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三天之后,华东政府组织海归者们参观了高刘汽车公司。这也是高刘汽车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外展示。

    虽然这些海归者基本都在日本留学一年以上的时间,有的人甚致在日本呆了4、5年,但要说去过日本的工厂里参观的,确实寥寥无几,主要的原因是在日的中国留学生虽多,但基本都是自发性,沒有统一的组织计划,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能由留学生的个人兴越、见识、好恶决定学习的內容,因此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工业做为自己的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想到要去参观工厂,而日本更不会有这样的组织安排。

    当然也有些海归者由于一些其他原因,如找人、工作等,去过一些工厂,但由于没有对工业化明确的认知,有兴趣的也就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没兴趣的更是视而不见,因此基本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有组织,有系统的参观工厂。而在这三天时间里,海归者们都系统学习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再参观工厂,自然就是不同了。

    高刘汽车公司的生产车间足有3000多平米,工人多达数百人,可以同时组装6台各种不同的车辆,机器轰鸣,震耳欲聋,蒸汽袭人, 而正在组装的汽车有的还只是骨架,有的己经大体成型。穿着各色服装的工人在各个工组台前来往穿梭,各司其责,井然有序。但让每个人心里都似乎感到了某种震憾的感觉,而且这才对工业化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而高刘汽车公司也有人给海归者们介绍,目前使用的机器设备都是从德国购买的,而汽车的零配件只有发动机是从德国购买,其他配件全部都是在华东政府内部生产,而汽车的结构设计则完全是由华东政府独立完成,连德国都来购买。

    其实这个时代的汽车结构十分简单,除了发动机之外,其他部份基本都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因此尽管华东政府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但除了发动机之外的其他配件都能够自己制造。而在汽车的结构设计上,华东政府自然是远远超过这个时代,如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长距传动轴、悬挂系统、后视镜等等,在旧时空里都是汽上的最常规布局,但在这个时代,却都是非常优秀的设计,也让来青岛的德国工程师佩服不己,而为高刘汽车公司提供技术和设备的德国奔驰公司、戴勒姆公司得知以后,又专程派人赶到青岛来,认真考察了高刘汽车的设计,认为这样的设计确实非常方便合理,于是最终决定购买高刘汽车公司的设计。

    参观完了生产车间以后,海归者们又来到室外的试车场,这时正有两辆己组装完成的汽车正在进行试车测试,而在另一边的练车场里,还有10余人正在学习开车技术,而学车的项目则是从旧时空里原封不动时搬来,什么上坡起步,侧方停车、直角转弯、s弯、倒车入库等,到是让海归者们看得津津有味。

    不知不觉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而海归者们的参观还没有结束,其实下午的参观才是今天的重点,原来是高刘汽车公司和军方合作进行的固定翼飞机研发项目己经进入到了正式试飞的阶段,时间就是今天下午,因此才专程组织海归者们来观看,参观汽车生产只是附带的。

    &nb




第三三七章 工业成就(三)
    完成设计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生产样机,首先生产了两架样机,主要是用于地面滑行、短距飞行测试,及机体强度测试。当然在测试机体强度时,还要先把发动机拆下来,毕竟发动机是宝贵的。

    而经过了数十次地面滑行、短距飞行之后,将所得到数据输入到华东政府建立的服务器中进行计算分柝,又对原设计进行了一些细节修改,这才开始制造3号样机,好在这个时代的飞机十分简易,制造起来也不难,一架飞机的制造时间在3个月左右,因此在1个月前,3号样机制造完成,又进行了几次地面滑行、短距飞行测试,今天开始正式试飞。

    当然前期的地面滑行、短距飞行测试一方面是考查飞机的性能,另一方面也是煅炼试飞员。第一批试飞员共有6名,自然全部都是穿越的直升机架驶员,而且在旧时空里都有飞行固定翼飞机的经验。而今天首次试飞的试飞员是郑宗明,在旧时空里,他本来是学习飞行固定翼飞机的飞行员,开过教9教练机,共计有60多小时的飞行时间,是所有穿越的直升机架驶员中,飞行固定翼飞机时间最多的,样机生产出来以后,他一共进了12次地面滑行,3次短距飞行,各项指标都是6名试飞员中最好的。

