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其实日军的士兵一直都接受为国尽忠的思想教育,两天阵亡6000多人,并不会给日军的士气造成重大的打击,在进攻旅顺的战斗中,出现一天伤亡达1.6万的惊人损失,但也并没有对日军造成多大的影响,后来不仅攻下了旅顺,还取得了奉天战役的胜利。
但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日俄战争开打了近1年半的时间,日军的士兵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都己经十分疲惫,思家、厌战的情绪都积大増,以前由于日军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还能够维系着日军的士气,但现在辽河战场上连续遭到不利局面,尽管日军的高层遏力的封锁旅顺战场的不利消息,但这样重大的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封锁得住的,这边的士兵多少也能听到一点风声,而且高层越是封锁,底下的小道消息也就越多,因此日军的士兵们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而这几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日军的士气极为低落,厌战情绪也达到了极限。
而现在野津道贯也是左右为难,继续打下去,日军是几乎没有可能攻破人民军的阵地,只能打成第二个旅顺进攻战,自己就是第二个乃木希典,而不管怎么说,乃木希典最终还是在兀玉源太郎的帮助下,攻下了旅顺,但自己现在面临的局面,恐怕就是儿玉源太郎来了也没有办法,因为日军根本就没办法使用火炮,但就这样撤退了,自己恐怕也没有办法向大山岩交待啊,野津道贯十分清楚,旅顺基本己经保不住了,如果辽河一战日本再输了,就意味着日本将彻底输掉这场战争,而且在辽东的这几十万军队,恐怕是都回不了日本了。
不过就在这时,野津道贯收到了沙岭堡失守的消息,也不由得苦笑了一声,因为沙岭堡失守意味着人民军己经成功的扭转了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无论日军能不能攻下辽中,都己经是输掉了辽河之战。而日本也将彻底失去在辽东的立足能力,下一步大概就是撤回朝鲜了。
但对野津道贯来说,沙岭堡失守到是一个很好的台阶,因为沙岭堡到底还是没有坚持到自己所要求的3天,那么自己现在撤军,甚致是输掉辽河之战,也都有足够的推托理由了,虽然对日军的整体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野津道贯立刻下令撤军,退回到辽阳。
日军的果断撤军,也令邱亚辉有些意外,本来他还打算在攻克了沙岭堡之后立刻回军,再吃掉野津道贯的主力军队,而现在显然是不可能了。于是邱亚辉也就不急于退军,而是下令9师带领两个后备团沿辽河南下,攻取盘山、营口两县,以取得辽河的两个入海口,为以后人民军的物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其实盘山、营口两县现在还在清廷的地方官员管辖之下,无论是俄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在这两个县驻军。不过人民军却不管那些,反正华东政府的目标是占领整个东三省,并在东三省建立穿越者的统治,因此只要是东三省的地方,就都是要占领的。当然在名议上,人民军打出的“协防”旗帜,表示是来帮助这两个县抵御日军的进攻,如果这两个县的官员明白事,那么就和平进城,如果地方官不让人民军进城,那就打进城去,再给地方官员扣个“勾结倭寇”的大帽子。
清廷的地方官员也都是知时晓务的人,那还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因此盘山、营口两县的地方官员都打开城门,迎接人民军进城。
到5月20日,人民军占据了盘山、营口两县,而日军也退回到辽阳,至此辽河战役的全部结束,日军共计阵亡15247人,受伤18263人,失踪417人,被俘351人,并且失去辽中以南的辽河东岸地区;而人民军阵亡3847人,受伤5271人,失踪76人,另外还缴获了步枪5143支;机枪15挺
第四二零章 停战期(一)
不过相比于英法俄三国的态度鲜明,美徳两国的立场就要中立得多,两国都表达了对远东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战争扩大的担扰,并且呼吁国际社会组织起来,控制战争继续扩大,也要求参战的各方进行谈判,解决各方的利益事端,停止战争、恢复和平。而且美徳两国也都不约而同的表示,自己愿意做调停人,当然前提是各方都有和平的意愿。
