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秋风知了
这小子也不是啥好东西,咦?为什么要用也呢?
杨汉心中胡乱想着,脸上却是一副严肃的神情:某虽自诩有些本事,但徐将军更善于统兵,治军严谨,又深得士卒用拥戴,被大将军誉为周亚夫,岂是等闲,若某兵谏,唯有死路一条。
未想徐将军竟有如此之能。高干呵呵笑了两声,眼珠一动,又道:桥瑁一向反对吾舅父,又何妨令徐将军杀了桥瑁,否则桥瑁终为阻碍。
杨汉皱起眉头:高先生,汝这是要我等投名状乎?
汝不必辩白!看高干欲摇头否认,杨汉沉着脸冷哼道:某是个直白人,只做直白事,汝既想让我等归附汝舅父,想要谋取功勋,却又疑神疑鬼,哼!大丈夫宜当机立断,扭扭捏捏,徒自错失良机,若袁本初亦如此,恐非可投之明主也!天下诸侯,亦非袁本初一人耳,关东有曹操刘备,荆州有刘表,江东有孙策,何人不可投?
高干见杨汉生怒,并没有生气,他好结交名士,这点气度还是有的。不过杨汉这一发火,反倒让高干更相信了他先前的话,忙退后两步,向杨汉躬身一礼,诚挚的道:是高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万望杨兄见谅。
看到高干道歉,杨汉怒颜稍霁,沉声道:如今大将军各部明争暗斗,变数太多,曹操前日亦派人前来,高先生离去后,我等静候五日,若五日没有消息,某便随徐将军与曹操使节相谈。
高干神色凝重起来:多谢杨兄告知,吾必说服吾舅父!
不多时,马车过来,杨汉将高干送上了马车,送离河内。
庐江郡,皖县。
张辽每天晨练后都会用一个时辰来查看各处传来的情报,思考问题,然后才会处理文书。
张辽处理情报时,一般只有貂蝉陪在一旁,貂蝉也在暗影司挂职,协助李儒收集整理情报,然后交给张辽,美人在旁,情报也看的有滋有味,她算是张辽的小秘了。
看到张辽阅完情报,貂蝉又给他倒上了一杯茶,问道:将军,袁绍会中计麽?
整理情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整理者的见识和眼界,这一点貂蝉知道自己比李儒差的很远,就常常对一些疑惑或不解的问题来请教张辽。作为身边最信任的人,还是自己的女人,张辽也悉心培养她。
认真的女人有一种知性美,何况貂蝉这般天下绝色,张辽欣赏着眼前的佳人,鼻尖闻着淡淡的幽香,靠在椅子上,笑道:设谋诈人,成败与否,关键在两点:
一是谋敌之必取,只要筹码足够,便可乱敌之心,昏敌之智,既是必取,那就要让他行险也要跟着走,如此便掌握了主动权。
二是谋敌性格,天下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只要把握住目标的性格缺陷,那谋略成功的几率就比较大了。
至于袁绍,张辽呵呵笑道:善于养名,聚人能力一流,为政宽厚,爱护百姓,治理地方也很有力,这一点不错,比曹操强,不过他没有曹操狡诈,如果此次谋划的对象的曹操,那结果很难说,曹操多疑而果断,谋定而后动,不会轻易为利所动。袁绍则不同,袁绍的心性比曹操差了些,这些年被我死死困在冀州,发展早已到了极限,亟待扩张,如今奉孝以河内与中山常山作为诱饵设谋,袁绍一定会忍不住的,这是他扩张立业的大好机会,绝不会放过。他算是个人物,但决断与远见比曹操差得太多。
张辽有一句话没说出来,历史上官渡之战前袁绍占据那么大的优势,却被曹操打败了,一者是他遇到了曹操这个大神级对手,二者就是自身战略太差,战术水平也一般,临场换将,用人不当,反复犹疑,缺乏曹操那股子狠劲。
看着貂蝉若有所思的样子,张辽又笑道:分析问题,要抓住最关键之处,余者都是其次。小玉,你认为决定河北之谋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最关键的因素貂蝉蹙起好看的眉毛思索着,樱唇里喃喃念叨:是三个重要地方麽?还是高干?都有些不对
张辽不急不缓的引导着:袁绍如何能相信徐晃要投靠他,郭嘉也要与他划分幽冀?
