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也就是说,有了两千五百万两银子,朝廷就足以支撑到年底了,因为各项支出都已经做过预算了,该花的部分的银子早已准备就绪,余下的钱都可以作为活动资金来使用。

    作为户部尚书,李侍问头一次感到有钱的好处,兼顾边务与镇抚,的确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若是户部再能收获五百万两银子的话,那是年便可以安然度过了。

    于是乎,抄没藩王的土地就成了户部盯上的肥肉,按照与某太子商定的“三成标价≈ap;一成归库”的标准,所有藩王封地内的土地都将被拍卖。

    户部每卖掉一亩地,可以赚取一两至三钱银子不等的好处,买到五千万亩耕地,少说也能进账两百万两,卖掉古玩字画可得售价的五成,两项相加,入账五百万两银子并不太难。

    某太子就是在用一切能够套现的东西疯狂套现,这就是迅速积累原始资金的快捷方式,除了紫禁城,什么能卖钱就卖什么,尤其是变卖别人的东西……

    外面还散养着十几只藩王,将这些“猪”都抓到京城的话,虽说不是什么周王一样的大土豪,可光是金银部分,估计也能落袋四五百万两银子。

    到时候还可以与户部合伙做买卖,甚至可以让东宫的资金超过户部太仓的存银,现在应该就已经大大超过了,不过需要花钱的地方多得是,依然不能大手大脚。

    “好!好!好!”

    “妙!妙!妙!”

    周王朱恭枵与秦王朱存极一个劲地在赞叹昨天拍摄的照片,虽然是铜板相片,可在这时候已经被诸多藩王视为价值连城的仙界之物了。

    照片拍得众人真是惟妙惟肖,堪称鬼斧神工,远超画师之作,就跟将真人装在里面似的,藩王们真是越看越喜欢。

    由于所有藩王都领到了自己的路费,兜里有了钱,三十两银子一张的照片也就显得不那么贵了,一口气拍一百张都拍得起。

    用刷了漆的相框装裱起来,上面附上一层玻璃,更是显得无比华贵,加上无以伦比的拍摄手法,看起来完全值这个价,甚至是物超所值。

    传扬出去之后,退朝之后的外朝,尤其是承天门之后的院子里几乎成了临时被藩王们征用的拍摄场地。

    刚开始还小打小闹,拍个张就觉得差不多了,但加入了背景,尤其是建筑之后,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就升级到疯狂自拍级别了。

    通常都是二十张起步,包括承天门、午门、皇极殿,甚至门前的金水桥都要拍到,最后甚至加入了常朝大象,附加主角各种威武霸气侧漏的姿势。

    光自己拍还不够,藩王们让家丁将家人都请来,全家福起步,自家合拍,然后与诸多郡王合拍,郡王全家福,郡王自拍,一直拍到铜板告罄……

    而百官们丝毫也不含糊,听说朝廷主动给众人拍照,还是户部掏钱,便都开始主动排队,拍照地点自然是在吏部,由于是证件照,所以不可能像藩王们那么随意选址。

    对于巴掌大的戴冠照,所有官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吏部已经人满为患,排出了多条长龙,连负责拍照的内侍也得到了官吏们足够高的礼遇,再也不是平素眼中的“不完人”了。

    具体分组就是按照品级来确定,一、二、三品大员是高层,不是阁老就是尚书,最不济也是侍郎,自然高人一等,享受优先待遇无可厚非,谁都说不出什么。

    四、五、六品算中层,即便是从六品,一个月还有六十两银子的月俸,只要不乱花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是舒坦的。

    余下就都算是底层了,也就比小吏好一些,不过出门也是能够被手下与百姓点头哈腰的,是官的地位就是比寻常人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品级越低,官员数量也就越多,排队时间自然很长,但都得耐心等着,凡是上朝的官员,不分品级,都可以在今天拍照,明天就要轮到京城周边的官员了。

    只要有了证件照,任何人都不可能扮作畿辅周边的朝廷官员混入皇城了,往后内侍与厂卫,甚至大汉将军们也要拍照,皇城的安全等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制作第一代官方证件,还要给官员们进行身份信息监测,譬如身高、体重、指纹、签名,以及档案里的籍贯与出生日期,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必须一次收集齐备。

    “不易!不易!”

    一套流程走下来,连首辅薛国观都觉得很是繁琐,光是测量体重,就需要脱帽、拖鞋,把身上的零碎都掏出去才行,好在是夏天,新式朝服也足够轻盈,不需要再脱衣服了……

    “啧啧!此照片甚是新奇!”

