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但在本时空里,由于有华东**的存在,提尔皮茨显然要幸运得多了,德国和华东**本来就有较深的合作,而现在华东**己证明他们的海军并不比英国差,那么就应该加强与华东**的合作,借华东**的力量,加速德国海军的发展。因此对威廉二世提出的与华东**结盟的提议,提尔皮茨是举双手赞成的。
而得到了提尔皮茨的支持,威廉二世自然高兴,于是立刻和首相毕洛协商,打算派华洛出面,访问华东**,并在这次谈判中与华东**签定同盟条约。
不过提尔皮茨毕竟是军人,考虑事情也比较简单,而威廉二世则是一惯的突发奇想、心血来潮,毕洛对与华东**结盟的思考,则要全面得多,尽管毕洛没有俾斯麦那么卓越的见识和高明的手腕,但毕竟从政数十年,要比威廉二世、提尔皮茨要更深一层,老实说毕洛并不看好皇帝的结盟建议,原因也很简单,结盟是互相之间都有需求的结果,而在德国和华东**之间,显然是德国对华东**有需求,因为德国需要华东**牵制俄国。但华东**是否需要德国呢?
在毕洛看来,不能说华东**不需要德国,但华东**对德国的需求要小于德国对华东**的需求,毕竟这次华东**可是靠一己之力击败了英法日俄荷五国,这说明即使没有德国,华东**也足以自保了。当然也不能说这次结盟就一定谈不成,但德国必须要拿出足份量的筹码来,让华东**觉得这个结盟有价值,而不是只帮德国牵制俄国,德国当然不是没有这样的筹码,但皇帝是否舍得拿出来,就很难说了。
当然毕洛也知道,这种话是不能对皇帝直说的,虽然威廉二世没有“朕即国家”的认知,但自我的感觉也相当良好,上一个直接指明皇帝错了的首相的教训,毕洛显然还没有忘记,因为他就是从中受益而上台的。因此就算是相劝,也必须要婉转一些,或者是换个角度。毕竞结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并且要经过反复的协商才能确定,沒个2、3年时间是签不了约的,那能这一次就谈成,而且还不知道华东**对这次结盟的态度和条件。
果然,听毕洛这样一说,威廉二世发热的头脑也冷静了下来,也觉得自己的想法虽好,但确实太草率,结盟确实没有那么容易谈好。
而见皇帝冷静下来了,毕洛趁机又建议,这次应该派遣一个有身份、有份量的大臣,访问青岛,可以向华东**提出结盟的意向,看看华东**有怎么的反应和条件,然后再作决议。
威廉二世听了,也觉得毕洛的建议有道理,而且人选也好找,在青岛的海因里希亲王不就是吗?他是自己的亲弟弟,受封亲王,并有海军上将的军衔,这份量自然是足够了,而且亲王和华东**的不少官员都有良好的私交,作为结盟之前的意向协商,是最合适的人了。
不过既然是正式访问,手续、仪式是不能减免的,因此可以在国内抽调相应的人员,并携带国书及礼物去青岛,与亲王汇合之后,再进行正式的访问。另外亲王己经在青岛停留了1年多的时间,亲王的王妃数次进宫向皇后倾述对亲王的思念,希望亲王能够早日归国。
海因里希亲王的王妃是黑森和莱茵大公国的伊莲妮公主,是威廉二世、海因里希亲王的姨表妹,因此威廉二世也不能置之不理,而且让亲王夫妻长时间分离,威廉二世心里也觉得有些歉意,但现在还是不能让亲王归国,但可以让亲王妃随访问团一起出发去青岛和亲王相聚。
亲王妃可不是没有见识的女人,受过优秀的教育以及贵族社交礼仪训练,在1898年,亲王妃就随亲王一起访问过青岛及北京,并且还进到皇宫去朝见过慈禧太后,因此这次亲王妃做为访问团的一员再去青岛,并陪同亲王一起完成这次访问,是完全可行的。
于是威廉二世立刻开始行动,首先询问亲王妃,是否愿意再去一次青岛,协助亲王完成访问。而亲王妃不仅愿意再去青岛,同时还想将儿子也带去,海因里希亲王和王妃共生育三子,其中幼孑只活到4岁便夭折了,而另两个儿子均己成长起来,长子瓦德马尔今年18岁,次子西杰斯蒙德12岁,都到了可以随父母参与社交活动的年龄,而且皇室成员本身也有代表国家出访的义务。
威廉二世对此自然没有异议,让亲王一家人都参与这次访问,还可以显示徳国对这次访问的重视,以及对结盟的成意,于是立刻发电报给海因里希亲王,说明这次访问的用意,以及询问是否同意王妃和两位小世子也随访问团一起来青岛。
海因里希亲王接到电报之后,自然也十分高兴,毕竞有1年多未和家人团聚了,他对王妃和两个儿子的思念也是与日具増,一家人能够在青岛相聚,也是不错,何况青岛的气候宜人,华东**又是一个有别于欧洲国家的文明**,让两个儿子来增加见识,开阔视野,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于是一面回复国内,一面向华东**转达了徳国的访问要求。
华东**对海因里希亲王的正式访问当然表示了欢迎,于是徳国也立刻开始准备这次国事访问,而就在这时,俄国向德国提出了请求,希望德国出面,调停俄国与华东**的战争。
收到了俄国的请求之后,威廉二世兴奋得彻夜未眠,因为在他看来,终于找到了拆散俄法同盟,并将俄国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框架下的机会了。
