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山孤舟

    倪元璐苦笑道:“停辽饷固然好,可你银行的钱还没到户部和兵部,现在急用钱运粮,你一个月若是没钱,我……我只得见先帝了。

    陛下恐怕还得恢复辽饷,甚至可能加码更多……”

    若事情不顺利,崇祯改弦更张,这太符合崇祯的性格。

    李亭点点头,不过他有件事不太明白,随即问道:“200万两银子买粮,是可以买不少粮食……”

    “我不是买粮,我就是运粮而已。”陈新甲吼道,“要买粮的话,还要200万两银子。”

    什么不是买粮仅仅是运粮

    李亭感觉有点乱,摇摇头道:“你们说明白点。怎么光运粮就要这么多钱吗”

    “不是买粮,就是运粮而已。从北京太仓运粮至宁远,一石粮花费3两,要运60万石粮就要180万两银子。从宁远运到锦州一石粮还得一两银子,所以要200万两银子。”

    “现在粮价多少”

    “现在粮价大涨,京城一带已经到2两银子一石。”

    “你这样说,岂不是到宁远折合5两银子一石了”

    李亭看着倪元璐问道。

    “何止5两银子要运到40万石粮,启运的粮食至少也得80万石。一路之上,运粮之人不也得吃粮,加上其他的开销,差不多七八两银子一石两。”

    倪元璐接着说道。

    李亭算是知道了,他们找李亭就是为了运费,压根就跟买粮食无关。如果现在买粮,这点钱远远还不够。

    怪不得辽饷一年几百万两,那里的士兵还要屯田,尚且过不好,无谓的消耗实在太多了。

    李亭想了想,看看倪元璐和陈新甲道:

    “现在军情紧急,你们就是要新增贷款,我没有不应允的道理。”

    &




第一八五章 运粮锦州
    命令发布出去,李亭回到自己的屋中,静静的想着问题。

    刚才一个事,他要反复考虑考虑,崇祯停了辽饷,这件事影响绝不会小。

    看来历史恐怕要改变了,只要他的银行越发成功,大明朝廷甚至有向他期待方向走的可能。

    减少农业税,未来以商税和关税为主,贸易型国家渐渐会成形,这个改变意义实在太大。

    李亭想了想,自己以后这银行,还有自己的贸易系统,可是干系重大。

    为此,他一定要拼命赚钱,要维持着这个残局,不至于崩塌下去。

    一旦崩塌,历史重演,清军入关,这片土地,将一下沉沦太多年,这个代价实在太大。

    为支撑此残局,锦州是一定要去的,去锦州一是为赚钱,将他贷款给兵部的钱,再赚回来,想想这件事,就觉得一鱼双吃,美!

    要去锦州,难免会遇到建虏之兵。

    皇太极是一个枭雄,一个这个时代少有的豪杰,论指挥打仗,论胸襟气度,都是罕见的厉害。

    不过,李亭现在有技术优势,无论是线膛枪,还是他的各种炮,远比这个时代最好的还要好很多。

    皇太极就是再强,他终究是这个时代之人,面对李亭这样超越这个时空智慧之人,他岂能有更好的办法

    他去锦州,未来的松锦之战,不管如何演变,结果定然不一样。

    要去锦州,作战之事,各种枪支子弹,各种兵力调配,全部都要准备。

    李亭坐在灯下,将要做的事,一件件列好,一件件的落实……

    ……

    半个月后,五月初三,午时,太阳正挂头顶。

    天津港2里外的深海区。

    一个长长的船队足以延绵十几里长,百余艘大海船随着海波荡漾。

    正中间的旗舰甲板上,顾炎武正站立船舷迎着腥咸味的海风,看着一簇簇飞翔的海鸥。

    “先生不知何时能到,今天到底能不能出发要不是天天看着西洋书,这几天实在也太无聊了。我好想早一点出发,尽快赶赴锦州,只是还要等到何时……”

    顾炎武摇摇头,一边无奈的叹口气。

    他来这里已经5天,一开始的新奇已经化作无聊。虽说船上吃的好,用的好,一切都是很好,可是他一颗心,已经被动员到了锦州。

    十天前,当他将护送的客户的存款送进银行,处理完手头之事,就被告知,他作为优秀员工,将有机会去开拓各个商业点。

    他和黄宗羲,还有几十个幸运儿留了下来,有选择去天津的,有去上海的,他心思坚定,他直接选择锦州。

    因为选择锦州,他就有机会接触到鞑子,他这几年常在北方游历,见识过太多鞑子的作恶。

    最近他更见识了李亭的神奇,他心头有些发痒,他要去锦州,他要在那里跟随李亭,他要去看看鞑子什么样。

    要替人复仇吗

    他也说不清,他朦朦胧胧感觉跟着李亭可能就有机会。

    “陛下已经下旨,此番送粮锦州,由我南洋商社负责。现在我宣布:船队出发!”

