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虽然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府,要求各国利益均沾,虽然可以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畅通无阻,但毕竟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总归是要吃亏一些。而美国一直都盯着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前就多次向清廷提出在东北修建
第三二九章 最后的准备(一)
;在这个时候,各方势力当中,只有华东政府显得最为淡定,面对着俄国、日本的频频示好,交流、协商,华东政府的态度都是可以谈,并且尽力为自己多争取利益,但决不签任何协议条约,除非对方做出实质性的让步。而华东政府的计划中,是将俄国、日本均列为自己的敌人,因此所有的备战都是这个目标制定进行的。
在辽西取得立足点,对华东政府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不过华东政府也迅速制定相对计划,将这个意外之喜最大化的利用,一方面是在未来参战时多了一个进攻的发起点,另一方面在战争未开始的时候,吸引日本的注意力,从而掩护华东政府的真正战略意图。
于是华东政府一方面利用奉天会战,向辽西增派兵力,并且向辽东扩张,一方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辽西修建码头道路铁路,这既是为以后从辽西发动进攻作准备,也是故意造势,营造出华东政府将以辽西为据点,介入战场的印像。
应该说到目前为此,各项准备都进行得非常成功,日本在结束了奉天会战之后,立刻就在辽河边布置兵力驻防,说明华东政府在辽西的布置确实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而侦察舰队对海参崴的侦察也进行的十分顺利,不仅圆满的完成了侦察任务,而且还和当地的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也可以算是超额的完成任务。
另外华东政府的债券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由于华东政府占领了辽西这个战略要地,加上日本在奉天会战中取胜,因此连带着华东政府的债券销售也出现了一个小,在美国又卖出了价值300多万英磅的债劵,总计发行的债券价值己达到1300多万英磅;而在徳国发行价值1500万英磅的债券已全数售完。
按照华东政府和美、德两国的协议,还可以在两国各自再发行价值1500万英磅的债券,不过华东政府决定,第二期债劵等参战以后再发行也不迟,毕竟目前筹集到的资金,以及华东政府自身的战争准备,可以维持大约10个月的战争进程,这在战争的开局阶段,己是完全够用了。而且第一批发行债券的利息很高,还有相当一部份债劵是折价出售,因此也给华东政府的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华东政府参战,并且在战争的开局阶段取得重大的战果,不仅能够刺激债券的销售,还能够让华东政府有调整债券利息的空间,从而可以稀释第一批发行债券的高利息。
可以说,现在华东政府对战争的准备工作也都己完成的差不多了,未完成的部份也都在按步骤完成,只等着俄国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到达远东,就可以正式参战了。
按旧时空的进程,对马海战是在1905年5月27日发生,大约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而从目前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行程来看,这一时间也不会相差太远。
而就在这个时候,华东政府收到了两条消息,第一条是李鸿章病重,己经卧床不起,在青岛料理产业的张佩伦、李经璹夫妻己经赶赴北京探病,不过根据华东政府掌握的情况来看,李鸿章的病情这一次可并不乐观,恐怕是大限己至了。
和旧时空相比,李鸿章己多活了4年多,现在82岁,在这个时代来说,己经可以算是长寿者了,因此既使是死,也并不意外,而且由于穿越者的到来,清廷避免了签定辛丑条约也算让李鸿章保存了一些颜面,并由此正式进入军机,成为名副其实的李中堂,也能算死得其所了。
不过李鸿章的死对华东政府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坏消息,因此从此以后就少了一个能够在华东政府和清廷之间周旋的人了。现在华东政府和清廷实际己经是势如水火,但仍然維持着不破的关系,没有彻底撕破脸,李鸿章在其中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满族的权贵曾多次要求清廷将华东政府列为敌对,甚致还有人建议联合列强来对付华东政府,都因遭到李鸿章的反对而无果。