貂蝉眼睛突然一亮:是将军战的消息?
不错,孺子可教!张辽微笑道:关键在于他相不相信我战死了,如果他相信我战死,那就一定会中计,如果不信,那河北之谋就失败了,所以关键还在我身上,郭嘉让桥瑁徐晃和杨汉诈高干,便是为了这个目的,让高干将我的‘死讯’带给袁绍,令他深信不疑。
那袁绍会相信麽?貂蝉忍不住问。
张辽伸了个懒腰:这世间有两种人,两种思维,一种人听到消息会不自觉往利好的方向想,另一种人听到消息后第一个反应是怀疑,他会从多个角度反复验证自己的怀疑。我战死的消息传出去,呵呵袁绍多半会相信,而曹操多半会怀疑。
貂蝉又问道:可是袁绍手下有不少谋士。
不错,懂得周全思考问题了。张辽笑了笑,又道:不过还要往深处思考,依旧是袁绍的性格,河北的谋士有几个厉害的,但决定的还是袁绍,袁绍能聚人,却不能用人,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谋士说的他可不一定会听。
张辽说着,脑海里不由想起历史对于袁绍纳谋方面的记载:
绍不听。
绍又不听。
绍不从。
绍又不从。
绍弗从。
绍又弗从
那些谋士能一直死心塌地的跟着袁绍也不容易啊。
貂蝉听了张辽步步挖深的引导和解释,登时对一切了然于心,美丽无暇的俏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婢子明白了,将军真厉害。
明白就好。
张辽却被貂蝉的娇态勾得大动,一把将她的娇躯揽过来,在她玲珑圆润的耳边低声道:你不是很喜欢宝宝麽,我们去造一个!
啊?貂蝉俏脸一下子飞红,来不及躲避,就被张辽抱进了屋里。
第七百一十五章 袁绍不听
冀州,邺城,州牧府。
冀州牧袁绍召集一众幕僚准备议事,田丰逢纪许攸郭图辛评荀谌皆赶了过来,众人进了厅堂后看到高干竟然也在,无不惊讶。
高干素来与众人关系都不错,身份又特殊,深得袁术喜爱,地位不下于袁谭诸子,他们当即纷纷上前叙旧,询问情由,得知高干竟是徐晃放回来的,一众谋士皆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袁绍看众人已经到齐,让高干将一份文书交给众谋士传阅,才开口道:昨日郭嘉自中山郡送来文书,要将中山常山二郡归予我,而换幽州渔阳广阳右北平三郡,诸君以为如何?
先前灭公孙瓒时,郭嘉与赵云趁机去了幽州西部代郡涿郡和上谷三郡,袁绍则取了幽州中部广阳渔阳和右北平三郡。
辛评怒道:郭嘉何人也?竖子得志耳,安敢与吾主论幽冀!中山常山要取,幽州之土不可换!
田丰沉声道:主公,中山常山,控井陉而连并州,此二郡在外,终为人所制,若得二郡,可西图并州,迂回取上党,继而俯攻河内,是以此二郡可谓重于幽州,然而郭嘉素来狡诈多智,更有赵云为爪牙,不可轻视,他以中山常山换幽州数郡,于他有害无利,何故为之?只恐有诈,宜审慎行事!
袁绍刚开始听得面露微笑,但听到田丰怀疑有诈时,不由皱起了眉头。
主公勿疑!一旁许攸急声道:张辽已死,郭嘉无本之木,无名之徒,岂敢独据中山常山!此招祸之举,他既要与主公划幽冀,当是知机而退。纵彼有诈,我等亦可将计就计,主公可先应之,且将幽州送予他,速以重兵占据中山常山,而后趁郭嘉立足幽州未稳之际,联合乌桓鲜卑,夹击郭嘉,彼纵然有赵云之勇,岂能当之乎?
