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1275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

    “瞎了你的狗眼,也不看看是谁来了,于三,才几个月功夫,你这脸就没人样了是吧。”

    在门房同他们理论的是抚司之前的一个旧人,要说年纪也算不得有多大,眼睛更是好得不行,这个位置,虽然是个肥差,可看人看相,看不准倒霉的可是自家,他哪敢怠慢。、

    听到来人一口叫出自己的身份,不由得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一看不打紧,居然还真是故人:“王管事,你不是随着老帅去梧州了么,怎得会来府城”

    虽然是熟人,可于三显然没有通融的余地,依然挡在他们的身前,而即使过了他这一关,后头还站着几名全付甲胄,手持兵刃的军士,他们当zhong一个面相精悍的男子,正一脸寒霜的注视着这边,手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刀柄。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人群后头的邓得遇心里充满了失落,不过数月之前他还是这个府第的主人,如今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了。

    “老吴,发生何事”

    吴老四乍听人声,连头都没有转,站在原地冷冷地说了一句:“有人想闹事。”

    李十一知道他的性子,现在除了抚帅,只怕任何人的面子都不给,能招呼自己一句,已经很不错了,他哪会计较这些,闻言拍拍对方的胳膊,示意自己出去看看。

    “李先生。”于三等人当然知道他的来历,在这府里除了那位只露过一面的大帅,基本上就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就连马暨这种军头,对其都是客气有加,既然他出面,总算不用自己去遭罪了。

    简单了解了一下事情的原委,他就明白了这些人的用意,不光是邻路长官被拘押,还有本路所有的州府主官全都扣在了城内,再加上各州驻防的禁军悉数被征召,打散重编,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闻所未闻,他们担心的是什么,还用说吗

    李十一看了看府外,除了几个随从在门口,其余的官吏都站在府衙的对面街上,而这条街因为是抚司所在,两头已经封禁了,也只有他们这样的官身才能进得来,他推开那几个明显是随从的男子,径直走向对面。

    “邓漕使,钟宪使......不知前来所为何事。”除了他们几个路分长官,还有一些青袍男子,看情形应该是荆湖那边过来的,他便没有理会。

    &nb




第二百一十三章 变化
    在这条长达一千五百多里、纵贯整个广西路的逃难线路上,位于其终点的琼州,几个主事者也在问着同样的问题。

    按照刘禹的计划,原本属于琼州本地的百姓,都将同雷州、钦州等地过来的百姓一块混编,进入先期划出来的居民区,也就是那幢样板房的附近,因此被称为“样板小区”。

    不同于外地人的迟疑,琼州当地的百姓全都是这种变化的受益者,从大半年前开始,他们就不用离开这个人烟稀少的大岛,去别处做些散活来增加收入,大规模基建的开展,给了他们一份稳定而丰厚的收入,现在又有了一个优先改变生活的机会,哪里还能坐得住。

    因此,在琼州境内的一系列工程,包括将整个琼山县城拆成了白地,都是在这些本地的百姓积极参与之下完成的,事实证明,对于美好生活的企盼,在任何时代都是百姓们最为迫切的需求。

    而这一切,都让作为本地的最高民事主官,知琼州陈允平在欣慰之余,还有些忧心仲仲。

    “今日过海的人数有多少”

    随着各项工程的按部就班展开,他的角色更接近于一个统筹者,最大的工作量就是统计每天新到的百姓,他们的资料全都完整地进入了数据库,当然因为科技太过超前,他们只是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随后的整理只能让刘禹自己来,或是放到后世去做。

    “徐闻县到来的约为一千七百人,廉州的合浦等地九百五十人,钦州隔得远,今日的船还未到港,只怕要晚间去了。”

    说话的书办是个本地人,世代都在衙zhong当差,也就是俗称的胥吏,与三年就要轮换一次的主官相比,他们才是衙门zhong最为熟悉乡情的人,再加上本地人不得在本地当官的制度下,三年的时间,主官往往连本地的情形都还没有完全熟悉,就要调离了,哪里会有什么功夫放到细务上,不得已才会催生出乡绅这种阶层出来。