华东政府当然不会害怕和清廷为敌,满族权贵的那点小把戏完全是自不量力,但如果现在真和清廷处于敌对,也会极大的牵扯华东政府的精力,因此维持目前这种敌而不破的状态,其实是对华东政府最有利的,按照华东政府的计划,是在打完了日俄之战以后,再转头来处理淸廷。
当然李鸿章这样做的目地也不全是为了华东政府,也是为了清廷,因为李鸿章十分清楚,清廷决不是华东政府的对手,早晚必会被华东政府所灭,因此才安排女婿、女儿在青岛购产置业,为自己的子孙后人留出了后路,但李鸿章本人还是忠于清廷,希望将清廷灭亡的时间尽力廷缓,至少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要被灭了。
在人民军进驻锦州,控制辽西之后,英、日等国都鼓动清廷出来反对华东政府的行动,并表示一但双
第三三零章 海归(一)
另一消息则是从日本传来的,不过这是夏思痛发回来的。
上次到青岛访问的革命者代表团回到日本之后,将自己在青岛的见闻写成了书册,在日本的中国革命者中广泛的传播,并且由黄兴领头,加上其他人一起,再次成立救国义勇队,号招在日本的中国革命者到青岛参与救国自强的工作。
而这也在日本的中国革命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来华东政府在日本有一定的知度,只是大部份人对其所知不多,而访问青岛的革命者代表团在日本的中国革命者中都是有一定声望的人,因此他们出面号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招集到了3、4人,还有不少人由于暂时脱不开身,没有加入,但也或是托人,或是来电报、信件表示要报名。
见己经招集到了3、4人,而且还不断的有人报名,因此黄兴、夏思痛商议之后决定,先组织一批人,由陈天华、徐锡麟、秋瑾三人带队,到青岛去,而黄兴、夏思痛仍然留在日本,继续招集人员。于是夏思痛立刻发电报给青岛,告诉华东政府日本这边的情况。
收到了夏思痛的电报之后,华东政府也同意他们的建议,因为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而日本的中国革命者都可以算是有文化知识的人,正是目前华东政府最缺少的人材,因此华东政府立刻回电让黄兴、夏思痛等人确定第一批来青岛的人员数量、名单。青岛这边会汇来船票钱,并安排接应。
三天以后,夏思痛再次发来电报,确定这次来青岛的共有278人,及人员的名单。不过青岛和日本没有直通航线,因此只能从上海转船,于是华东政府又向上海新区下令,让上海新区负责接待这批日本的中国革命者,并且安排商船将他们送到青岛来。同时将他们正式称为日本海归者。
上海新区的负责人杨育新收到青岛行政院的命令的时候,日本海归己经定好了归程的船票,将在3天之后到达上海转船,但问题是现在上海新区的航运公司派不出船来。
原来华东政府为战争准备了大量的物资,其中大半的物资都是通过上海新区购买的,然后再转运到青岛。因为上海不仅是这个时代中国的商业中心,而且兼有长江水道和海运的便利,因此南北的经济交流的汇合点,而华东政府所需要的物资如粮食、药材、木材、布匹、铁矿石等物资大半都需要从南方购买,上海新区自然就成为中转站,而上海新区不仅要负责定购、谈价等工作,而且还要安排船只运送物资。
虽然航运公司的业务不该杨育新负责,但物资的调运都由杨育新主管,因此杨育新也对航运公司的运营情况也了如指掌,由于华东政府购买的物资太多,现在青岛到上海之间每天都还有大量的人员来往,而且随着华东政府参战的时间临近,物资不禁越来越多,而且还要尽快运到青岛,好供调配,因此现在航运公司己经有一些不堪重负,轮船的航班日程己经排到了6、7天以后了。而且在未来2、3个月内,还有大量的物资会运抵上海新区来。
收到了青岛行政院的命令之后,杨育新也立刻和航运公司进协商,要求他们争取能够挤出一班客船来,但航运公司也十分为难,因为各航都已经确定好了,一但发生改变,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扯到后面的航班计划都需要调整,这样一来航运公司也很难工作,因此航运公司经过检查以后,认为至少在五天以内是挤不出航班,而五天之后,还要视其他各航班的情况而定。和铁路运输相比,航运由其是海运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稳定性太大,一个是海运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较大;二个是轮船的维护和修理变数太大。