拆散俄法同盟是徳国外交的头等大事,尽管德国也在想方设法,牵制俄国,如这次准备和华东**进行结盟谈判,就是希望拉陇一个在俄国背后的盟友,牵制俄国,化解德国腹背受敌的困境。但如果能够直接拆散俄法同盟,自然是更好了,毕竞同盟之后,是将徳国的命运交给了盟友,而不是掌控在徳国自己手里,另外俄国的体形太大,国土广阔,人口众多,既使是进行两面作战,也未必就会抗不住;还有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毕竞是表兄弟,而且两人在幼年时交情良好,因此威廉二世更希望和表弟结成同盟而非是敌对。
只是一直以来,徳国都找不到好机会拆散俄法同盟,本来在1年多以前,威廉二世曾与尼古拉二世签定了一份以共同对付英国的《比约克条约》,但这份条约均被两国的大臣否定,徳国的大臣是认为这份条约让德国吃亏了,而俄国的大臣们则认为签定这样的条约,必须要征求盟友法国的同意才行,但法国怎么可能同意俄国与德国签定这样的条约,结果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而现在俄国请求徳国出面调停俄国与华东**的战争。在威廉二世看来,这是他一直等待的好机会。一但德国成功的调停了俄国与华东**,无疑是卖给了俄国一个大人情,而且也会让俄国的大臣们看清楚,到底谁才是俄国所需要的盟友,因此在调停结束之后,俄法同盟也将理所当然的走向破灭,而德国也可以将俄国再度拉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中,徳国不利的战略局面也将彻底扭转,而连当初俾斯麦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却是由自己完成,足以在神圣帝国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第八章 俄国求和(上)
华东**的收关行动结束之后,在俄国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应。其实这次的战争,俄军的损失并不大,本来俄军也没有多少,但要的是丢失的领土超过了30万平方公里,而且大部份都是在【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之后,属于俄国的领土。
在此之前,俄军虽然败得很惨,但基本都是在中国境内作战,除了丢失海参崴及周边的地方之外,其他丢失的都是中国的土地,俄国自身的领土并未损失多少。俄国是一个对领土极为贪婪的国家,死多少士兵无所谓,反正俄国的灰色牲口多得是,但领土是决不能丢的,俄国国内素有安德烈旗升起之后,就决不能落下的说法。
但这次人民军的收关行动,不仅全部推过了黑龙江,而且还连续攻占了伯力、阿穆尔城两个远东地区的重要驻点,这一来俄国不仅失去了乌苏里江流域的地区,就连阿穆尔河流域恐怕也是难保了。
一下子丢失了这么多土地,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沉不住气了,立刻下令命林涅维奇出兵收复伯力和阿穆尔城。但林涅维奇接到沙皇的命令之后,并没有依令出兵,而是回复沙皇,表示现在赤塔的兵力不足,没有收复伯力、阿穆尔城的能力,除非是国内再给远东地区增派20万军队来才行。
接到了林涅维奇的电报,沙皇自然是相当的恼火,但也拿林涅维奇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人愿意去接手这个烂摊子,因此现在还不能撤掉林涅维奇。
而就在这时,维特向沙皇提议,和华东**谈判,同时维特还像沙皇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和华东**谈判,俄国将很可能失去所有的远东领土。其实在华东**和英法荷三国谈判结束之后,维特就提出了谈判的建议,认为俄国应和日本一道与华东**谈判,这样互相之间可以扶持,减少损失。
尼古拉二世到是有些意动,但华东**坚持以接受割地赔款为谈判的前提条件,让尼古拉二世难以接受,而就在这时,有人向沙皇建议,不如就让日本单独去和华东**谈判,俄国不要参与,这样华东**必然会向日本提出巨额的赔款,这样让华东**从日本身上捞足捞够,俄国再和华东**谈判时,华东**或许会减少向俄国的索赔。
还有人则认为,如果俄国与日本一起同华东**谈判,很有可能会被日本连累赔款割地,因为华东**必须从日本获得赔款才能弥补战争的损失,因此只能向俄国、日本都提出赔款的要求,而如果俄国单独和华东**谈判,华东**是不敢向俄国提出赔款割地的要求,原因是斯拉夫民族是最优秀、最高等的民族。普茨茅斯谈判,如果没有日本参与,俄国和华东**早就谈成了。