    负责地面调度的是郑宗明的老搭档王新平,虽然两人在驾驶直升机时,王新平是机长,飞行经验也比郑宗明多,但王新平的年龄较大,又没有固定翼飞机的飞行经验,因此别说试飞,连第一批试飞员都没有入选,只能干地面调度的活。

    而这次试飞的总指挥,是航空部队的指挥官刘广庆,他也是昆明舰的航空组组长,在军舰上指挥直升机的经验相当丰富,当然在所有的穿越人员中,没有人有指挥固定翼飞机的经验,因此也只有免强用直升机的经验。而且还专门修建了指挥塔台,并将从太湖舰上拆下来的雷达安装在上面。

    飞行的跑道设在临近海边的位置,长1000米,其实根据服务器的测算,大约在500-600米的距离,就足可以起飞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将跑道修了1000米,而临近海边的目地,一方面是让飞机的试飞区在海面上,这样出了事故飞行员落到海里,有一定的生存保障,毕竟试飞是有相当大的风险,虽然有降落伞,但没有弹射座椅,因此保险系数也是大大降低了;另一个方面,则是海军会出动岳阳舰,用雷达监控整个飞行过程,做为试飞的数据资料。虽然地面塔台也有雷达,但补济舰的雷达当然比不上护卫舰,而且其他的电子设备也要差得多。

    下午3点的时候,试飞正式开始,参观的海归者们和一部份工作人员被安排在跑道的中段地区就座,整条跑道都被全部清空,郑宗明穿戴整齐,当然飞行服和飞行头盔都是直升机用的,在机库里登上了飞机的坐舱。机舱的设计布置,当初也是有一番争议的,因为是用的汽车发动机,因此有人认为样机的坐舱可以采用汽车驾驶的布置方式,这样更容易发挥发动机的功能,甚致可以直接利用汽车的车身进行改造。但有人反驳这种建议,认为现在使用汽车发动机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使用专用的飞机发动机,因此机舱驾驶室的布局还是应采用飞机驾驶的布置方式,那怕牲牺一些功率,也再所不惜,用汽车的车身进行改造则更是不可取了。而经过了众人的协商之后,最终决定还是采用飞机驾驶的布置。

    仓库的大门打开,而王新平站在机库的门前,双手各执一根莹光棒,做出示意飞机出库的棍语。

    不过项目小组没有飞机牵引车,因此飞机出库完全是靠人力推动,好在是样机也并不重,20余名工作人员一起用力,将飞机推出了机库,停在飞机跑道的正中位置,机头对准跑道的前进方向。

    王新平转身看了看跑道,确定跑道上没有障碍物,同时又向郑宗明打出准备情况的手式,而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之后,才向地面指挥的塔台报告:“3号机起飞准备完毕,请求起飞。”

    刘广庆隔着塔台的大玻璃向跑道方向看了看,道:“同意起飞。”于是王新平向3号机打出了起飞的手势,并且讯速的让到一边。

    得到了命令的郑宗明立刻点火开动了发动机,并且推动节流阀。机首的螺旋桨开始转动,带动着飞机向前滑跑起来。

    郑宗明一手握着操作杆,一手缓缓的将节流阀逐渐推到了最大。飞机滑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开到200米处的位置时,速度己经超过了100码。郑宗明松开了节流阀,开始全神惯注的准备起飞。

    飞机滑跑到300米处时,速度己达到了130码,这已是飞机在地面滑跑的的最高速度了。于是郑宗明拉动操作杆,开始起飞,这时细心的人可以看到,飞机主翼后缘的连襟翼开始向下张开,而尾翼也由水



第三三八章 工业成就(四)
    飞机的高度在不断的降低,郑宗明一方面要关注飞行高度;一方面还要控制速度,同时还要注意观察跑道的位置,让飞机的飞行方向和跑道保持一致。因此两只手都在进行着极为细微的操作。而地面指挥塔台也在不断的告诉郑宗明,飞机的位置和跑道的关系。

    500米,400米,300米……

    随着高度的降低,这时郑宗明已将节流阀完全收回到了开始的位置,实际这时飞机的动力己经完全关闭了,不过由于降落产生的巨大惯能,因此现在飞机仍然保持着大约130码的高速。不过方向基本对准了跑道,主翼的连襟翼己完全收起,尾翼侧向反方向倾斜。而郑宗明的左手已经离开了节流阀,用双手握住操作杆,竭力的保持着现在的飞行状态。

    而这时在地面上、塔台里都能够十分清的看到飞机从空中降落,不少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飞机的降落。

