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李鸿章的元配夫人周氏无出,因此过继六弟李昭庆的长子李经方到周氏门下,也成为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由于年长,一直陪在李鸿章的身边,而且追李鸿章办了不少事情,现在受封礼部左侍郎,总理府衙门上行走;次子李经述为继弦赵氏所出,以诗词文章闻名,现为光禄寺卿;三子李经迈为侧室莫氏所出,现为三品京官候补;当然除了李经方之外,其他二人的官职都是虚职,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而且就是李经方的礼部左侍郎,品级虽然高,但也算不什么重臣。不过这时周氏、赵氏均己亡故,只有侧室莫氏,还有一个侍妾冬梅在李鸿章身边伺奉。
而李鸿章的长女嫁给郭恩垕,不过早年亡故,夫家己另娶,和李家己无来往;小女李经溥是莫氏所出,夫家任德和,由于李经溥比丈夫大陆岁,颇受到夫家嫌弃,这次李鸿章病重,虽然也给任家送信,但任家只派人问候,并未前来;因此现在陪在李鸿章身边的女儿只有赵氏所出的次女李经璹和女婿张佩纶。
4月3日,李鸿章的精神稍有好转,于是将3子1女均招到病房中来,并且屏退了照料自己的侧室莫氏,侍妾冬梅,让她们都在外屋暂免,而女婿张佩纶只能在屋外候着。
在病房里,三子都恭恭敬敬的垂手站在床边,只有李经璹坐在床沿上,扶着李鸿章坐了起来,又将枕头垫在他的背后。
李鸿章喘了一口气,道:“这次我只怕是难逃大限了,给朝廷的遗表我己经写好了,但还要把身后的事情交待清楚,我也好安心的走了,所以才把你们都招到北京来。”
尽管心里都有这个思想准备,但听李鸿章说出来,3子1女心里也都忍不住悲伤起来,李经述道:“父亲还是安心养病为是,不可多想。”
李鸿章摆了摆手,道:“我的病我心里有数,用不着你来安慰我,何况我己八十有三,己算高寿之人,纵然身死,亦不为悲痛,你们也都成年人了,何必作小儿女态。”说着又咳嗽了两声。
李经璹赶忙轻轻拍抚着李鸿章的后背,李经方捧过茶来,李鸿章喝了两口,道:“经方,你去准备笔墨,把我说的话都记下来。”
李经方赶忙放下茶盘,拿过来笔墨纸砚,在病房里桌子上铺好。而李鸿章又一指床头条案上的小檀木箱,转头对李经璹道:“菊藕,你去把那个箱子拿来给我。
李经璹赶身将小箱取来,放在李鸿章的面前,李鸿章打开箱子,拿出一本小册子,道:”我的全部产财分配,都在这个小册子里,菊藕,还有经溥也都有一份,我死以后,你们就按册子上的安排,各取其用,足可保全你们下半辈子的生活了。”
李鸿章的产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成名之后,和兄弟一起在安徽老家,以及江苏、上海等地购置房地田产,当然主要是以田亩为主,李鸿章共有兄弟6人,最多的时候拥有的土地达250余万亩,而李鸿章名下的田产约有30余万亩,每年可收租5万石左右,同时李鸿章在江苏、上海等地,还有一些房屋地产;另一类则是李鸿章在主持洋务运动其间,在其兴办的洋务企业中占据的股份,也包括在青岛投资的几家工厂,不仅毎年可以收获巨大数目的财富,而且这些股份本身也是价值不菲的。当然另外还有一些金银古玩字画等,虽然也有不少,但和前两类相比,却只是一小部份。
其实在患病的初期,李鸿章就知道自己这次是难逃一死了,因此早早的就派人清理自己的财产,并且做好了分配方案,以免自己死后,家人因财产分配而反目。
李鸿章又道:“只是财产好分,但这时局却是纷乱复杂,稍有不慎便是家毁人亡,全族覆灭,因此我死之后,朝廷必有恩荫加赏,但你们切不可出仕为官,正好借丁忧之机,辞官回乡,闭门谢客,静观其变。”
说着李鸿章的目光看向李经方,正好和李经方的目光对视,李经方的身体一颤,低下头去。其实这一条主里就是针对李经方的,因为李鸿章的子女中,只有李经方有实质性的官职,再加上跟随李鸿章最久,也积累了相当多侑资历,而且李经方的功名之心也最重,此前多次要求独挡一面,而李鸿章死后,清廷肯定会对李鸿章的子女厚恤,以李经方的资历,至少也能放一任道台,甚致是巡抚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但按李鸿章的遗言,无疑是彻底断决了李经方建功立业的念头。
李鸿章又:“菊藕夫妻虽然在青岛兴办了产业,但也不宜在青岛久居,我在上海还有一所府宅,留给你们,就在上海定居,上海离青岛不
第三四一章 李鸿章之死(二)
在旧时空里,一般都认为李鸿章是清廷天字第一号的忠臣,并且深得清廷,至少是慈禧的信任,其实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几乎从来就没有对李鸿章百分之百信任的时候,反到是在甲午战争前的10余年时间里,对李鸿章的防范之心都甚重,并且给李鸿章设了不少的小绊子。原因就在于当时李鸿章手里掌握着清廷最精锐的军队——淮军,足以威胁到朝廷。