    为了给数百位同僚置办好证件,作为吏部尚书的堵胤锡已经忙的不亦乐乎了,不过在礼部尚书冯铨看来,此事的确趣味十足,光是那照片便是不可多得之物。

    不光是诸多藩王,包括大小官员在内,没人不对照相这种被太子爷称之为科学技术的玩意感兴趣,今日藩王们在外朝拍照便引起了众人的高度关注。

    由于藩王们不久便要离京,前往新封地,这种事才引起官员们的不满。说到底,皇城也是皇室的居所,只不过皇极殿是办公地而已,宗室拍照似乎也没多大的不妥之处。

    凡是可以经常进出东宫的大员,都有幸提前见过照片,所以不论是薛国观还是冯铨,都已经对照片的模样有了清楚的认识。

    真正完全不曾接触到的,就是那些三品以下的官员。若非太子爷与户部商定费用之事,这照片以及证件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配发给广大官员们。

    “多亏殿下睿智英明,不然我等在有生之年都难以得此物件了!”

    次辅吴甡不像两位同僚,他好歹也算是个饱学之士,但从未听说过如此技术,与科学院院长宋应星闲聊过之后方才得知,连宋院长都不谙此道,故而这照相可谓高深莫测。

    科学院上下只有两人前来户部拍照,就是院长宋应星和副院长熊人霖,科学院虽说是朝廷的衙门,但两人的手下全都不是官吏,这样才能实现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初衷。

    想要做官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然而很多才子,包括薄珏在内,对于八股都是一窍不通,更不感兴趣,考试必定会一败涂地,某太子这才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对于科学院上下的年俸待遇,不少官吏也是非常眼红的,不过御史都受品级所限,被挡在了殿外,根据某太子的指示,内阁对御史上奏的关于科学院的不利奏疏一律留中不发。

    在这样妥贴周到的保护下,科学院才得以正常运转,实施科研项目,快速追近与西方的差距,不然早就被一群“红眼病患者”给拆得七零八落了。

    “此话不错,乃是一桩美事也!”

    工部尚书张国维一直在城外工地监督新城基地的进度,为了拍摄证件照才回来,对于有利于朝廷的一切科学项目,张总工程师都持支持的态度。

    太子殿下力主建造一座新城,张国维是万分赞同的,先不说新城作用如何,就算照顾畿辅周边的穷苦百姓与流落至此的灾珉,也需要实施如此以工代赈之举。

    新城项目一下子就能吸纳数万劳力,加上烧砖、炼铁、运输、住宿、餐饮等环节,能够覆盖到的行业就更多了,几乎小半个京城的商家都会从中受益。

    若是光砸四百万两银子,多半做不到如此效果,而且待这笔款子花完,一切又将恢复如初。

    莫不如直接建造一座防御力极高的城池,不光可以与老城互为犄角之势,防备东虏威胁老城安慰,还能容纳数十万百姓与军队,算是一举夺得的好事。

    如今太子殿下为百官拍摄证件照,虽说是收费的,费用还不算低,可也是千古以来的头一次,绝大部分官员都对此拍手称快。

    在七个尚书里,工部尚书张国维、吏部尚书堵胤锡、医部尚书路振飞是立场鲜明地支持太子的。

    兵部尚书王家彦与户部尚书李待问持中立观点,太子占理就支持太子,否则便要据理力争

    刑部尚书甄淑和礼部尚书冯铨与前两批人略有不同,甄淑不愿过多参与朝政,谁最后拍板,他就听谁的。

    冯铨则是首辅薛国观的仆从,因为首辅已经成了准国仗,冯铨这么做倒是没错,起码可以明哲保身……

    (iishu)是,,,,!




第488章:十两银子
    【】(iishu),

    “首辅可知殿下为何让我等拍摄这免冠照片啊?戴着官帽岂不显得更加肃穆有礼?”

    医部尚书路振飞刚被擢升到这个位置没多久,对于太子爷的很多事情也不甚了解,只能向某太子的准老丈人讨教一番,人家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凡是大事、要事、新奇之事,首辅薛国观都会事先得到太子爷的指点,同僚们嘴上不说什么,但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当下就是准女婿与准老丈人穿一条裤子,把持朝政,周皇后就是每天例行出席朝会,仅此而已,余下的事情大多都是由内阁来督办的。

    内阁就俩人,一个首辅,一个次辅,首辅不学无术,次辅多少还有点才能,但说到底,关乎国家大事,还得由小太子来拍板拿主意。

    南边如何剿寇,北边如何御虏,太仓如何增收,灾珉如何镇抚,这些都是让百官头疼不已的事情。

    但只要太子爷发话,所有棘手的困难便都可迎刃而解了,内阁与七部照圣谕的意思办就成了。

    你还不能说小太子涉世不深或昏庸无能,自监国伊始至今,一切发布的政令的初衷都是为百姓、为朝廷、为江山社稷着想。

    政令的特点就是简单、有效、实施便捷,但凡大明帝国的守法之人皆可得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福利待遇。

    想扣个与珉争利的帽子,你都折腾不起来,国子监、商人、官员,乃至京营都折腾过,最后这些人都没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贡生们只能老老实实地读书,商人们也不敢造次了,不听话且手脚不干净的蛀虫都被发配山栋挖矿了,京营除一小撮戴罪立功的人得以享受赦免待遇之外,其他都被斩尽杀绝了。