尼古拉二世听了以后,也深以为然,因此俄国在华东**与日本谈判期间,毫无做为,在一边当起吃瓜群众。其实尼古拉二世虽然不算是聪明人,但也决不是弱智,这样白痴一样的建议,在正常情况下,或是对一个欧洲国家,尼古拉二世都不会分辩不出来的。但对于黄种人,尼古拉二世骨子有一股种族优越感,堂堂的斯拉夫战斗民族,又岂能和黄皮猴子相提并论,想让斯拉夫民族向黄皮猴子赔款、割地,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维特听了,也只能顿足长叹,在若干年后,维特在其回忆录中强烈的批评尼古拉二世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俄国之所以在远东战争中损失惨重,以至元气大伤,导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和尼古拉二世的盲目自大,连续错过让俄国止损的机会不无关系,如果尼古拉二世能够早一点采纳自己的建议,至少可以减少一半的损失。
但等华东**摆平了日本之后,回过头来对付俄国,下手可是毫不留情的,当头一棒就打得俄国昏头转向,因此这时維特的与华东**谈判的建议,也终于引起了沙皇的重视,但俄国**仍然还有一批人,虽然提不出什么有益的建我,但却高叫着“绝不妥协,战斗到底”,并高调指责主张与华东**谈判者为卖国。尽管維特相当的恼火,但也不能否认,这批人在俄国政坛,乃至对沙皇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不过就在这时,法国**发声,希望俄国能够尽快和华东**举行谈判,结束战争。
在与华东**的谈判结束以后,法国和英国一样,内阁倒台,更换了总统与总理,而新一届的法国**成立之后,修正了上届**的策略,在远东地区采取收缩战略,不于华东**直接为敌,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欧洲来,并着力于打造英法俄的三国同盟,对德国形成战略包围的优势。在这种局面下,法国当然不会允许俄国将大量资源都投入到远东地区,毕竟俄国是对德国形成战略包围的重要一环,而华东**的收并行动也同样惊动了法国,如果再不加以干涉,也许华东**和俄国又会大打出手了。
而在当前的局势下,俄国几乎不可能在远东地区战胜华东**,即使是再从欧洲部份调遣军队去增援远东也没有用,因为俄国的主体距离远东太远,只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能够联通,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能力也有限,再加上俄国遭糕的组织能力,最终只能打成添油战术,因此法国**才决定干涉俄国与华东**的战争,要求俄国与华东**举行谈判。
现在俄国的经济还能够正常运行,全靠法国输血,而且在双方结盟的这几年时间里,法国凭借其强大的金融实力,已渗透到俄国经济的各层面,可以说一但俄国与法国闹翻,法国从俄国撤资,那么俄国的整个社会经济都将崩溃,这也是俄国的大臣们反对《比约克条约》的重要原因。
现在法国发了话,俄国也不能轻视,反对谈判的声音也都暂时偃旗息鼓,尼古拉二世终于下定了决心,和华东**谈判,同时又请德国出面调停。
其实这也是尼古拉二世反将了法国一军,因为现在俄国全靠法国输血才能维持,因此不得不屈从于法国的压力,但俄国人心里却是相当得不爽。从俄国人心里来说,看得起的国家只有英国、德国。而对法国,俄国还真没看上眼过,当初拿破仑打遍欧洲无敌手,该是牛到顶了,结果怎么样,还是在莫斯科城下折戟沉沙。更不要说法国还被普鲁士打得皇帝被俘、首都被占,而俄国啥时候丢过这样的人。
而现在法国不就是仗着有几个臭钱,居然逼得俄国向华东**谈判告和,尼古拉二世心里当然是不爽,虽然现在形式比人强,俄国不得不妥协,但尼古拉二世还是想给法国上点眼药,请求德国出面调停,就是让法国知道,俄国并非是只有法国这一个盟友,想拉陇俄国的国家多去了。
虽然俄国拒绝了《比约克条约》,但也并没有彻底和德国翻脸,因为德国也不想履行《比约克条约》,双方等于是心照不宣的不提了。不过俄国虽然和法国结盟,但一直都和德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良好关系,除了两国皇帝是表兄弟之外,而且两国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两国的矛盾主要是在奥匈帝国身上,是在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有根本的矛盾冲突,而德国偏向支持奥匈帝国,因此俄国才选择与法国结盟。
但俄国也并不想彻底和德国破裂,实际在俄国国内,主张俄国重新回到三皇同盟框架下的声音也不少,另外在这几年时间里,俄国都侧重于远东方向,为了保持自己的后方稳定,也必须要保持和德国良好的关系。而德国一直都没有放弃拉陇俄国的努力,因此对俄国的示好,也都进行善意回应。
而法国对此虽然也有些不满,但也没有办法,毕竟俄国确实是打算和华东**谈判了,而法国也不可能担任调停人,好在是法国也明白,这个调停人实际就是个联络人的角色,负责给双方牵个线搭个桥,然后就没有什么用了,而且法国在俄国经营了多年,深深渗透到俄国的社会经济中,并且也扶植了一批亲法人员,德国想靠这个调解人的身份拆散法俄同盟,可没有那么容易。