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7年未添一炮,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调动不了南洋水师,都是清廷扯李鸿章的后腿很明显的例子。因此甲午之败,对李鸿章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但对清廷来说,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至少解除了一个内部隐患。
但在这个时空里,庚子国变之后的这几年里,慈禧、光绪对李鸿章却是真正的信任了起来,对李鸿章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一来是李鸿章现在没有兵权,对朝廷已经没有了威胁;二来是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光绪也都十分清楚,现在的清廷还需要李鸿章来周旋和海外华人,洋人的关系。而现在李鸿章死了,如果清廷再遇到危机事件,还有谁能挺身而出,为朝廷排忧解难呢
由其是对慈禧来说,还有另一层感触,今年是慈禧的70岁寿诞之年,说起来慈禧也己经进入古稀之年了,一个老人听到了另一个老人死亡的消息,心里无论如何都不会好受的。
于是慈禧和光绪下令,取消今天的朝会,又责令军机处,讨论对李鸿章的追谥和厚恤。
就在第二天,清廷派李莲英为钦差,到李鸿章的府宅传旨,首先是对李鸿章进行了高度的嘉奖,盛赞李鸿章为清廷立下的功劳,并赐谥号“文忠”,追赠太傅,加一等肃毅公,赐黄马褂同葬,赏银3000两安葬,派20名待卫护送李鸿章的灵柩回乡,并改李鸿章的家乡安徽省庐州府肥东县为少荃县。同时还恩加李鸿章的三子一女,李经方加封三等伯爵,李经述、李经迈二等子爵,连张佩纶也加了一个三等男爵。
应该说清廷对李鸿章的抚恤是相当恩厚的,清廷对功臣的谥号一般都是以“文”字开头,第二个字才是对功臣的评价,如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而按照谥法,内外宾服曰正;辟地有德、甲胄有劳曰襄,都曾、左两人的评价是非常贴切的,而“忠”在谥法上的解释是:危身奉上曰忠,因此用在李鸿章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了。
但曾、左两人死后的追加都是候爵,李鸿章却追加公爵,这显然是高过曾、左两人一头了,而其他的什么赐黄马褂同葬,赏银,派待卫护送灵柩回乡,改县名等,也都是极高的荣耀,纵观清廷2 6 0余年的历史,也只有李鸿章一个人享受这样的殊荣。更何况是派李莲英李大总管亲自传旨,在大清国能有几个人能够劳动李大总管大驾的。
宣读了圣旨以后,李莲英又恭恭敬敬给李鸿章上了三柱香,又向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说了几句“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这才告辞回宫去了。
本来李鸿章在清廷就是位高权重,而朝廷对他又是恩加有甚,因此王公大臣们自然也都不敢怠慢,和李鸿章交情好的自不必说,能够亲自来拜奠的决不会遣派家人,有些文采出众的人,还写了挽联,张之洞还亲自给李鸿章写了一篇祭文,袁世凯也专程从天津赶来,并给李鸿章守了一夜灵,而既使是李鸿章的政敌对头,也都派遣有头脸的家人来拜奠,总体看来,李鸿章的葬礼是相当的风光。
7天以后,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以及张佩纶、李经璹扶灵回乡安葬,几乎整个京师的官员都来相送,送行的队伍排出20多公里。李鸿章在北京的住宅改为他的祠堂。
而等李鸿章的灵柩走了以后,在朝中的一场明争暗斗也立刻展开,现在李鸿章是军机大臣,名副其实的李中堂,而李鸿章死了,就空出了一个军机的缺额,当然军机大臣的数量本来是不固定的,多一个少一个都可以,但现在清政己经从庚子国变中恢复过来,而新政也搞了4年,因此慈禧也想对军机处进行一次大的改组。这一来自然有许多人都生出争取一下的想法。
就在李鸿章的灵柩离开北京之后的第二天,清廷正式下旨,公布了新的军机处名单,军机领班仍然是庆亲王奕劻,其他人是张之洞、瞿鸿禨、醇亲王载沣、世续、那桐、鹿传霖、袁世凯。其中后4人都是第一次进入军机处,整个军机处换了一半的人,动静不可谓不大。而对清廷的政局影响,更是深远。
现在的清廷政治局面十分复杂,派系众多,当然这也是慈禧刻意造成的局面,而各政治派系中,势力最大的是以庆亲王和袁世凯为首的实权派。
在庚子国变以后,袁世凯就在努力的拉陇自己和庆亲王的
第三四二章 李鸿章之死(三)
清廷的两股新政治势力之一是新贵派,代表人物是醇亲王载沣,他也是光绪的胞弟。现在载沣进入军机处己经近两年了,由于有慈禧的扶持,而载沣本人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虽然没有大的出彩,但也没犯什么错识,而旦现在己经建立了一个以醇亲王一系的亲属人员为主的班底。