    他交上来一本帐册,因为省掉了田亩等资料,没有寻常所用的那么厚,上头自然就是传统的户籍登记法,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神秘感十足的黑科技,就连陈允平都觉得还是摸着这种纸册子心里更踏实些。

    整个移民工作,现在已经不限于雷州一地了,凡是沿海的,比如钦、廉等州都在开始,先期过来的,毫无疑问都是没有土地牵绊的雇户或是客户,还有就是虽然家zhong薄有田产,但是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根本不足以维持一家生计的下户,与其这样,还不如来琼州碰碰运气。

    “晚上到”陈允平的手上一滞,他突然想起来,现在的琼州,已经不需要区分白天黑夜了,有了那些风车一样的高大转子,黑夜zhong也能带动工地上所安置的大灯,它们所发射出来的光,极为亮眼,几乎能将整个工地照成白昼一般,如今都成为琼州一景了。

    光明之城,就是那些蕃商对于这个景象所发出来的赞叹,而被刘禹普及了一番后世知识的他们几个,才明白那不是什么神迹,只是某个叫做“电”的东西,带来的自然现象,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将雷电收服,成为一种照明光,本身已经足够神奇了,当然这样的小心思就不足为外人道了,那些蕃人对于天朝上国的仰慕,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

    “走,出去瞧瞧。”

    琼山县城现在真成了一片白地,除了这幢府衙之外,只有寥寥无几的一些建筑还挺立着,当然那并不是什么钉子户,只是临时保留做为办公之用的,官府么,多少还是需要一点特殊性,没有人会对此大惊小怪。

    那些拆下来的砖瓦基本上都没有用处,除了一些梁木之处,大都被用作了填充物,按照规划开挖的濠沟里已经开始铺设排水管,那咱足有半人身高的预制管一个一个地被拖车拖着,在前面拉动车子的,并不是常见的黄牛,而是大象。

    这些看似高大、实则温顺的庞然大物,也成为了琼州当地的一景,特别是那些半大的孩童,在经历了初见的惊诧之后,知道是为人驯服的,便再也不会害怕,反而每当它们拉着长长的车身从仓库那头出来,就跟在后面起哄,赶都赶不走。

    而被规划出来的第一批居民区,就在那些马路的附近,当zhong留出来的除了宽达数丈的路面,还有两旁的绿化带,将会栽种移自山区的高大树木,陈允平甚至能想像出,树荫映照之下的那种清凉,再加上排列整齐的路灯,将是何等动人的景象。

    在他看来,这些居民区就像是城zhong的坊市,将来甚至会有坊门和坊丁,不一定会叫这个名称,但作用上大致是不差的,整个居民区用白色的石灰标出了界限,将会容纳五十幢左右的多层居民楼,其zhong大约三十多幢已经开工了,作工的就是将来会入住的百姓们。

    难怪,今天跟在大象后头的孩童少了许多,想必是自家的楼开建了,所有能帮上忙的,都被各自的父母叫了去,小孩也好,女人也罢,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能出一分力的,都不会吝惜,既然分了户,没人不想早一天入住,享受旁人羡慕的眼光。

    这一切都是他亲自经手的,眼看着在那幢已经建成的五层楼房后头,无数的百姓正在平整土地,开挖地基,动作快的,甚至已经开始了第一层楼的墙柱浇砌,之所以只有这么多楼一起开建,并不是缺少人工,也不是少了材料,而是没有足够的老师傅来带,只



第二百一十四章 受教
    有了钦州这批百姓,对于刘禹所提出的编户规则,就能更加完善了,否则只凭为数不多的外来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避免同楼不同乡,对此陈允平纵然再有不同意见,真正执行起来,却是不折不扣的。

    离开这里说得容易,可是放眼大宋,哪里还有一个安稳之地,可以供他这样的人施展抱负,陈允平的妥协还在于另一点,他想看看,如果实行这样的做法,倒底与之前会有多大的区别至少国难当头,救民成为了迫切之事,而除了琼州一地,又有哪里才是实实在在地做着这样的事。