而且现在航运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以货运为主,客运只占小部份,专门的客船并不多,而多是客货两用船,这样船舶都是以运货为主,载客量并不大,一般在3人左右,因此要将这一批日本海归都送到青岛,需要一整艘船才行。但将这批人留在上海等船也是一件麻烦事,
虽然上一次的访问团谈也是由上海新区负责接待,而且还在上海新区停留了2天,但上一次的访问团毕竟只有2人,而这一次却是近3人,接持也是一件麻烦事,因为接持这些日本海归的标不能太差了,总不能让这近3人都去挤大通铺吧。而且接持费用都是由上海新区政府买单,这可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杨育新做为上海新区的负责人,不光是为华东政府购买物资,还要为上海新区政府的经济利益负责,不过这几年来,他在发展上海新区经济方面的成绩不小,这三年以来,上海新区的纳税额在华东政府的城市中都是排名前5位。但严格来说上海新区还不能算是一个城市,而只是一个区,因此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算是十分难得。
当然上海新区本身背靠着
第三三一章 海归(二)
果然杨育新连夜给青岛行政院发去了租船建议,到到第二天下午,就收到了行政院的回复,同意杨育新的建议,并且说明当前一切以备战为主,保障物资的供应。
而下午的时间,白流苏也回来向杨育新汇报和太古航运公司协商的结果,太古公司同意,如果华东政府能一次租船在10艘以上,愿意以7折的价格,租船给华东政府,并且还和白流苏草签了一个初步的意向协议。
看完了白流苏带回来的意向协议,杨育新也十分高兴,因为一但要确定租船,肯定不止是10艘,而7折的价格己经非常低了,利润确实不高。其实这个时候上海的几家航运公司的价格都差不多,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但也没有暴利,只是用自己的航运公司,是肉烂在锅里,利润还是在华东政府内部。而太古能将价格降到7折,确实是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了。
上海的航运市场格局的形成,也是几经变化,最初是以太古、怡和两家为首的国外资本为主,后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强势介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而在庚子国变之后,华东政府又插进一脚来,形成了四方混战。不过在华东政府插足上海航业之前,上海航运的价格是相当高的,在轮船招商局进入上海航行业之后,和太古、怡和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激烈争斗,当然这场商战是由太古、怡和发起,故意压低船价,企图以低价格挤跨轮船招商局,不过李鸿章一面不断给轮船招商局注资,一面将清廷的漕运都包给轮船招商局,以保障招商局的收入,结果反到是太古、怡和首先抗不住了,只能和轮船招商局协商上海航运市场份额的分配。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对外商战胜利。
不过轮船招商局与太古、怡和协商之后,三方反而联起手陇断了上海的航运市场,使航运价格大幅上涨,甚致出现了从湖北到上海的船票最高达到2000白银。而这也成为轮船招商局被后世诟病的地方,不仅没有保护民族利益,相反还和外国资本勾结起来,掠夺民族财富。
在华东政府航运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太古、怡和曾打算采用价格战的方式,挤走华东政府,并且还想拉轮船招商局一起入伙。不过华东政府却主动找太古、怡和,以及轮船招商局,要求协商航运的价格,并且严正警各方,不要试图和华东政府打价格战,因为自己有华东政府的内部物流为保障,根本不怕他们的价格战,而且一但那方首先发起价格战,将会遭到华东政府的强力报复,华东政府会在山东、天津各港征收高额的入港费。
而在华东政府的强势压迫之下,太古、怡和只能妥协,而轮船招商局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把华东政府挤后,不过各方协商时,华东政府要求航运价格必须合理,既要保证各方的利益,但又不能过于离谱的高,而各方比拼的应是自己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效率及服务,结果让有华东政府参与的航线价格均大幅下降,由其是从上海到天津的航线,降价幅度超过了60%。
