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不过生意做到十几万以上身家的商人都是精明人,当然不是被随便忽悠两句就找不着北了,尽管华东政府的提议对他们确实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仍然也都有不少的顾虑,首先是中国商人对政府一贯有不信任,华东政府虽然是众望所归,但毕竟成立的时间尚短,名望虽高但根基却还有些不足。前段时间某家报纸就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时士”来恶意评价华东政府,到也引起了一些共鸣的声音。
商人们到未必会真相信现在的华东政府是礼贤下士1时的王莽,但有所顾虑也是再所难免的,毕竟商人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不是几年时间能够扭转得过来的。一但军供联会成立,在辽东战事期间或许可以保证公平,但战争结束之后他们还能不能保持这样谦恭的态度,谁都说不准,难保华东政府不会把军供联会做为自己的工具使用。更何况现在谁都知道华东政府是不甘久居于清廷之下的,实际现在他们就自称为独立政府,和清廷分庭抗礼,因此早晚必有一战,有人就己经预言,华东政府如果在辽东击败日、俄两国,下一步就是起兵伐清了。尽管在华东政府和清廷的竞争中,绝大部份人都会将宝押在华东政府这一方,但在双方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的时候,大部份商人们也不会轻易的站队。
还有部份商人则是深知“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別看加入军供联会有这么多好处,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是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的,比如军供联会真的和洋商发生冲突,双方或会故意压价挤兑对方,或是有意提价抢购对方所需的商品,这样一来,自己也必然会承受不小的损失,而且商战真正打到激烈处时,和战争也没什么两样了,双方都会无所不用其极,甚致闹出人命来,也不是不可能的。商人自然是希望享受入会的好处,而又不愿承担入会的代价。
当然如果好处大于代价,到也可行,只是现在谁都算不准,入会以后到是是好处多还是代价大,也有商人想过,自己不访观望一段时间,看看军供联会运作起来之后是什么情况,再决定是否加入。不过这种想法又马上被否定掉,因为凡事都有先来后到,如果军供联会真的运作良好,先加入的自然会享有更多的利益,而后加入的,恐怕要多承担些义务才行。
其实如果是别人提出这个建议,那怕是清廷官府出面,商人们也都不会这么纠结,肯定的慎重起见,看看再说,不见兔子不撒鹰,毕竟清廷在商人们的眼里,基本没有什么信用度,但华东政府就不同了,华东政府的公信力还是很强的,而且这几年来和华东政府进行合作经营的商人基本都赚了钱,有人还是大赚,因此万一这是一个好机会呢,那么一但错过就太可惜了,于是商人们互相议论,有心想赞同,但又都犹豫不决。
这种情况也在李松晨的意料之中,于是道:“今天只是给大家通个气,我们对加不加入也决不做强求,另外如果现在拿不定把握,可以回去考虑几天再作决定也不迟。”
这时张振勋站起来道:“老夫不用考虑,只要是成立军供联会,我是第一个加入。”
李松晨点了点头,正要说话,只见盛宣怀也站了起来,道:“只要是为辽东战事有利,我责无信贷,因此我也愿意加入军供联会。”
张振勋看了盛宣怀一眼,也十分惊讶,原来他认为张謇、郑应观都有可能会继自己的后尘,也宣布加入,却根本没看好盛宣怀,却没有想到盛宣怀竟会紧随着自己,主动宣布加入军供联会。
其实连李松晨都十分意外,张振勋要加入军供联会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都没想到盛宣怀会主动加入。在上海新区刚成立的时侯,盛宣怀对华东政府的敌意颇深,因为华东政府在上海的经营害了不少盛宣怀的利益,尽管后来盛宣怀并没有与华东政府为敌,反而在青岛,上海新区都有投资,加上李鸿章在华东政府的投资也是交给盛宣怀在打理,因此现在盛宣
第四八三章 统一商界(五)
?