当然载沣能够被慈禧选中,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出众的能力,主要是他的嫡母是慈禧的妹妹,而妻子是荣禄的女儿。因此在私下里也有人传言,慈禧这是在准备光绪的继承人。虽然在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己经放弃了废除光绪的打算,不过光绪一直都没有子嗣,虽然还算年轻,但身体一直多病,准备一个继承人也是完全应该的,而当年光绪继承同治的帝位,也以弟及兄,而且现在局势复杂,清廷虽然稳定下来,但国家需要一个成年的君主,载沣是光绪的亲弟,选他做光绪的继承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另一股势力则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是瞿鸿禨,还岑春宣。其实清流派在同光时期,一直都是清廷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以“勇于言事、标榜风节、经世匡时”标榜自己,而当朝廷主要是利用清流派来制衡洋务派,张之洞、张佩纶都曾是清流派的重要干将。不过清流派大多都是好为空言、不识时务、眼高手低之辈,因此要么是像张之洞这样转为洋务派,要么像张佩纶,彻底告别官场。
其实瞿鸿禨和当初那批清流派没有什么关系,他是在庚子国变时随慈禧太后西逃,忠心耿耿,又承担了撰旨之责,因而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在归京之后很快就进入军机。不过瞿鸿禨是这时清廷十分少有的清正廉洁官员,其个人『操』守,足可以与包拯、海瑞相比,但这样的人往往的自诩清高、而且具有一种使命感,对看不惯的事情都会直言进谏,丝毫也不留情面,和早年的那批清流派确时有几分相似之处。
慈禧也有意把瞿鸿禨打造成新的清流首领,因为这批人虽然干事不行,但骂人却是拿手,因此在必要的时候,确实很好用。
这一次军机处的变动,这两派都没有什么损失,各有一人在军机处里,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是慈禧倚重来平衡朝政的重要力量。
还有一个派系就是中立派,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张之洞,还包括早一步退出军机的王文韶。这一派的特点是都是官场的老油条,而且为官多年,威信素着,本身就极有影响力,倒向那一派别,那一派别就会声威大振。当然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偏向某一派别,而是和朝廷保持一致,由于他们都是老于世故,并精通为官之道,因此对朝廷动向的预判都十分精准,往往也成为带动大部份官员倾向的风向标。
慈禧的手腕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利用实权派做事,用其他几派系牵制实权派,并互相掣肘。而越是简单的道理,就越是体显慈禧把政治权谋己经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而新的军机班子组建之后,刚刚进入军机处袁世凯立刻上奏朝廷,请求派官员出国考察其他国家宪政,为中国的立宪做准备。
原来日俄战争虽然还没有结束,但这时日本己经取得绝对的优势,而且在战场上取得相当辉煌的胜利,在中国的媒体舆论看来,日本蠃得这场战争,己经是稳『操』胜券了。
但总结日本能够战胜俄国的原因,中国舆论基本都归结为是立宪政体对政体的胜利,因为日本是立宪国家,俄国是国家,立宪国家对国家的战争,立宪国家一定胜于国家,因此中国想要富强起来,就必须立宪。有的媒体把华东『政府』也拉进来,说华东『政府』也是实行立宪制度,才能在庚子国变期间击败八国联军,可见立宪强于。
其实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几个中国人能够把立宪政体的本质弄清楚,更是没有把日本战胜俄国的根本原因搞明白,日本能够战胜俄国,和两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少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严格来说,日本也不能算是标准的立宪国家,而俄国的程度,其实也比清廷好得多,而华东『政府』的制度更是和立宪政体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华东『政府』也并没有作解释。