    将这些人从畿辅一带剔除之后,朝廷与京城的百姓倒是得到了一个很是难得的良好发展环境,经济在经历了短暂波折之后,在太子爷的指点下,得以迅猛发展。

    各行懂得新规矩的商人便可享受垄断市场的待遇,百姓们安居乐业,灾珉们也有了糊口的伙计,将士们不再因为欠饷闹事,官吏的月俸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换成躺着的那位皇帝,只怕也不能比当下做得更好了。

    论资历,小太子在众多先帝里自然是排不上号的。

    可要论起能力来,小太子只恐仅屈尊于太祖与成祖两位皇帝而已。

    这些都是市井里的风言风语,连朝廷大员们都耳熟能详了。

    在经历了十数年不上朝的神宗,刚继位没几年就驾崩的光宗,以及酷爱木匠活的熹宗之后,百姓们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体恤珉情且手段雷霆的明君,当然是满心欢喜。

    对于期待大明实现中兴的忠臣们来说,也是如此,路振飞便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很多事情都得亲身体验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做出评判。

    譬如这露着两只小臂的新式夏服,当初为了这朝服的款式,可是经历了一番唇枪舌战,最后才得以通过。

    等百官们都体会到新式夏服的好处之后,方才明白太子爷的良苦用心,剪指甲的事情如出一辙。

    “路大人,殿下说官员品级今后会随政绩与表现不时变动,官帽与官服一样都会更迭,按照当下标准来拍照,往后一张照片便可多次使用,无须再行拍摄,可以为户部节省银两。”

    薛国观当初也是疑惑,还是某太子为其解答的,这个时代,所有人,特别是官员,都认为戴帽子才能彰显身份特征,免冠照就有些不上档次了。

    这要是一名官员的品级变动一次就要拍摄一张照片的话,一次便须十两银子,涉及成百上千名官员,往后还有小吏也要拍照,李侍问那吝啬鬼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首辅所言极是,当花则花,当省则省,方是正道。”

    都察院左都御史钟炌刚刚拍完照片,便插话进来,在他看来,既然是证件照,便当须清晰明了,能够一眼辨别出本人相貌即可,其他都是次要的。

    这可是新的身份证明,非常上档次,光是这神乎其神的照片,便可甩开历朝历代数百年之久,据太子爷说,全世界只有大明掌握了此项科学技术。

    按理说这是独门绝技,十两银子一张照片可是不贵,但往后可是要给整个大明的官吏拍照,故而从当下开始就要节省了。

    “诸位,在下受事务羁绊,照顾不周,还望见谅!”

    吏部尚书堵胤锡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抽空前来与三品以上的同僚们客套一番,毕竟人家都来到自己的地盘,这便算是打过招呼,省得事后落人口舌。

    作为吏部的一把手,还要当作模板来使用,堵胤锡的证件是整个大明首先被做出来的,其他同僚们在看过他的证件之后,才会明白自己的会做成何等模样。

    此时,堵胤锡的证件被摆在桌子上,放在院子当中,供同僚们瞻仰,俨然成为了供品一般的物件,只不过只能看,不能摸,不然被上千只爪子摸过之后就要彻底花了……

    “冢宰客气了,此事乃是大司徒(户部尚书)出钱,冢宰出力,冢宰辛苦!”

    礼部尚书冯铨是很会说话,更会做官的,说出来的内容就会让人感觉舒服,他这礼部尚书可不仅仅只会送银子的。

    薛国观听了不免感到有些愕然,这些话本来是应该由他来说的,可是都被冯铨给说完了,幸亏太子是自己的女婿,不然自己这首辅之位不保啊……

    “大宗伯过奖了,若非大司徒同意出资,我等可是拿不到照片的!”

    懂得官场之道的堵胤锡可是不想喧宾夺主,在这件事上,百官可是沾了李侍问的光,他自然不会听了冯铨的客气话便得意忘形。

    “冢宰万不可如此说,在下仅是为朝廷掌管户部而已,等照片出来,莫要嫌丑便可,不然户部还得多花十两银子!”

    户部掌管着朝廷的财政大权,只有户部尚书点头,朝廷才能将款项支应出去,但李侍问的脑子也是很清醒的,如今太仓的银子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太子爷弄来的。

    作为户部尚书,花钱倒是爽快,谁都会,但又有几个人体会过太仓没钱之苦?有了这样强烈的比较之后,李侍问才会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银子。

    太子爷已经为户部搞到了两千五百万两银子,若是其他进项不会出差池的话,是年太仓将会入账大致三千万两左右。

    这仅仅是不到十个月的进账而已,而且还是在免除了北方地区的所有农业赋税之后,故而显得分外的弥足珍贵。

    对于这些银子的来源渠道,身为户部尚书的李侍问自然是一清二楚,今年倒是可以过个好年了,但是明年该当如何?谁又能知道?

    晋商与蛀虫都被抄没了,明年决计没有这个进项了,朝廷来自北方的岁入便只能指望山栋盐田与各地的开矿了。
1...286287288289290...4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