袁绍听得连连点头。
田丰却反问道:若张辽未死呢?
许攸冷笑道:张辽之死,天下咸知,何况雒阳生此大变,若张辽尚在,岂能坐视曹操刘备于毒之徒挟走天子?
田丰沉声道:吾尝见张辽,此人行事缜密,智虑周全,战死庐江之事,未必可信,雒阳朝廷之变,其中内情不尽知晓,须打探清楚。
元皓。袁绍面带微笑:昨夜元才归来,带来一个消息,确认张辽已死。
田丰还没有说话,许攸便抢着道:如此好消息,还请主公速速道来。
袁绍看了一眼高干,高干当即将自己在朝歌被释放的前因后果细细说明,而后又道:从河内情况看,张辽已死,其部曲分裂内斗,徐晃与桥瑁应是不合,徐晃又有投靠主公之意,主公可先派使者去河内招揽徐晃,以示诚意,河内若定,便可依许先生之计,谋取中山常山。
逢纪点头道:若得河内,可窥雒阳,而后取中山常山而夺上党,进而俯攻河东,谋并州,进关中,则天下半壁可得,此主公霸业之始也!
田丰依旧反驳:吾恐河内亦是诈谋。
高干一愣,脸上露出不服之色,却没有反驳。
许攸逢纪等人皆皱起眉头。
袁绍却突然道:昨日亦收到上党消息,吾兄被驱赶,黑山贼张燕夺取上党。
许攸不由拊掌笑道:上党河内中山皆乱,雒阳朝廷大变,九江庐江亦是如此,张辽必不生矣!
郭图眼神闪烁了下,突然开口道:张辽虽智,却重情义,为了从弟甘冒奇险,可信。虽勇不可挡,然中了毒箭,想必亦是无法自救。
郭图平时出言不多,其他人反而对他更为忌惮,他此言一出,袁绍不由点头:公则之言极是。
袁绍此言算是定了调子,接下来袁绍和一众谋士讨论的就是先取河内还是中山常山,对于张辽是否身死他们已经毫不怀疑。
事实上,对于张辽战死的消息许攸等人原本就没有多少怀疑,毕竟战死沙场是很正常的事,而且这几年间死的权臣太多了,何进死了,丁原死了,董卓死了,王允死了,李傕郭汜死了,朝廷公卿死了大半,公孙瓒死了,最近袁术也死了,凭什么张辽就不会死?
只有田丰敏锐的察觉到似乎有些不对,但他又不能说出哪里不对,对郭嘉舍珠玉而取瓦砾的怀疑也被许攸等人驳斥,因为以许攸的策略取中山二地风险并不大,而田丰也想不出郭嘉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他建议袁绍再观望一阵,却被否决,袁绍这一次完全不听他的,最终决定先收徐晃,取河内,同时派颜良和逢纪领两万兵马去中山常山向郭嘉接管二郡。
不是袁绍心急,而是在郭图的提醒下,他也怕郭嘉后悔,夜长梦多。如今他派了两万兵马前去,有颜良之勇逢纪之谋,足以自保,便是郭嘉偷袭他们,也不虞出现太大的损失。
比之收获,这点风险是完全可以冒的。
许攸逢纪等一众谋士与袁绍是同样的心理,他们与袁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袁绍一统天下,他们就是从龙之臣,如今有这么好一个时机,他们又怎会放过?挡人前程如杀人父母,对于几番提出异议的田丰,他们心里都有些不满。
袁绍当即就下了命令,派颜良与逢纪带两万兵马奔赴中山,又着文丑许攸高干带兵去河内。
田丰劝阻袁绍不住,回到府中,仍是眉头紧锁,作为袁绍手下还算清醒的一个谋士,他隐隐感到了一种危机感,却不知从何而来,只能拧眉苦苦思索。
郭图回到府中,神情却有些茫然。
袁绍手下,就他和田丰与张辽接触过,田丰怀疑张辽没死,郭图同样怀疑,而且非常怀疑。
今日他出言分析,也只是为了迎合袁绍的心思而已,不是因为其他,因为袁绍想听到这个,他擅长琢磨人,对袁绍太了解了,袁绍心底是想同时出兵的,他如果反对,会招致袁绍不悦。