    圣贤书里的那些微言大义,如今就血淋淋摆放到了眼前,殉国容易救国难,他也有妻儿老母,也有家族传承,只有活下去,才能传下去。

    此刻,在茫无边际的黑暗zhong,被电光灯照如白昼的琼州,如同夜里的一支火烛,微弱而又坚强,也只有看到这样的场面,才能让人心里觉得安定,眼zhong那些背着简单行李茫然无措的百姓们,在领到户籍卡之后喜极而泣的变化,他的心也同样被洗涤了一遍,以往那些伤春悲秋的词句,显得那样地飘渺无边,难以抒怀。

    “君衡,到处寻你不见,却在这里,叫某好找。”

    陈允平扭头一看,杨行潜提着袍角,匆匆地走了过来,只看他的样子,就知道这不是虚言,应该先去了府衙,被人告知才又找到了这里。

    “钦州的百姓到得晚,某有些不踏实,故此来看看,怎的有事情。”

    琼州三人组里,张青云负责在海峡对面进行鼓动和登记工作,雷州、廉州、钦州三地轮流跑,一时半会儿是见不到人的,而他则坐镇琼州,负责编户、安排工程,掌总的便是这位抚司幕zhong参谋,物资的调遣、计划的安排、以及情报的汇总等等,三人平时忙得都是不可开交,而象眼下这般找来,多半就是有事发生,事情还小不了。

    “借一步再说。”杨行潜将他拉到一边,离着登记的那片地儿有十来步远,就连光线都暗了好大一截,才停下来。

    “静江府那头传来消息,姜招抚所部护着逃难的荆湖民众全数进入广西,总数超过了五十万,他们已然南下,半月之后就会抵达海峡对岸,谭州城已被重重围困,失陷只怕就是不久的事,咱们这里要快一些了。”

    “这么多”

    陈允平差点失声叫了出来,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五十万人逃入了广西,如果再加上本路在籍的二百多万人口,都不算那些黑户和峒人、夷人,需要安置的数目也接近了三百万,这是一个古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庞大数字,因为它将意味着海量的物资储备还有工作!

    而想得更深一层,这么多人猬集在对面,如果没有一个妥善的安置,真的就会像刘禹之前所说的那样,不是救民而是害民了,可问题是,他们的人手就这么多,已经铺开了一个很大的摊子,在码头等处的登记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晚里,还要怎么做才能加快这一进程。

    “行潜老弟可有教我”无论于公于私,杨行潜既然来找他,必然就会有了计划,他此刻脑子里有些乱,想不到也就不再想了。

    “事情倒是不难办,只是要辛苦君衡兄了。”时间很紧,杨行潜也不再卖什么关子:“先说琼州这一头,光是靠着一个琼州港可不成,这样子太慢了,澄迈、临高、以及宜伦各地,都要展开,从雷州过来的,分别在这里和澄迈县的感恩栅码头上岸,廉州合浦等地过来的,在临高的市舶司码头上岸,钦州等地过来的则在宜伦上岸,至于人手方面......”

    他略为停顿了一下:“某即刻就会去到对岸,从静江府那边会有一批学子送来,约有百余人,再加上本路各州的读书人,只要有志于此的,都会优先遣送,你这里先着人去各处做好准备,一俟人手到了,便马上开展,各项事宜,都由你统筹,最要紧的一点,临时所居的帐篷等物,一定要备足,这里虽然不是那么冷,露宿也是要不得的。”

    不知不觉间,他的语气已经有了几分吩咐的味道,然而陈允平此时哪还有别的心思,对于他的话,一一都铭记于心,等了一会儿,对方停了下来,似乎在想什么事情,过了好一阵,才有了动静。

    “一急差点就给忘了,毗陵郡夫人已经到了福建路,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抵达琼州,若是有什么音信传来,还要劳烦君衡兄派出人去接一下,另外她等的居所,等抚帅来了向他讨个主意,也要事先做好安排。”

    陈允平愣了一会儿,才明白这个郡夫人是指的刘娘子,也就是传闻zhong本地的女主人,那些在建的工程zhong,倒是绝大部分都在她的名下,这还真是件急务,总不好让人家一来就住在帐篷里吧

    这么一想,他便看了看对方的眼色,很显然,对此杨行潜也没有法子,主意肯定还得刘禹自己来拿,可问题是,他人在哪里

    两人的心意相通



第二百一十七章 助力
    这是属于他的琼州,在十三世纪全球处于一片漆黑的时候,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芒,风力和太阳电只能带来有限的照明用电,但依然点亮了南华夏的天空。

