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虽然军事工作组对罗岳的能力还是肯定的,但这一战作战还是过于特殊,其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太多,尽管青岛方向对远东分战区全力支持,又拔调了骑兵团和猛士车队,以增强远东分战区的实力,但对这一战能否获胜,心里还是没有底。
&n
第五二一章 反围剿(一)
远东分战区的人民军在与俄军激战的时候,清军对河湖根据地的进攻也开始了,因此河湖根据地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也就此展开。
清军是分4路向河湖根据地展开进攻的。不过清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相当的不顺利,首先是沿路的村立基本都是搬走一空,什么都没有给清军留下,而虽然没有遇到义勇军的大队,但袭击却是从来都没有停过的。
而且义勇军对清军的袭击也是花样百出,防不胜防,有时清军行军走得好好的,突然从道路两侧的密林中“突突突”响起了枪声,顿时有清兵中弹倒地;或者是从空中落下几发也不知道是从那里发射出来的炮弹,落到清军的队列中爆炸,一下就炸死炸伤10余名清兵,甚致有时就在清军的队列中,“轰”的一声砂石乱飞,几名清兵顿时就被炸飞上天,周围的清兵更是死伤一片。
原来义勇军是用迫击炮对清军进行远程打击,预先在清军的必经地点附近的高地上架好迫击炮,并设好射击单元,等清军进入射程之后,就开炮射击,连打三发,而且打完了就立刻撤退,从不拖泥带水,等到清军赶到的时候,早就跑得没影了;而义勇军用的另一种武器就是触发式。
这种在这个时代还是一种新式武器,华东政府也是刚刚才研究出来,还没有大批量生产,而首先制造出的一批先给河湖根据地使用,主要还是测试性能,就埋在清军行军的道路上,也不多埋,只埋3、4颗就行了。虽然这些的性能并不算很好,主要是触发结构的反应不足,但架不住清军的人多,踩的人多了,总会触发。而且的装药量很大,杀伤力也要强得多。
当然也有时候清军能够发现袭击的义勇军士兵,清军自然是会追击,不过义勇军的士兵往山林里一钻,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跑得比兔子还快,转眼就没影了,清军那里追得上。不过有的清军还偏不信邪,虽然追不上义勇军,但还是朝着义勇军逃走的方向紧赶,不过等清军和大队拉开了距离之后,前后左右突然会杀出无数的义勇军的士兵,将追击的清军包围消灭,因此追击了几次之后,清军也不敢再轻易追击了。
这样的袭击一天会发生好几次,虽然每次袭击对清军造成的杀伤并不大,一次只能杀死几名清兵,最多也就10余人,但对清军在心理上的打击却是十分严重的,毕竞连敌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自己却不断的遭到袭击,还有人阵亡,任谁心里都不会保持淡定,因此也都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甚致是草木皆兵,一有风吹草动,附近的士兵就立刻举枪射击,先乱放一阵枪再说。
白天是如此,而到了晚上就更是清军的噩梦,几乎每隔1、2个小时就会有炮弹落下爆炸,其实有不少炮弹并没有真的落到清军的营地中,但产生的爆炸声音却是让清兵十分紧张,那里还睡得好,而清军连间在营外巡逻的小队则会遭到义勇军的袭击,十有三四都是回不来了,因此后来清军的巡逻队也不敢远离营地,而这一来义勇军在夜间的活动就更是无所忌殚了。
而晚上睡不好,白天的进军自然是没有精神,走路都直打哈欠,一连二三天下来,有的清兵甚致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然后一头栽倒在地。因此清军也只能被迫停下来休息,白天睡觉把晚上缺的补起来,而这样一来,清军的进军速度自然也都慢了下来,出战了近10天的时间,4路清军中有3路的行军路程竟然都没有超过5 0公里。
眼看着白天里不得不扎营休息,而且营中鼾声一片,清军的主将铁良、良弼气得在帐蓬里跺脚大骂:这伙贼匪算什么英勇好汉,有本事就出来大家列开阵式,真刀真枪的干,大家一对一单挑,大战三百回合,而躲在暗地里偷袭算什么本事。
直让北洋一镇的统领凤山听得只翻白眼,这都什么时代了,还“一对一单挑,大战三百回合”,当打仗是唱戏吗不过凤山毕竟是下属,也不好多说,只能劝铁良、良弼消消气,好好休息。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来报告,原来是一支清军的运需队伍遭到了人民军的攻击,粮食物资均被人民军焚之一炉,运需队伍的主将逃回到清军的营地报信。而铁良本来就是一肚子火,听了之后顿时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这支运需队伍的主将枪毙,以儆效尤。