    郑宗明在驾驶室里,也看着地面的景像越来越大,而飞机的前部也稳稳的对准了跑道的中线,因此郑宗明的心里也稍稍的松了一口气,照这样的状态,降落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飞机没有降落到地面上,就存在着变数,郑宗明也不敢有任何的放松。

    就在这时,郑宗明只觉得飞机猛然一震,似乎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尽管是系着安全带,但郑宗明还是激烈的颠簸了好几下,机体也发出一阵“嘎嗄”的声音。郑宗明知道是机轮己经着地了,好在是他的手依然牢牢的抓着操作杆,飞机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郑宗明的心里也踏实了一大半,立刻拉动划车杆。

    这时飞机的三轮均已落地,不过飞机的速度仍然在120码左右,并不是能够马上停下来的。但在跑道上连续滑跑了数百米,速度也越来越慢,终在80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而参看的人群又一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庆贺这一次试飞圆满成功。

    刘广庆在塔台里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摘下头上的帽子,这才发现额头上、手心里尽是汗水,不过试飞终于成功了,也意味着华东政府踏出飞向天空的第一步,而自己不仅见证了这个历史的时刻,并且也将被记录在这个光荣的历史上。

    不过刘广庆到底是沉稳一些,平静了一下心声之后,立刻给军委打电话,报告试飞成功的消息。而这时在飞机跑道上,观看的人都己欢呼着涌向了飞机,郑宗明刚从驾驶室里出来,就被人群包围,人送上来早己准备好的鲜花,还有专门来采访的记者给他拍照,而郑宗明也十分配合的摆出几个酷酷的poss。

    其实是否报导飞机试飞的消息,也是引起了一番议论,有人就认为飞机属于战略武器,应该进行保密,这样可以让其他国家不知道华东政府的科技发展情况;但也有人反对,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普遍意识到飞机的巨大战略价值,而且己有莱特兄弟试飞成功的先例在前,可以大大对冲掉华东政府试飞成功的轰动,而且适当公布自己的科技发展情况,也是一种威摄,不能老是以弱者的心态行事。不过还有人则提出,尽管有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在前,但华东政府的样机甩莱特兄弟10条街都不止,因此如果太过高调,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甚致会泄漏穿越者的秘密。

    应该说这些考虑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经过讨论之后,行政院最终拍板决定,如果试飞成功,可以进行报导,毕竟这是华东政府取得的工业成就,公布于众可以提振华东政府的民心士气;但也做出了几条限制:一是只允许【新中华报】进行独家报导,以及现场采访;二是只能报导飞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不得报导试飞的细节、飞机的情况、相关参数等等,这样其他国家也就无法推断华东政府的科技发展水平;三是可以刊登试飞员、工作人员的照片,但不得登载清晰的飞机照片,以防其他国家仿制。而最终选择了两张飞机在空中飞行的照片,只能看到一个大体的形像,但看不到飞机的细节,也就无法仿制。

    试飞结束之后,项目小组立刻对飞机进行全面检测,而郑宗明、王新平、刘广庆等相关人员也在写总结报告,并且将雷达追踪的飞行轨迹输入机算机中进行计算,为下一步的研发工作做准备。而海归者们也都安心的接受华东政府安排的课程教育,并期待着自己能够早日开始在华东政府工作。

    而就在这时,负责侦察海参崴的舰队也终于回归青岛。这次侦察任务共计用去了32天的时间,不仅完成了对海参崴至双城子一线的侦察任务,并且结交了一个当地部落,而且在来往的途中,还对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对马海峡的海域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勘测,因此也可以算是超额的完成了任务。

    &nbs



第三三九章 工业成就(五)
    虽然己在军舰上呆了1个多月,昆明舰全舰的官兵都己经十分疲惫了,但毕竟都是军人,因此收到了军委的命令之后,也没有多的异议,让怀化舰先回港,自己和三亚舰、青州号、沂州号汇合,一起负责监视潜艇的试航工作。

    试航潜艇的艇长叫胡伟,原来是昆明舰的雷达部的声呐组副组长。其实穿越军队里是没有专业的潜艇兵,但军舰的声呐就是用来对付潜艇的,因此声纳组的战士对潜艇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而且在旧时空里,都到潜艇上参观过,对潜艇的性能特点,运行方式都十分熟悉。昆明舰是中国海军序列中反潜能力最强的军舰,艇载的船壳声呐,反潜电子设备也都是最好的,配备的声呐组自然也是最好的,而在他们中间选拔华东政府自建的第一艘潜艇的艇长人选,是在合适不过了,至少比其他人对潜艇要了解得多。