    身后响起响亮的声音,顾炎武猛的扭头过去,只见李亭身穿一身红色军装,腰中挂着刀,

    身后背着鸟铳,不过他知道这里都叫枪。

    高大的身躯,配上崭新的兵器,站立甲板之上,英武非凡。

    船上一阵紧张的忙碌之后,缓缓向北而行。

    李亭依旧站立在甲板之上,四处看着。一旁的簇拥的卫士也被李亭吩咐各自忙碌去了。

    “先……先生”

    顾炎武见李亭一人,走过去结结巴巴的躬身施礼道。

    李亭淡淡地点点头道:“你就是顾炎武是吧”

     



第一八六章 海边初交战
    五月初五,端阳节。

    上午9点左右,李亭的望远镜里,海岸陆地越发清晰,青绿的稻田夹杂着无边的荒草中间,海风很大,吹的稻田和那杂草绿波翻滚。正前方有十几所低矮的石头房子,距海岸也就2里地左右,有的院子里还挂着渔网,显然,这里是一处小渔村。

    就在这时,石头房子后面闪出八匹骑着战马的明军,盔歪甲斜,身上血红,慌慌张张冲进一个个院子里,很快消失不见。

    “此海岸距杏山10里左右,距松山30里左右,距离锦州50里左右……”

    赵庆杰手执望远镜,一边指着海岸,一边恭敬的报告道。

    李亭一摆手厉声道:“就在此处停船。我先带人上岸看看那些官兵是怎么回事。”

    “是!”

    距离海岸大概只有五六里左右,船队抛锚降帆,停在一海湾内。

    ……

    半个时辰后,李亭带着100士兵,荷枪实弹包围了这个渔村。

    李亭站立村口,仔细的查探着,刚才他们过来的路上一路的血迹,看来是刚刚经过激战。

    身旁高鹏郑云九一脸凝重,手执线膛枪,警惕的望着四周。

    顾炎武站立李亭身旁,此时他正紧张的跟自己说,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身子还是有些不听使唤的颤抖。

    “要不要将那些官军叫出来问个明白”

    即使这样,顾炎武还是跟李亭建议道。

    李亭看着紧张的顾炎武,微微一笑,向前一指道:“不必,他们已经出来了。”

    顾炎武错愕中发现,从一个个石头墙院子里,走出一个个受伤的明军士兵,集合成一队,总共8人,相互搀扶着,在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带领下,来到李亭面前。那个年轻人,胳膊上还留有箭头,不住的流着血,来到李亭面前,恭敬的拱着手,呲着牙,带着无尽的苦痛问道:

    “请问阁下是那一处军马在下松山参将吴三辅。”

    吴三辅一边说着,一手捂着腰里的刀,一边上下打量着李亭等人,虽眼中带着感激,可警惕之心,一直未曾放松。

    “在下李亭,是为你们运送粮食的……你们这是怎么回事”

    李亭简单的介绍着自己,指着身后刚刚立下的红旗,上面一只硕大无比的拳头,在激烈的海风中来回挥舞着。

    吴三辅看着红旗,有些错愕,听的有些不清不楚,但是他已经知道,这不是这里的队伍,已经确切无疑,但也不是敌人。

    “李将军”,李亭虽然比自己还年轻,吴三辅不敢怠慢,不管是不是将军,此刻也得称将军。

    他再次咬着牙忍着痛拱手致意道,

    “昨天,杏山西5里,有一归附我大明的蒙古多罗特部在他们首领苏班岱的带领下,跟清兵商议好,在清军大将济尔哈朗还有贝勒多铎的接应下,要将这里的蒙古部族带走。

    祖总兵听闻此事,也查探清兵兵力也就1500多人,就在杏山此地设伏,率7000官兵给他们设下天罗地网。”

    “那清兵果然骁勇异常,我军溃败。我的队伍又被冲散,然后又被一支清兵一路追击,我早知此处海边有处村庄,甩掉清兵,就藏身此处,结果就遇到将军。”

    李亭点点头, 7000明军打不过1500清兵,这不算什么稀奇之事。

    就在这时,急促的马蹄声,一声声敲击着大地,李亭抬头看去,只见北面草丛中,百余匹战马疾驰在草海之中,战马之上,清兵皆披白甲,手执长弓,俯身马上,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朝着这小村庄。此时,也不过三四里地远,望远镜里已经看的清清楚楚。

    “李将军,你们赶紧撤回船上去,我们也随你们上船。”

    吴三辅一脸惊慌地说道。

    “撤退哈哈哈”。李亭大笑中,大手一挥,厉声喝道:“迎战!”