于是从1905年初,在中国就形成了一股要求朝廷仿效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政体之国的舆论风『潮』,包括相当一部份地方督抚大员、士绅、乡贤,驻外使臣等也都上书朝廷,要求立宪。袁世凯的这个建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而袁世凯的这个建议,也在清廷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首先是在军机处里,除了庆亲王支持袁世凯之外,张之洞不置可否,其他5个人全都反对,由其是世续、那桐直接就和袁世凯吵了起来。虽然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并没有把立宪政体弄清楚,但还是了解一点的,立宪和原来中国政治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但对中国这样一个施行了数千年高度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肯定会引发极大的争议。在某些官员,由其是满族官员看来,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足可以抄家亡门了。
其实袁世凯提出这个建议,是有自己的考量。袁世凯能够发迹,戊戌政变是一个关建点,在戊戌的关建时刻,袁世凯选择投靠到慈禧这边,为自己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袁世凯飞皇腾达之际,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得罪了维新派、得罪了光绪,逃到海外的维新派更是将袁世凯视为维新的叛徒,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
&n
第三四三章 李鸿章之死(四)
“老佛爷这是不是老糊涂,怎么能答应这样要求呢朝廷一但立宪,可是后患无穷,今后这江山还是不是姓爱新觉罗了。老佛爷精明一世,怎么这时糊涂起来了。”
“是啊,现在汉臣己经是尾大难掉了,东南之地都是只知有督抚,而不知有朝廷,如果再行立宪之制,岂不是早晚都要把祖宗基业都给败光了。”
“我看袁世凯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分明是包藏祸心,以立宪为名,图谋夺权才是真。”
“嗯我早就说过袁世凯其人,鹰视狼顾,有莽操之像,不可付之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袁世凯反情已萌,理应当速诛之方是。可恨奕劻、端方这些人,不仅还和袁世凯勾结,竟然也支持立宪,如果不是他们两人在傍唆使,老佛爷也未必会受袁世凯蒙骗,实在是可恨。”
“我看老佛爷也是一时受了蒙骗,不如大家一起进宫去见老佛爷,哭述陈情,请老佛爷收回成命为是。”
“对对对,我看这样很好,肃亲王,你到是发个话啊,以为如何”
肃亲王善耆看了看众人,摇了摇头,道:“我看我们就是进宫去求老佛爷,也是没有用,老佛爷是绝对不会收回成命,相反还会痛斥我们,所以我们就别去找这个没趣了。”
听了肃亲王话,房间里顿时炸了锅,在场共有8人,除了主人肃亲王善耆之外,其他7人是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润、良弼﹑溥伟﹑铁良、荣庆、荫昌、毓朗等人,都是满族权贵派骨干人物。
在清廷下旨,决议派大臣出洋考察各国政体经济当天,肃亲王就这7个人招集到自己府邸里,协商对策。虽然在军机改组中,满族权贵派遭到了重创,铁良、荣庆都被排出军机,现在军机处里没有一个人,但满族权贵派并不太在意,毕竟现在清廷还是满族在当家,而满族权贵派绝大部份成员不是宗室,就是世袭爵位,进不进军机,他们对朝政都有巨大影响力。
清廷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基本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但由于是少数民族建立国家,因此和汉族建立王朝还是有些不同之处。最大特点就是还保留着一些部落政治特色,满族是做为一个整体,对王朝统治都有一定义务和权力,并且对君主也有相当影响力。
简单来说清廷皇帝首先是满族部落酋长,其次才是王朝君主,因此清廷皇帝统治基础是满族权贵支持,没有这个支持,清廷皇帝就难以保持自己皇权;而满族权贵权势,也是建立在皇权基础上,只要皇权还在,那么满族权贵权势也就有了保障,双方互相扶持,形成了一个共赢局面。尽管在太平天国之后,汉臣崛起,但汉臣势力主要是在地方上,而在朝廷中枢,仍然是由满族掌控,咸丰以后,军机领班均由亲王出任,也可以作是满族对自身权力巩固。
而立宪制度,就是要限制皇权,而一但皇权受到了削弱,满族权贵也就失去了权势根本,而失去了权势满族会是什么结果,只看华东政府排满行动就知道了,因此满族权贵才要竭力阻止清廷立宪。总之袁世凯力主立宪,是为了自保,即保住自己权势,也保住自己性命,满族权贵反对立宪,同样也是为了自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