这是由于美徳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有限,并且和参战的三方都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虽然都有一定的倾向,如美国是暗中支持日本的,而徳国甴于近年来和华东政府的军事合作密切,同时也希望远东的局势越乱越好,于是较为倾向华东政府,但两国不想因偏袒某一方而去得罪另一方,因此也乐得站在道德的致高点上去说一些漂亮话,反正这些话怎么都不会错。
但两国的媒体则有明显不同的表现,美国媒体尽管不像英法反应激烈,但也都比较明显的指责华东政府不该在这时参战,这是由于美国在远东地区虽然没有大的影响力,但商业利益很大,美国暗中支持日本的目地除了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商业利益之外,还希望遏制俄国的扩张,并且扩大自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商业利益。本来在华东政府参战前,谁都看得出来,日俄战争己经打得差不多了,而且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俄国也都无力再在远东扩张,因此美国的不少财团、企业都瞄着中国东北地区,如铁路大王史蒂芬逊己计划在中国东北地区投资修建铁路。但华东政府的参战,令战争扩大,并将无限延续下去,美国的投资变得遥遥无期,当然不会高兴。
而德国媒体则客观一些,一方面是这几年来华东政府和徳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德国和日俄两国也没有太好的交情,而且德国在远东更是连经济利益也没多少,华东政府的海军舰队中,有不少都是徳国建造,或者是徳国提供技术、材料、配件帮助华东政府建造,这也是德国媒体报导的侧重点,认为是这些徳系军舰帮助了人民军海军取得对马海战的胜利。
在甲午战争中,以徳舰为主力的北洋水师惨败于以英舰为主力的联合舰队,自然让德国脸上无光,但这一次人民军海军新建军舰几乎全有德国的血脉,完胜仍然是以英舰为主力的联合舰队,也算是为德国造船业出了一口气。其实到现在为止,华东政府、日本、俄国三方都没有公布对马海战的细节,因此人们根本无从得知德国建造的军舰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另外这些军舰虽然是徳国建造的,但军舰的设计却是由华东政府自行完成,徳国只是照图施工,严格来说只能算德造军舰而不是徳系军舰。不过德国媒体都没有提及。
当然,除了这几个主要的大国之外,其他国家也都纷纷发表声明,表达本国的态度,不过在言辞之间,还是以指责华东政府居多,只是并不怎么激烈。不过这些国家基本都是酱油众,在这场棋局中只能当个看客,或者是在水混的时候摸几条鱼而己。
不过华东政府的宣传机器也没有闲着,舆论阵地必须占领,因此从5月13日起,华东政府或是通过政府声明,或是以报纸、书刊等媒体形式,对外宣传自己的主张。
华东政府的宣传分为两个部份,一是以报导战争的进程,当然是以人民军的胜利为主,不断的以胜利消息提振民众的士气,以及对华东政府的信心,毕竟打起仗来,还是要靠战场上的表现说话;二则是以社评、评论等形式,来宣传华东政府参战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而宣传的口径死死扣住两点展开,一是日俄双方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战争,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两国都是侵略者,华东政府的参战是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用来具有合理性的;二是日俄双方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战争的同时,作为中国合法政府的清廷却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阻止或维护自身的权益,而是完全放任自由,居然还打出中立的旗号,完全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正是在清廷完全不作为的情况下,华东政府才决定出兵参战,维护国家利益,保卫东北人民,而这是为华东政府参战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其实在华东政府刚刚参战的时候,在中国的朝野各届还是有不少声音反对的,认为华东政府的行为是无端的挑恤日俄两国,恐怕会累及中国,
反对者中即有朝廷官员,也有民间的知名学者、名流人等,当然这其中有些人是真的担心华东政府会激怒日俄两国,给中国带来灾难,毕竟近60年来,中国的对外战争几乎就从没有赢过,尽管在5年以前,
第四二一章 停战期(二)
五月下旬虽然还没有进入盛夏季节,但已经能够感觉到天气明显的热度,尽管这时已是上午9点的时候,但北京城的天空中却是乌云密布,看不到一丝阳光,但气温却不觉凉爽,又闷又热,似乎压得令人喘不过气来,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场大雨将要来临。