其实就算没有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现在盛宣怀积累下来的财富也几辈子都用不完的。但这次的事件让盛宣怀意识到,失去了李鸿章的庇护之后,自己就是那个怀璧的匹夫,自己掌握的巨额财富是人人都想咬一口的肥肉,今天是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那么明天就可能是自己其他的产业,甚致那一天朝廷随便给自己安个罪名,抄家灭族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自己在世时,朝廷也许还会有所顾忌,但自己都60多岁了,还能有几年的活头,而子女之中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材,等自己一死,子女们是肯定守不住家业。因此现在自己必须找一个新的,有实力,还靠得住的靠山才行。而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华东政府。这时盛宣怀才想到,李鸿章在死前把子女都托给华东政府之下庇护,大概也是看出了这一点。
盛宣怀虽然是商人,但同时兼有官员的身份。虽然当年胡雪岩号称红顶商人,但只是被清廷授予三品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布政使掌管一省财政,是巡抚或总督的副手,到不是小官,但胡雪岩的这个布政使没有俱体省份,实际是个虚衔。黄马褂、二品红色顶戴只是荣誉,因此胡雪岩并不算真正的官员。而现在盛宣怀的官职是正二品工部左侍郎、赏加太子少保衔,这可都是正式的官衔,加上他长期追随李鸿章,对官场、政局的见解要远胜过一般的商人。
经过认真的思索、分柝,盛宣怀认为自已虽然曾和华东政府有过一段时间不睦,但毕竟没有正式恶交,自己也没有做什么对华东政府不利的事情,因此只要自己有意向华东政府靠陇,华东政府没有理由拒绝。毕竟自己的身份地位摆在这里,虽然自己的财力或许不如张振勋,但在中国的身份、地位、影响力却要比张振勋重得多。
盛宣怀到也不担心海外华人会盯上自己的家产,一来是华东政府的条例严明,官员们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乱来;二来是华东政府的最终目地是取代清廷,改朝换代,这样一来自己投靠华东政府就更有意义了,千金买马骨,海外华人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会侵吞自己的家产了。
当然自己要投靠华东政府,也不能两手空空的去,总要带一点见面礼,或者说是头名状,盛宣怀原本打算把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的业务都转给华东政府,既算自己的进见之礼,也是给袁世凯挖个坑,丢给袁世凯一个乱摊子。没想到海外华人的野心更大,竟想统一上海商界,不过这对盛宣怀来说正是个好消息,如果自己全力协助海外华人办成此事,这份功劳可不小。而且盛宣怀也打定了主意,一但和海外华人谈好条件,就在上海新区和青岛去购屋置地,把家属人等都帮过来,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对于盛宣怀的主动投靠,李松晨虽然意外,但却十分高兴,虽然李鸿章死后,盛宣怀失去了政治上的保护伞,但他现在仍然是中国商界的第一人,在商界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主动投靠,对华东政府统一上海商界是有极大的助力。
果然,盛宣怀表态之后,同席的张謇、郑观应、叶贻诠、张叔和等人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很快其他桌席也都有人表态加入,效应十分明显。最终在场125名商人,共计有92人表示愿意加入,另33人则都表示不是自己不愿加入,而是关系重大,自己不能完全作主,需要回去和家人协商才能决定
李松晨也表示了理解,约定给他们3天的时间考虑,3天之后将正式决定军供联会开始筹备,只要是在当天前报名加入,均可以算第一批会员。随后众人又推举赵维忠、杨育新、张振勋、盛宣怀、张謇五人为筹备董事,全权负责军供联会的筹备活动。而5名筹备董事当堂决定,每人拿出3万两白银,做为军供联会筹备的启动资金。当然在军供联会正式成立之后,这笔钱将从会费中扣除。
而在3天之后,不仅是所有参加宴会的商人全部参加,还带来了100余中小商人的加入,使第一批会员人数达到了238人,一来是军供联会对商人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来也是从众心理,因为既然像张振勋、盛宣怀、张謇这样的巨富商人都加入了,自己当然也不能落后,反正真出了什么事,也有这些巨富商人在前面顶着,自己有什么好怕的。
随后立刻从众人当中,选出了120名筹备理事,负责协助5名筹备董事制定各种