    不过昆明舰声呐组的组长李丽娜是女人,并适合在潜艇上工作,副组长胡伟自然就成为最佳的人选,而潜艇上的其他3名军官,也都是在昆明舰上的士兵,分别是组长陈远涛、操舵长黄达军、动力组长易轩。这4个人组成了潜艇的军官组。

    这一次只是测试发射,只要是能将从潜艇中发射出去就行了,虽然对的性能也会进行考查,但命中率并不在测试的范围内,因此并没有安排靶船,而是对着一片临岸的崖壁发射,只要能够击中崖壁爆炸就算合格了。

    是现代海战中重要的武器之一,尽管这个时代的性能还十分落后,但也已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海战武器,因为的出现,在理论上使小型舰艇也有了击沉战列舰的能力,因此在1 9世纪80年代期,法国就为基础,发展了一套绿水海军战略的理论,即:是海上克敌制胜的法宝,决定海战胜负的将不再是庞大的战列舰而是攻击舰,于是法国在1884年取消所有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而专门建造艇。尽管后来证明法国的绿水海军战略理论完全失败,的作用却是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的。

    当然华东政府成立之初,是没有的能力,使用的都是从德国购买,不过华东政府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主开放的能力,因此以从德国购买的为基础,进入逆行研制,现在也终于有了成果,舰载在1904年己经定型,正式命名为“梭子鱼”型,并且己经开始列装人民军海军部队;而潜艇的研发走上正轨以后,梭子鱼”型为基础,开发潜射型号的研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现在和潜舰同时测试。

    梭子鱼”型属于重型,直径530毫米,长5.4米,全重1.32吨,战斗部装药165公斤,采用触发引线,速度32节,最大射程5000米。

    昆明舰的任务不仅是监视潜舰在水下的行动,同时还要监视在海中的运行轨迹,以确定潜射的性能,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一行军舰来到测试的海域,潜艇艇长胡伟下令潜艇下沉,虽然潜艇在海中是不能使用无线电通话,但可以放出浮动天线接收无线电信号,因此在海底也同样可以和其他军舰联络。

    胡伟下令之后,潜艇内部也是一阵忙碌,因为潜艇的下沉,一方面要打开压水舱的闸门,注入海水,而且注水必须先注艇首,这样才能确保艇首向下倾斜;另一方面还要调整水平舵,配合压水舱注水。

    “报告艇长,注水80吨,潜深15米,倾斜12度,航速5节。”

    胡伟一手抓住扶手,道:“停止注水,恢复平衡。”

    虽然潜艇的最大潜深是100米,但在这个时代的实战中,潜艇基本不会下潜到50米以下,因为这个时代的潜艇在海底还是靠目视力前进,到了50米以下的海底,能见度不会超过100米,基本就失去了价值。而且这个时的也不能在低于30米以下的海底发射。因此除非是要隐藏自己的行踪,否则潜艇一般的活动区域都是在海面以下50米距离以内。

    潜艇恢复了平衡之后,胡伟又下令放出浮动天线,和水面舰艇取得联系,同时又升起潜望镜,观察目标崖壁的方位。

    潜望镜升出水面,胡伟贴在观察孔上,看了一会儿,道:“左转舵11度,保持航速不变。”

    这时通讯兵向胡伟报告,己经和昆明舰恢复了联系,胡伟道:“向他们通报,我们要发射了。” 然后又命令道:“一号发射管注水。”

    其实水下发射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在发射管的尾部注入压缩空气,利用空气的挤压将推出发射管,然后靠自身的动力推动前进。因此在发射之前,首先要将发射管里注水,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压缩空气的功能。

    不过在发射之后,发射管应立刻关闭,而空气则由设在发射管口附近的空气回收舱吸纳,这是防止空气进



第三四零章 李鸿章之死(一)
    1905年4月,已卧床一个多月的李鸿章将儿子都招到北京,意欲交待后事。

    李鸿章共有3子3女,现在均己成年,在庚子国变之后,李鸿章进入军机,重回权力颠峰,几个儿子也都受他的荫恩,各有官爵晋封。

1...244245246247248...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