另外,这次俄国在远东遭到惨败,在远东的扩张也基本告一段落,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俄国必然会将目标重新投放到到欧洲方向来,这样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必将激化,而德国就必须在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做出选择,再想和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同时经过了摩纳哥危机和远东战争,法国和英国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下一步就是进行结盟的谈判了,到时候是英法两国联手拉陇俄国,也不怕俄国不会上勾。那么现在俄国认德国出面调停,法国也就认了,毕竟先把战争停止再说。
第九章 俄国求和(下)
威廉二世认为这次调停可以拆散俄法同盟,但首相毕洛看得比皇帝清楚得多,德国想要拉回俄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将主要精力放在和华东**的结盟谈判上,虽然这个机率也不高,但总也比拉回俄国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不过德国不做这个调停人,自然有其他国家会做,而且调停也有助于提高德国的国际威望,弥补摩洛哥危机的损失,另外威廉二世也没有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拉陇俄国身上,在调停的同时,也不忘记和华东**的结盟谈判,可以说是两手准备,因此毕洛也就没有去打扰皇帝的美梦,反正自己不说,事实也会让皇帝清醒过来。
德国访问团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青岛,但海因里希亲王却可以代表德国,负责调停的工作。何况知道自已的妻孑、儿子将会来青岛和自己团聚,亲王的心情也是大好,而且从亲王心里来说,也希望华东**和俄国停止战争,因为尼古拉二世也是亲王的表兄。
其实华东**一直都在等待着俄国屈服的消息,当然东北战区司令部也制定了第二次收关计划的作战方案,以防俄国仍不屈服,就继续保持军事施压。而收到了德国传达的调停意向之后,华东**首先向德国表示了感谢,并表示可以接受德国的调停,但也提出条件,就是俄国必须接受赔款和割地的条件,这是华东**同意举行谈判的前提条件,否则华东**是不可能和俄国谈判的,将会把战争进行到底,人民军不仅会攻占俄国的远东地区,并且全力向西扩张,打到那里算那里。
海因里希亲王对这个条件当然没有异议,因为他十分清楚德国的立场,而且在德国调停华东**与日本的时候,华东**也是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因此将华东**的条件如实的发回德国。
但收到了海因里希亲王发回的电报之多,威廉二世的心里却是相当的不爽,认为华东**对俄国提出这样苛刻的要求,实在是太不给德国面子了。因为威廉二世认为,华东**能够打嬴远东战争,德国也出力甚多,让华东**在德国发行了价值3000万英镑的债券,解决了战争的资金,而且还调停了华东**和日本,因此威廉二世认为自己的面子还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其实在德国调停华东**和日本时,威廉二世对华东**提出的类似要求还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是因为在威廉二世眼里,日本微不足道,德国出面调停只是为了提升自已的国际声望,至于日本怎么想,不是德国考虑的事情。但俄国就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而且在德国人眼里,俄国也是欧洲一员,斯拉夫民族也是欧洲的众多民族之一,算是自己人,自然是另当别论。
于是威廉二世找来了首相毕洛,协商向华东**建议,为了尽快恢复和平,希望华东**能够不设前提条件与俄国举行谈判。
毕洛心里十分清楚,虽然德国让华东**在德国发行了价值3000万英镑的债券,但是这一点,并不足以让德国侑面子大到能让华东**放弃对俄国索要赔款的地步,因为不是只有德国让华东**发行债券,美国也同样允许华东**发行了价值3000万英镑的债券;另外华东**也一直都照付债券的利息,德国也从中获狰,因此债券的恩惠并没有威廉二世想像的那么大。至于调停日本,就更不值一论了,德国无非就是从中搭了个线而己,实际并未起多大的作用。何况索要赔款,这本来也是胜利者的权力。华东**在这一条上是不可能有退缩的余地,如果德国冒然向华东**提出这一要求,只会损害德国和华东**的关系,结果是得不偿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