说来也奇怪,袁绍对他算是不错了,但他对袁绍的忠心总不是那么强烈。他曾细细思索过原因,结果竟然是因为张辽。他那时候对张辽是发自心底的惧怕,后来到了袁绍这里,本以为是从此天空海阔,但出乎了他的意料,结果竟不是这样的。
袁绍的确对他们这些谋士不错,但在张辽手下呆过后,到了袁绍这里,总有种奇怪的感觉,袁绍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与张辽相比,袁绍的爱才更近乎一种面子,像是摆给别人看的,让他有爱士之名,真正用才却差的很远。
袁绍面子上很大气,但真正用起人来骨子里却是小气,如果你毫不讳言的指摘他的错误,他心里会很不悦,而且会记下来。
而张辽不同,虽然他当初在张辽手下那一段经历算不上愉快,但不得不承认,张辽的骨子里是大气!他能将每个人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而且放任你施展才华,错了也不怕,改过就是,指摘他的错误,他会诚恳认错,毫不顾忌自己的面子,而且会更加重用你,这才是真正的大气。
如果说袁绍是以恩养士,那张辽就是以才养士,以恩养士纵然重视,却难免有种施恩的优越感,以才养士才是发自内心的重视。
袁绍招纳名士就像养鹿养鹤,待遇优厚,但多半是用来观赏的,还能博得美名。张辽用人就像养马养犬,待遇也不错,更重要的是能让你各展所长,会驾车的驾车,能上战场的上战场,会咬的就让你看门。
同等待遇下,至于做鹿鹤好还是做犬马好,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滋味了。
正是有这种对比,让郭图在袁绍手下难以进入谋士角色,这两年很低调,他本是个喜欢谋算的人,但冷眼看逢纪许攸等人明争暗斗,总有种意兴索然的感觉。
此番袁绍谋取中山常山与河东,郭图内心深处并不看好,因为他知道张辽的厉害,尤其是在统御手下方面,宽严并济,深得部属拥戴,即便张辽真的因为意外战死,他的手下也绝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内斗,多半会一起拥立张辽的儿子。
因为张辽在两年前曾放归他的家眷,他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但儿子竟然不愿意留在冀州,坚持要回河东,这让他当时很是震惊,但听了妻儿在河东的待遇和环境,生活富足,儿子还上了学堂,有蔡邕司马徽乐详等大儒教导,他不由沉默了。
他的家眷初时不过是被贾诩劫持的人质,如今竟然在河东也过得这么好,接受良好的教育,足见张辽对人恩德之重了。
所以郭图对郭嘉徐晃的行为很是怀疑,至于这些人要干什么?郭图心中隐隐有一个可怕的想法,如果张辽果真没死,那他的目标是什么?
袁术灭了,张辽取得江淮之地,如今不该就是河北麽?
第七百一十六章 雷霆攻击
几乎同时,田丰也与郭图想到了一处,他用了反推法,假设张辽没死,那得出的结论就是张辽开始谋划河北了。
田丰对自己这个猜测感到惊骇,急忙去找袁绍,劝阻道:张辽擅长用兵,诡诈无常,不可轻视。眼下四方皆动,实为异常,若张辽果真未死,必是在谋算河北,如今形势危如累卵,不如暂且固守,以不变应万变,再暗中联结曹操,远交近攻,夺取河内不迟。
哪料到袁绍根本不听他的,田丰的一切推断都是建立在张辽未死的前提下,可是袁绍根本不相信张辽未死,认为眼前正是他舒展手脚的良机。
田丰性格强硬,于是强谏,并以昔日讨伐董卓时张辽攻取河内大败袁绍为例,极言张辽之狡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