不过枪毙运需队伍的主将容易,但要阻止义勇军的这种袭扰战术就是难上加难了,铁良再发脾气也没有用。而就在6天,从洛阳出兵的北洋四镇统领吴凤岭向铁良报告,称自己这一路遭到义勇军的攻击,与匪
第五二二章 反围剿(二)
原来袁世凯一直都在关注着清军对河湖根据地的进攻,得知清军三路受阻,也让袁世凯十分高兴,看来这次铁良、良弼是要闹个灰头土脸了,但段祺瑞这一路却是高歌猛进,一支独秀,连续收复了4个州府。袁世凯的心里也相当不悦,难道段祺瑞是把自己咛嘱他的话都忘了吗因此袁世凯马上给段祺瑞写了一封信,十分含蓄的提醒段祺瑞,别忘了自已的咛嘱,悠着一点打。
收到了袁世凯的信之后,段祺瑞也知道现在也差不多了,如果再打下去,袁世凯那一关就过不去了,而且段祺瑞也估摸着自己立下的战功也够了,就这样收手,完全可以保证自己战后不丢官,因此也想着找个什么理由停兵不前,甚致是后退一些。
就在段祺瑞拟好了电报,正要发出的时候,朝廷的嘉奖令传到了段祺瑞的大营中,以段祺瑞剿匪有功,加封署理河南巡抚,并赐号巴图鲁,赏穿黄马褂。
而收到朝廷的嘉奖令之后,段祺瑞都几乎不敢相信,整个头脑里一片空白,连传召的太监和部将给他贺喜时都不知该如何应对,完全手足失措。因为这是段祺瑞作梦都没有想到的,自己竟然当上了巡抚
现在段祺瑞的统领官职是正二品官阶,而巡抚是从二品,只有加了六部侍郎衔,才是正二品,从表面上看,段祺瑞现在的官职并不在巡抚之下,但统领是武官,明清两代都是文尊武俾,武官见了文官实际是要按降三品计算的,当然清朝有一点特例,就是清朝的中前期,如果是满族武将还是有相当的权势。但在通常相同条件下,统领的实际权力还不如从四品的知府。更勿论巡抚主管一省的政军民政大权,甚称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因此担任了巡抚,也就是挤身于高级官员的行列了,岂是统领可比的,也难怪段祺瑞会激动万分,难以自抑。
而在巡抚前加“署理”二字,是代理的意思,通常是用于资历不足的官员出任巡抚,一般上任1、2年,只要在任上没有失误,就会将“署理”二字去掉了,当初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也是加了“署理”二字,不过袁世凯在任上不到2年,又经历了庚子国变,因此刚刚把“署理”二字去掉,就晋升为直隶总督了。而“赐号巴图鲁,赏穿黄马褂” 都是荣誉头衔,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力,但也是极高的荣誉,由其是黄马褂,一般都是留在家里当传家宝的。
当然以现在段祺瑞的资历,别说是出任巡抚,就是署理巡抚也是远远不够资格的,不过现在河南的大部份地区都不在清廷的控制下,因此河南巡抚实际只是一个虚职,不过这也是向段祺瑞示意,如果段祺瑞能够奋勇作战,为剿灭河湖根据地立下大功,最终收复整个河南省,那么段祺瑞的这个河南巡抚也就可以由虚转实,成为实际的官职。
不过段祺瑞总算还是有几分自制力,赶忙封了2000两白银,送给传召的太监作为谢仪,先把这太监给打发走再说。太监收了银子也十分高兴,又说了几句“圣恩浩荡,太后慈荫,段将军不可忘记,应当努力作战,早日凑凯还朝,这才不负太后、皇上的厚爱之语。”
太监的这几句话到是提醒了段祺瑞,看来自己还不能停军,而是应该继续进军,直捣归德府,剿平这伙勇匪,一来是报达朝廷对自己的厚恩和信任;二来也是把自己这个河南巡抚给坐实了。
段祺瑞对自己能够破归德府是充满了信心的,因为这10余天来的战斗,段祺瑞认为义勇军只是仗着对地理熟悉,善于偷袭罢了,而正面作战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自己只要是小心布置,谨慎进军就不难应付义勇军的偷袭战术,因此这一路突进,攻破归德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等自己攻破了归德府,剿平了这伙勇匪,这个河南巡抚自然是坐实了。
想到了这里,段祺瑞也不禁有些飘飘燃起来,自己从此可就是挤身进入清廷的高级官员之列,虽然不能说是和袁世凯平起平坐了,但也是近在咫尺,不用再高山仰止。不过这时段祺瑞才想起来,袁世凯不是给自己来信,让自己保存实力,不要再进攻了,这可怎么办。袁世凯的态度是绝对不能轻视的,一来是袁世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且还把养女嫁给自己,自己当然不能因为要做高官了,就不鸟袁世凯了;二来袁
世凯也是朝廷的重臣,既使自己当上了河南巡抚,在职务官阶上或许相差不远,但论权势还是相差甚远,因此以后自己还需要袁世凯的支持才行,绝不能把与袁世凯的关系弄坏了。一定要想个万全之策,让袁世凯