而平日就己是无比严正肃静的紫禁城,这时就更是气氛压制,太监宫女们行走动作都万分的小心,不要说是不敢弄出大动静来,就连说话都要放小声音,生怕惊动了老佛爷,就连老佛爷最信任的太监李莲瑛,近来最得宠的德龄郡主也是小心翼翼。因为在宫里当差的都知道,这几天老佛爷的心情很是不好,己有10余名太监、宫女遭到责打,就连一直伺奉老佛爷梳头的刘太监,昨天也不知怎么触恼了老佛爷,自己扇了自己20多个嘴巴子,只打得两颊红肿,嘴角流血,才得到老佛爷一句:“算了。”每天在敬事房附近都能听到“啪啪啪”的板子声。
这时在军机处里,8位军机大臣都在座,但没有人在处理公务,而是一个个闭目端坐,仿佛8尊泥菩萨一样。好在是房间里放了两块大冰,有些清凉之意,但气氛却依然压抑。而在军机处的外面,伺候人等也都垂手侍立,一动不动。
只见门帘一挑,众军机大臣一起睁眼,见是李莲英从外面进来,小声道:“各位王爷、大人,太后和皇上在养心殿上招见各位,请随奴才来吧。”
军机领班庆亲王奕劻立刻起身,迎了上去,小声道:“李公公,太后今儿心情怎么样。”
李莲英摇了摇头,用虽小,但屋内众人也能听到的声音道:“还是那样,一个时辰前还罚了老周掌嘴20个呢!几位今儿见了太后,说话可要留神些,小心着点伺候。”
庆亲王点了点头,微一拱手,道:“多谢公公。”说着从袖子抽出一张银票来,塞给李莲英。
李莲英会意,又欠了欠身,道:“各位王爷、大人,请随奴才来吧。” 说着转身就要离开,而排名最末的军机大臣袁世凯则抢步上前,替李莲英揭起门帘让李莲英出去。
这到不是袁世凯打李莲英的溜须,而是军机处的规矩,军机大臣的排名是有严格的秩序的,每天在当班的时候,由领班军机打头,其他人依次跟行,绝不能乱排,而就在众人快要走到军机处时,排名最末的军机大臣要小跑几步,赶到队伍前面去给众人揭起帘子,让其他人进去,下班时也是由他揭帘子,等其他人都走了,才最后一个离开,因此排名最末的军机大臣又俗称为卷帘子军机。
庆亲王则扭头道:“太后的心情不大好,咱们可都小心着点。”说完领头离开了军机处。其他人也都跟着出去,一直到众人都走完了,袁世凯才放下帘子,快步跟了上去。
一行人随着李莲英穿过几重宫殿,来到养心殿上,这时慈禧和光绪己在正中就坐。庚子国变结束以后,光绪并没有像旧时空中那样被软禁起来,不仅仍然住在皇宫里,在形式上还能够参与一些政务,当然权限和行动都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实际己没有一点实权,基本就是个牌位,但毕竟可以接触政务、大臣,有时也还能说几句话,到是要比庚子国变之前的际遇要好得多了。
8位军机大臣给慈禧、光绪见礼之后,分两班站立,光绪这才道:“海外华人赴辽东参战己有10余日了,听说他们打了几个胜仗,而且外面现在闹得沸沸扬扬,就连洋人也搅和进来了,昨日总理府衙门收到了英法日三国的公文,问朝廷的态度,看来朝廷没个表示是不成的,你们看应该怎么办呢”
随着华东政府先后取得了对马海战、旅顺登陆战、辽河战役的胜利,在清廷内部要求嘉奖华东政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的官员纷纷给清廷的奏折都推成山。当然清廷对此还是一惯性的反应迟顿,对官员们的折子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装糊涂,但也搅得慈禧心烦意乱,脾气大坏。
但英法日等国却有些沉不住气了,因为一但清廷正式认可,甚致支持华东政府的参战行为,就意味着华东政府将可以背靠着整个中国参战,那么以整个中国庞大的人力物资,加上华东政府强大的军事能力,就是日俄联手也得跪了,而且华东政府说不定还会就此和清廷联手,因此英法日三国赶忙派驻华公使向清廷提交公文,要求清廷在这个时候要继续保持中立,绝不能偏向华东政府。而日本甚致要求清廷正式下旨,严励遣责华东政府。
对国内群情激愤的舆情,清廷可以置之不理,但友邦惊诧了,就不能听之任之了,因此慈禧的心情再不好也不敢耽搁,立刻招集所有的军机大臣们计议。而光绪在这个时候也充份发挥了当牌位的作用,慈禧不好说出口的话,都由光绪代劳了。
听了皇帝的话以后,几位军机大臣迟疑了一下,张之洞才道:“回禀皇上,此时朝廷不可轻易表态。”
光绪道:“哦!为什么”
张之洞道:“日、俄两国皆为当世强国,且日与英,俄与法皆有盟约,虽说现在海外华人打了几个胜仗,但虽终胜负实在难料,朝廷若是轻易表态,后果实难预料,稍有不慎更是灭顶之灾,当初日俄交战,朝廷恪守中立,现在亦不可有变。”
光绪迟疑了一下,才道:“但现在舆情沸扬,又如之奈何呢”
张之洞道:“回禀皇上,舆情之事,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朝廷只管
第四二二章 停战期(三)
袁世凯道:“如世续大人所言,海外华人己反叛朝廷,自立为王,乱臣贼子,朝廷又何故不出兵征伐,以绝后患呢”
听了袁世凯的这话,除了慈禧仍然一付闭目养神的样子,其他人的脸上都有些不大好看,其实清廷自然不是不想出兵进攻华东政府,而是还有几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根本就打不过华东政府,只是这些话大家心里清楚就行了,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