经过了两年的运营之后,轮船招商局首先在比拼中败下阵来,遭糕的管理和低下的工作效率是轮船招商局最大的问题所在,尽管盛宣怀有相当的能力,但一来是盛宣怀要管的产业太多,不可能将精力都放在轮船招商局上;二来是盛宣怀毕竟还是中国传统的商人,不可能在轮船招商局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也无力应对激烈的现代商业竞争,加上日俄战争的影响,在1904年8月以后,轮船招商局干脆放弃了经营上海到天津的航线,只保留清廷的漕粮、漕银运输。
而太古、怡和到是要好一些,他们毕竟都是近代企业,管理、运行、效率都要比轮船招商局高得多,而且又有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的支持,但利润也大幅的降低了。而且这两家公司毕竟是外国资本,因此在运营成本上要高一些。于是两家公司在1903年决定合并,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那知两家公司合并之后,日俄战争爆炸,整个远东地区的经济都大受影响,太古的业务也影响很大,出现了大量货船闲置的情况,反到是华东政府因为备战,购买了大量物资,而且在1904年里,由于给日本提供了一些物资,因此航运业得到了大幅的发展,营业额大涨,甚致运力不足。不过太古毕竞是资本雄厚,而且深知上海到天津这条航线的价值,只好咬牙苦撑着。
而这时华东政府向太古租
船,简值就是雪中送炭,因此太古宁可打折租船费用,也要促成这单交易,虽然没有什么利润了,但至少可以维持公司的运营。
不过能够谈到这一步,白流苏显然也出力不少,而且这次是由她
第三三二章 海归(三)
就餐的地方就在上海新区的一家饭店里的一间包房,这家饭店当然也是华东政府开设的,是做为商业中心配套的功能。上海新区成立了3年多的时间,现在己经初具规模,各项的配套设施也都全部齐全,因此在上海新区里的衣食住行都能够解决。
不过上海新区的面积太大,共计达到30余平方公里,虽然只是一个区,在这个时代,己经相当于一个城市了,当然不是几年功夫能够建设完成的,因此现在还空余着大量的土地,杨育新对马芮成这样看重,也是由于上海新区要加快建设,确实需要大力的引入外来的资金。
参加饭局的人到也并不多,杨育新只带了白流苏这个女眷相陪,当然也带了两名警卫,不过他们是不出席饭局的,而马芮成也带了一个小妾跟着,这样也让白流苏不至于太尴尬,另外马芮成还带了一名师爷,名叫刘秉公。在这个时代,这也是常有的事情,师爷并不是限于官员才有,一般的富豪、商人也都会养几个师爷,有的是帮自己出谋划策,有的则是充作清客帮闲,有的师爷还兼任管家或帐房先生的职责。不过这个刘秉公是马芮成的一个得力助手,许多事情马芮成都要和他商议才能决定。
马芮成大约4 5岁左右的年龄,身材偏胖,一张圆脸,笑容可掬,颇有几分富态样子,而刘秉公的年龄和马芮成差不多,不过身形削瘦,净面长须,目光尖锐,显得十分精明。马芮成的小妾叫芸娘,是个2 0左右岁的妙龄女子,容貌妩眉,仪态风流,是马芮成到了上海以后纳的一个妓女。
五个人围着一张圆桌就座,不一会儿酒菜就上齐了,于是杯觥交错,开怀畅饮起来,杨育新本来就是应酬的好手,经过这几年的磨励,更是得心应手;马芮成、刘秉公显然也是精于此道, 而芸娘居然也是谈吐不俗,言辞文雅,其实妓女是中国古代最有文化的一类妇女,不仅要擅长诗词歌赋,而且还要精通音律,而芸娘显然是妓女中文化修养较高的,否则像马芮成这样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也不会纳她为小妾。而白流苏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又跟着蒋怡一年多的时间,见过不少世面,更是优雅大方、言语得体,因此席间几个人谈笑风声,由其是两个女人更是让气氛更为热烈,而且芸娘还弹唱了两曲,一首、一首,都是从上海新区流传出去的乐曲。
芸娘唱罢之后,马芮成才道:“杨区长,四月二十六,是在下的生辰,而且这个生辰在下打算就在上海过了,虽然不是整数,但也打算和上海的一些新朋友热闹热闹,听说去年啬庵先生(张謇)的5 0寿旦就是由你们办的,因此在下也想在你们这里办!”
杨育新笑道:“好说,好说,交给我们就尽管放心好了,只是不知马老板打算怎么个办法上次啬庵先生可是连办了5天啊。”
刘秉公道:“杨区长,我们老爷的意思,打算大办一场,搞得越隆重越好,而且要连办10天,不怕花钱,就怕是不够气派。”
马芮成又道:“杨区长,您可别想差了,我可不是要和啬庵先生比较长短,也不是要显富亮财,只是我马某人在云贵川广一带还有些虚名,但在上海却是初来乍到,因此想在上海扬名,就必须做一些非常之事,不如此就不足以在上海立足啊,这次做寿,不过是个由头而己。”
杨育新也点了点头,明白马芮成的用意,说白了就是和旧时空里的企业上市,商场开业之前,必须先炒作造势一样,因此道:“理解、理解,我保证会给马老板办一个热热闹闹的生辰,保证让马老板满意就是了。”
马芮成也点了点头,拱了拱手,道:“多谢杨区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