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议(上)
在上海,商界在进行着激烈博奕的同时;在北京,则是在政治层面上发生着紧张的斗争。
俄国向清廷提出,可以按《东三省交割条约》的规定,向清廷移交东北领土,请清廷派军队到关外接收地方。立刻就在清廷引发了一场争论,朝中的大臣们分为出兵接收派和维持现状派,前者以满族少壮派官员为主,而后者则是以汉族的老臣为主,一连进行了数日的激烈争辩。
不过俄国的名声实在是太差,难以信任,而且清廷对华东政府终究还有几分顾忌,因此维持现状派也渐渐在这场争辩中取得了优势,压倒了出兵接收派。
但在7月底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英法两国的驻北京公使联合向总理府衙提交了外交照会,表示支持清廷接受俄国的条件,出兵接收东北领地,并且愿意担任监督角色,协调清廷和俄国的关系,甚致可以派遣少量军队协助清廷收回东北的领土。
英法两国的这个外交照会在北京立刻引发了极大的反应,而出兵接收派本以势微,借着英法两国的支持,顿时又逆转过来,包括一些此前持中立或是维持现状派的官员,也都倒戈转而支持出兵接收派了。因为英法两国的份量非同小可,有他们的保证和协助,清廷收回东北领地的机率确实要大得多。有不少官员甚致认为就是华东政府,也要忌殚英法两国三分。
不过华东政府展开了自己的行动,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邓永俭会见张之洞,向他明确表示,华东政府不想看到清廷参与到这东的局势中来,如果清廷派乒到东北,就意味着清和华东政府发生战争,华东政府将会在任何方位对清廷进行打击。既使是有英法两国支持清廷,也不会阻止华东政府的行动,而一切后果由清廷负责。
这是华东政府第一次向清廷发出战争威胁,清廷也不敢轻视,而维持现状派也找到了有力的依据,逐渐将劣势给扳回来,又成了五五之局,不相上下。
而清廷的决策者慈禧太后这时也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从慈禧太后的心里来说,当然是希望由清廷出兵收回东北,但如果和海外华人发生冲突,甚致是战争,也是慈禧太后决不愿看到的,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华东政府默许清廷收回东北,但慈禧也知道这是决不可能的。如果是在庚子国变之前,慈禧太后或许还敢冒险一搏,但现在的慈禧已经不敢再有任何弄险的举动了,因此她是宁可失去东北地区,也是不愿和海外华人发生冲突,更不要说是战争。现在慈禧太后只想安心的过几年,等自己两眼一闭,后面的事就不管了。
但问题是华东政府会不会让慈禧安心的过几年,慈禧虽不想生事,但政治感觉仍在,如果海外华人占领了东北之地,恐怕也就是他们正式清廷反目的时候,而现在如果再不放手一搏,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因此如果有充份的把握,慈禧到也愿意一试。
于是慈禧招集清廷的主要大臣,亲王宗室们一起聚议,协商对策,军机大臣中只有袁世凯在天津未回,宗室大臣中,只有被革职在家的前肃亲王耆善未出席,其他重臣则全都聚集一堂。
铁良首先道:“太后,关外之地仍是我大清龙兴之地,一但有所闪失,必然动摇社稷,幸好如今海外华人和日俄两国已是三败俱伤,俄国己主动提出将辽东之地归还我大清,而且又有英法两国愿意帮助朝廷,此仍天助我大清也,朝廷千万不可迟疑,理应立刻出兵,收复辽东之地,如若不然,恐怕悔之晚矣。”
在主张出兵收复派的大臣中,铁良是态度最坚决,也最激进的人之一。他也不是不知道华东政府的厉害之处,但一来是他认为现在只能搏一把,如果让华东政府再些大,清廷恐怕就没有机会了。而且铁良毕竟才刚年过40,正是年富力强,是满人中少有的军事人材,此前也没有经历过大阵仗,还颇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因此也敢于兵行险着。
铁良早先也是军机大臣,不过由于他的态度激进,排汉情绪强烈,几乎和所有的汉军机都合不来,由其是和袁世凯极不对眼,慈禧迫于无奈,才将他从军机中除名。不过慈禧也知道铁良对朝廷确实是忠心耿耿,又是满人中少有的知兵人材,而且还需要铁良牵制袁世凯,因此虽将铁良从军机中除名,但仍然
让他担任兵部尚书之职并兼任练兵大臣,而按照清廷的惯例,六部尚书之职一般都是由军机大臣兼任的。
不过清廷的军政大事一直是由军机处决议,兵部尚书如果不是由军机大臣兼任,那么实际是有职无权,虽然铁良还兼任练军大臣,但清廷练军的事情几乎全
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议(下)
世续道:“张大人,不是还有英法两国支持我们吗英法乃当今世界首强、次强,海外华人再强,总也强不过英法两国吧。又何必惧怕海外华人呢”