第五二三章 反围剿(三)
为了想一个两全其美之策,段祺瑞也是绞尽脑汁,想了整整一夜,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他给袁世凯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自己正要按照袁世凯的吩咐,停兵不前,但现朝廷下旨,要求自己尽快进军,与勇匪决战,自己也十分为难,像袁世凯请教自已应该怎么做,才能即完成袁世凯的嘱托,在朝廷那边也能够应付过去。
段祺瑞的如意算盘是,自己的信发出以后,到收到袁世凯的回信,就算是用电报往来,也需要3、4天的时间,因为自己这里能够发电报的地方只有在保定府。而这段时间也足够自己击败驻守在尚隆镇的义勇军,攻占大名府,就算是自己再收到袁世凯的回信,但也已经把生米做成了熟饭,对清廷那边也可以交待得过去。
而且段祺瑞给袁世凯写信的内容并不是要按照袁世凯的意思去做,而是要袁世凯给自己想个办法应付朝廷的进军要求,那么这个潜台词就是,如果袁世凯想不出办法来,那么自己也就没有办法按袁世凯的意思去做了。
把信发出之后,段祺瑞也不再迟疑,立刻就向义勇军的阵地发动了进攻。当然在段祺瑞看来,攻破义勇军的阵地自然是易如反掌,那知这一次义勇军没有再和段祺瑞玩虚的,而且对清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阻击,并充份利用阵地的战壕掩体,以通用机枪为主的猛烈火力,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杀伤。一天的战斗清军伤亡达800余人,却连义勇军阵地的边都没有碰到。
这一天的战果也不禁让段祺瑞大吃了一惊,他确实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踢到铁板,看来自己还是有些低估了这股勇匪,毕竞他们的背后可是海外华人,就在前不久,海外华人还在关外打得俄日两国落花流水,这伙子勇匪又岂是无能之辈
不过这时段祺瑞也是骑虎难下,不可能再收手,于是在第二天亲自督战,并且将火炮也都调上来,对义勇军的阵地进行轰击。只是清军的火炮都是中小口径,而义勇军的战壕掩体也是秉承人民军,防炮击的效果极佳,因此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而在清军发动进攻之后,仍然遭到了义勇军的强力抵抗。
结果清军一连进攻了3天,都没能够撼动义勇军的阵地,伤亡更是达到了1700余人,不过就在第4天,义勇军主动撤出了阵地,向归德府的方向撤退。
段祺瑞虽然有些惊疑不定,不过派人去大名府侦察却发现义勇军确实是都撤离了大名府,因此段祺瑞也只能下令进兵占领了大名府,至此收复了所有河北之地。
而就在段祺瑞收复大名府的第二天,清廷再次对段祺瑞进行嘉奖,这一次是加封他为三等世袭武毅子爵,虽然爵位并没有什么实权,但也是极高的荣誉,由其还是世袭爵位,这也就意味着段祺瑞的子孙也能继承他的爵位,因此这绝对可以算是光宗耀祖。
另外清廷在给段祺瑞的制词当中,也对他多有称赞,甚致将段祺瑞比作曾国藩,最后要求段祺瑞立刻进军,攻占归德府,彻底清剿匪贼。原来段祺瑞收复了大名府之后,除了部份满族权贵之外,其他的大臣们,都对段祺瑞十分赞赏,而且认为这次进剿的成功在望,由其是英法日俄等国的公使,希望清廷能够下令段祺瑞,一鼓作气攻取归德府,彻底平定河南的匪乱,当然可以牵制华东政府的精力。
而慈禧也认为如果能够尽快平定河南的匪乱当然是好事,一来可以提升朝廷的威信力;二来也可以给海外华人一个教训;三来则是可以借机提拔段祺瑞,分化袁世凯的势力。因此才再次嘉奖段祺瑞。
段祺瑞当然不知道这里面错综复杂的事情,但对他这样平民出身的人,能够得到朝廷这样的恩典,确实是祖坟上冒青烟,更是对朝廷感恩戴德,因此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打到归德府去,以报效朝廷。而就在这时,袁世凯的回信也送到了段祺瑞的手里。
接到袁世凯的信时,段祺瑞的心里也有些忐忑不安,生怕袁世凯在信中大骂自己一顿,不过打开信一看,袁世凯首先恭贺段祺瑞升官,并且还送上了1万两白银的贺仪,都送到段祺瑞家里,而对袁世凯先前的什么保存实力,不可进军之类要求则支字未提,只是委婉的向段祺瑞提出警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并希望段祺瑞好自为之。
看完信之后,段祺瑞心里到是松了一口气,至少袁世凯没有挑明和自己翻脸,只是十分委婉的提了一下,而段祺瑞往深里一想,认为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进军是朝廷下的令,而袁世凯没有能让自己应付朝廷的办法,只好作罢,而且自己现在己是巡抚,袁世凯也不能不给自己几分面子,现在袁世凯和自己翻脸有什么好处呢而且以后袁世凯显然还有用得到自己的地方,不如留一线,日后也好见面。
