着用这些不要钱的炮灰,将城zhong的守兵拼光的打算,这么一来,还怎么守要知道他们这些人接管城防不过几日的功夫,连器械都没有摸熟呢。

    “马......马老弟,你看这......还守得住么”李某拼命压抑住内心的慌乱,用几不可闻的语气,在马成旺的耳边轻声问道。

    “不好说。”马成旺打量了他们一番,这群之前还一派喜气的土财主们,已经被城外的阵势吓得战战兢兢,不光是他们,那些站在城头的家丁们,同样脸色发白,手脚抖抖索索,眼神呆呆地望着外面。

    城外,列阵已毕的攻城队伍井然而立,在金鼓声暂停之后,只有那些披甲巨兽发出的低低吼叫,偶尔会响起,这种肃杀的气氛宛如死刑之前的宣判,让城头上的人越来越紧张,直到“呯”地一下,一把不知道什么样的wu器掉到了甬道上,发出清脆而醒目的声音。

    然后便是次第响起的斥责、鞭打、告饶等等,眼见着一场混乱就要发生,马成旺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在李某在耳边说了一句:“李公,此时须得当机立断。”

    怎么个立断法,李某的脑子有些不清楚,对方似乎无意识地斜眼撇了一眼上方,他转头一看,才明白过来,城头还飘扬着大宋的旗帜,那股鲜红就像淋漓的血渍一般,显得如此刺眼。

    偏生城外打着同样的旗帜,这样一来,想不生乱都不行,可现在就要**裸地宣布叛逆这个字眼如同刀子一样刺向他的心头,下意识地就想要避开。

    没等他理出一个头绪,城外突然响起了震天的金鼓声,伴随着隆隆的鼓点,庞大的军阵潮水般涌向前方,当鼓声落下的时候,军阵已经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步,从城头望下去,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眼晕,就连那些峒人脸上的表情都一览无余,分明就是一种野兽闻着血腥的兴奋。

    一想到破城之后的惨状,李某和几个为首的乡绅都是颤抖了起来,就在这时,耳边又传来一个轻轻的话语:“这是第一通。”

    不能再等了,几个人一狠心,立时便有了决断,李某站到了城楼的当zhong,扯着嗓子大喊了起来。

    “儿郎们,城破了也是个死,不如拼上一把,只要守得十天,不,三天。”他竖起三根手指头,声音尖利得就像是夜枭:“三天功夫,元人就会到来,有了这场功绩,凭你是谁,都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官位、银钱、女人什么没有,只须挨得三天,便是一生的富贵,李某对天发誓,绝无虚言。”

    他的声音让所有人都回过了头,依然是一付呆滞的模样,再是大字不识一个,话还是听得懂的,这是要作反的节奏啊。

    问题是,刚刚进城的时候,可不是这么一个说法,一个正在努力维持秩序的都头放下手里的鞭子,挤到了人群的zhong间,不敢置信地望着他们。

    “李大官人,你说什么”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到了这个份上,他也是豁出去了:“不瞒诸位,我等早已与元人有约,只要保得城池无恙,一俟元人到来,咱们便是这里的主人,人人有赏,绝不落空,李某以身家性命担保。”
1...265266267268269...4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