    “是!”

    步兵们在高鹏、一条龙的命令下,急急来到村子北面两处一两丈高小高岗上,各有40人,呈掎角之势,扼守住进村的大道。

    李亭站立在进村大道的入口,身旁20个士兵也全部肃立在旁,手执线膛枪,一脸凝重,等候着清兵的到来。

    “不可!李将军!就连我们也非他们的对手,更遑论你们了”

    从李亭开始下令迎战,吴三辅就一直哀嚎着,非要李亭下令撤回船上。

    李亭回头猛的瞪他一眼,厉声喝道:“给我闭嘴!敢动摇我军心者,杀无赦!”

    吴三辅愕然的望着李亭,没想到,从关内来的士兵者,竟有如此勇者。不过,等一会他就该后悔了。

    顾炎武早就听过清兵鞑子的厉害,此时看着身旁几个受伤明军脸上的惶恐,也感觉一阵阵惶恐起来。

    就在这时,马蹄声越发响亮,犹如无数战鼓在耳边敲响,为首着,乃是一匹高大白马,有一红脸白甲士兵背后背着镶白的小龙旗,站立马上,拈弓搭箭,战马不停,手里的长弓不停的对着高岗上的目标,斜眼正做着瞄准。

    李亭微微一笑,眼看他们最前面的离自己不到300步,他举起枪,对着最前面的红脸白甲兵的胸口,手里扣动扳机,嘴里同时厉声喝道:“放!”

    吴三辅痛苦的闭上眼,天啊,哪有这么远就射鸟铳的他这是在自杀啊。

    “嘭!嘭!嘭!”

    一阵鸟铳声在旁边的两处高岗还有对面的平地响起,火光闪烁,白烟缭绕。

    子弹太快,根本没人看到他们的踪迹。

    无数铅弹迎面飞来,清军骑兵习惯性的往前冲杀,同时陷入子弹的编织的无形大网之内。

    &n



第一八七章 准备好的铁拳
    就在李亭忙于布置阵地之际,杏山东北20里一处小山坡下,一个高大的帐篷内,此次行动的清军将领,正在对下一步行动商议着。

    “启禀贝勒,图额海那边说,他们在追击吴三桂的弟弟吴三辅。图额海说,他一定能将吴三辅亲手活捉回来。”

    一个白甲清兵跪地报告着。

    大帐之中,坐在上垂首的乃是一名中年将领,一身披挂整齐,威武庄严,面沉似水,一语不发。

    虽不说话,但是他的气势稳重,整个帐篷之内,其余的眼睛都是盯着他的面目表情,等候着他的话语。

    他就是这次清兵行动的统帅,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

    在济尔哈朗身旁,还个年轻的将领,甚是年轻,只有20多岁,眼光似剑一般锐利,手中抚摸着一把冷冷的长刀。

    他虽不是此次的作战的主帅,在场之人,只要他在,都有种坐立不安的紧迫感。他是清兵中的一员勇将,虽只有20多岁,已经立下数不完的战功。

    他不是旁人,正是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

    在清军中最骄横跋扈的一个贝勒,任何人他都有可能不放在眼里。

    “图额海还要多久才能回来”济尔哈朗抬起眼皮问道。

    “半个时辰应该就能回来。”地下的白甲清兵汇报道。

    “笨蛋!”多铎冷冷的说了一句,大帐之内,犹如下了雪一般的寒冷。

    “一个吴三辅还要耽搁那么久平时都做什么呢”

    多铎的厉声叱责,大帐之内吓的众人头都不敢抬。

    济尔哈朗看着扭头过来,看着多铎道:“图额海回来,交由你处理。”

    “我正要好好教训他!”多铎毫不客气的说道,手里再将长刀拿出来,轻轻抚着刀身。
1...6566676869...1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