想到了这里,段祺瑞的心里也对袁世凯
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
段祺瑞当然不知道,自己现在实际己是处于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结局,而是一门心思的计划进攻归德府,平定河南匪患,建功立业,不仅是报达朝廷的恩泽,也是把自己的河南巡抚给坐实了。
虽然在进攻大名府的时候,受到了义勇军的强力阻击,也引起了段祺瑞的重视,但也不能阻挡段祺瑞的进军,毕竟段祺瑞出兵以来,大部份时间都是顺风顺水,只是在大名府受到一点挫折,而且义勇军最终还是主动撤军了,因为段祺瑞认为大名府的战斗大概就是勇匪的极限,虽然不会一战而胜,但段祺瑞认为如果对持长久,自己还是能够获胜的。
不过段祺瑞毕竟是懂兵法人,也不能排除勇匪是有意诱敌深入,而且由于其他三路清军的进展基本都是举步为艰,因此现在自己这一路显得有些孤军深入了,这才是自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于是段祺瑞立刻给铁良、良弼写信,要求铁良、良弼尽快向自己靠陇,并跟进过来,一则是保护自己的侧翼;二则是增加进攻归德府的兵力,毕竟只靠自己这一路军队,兵力确实有些单薄了,另外还请铁良、良弼下令由洛阳出兵的北洋四镇统领吴凤岭,立刻进军,牵制义勇军的兵力。
段祺瑞的想法也很简单,铁良、良弼部是离段祺瑞部最近的军队,而且兵力也是最强的,有两个镇的军队,总兵力接近6万,因此如果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并跟进过来,确实可以大大增加进攻归德府的兵力。当然铁良、良弼是这次出战的清军总主将,而段祺瑞虽是一路军队的主将,但也是铁良、良弼的属下,因此段祺瑞向主将提出要求,甚致是指导主将的行动,确实是有些不妥当。
不过段祺瑞认为在这个时候不必拘泥这些小节,而且作为部将向主将建议献策,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从战场的大势来看,自己作这样的计划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何况剿灭了匪患,作为主将的铁良、良弼也是有一份功劳的。另外段祺瑞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己是一省巡抚,无论是官职还是地位,都可以和铁良、良弼平起平坐,给他们写封信去也没有大不了的事情。
接到了段祺瑞的信后,铁良当场拍案大骂道:“段祺瑞算什么东西,这次不过是侥幸打了几个胜仗,蒙朝廷天恩,封了他一个河南巡抚,竟然就得意忘形起来,还真当自已是一品大员了,连我们都不放在眼里了,居然也敢对我指手划脚,到底他是主将还是我是主将,他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收复归德府,要我们向他靠陇做什么。”
良弼也怒道:“是啊,段祺瑞不过是袁世凯门下的一条走狗,仗着袁世凯的提携才当上了统领,己是祖坟上冒烟了,朝廷也是不明事理,才打了几个草芥的胜仗,就封他为巡抚,加了三等子爵,还赏了黄马褂,不如咱们上个折子,就此辞了这差事,告老还乡,让他段祺瑞来办这个差事好了。”
原来在出战之前,铁良、良弼都是对自己抱着很大的期望,打算在这一战中崭露头角,从此之后掌握朝廷的兵权,也是为满人扬眉吐气。
那知出兵之后才发现打仗可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容易,一连10余日,虽然没有损兵折将,但也寸功未立,而且举步为艰。当然如果是其他几路军队也都差不多到也罢了,但偏偏段祺瑞部是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收复了河北5府,这个功劳也不算不大,相比之下,自己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自然是面上无光。
当然如果就是这样到也罢了,毕竞段祺瑞立了功,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也是有一份功劳的,但清廷加封段祺瑞署理河南巡抚,赐号巴图鲁,还赏了黄马褂;后来又封了三等子爵,这下两人可就不干了,巡抚可是封疆大吏,两人早就眼红这个位置,居然就这么轻易的封给了段祺瑞, 而什么巴图鲁、黄马褂两人也都没能捞到一个,段祺瑞竟然这么容易就都得到了,两人心里自然是不平衡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