不过表面文章谁都会做,世续立刻道:“非是朝廷不愿,而是自庚子国变之后,回京不过三年时间,朝廷元气未复,当务之急乃是休养生息,实在不宜轻启刀兵。”
那桐也道:“莫非袁大人有什么奇谋良策,可以攻破海外华人吗”
袁世凯摇了摇头,道:“我也没有什么奇谋良策,而且世续大人所言极是,现在朝廷应是休养生息,确其不宜轻启刀兵。”
这时庆亲王、张之洞、瞿鸿禨等老臣都露出了深思之策,他们都是官场的老油条了,已经隐约的听出了袁世凯的意思,不过那桐还没有反应过来,道:“我还以为袁大人有什么高见呢! 原来也不过如此。”
袁世凯冷笑了一下,道:“即然朝廷此时不宜轻启刀兵,那么肃亲王之举实在是不智,无故去挑恤海外华人,岂非是有违朝廷之意,万一引来海外华人的报复,万一惹得海外华人与朝廷兵刀相见,将置朝廷于何地。”
那桐、世续听了,也都张口结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袁世凯也不理他们,面对慈禧、光绪,又欠了欠身,道:“太后、皇上,肃亲王此举目无尊上、结交匪类,恣意妄为、冒失之极,不顾朝廷安危,挑恤强敌,实在是罪大恶极,万不容赦,臣非是不念其宗室之情,但如不加以严惩,若是朝中大臣均校仿之,恐又有庚子之祸,故此臣万死进言,还请太后、皇上三思。”
其实这几天里袁世凯心里一直就在揣摩,慈禧对肃亲王到底是什么态度,到底打不打算严惩肃亲王,幕僚大多都认为慈禧并不会严惩肃亲王,理由是慈禧对海外华人相当敌视,肃亲王的行为至少是给海外华人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也算是帮慈禧出了一口气;而且肃亲王毕竟是宗室,慈禧要稳固自己的权力,宗室对她的支持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处理肃亲王时,还是会有所顾忌的。
不过袁世凯并没有轻易的相信这些意见,而经过他的认真分析,最终认为慈禧实际是想严惩肃亲王的,首先如果把华东政府完全当作一个敌对的政权来看待的话,那么肃亲王的行为就显得十分可笑,虽然是给上海新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对华东政府的整体实力却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在清廷明明没有足够的实力情况下,却去挑恤一个强大的敌人,显然是相当不智的。其他人没有看到这一层,是因为在潜意识里,还是将华东政府看成清廷内部的一个割据势力,而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敌对势力。
其次是肃亲王的这次行动,是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无论是不是被日本当了枪使,但和日本有勾结都是事实,而且肃亲王行动并没有告之朝廷,反到是通告给不少宗室大臣,在宗室大臣中也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而这几点都是慈禧最忌讳的事情,勾结外国、结交宗室,独走独行,这几条实际己是构成了抄家灭门的大罪,因此袁世凯才认为,慈禧心里是想要严惩肃亲王。
但袁世凯也有一点算漏了,就是尽管慈禧心里想要严惩肃亲王,但肃亲王的宗室身份还是让慈禧有所顾忌,因此需要有一个人出来唱黑脸,替自己去挡宗室的仇恨,而这个人选自然就是袁世凯,本来袁世凯就和宗室有极深的矛盾,由袁世凯出面挡枪,肯定可以将其他宗室的怒火吸引过去,而且如果真到了万不得己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打压袁世凯,来缓和与宗室的关系。
在慈禧点名要袁世凯表态时,袁世凯也明白了慈禧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来当这个恶人。不过袁世凯到也并不介意这个恶人,因为现在他和清廷宗室派之间的矛盾极深,因此就算自己不当这个恶人,宗室派也不会放过自己,因此还不如自己主动一点,这样不仅可以打击宗室派的势力,而且还能卖慈禧一个人情。
当然袁世凯也十分清楚,如果宗室派再闹起来,慈禧很有可能把自己又拉出来再打压一顿,以缓和宗室派的情绪,不过这种打压主要还是形式上的,落到自己身上,军机大臣的位置多半是保不住了,直隶总督也不大靠得住,但会办练兵大臣这个位置估计还是会给自己留着,毕竟自己这次是替慈禧挡枪,而且朝廷毕竟还是需要能实事的人,要论起练兵来,整个大清里确实找不出几个能超过袁世凯的人来。像什么铁良、荣庆虽然都号称知兵,但实际都是纸上谈兵,而袁世凯是经历过真正战场的人,这一点是铁良、荣庆之流完全无法相比的。而对袁世凯来说,军机大臣、直隶总督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手里有军权,就有资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