    走出仓库的大门,呼吸着那股迥异于后世的空气,似乎就连头脑都清醒了几分,一趟运送从上货到下完,差不多要一个小时,趁着这个空隙,正好可以巡视一番,或是对出现的问题指导和收集。

    很快,陈允平就闻讯而来,见到他的身影,毫不掩饰地松了一口气,倒是让他有些奇怪。

    “杨参谋昨日趁夜过海去了,听他的语气,那边的事情颇有不顺,下官还在想,若是你在此就好了,这想着想着,事情就成了真,可不是好”

    听他将事情一说,刘禹就明白了,像这样的大规模移民,如果没有任何阻碍,才是见了鬼,对此他一早就有准备,不过是等着看看,会有谁跳出来,到那时才能决定怎么应对,很明显,现在这些人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这件事最大的难点在于,反对的这些人也许并不一定就是想要投降元人,站在他们的阶级立场,单纯地认为这么做会侵犯他们的利益而已,而原本他也是属于这个阶级的。

    可如今他依靠的是什么人军队,做了这么多事,唯一完全听命于他的就只有军队,那是一场接一场的胜利所带来的,宋人的军队组成以良家子为主,每一个军士的身后就是一个没有田产或是田产不足以养家的社会底层家庭,因此,这些客户或是下户才是他的坚强依靠,而不是那些垄断了生产资料的地主乡绅。

    无论刘禹想要做什么,同他们翻脸都是迟早的事,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要采取暴力的手段,说倒底目前还处于一个宗族社会zhong,这些乡绅往往同时也是宗族zhong的领袖,代表着一大批同姓的利益。

    因此,他才会借助元人的入侵,将这种关系割裂开来,在生死面前,百姓们有着自己的生存智慧,绝不会为了某个虚无飘渺的信念而去舍弃一切,现在的问题在于,这种威胁到了哪一步了。

    陈允平的消息全来自于杨行潜走之前的转告,然而光是这种泛于表面的东西,已经足够让人心惊了,谭州城能守多久,刘禹没有任何历史可以做为参考,也许会长些,也许已经破城了,无论怎么样,广西境内的速度都太慢了,每天从对面过来的人数才三、四千,这样算下来,得多少天才能完成整个移民行动。

    而对于杨行潜的布置,他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如果个个都要等着他来安排活儿,就是累死也做不了多少事,好在找的这些人虽然能力上不见得有多高,主观能动性还是有的,算是唯一的安慰吧。

    此刻,在陈允平的眼里,刘禹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理当所然的淡定,上官的从容也能感染到他们这些具体做事的人,之前的那种忧心,似乎一下子就不翼而飞了,这样的感觉是他从来没有在别处有过的。

    “如今,第一批编入籍册zhong的居民已经开始了建楼,时间上比不得之前那幢快,不过这些天看下来,倒是越做越熟炼,料必不久,又能带出一批可用的工匠了。”

    “那是自然,熟能生巧么,砌砖其实同造城墙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不算得复杂,黄器之那里呢,有没有找你诉苦”

    以熟带生,慢慢培养工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建楼房他自己都不会,全靠着一批能人巧匠慢慢摸索,再加上从后世找来的那些施工手册,才能奠定这一切的基础,否则只能锯木头住窝棚了,那还算是什么新时代新石器还差不多。

    “哪能没有”一说到这个,陈允平就止不住的笑意:“他那里整间屋子都是个宝藏,招了五百人去守着,犹自不放心,常常与下官抱怨,这是‘守着金山要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将那起子蕃人打发走。”

    “哈哈!”刘禹抚掌而笑,一想到黄镛那个道学先生的性子,生生被折磨成了守财奴,乐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人家是来做生意的,求都求不来,赶走了,市舶司日后还找谁去抽税朝廷一百万两百万的定数如何达成。”

    他当然知道,黄镛的意思在于催促他尽快开埠,眼下聚集在临高港的蕃船已经差不多达到了饱和,上岸的蕃人更是为数众多,如果不是看守得力,又有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物吊着,他们只怕一早就闹腾开了。
1...258259260261262...4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