张之洞叹了一口气,心里想着就这样的见识,还当军机大臣,不过世续总比铁良、良弼强些,不会什么事都和汉臣对着干,因此还是耐心的解释道:“西洋诸国皆不可信赖,英国与日本,法国与俄国皆有同盟之约,此举分明是为助自己的盟国,而让我大清去与海外华人为敌,不安好心,我们岂可上当。”
良弼有些不服气,道:“张大人之言,分明就是惧海外华人如虎,如此退让,只会足涨海外华人之气焰,海外华人所有今日之势,就在朝廷往日过于纵容,太后、皇上切不可听信他的馋言。”
张之洞也怒道:“照你们的之意,是将朝廷孤注一掷,国家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良弼正要说话,只听一个太监进来报道:“禀太后、皇上,外面有袁世凯袁大人候旨,有重要军情要面禀太后、皇上。”
光绪也有些意外,因为袁世凯应是明天才能回京,怎么今天就回来了,难到是真的有重要的军情吗光绪看了慈禧一眼,见慈禧微点头,更道:“宣袁世凯进见。”
时间不长,袁世凯从殿外走来,行完礼之后道:“禀太后、皇上,臣昨日收到河北告急,发生民变、邯郸、冀州、大名三州失守,臣不敢隐瞒,才急赶回北京报与太后、皇上。”
听了袁世凯的话之后,满朝的大臣都是一片震惊,虽然邯郸、冀州、大名都在河北省的南方,离北京还远,但毕竞还是在河北省的境内,而且是在河北的景廷宾、赵三多等义和团余众起义之后,河北发生的第一次民变事件。
其实现在谁都知道盘居在河南、湖北一带的匪贼其实就是华东政府的一个分支,只是他们并没有向河北境内扩张,而且主要是在乡村之间活动,极少攻占县城,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威胁,因此也就都装作没看见,其实现在河湖根据地控制的实际地区己经达到了河南、湖北两省的近一半,单以控制的领土区域而言,己经超过了山东。
现在这伙匪贼终于向河北下手了。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也都明白过来,这是华东政府在向清廷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如果清廷执意要出兵东北,那么华东政府就会在河北扩张。
张之洞立刻道:“太后、皇上,攘外必先安内,如今河北民变,切不可坐视不理,出兵关外之事,还是暂作罢论吧。”
这时慈禧道:“好吧,关外的事情就先放到一边,你们且说说河北民变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呢张之洞,你觉得该怎么办好呢”
张之洞迟疑了一下,道:“臣以为应当派人和海外华人交涉,或可劝退海外华人。” 张之洞很明白,华东政府这么做只是为了警告清廷,还不会和清廷翻脸,毕竟现在华东政府的重心在辽东。因此只要清廷保证出兵东北,华东政府就会收手,甚致是将己夺的三个州府让出来,张之洞还是有相当的信心。
慈禧“哼”了一声,道:“袁世凯,你认为呢”
袁世凯道:“回禀太后,依臣之见,是可忍,孰不可忍,海外华人如此猖獗,朝廷不可再忍气吞声,当举兵征之,平定民乱,收复三州。”
饶是慈禧一直不动声色,这时也不由得大吃了一惊,其实慈禧是相当恼火的,这几年前她可以对华东政府再三忍让,却没想到华东政府竟然得寸进尺,这次居然名目张胆的武力威胁自己,不过慈禧也知道张之洞的建议确实是最可行的办法,只是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舒服。但袁世凯在对待海外华人的态度也一直是以忍让为主,没想到这次居然提出这么激进的建议来。
慈禧还没有发话,光绪己道:“袁世凯,朝廷出兵平乱,可行吗”
袁世凯道:“当然可行,海外华人出兵关外还可以说是收复国土,或可哄骗一时,朝廷出兵关外也难免有所诽议,但海外华人纵容部众在关內作乱,则是罪不容赦,朝廷出兵讨之,名正言顺;而且现在海外华人正在辽东与日、俄作战,自然无瑕顾忌关內,朝廷出兵平叛,当势如破竹,何况朝廷练兵数年,正为此时
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议(三)
?
这些情况张之洞当然是不会说破,一则这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无实证;二则也没有必要去得罪袁世凯或华东政府,不过张之洞心里却在想着,别看袁世凯算的精明,但这一次恐怕是要机关算尽太聪明,白给他人做嫁衣。
果然张之洞的话也让慈禧十分满意,由其是张之洞所说,海外华人在5-10年内无法再发动战事,更是打消了慈禧的最后一点疑虑,反正现在慈禧也是过一年算两年,能不能活到5年以后,连慈禧自己都没有底,何况真要到了那个时候,还有日俄两国可以依靠,这么算来清廷确实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因此慈禧迟疑了一下,才道:“好吧,铁良,平乱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