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如果引入了华东政府进入东北地区之后,日本还不打算住手,俄国还可以想办法和华东政府联手,只要再向华东政府让出一些利益也就够了。当然,这些都是俄国的想法,但未来的发展未必会朝俄国希望的方向发展,因为俄国和华东政府之间也矛盾也是不可调合的,这次完全是互相利用,随时都可能翻脸,让华东政府进驻锦州之后,也许华东政府还会和日本联手对付俄国,或者他们虽然不联手,但仍然各自对俄作战;或者华东政府仍然按兵不动,坐视俄国和日本继续火拼下去,因此俄国对进驻锦州的人民军数量提出了限制,也控制介入东北地区人民军的力量,可不希望在东北地区己经有了日本这只狼,又引进来一只虎。

    但现在俄国又急切的希望人民军尽快进驻锦州,好平衡日本的优势,改变东北的局势。因此对推进谈判十分积极,就差求人民军快点进驻锦州了。

    由于华东政府对外的信息不畅,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俄国是有什么阴谋,但后来从德国知道俄国国内己经乱了,这才知道俄国要急着将华东政府拉入东北的用意,而且从旧时空的经验要看,这次俄国的内乱动静确实不小,沙皇罗曼采夫王朝还真就差一点挎了台,也就放了心。

    而俄国提出的进驻锦州的人数限制,华东政府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反正先把锦州拿下来再说,以后再向锦州增加兵力,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华东政府才不会真的守着这个协定。

    既然双方都没有异议了,自然立刻就签定了协议,俄国要求华东政府在5天以内就进驻锦州,而华东政府也是怕夜长梦多,因此也答应了下来。

    协议签定之后,华东政府立刻着手制定进驻锦州的计划,虽然从山东到锦州的距离并不算远,如果走海路大约300公里,而且渤海又是内海,因此在5天内把军队运送到锦州,时间是完全足够的。

    但锦州并非临海城市,虽然离海边并不远,还需要在锦州附近找一个港口,做为海路的靠岸点,当然这个地点也并不难找,华东政府最终选定的是锦州西南约50公里的葫芦岛。在旧时空里,葫芦岛就是辽西走廊上最主要的港口,水深港阔,可以停泊万吨级别的船只。虽然现在葫芦岛还只是一个小码头,但目前也够用了。

    进驻锦州的军队到并不难,至少现在陆军的15个常备师都在集中训练,随时都可以拉出几个师来,运输也不是大问题,海军的军舰也是随时可以出动。但尽管锦州不是华东政府加入战争的介入点,但由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华东政府正式加入战争以后,肯定会是一个战斗的发起点,因此在锦州的驻军绝不会是1、2个师的兵力,至少是野战军的编制。

    虽然现在陆军还没有设野战军的编制,但如果真的参战了,是肯定需要这一级编制的,而且在扩军的时候就己经考虑好了,一个野战军的编制为3-4个师,加上1-2个军属独立作战团,2-3个预备团组成,兵力大约在5万左右,以1个甲种师,1-2个普通师为核心,铺以部份后备军队,这样整个陆军可以编制出5-6个野战军,作为参战部队的主要编制。而5个甲种师的师长,实际就是当未来野战军的司令员培养。

    按照计划,野战军应该是在3月份左右开始编制,但现在因为突然出现了进驻锦州的机会,因此野战军的编制也要提前了,军委讨论之后决定,首先由第2师,第6师,第10师组成第一野战军,以后再配备1个后备师和团级部队。司令员暂时由第2师的师长丘亚辉兼任。

    本来第一支野战军的编制先应是由第1师为核心组建,但原第1师的师长罗岳去了海军陆战队,继任师长的是原副师长刘铁,在资历上和其他甲种师的师长相比,显然要差了一截;而且第1师被抽调到海军陆战队的骨干人员是最多的,对战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只能先以第2师为核心成立第1野战军。

    当然现在不可能将第1野战军都拉到锦州去,首先只出动第2师,而且由第2师的副师长冉润峰代理师长的俱体工作。邱亚辉留在青岛负责第1野战军的编制工作。

    而第2师的俱体安排是,由第1团进驻锦州,这




第三一五章 锦州(三)
    守卫码头的俄军十分知趣的没有阻拦人民军上岸,因此双方也没有发生什么冲突,而人民军的两个连上岸后,有一名连长和杜达耶夫进行交涉,但其他的士兵则纷纷占领码头的要点警戒,很快就组成了一个简易的阵地,而俄军的士兵们只能傻怔怔的在码头上看着,不是他们不想做点什么,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双方的众寡悬殊实在是太大了。

    人民军控制了码头之后,各运输船也都纷纷放下小艇,将登陆的部队运送到岸上。

    邓忠汉上岸之后,和杜达耶夫相见,到也没有提俄军未派引导船的事情,而是表明自己的身份,是来接收锦州的,要求杜达耶夫招集守卫葫芦岛的俄军,带领人民军去接收锦州。实际也就是将葫芦岛交给人民军驻守。

    虽然杜达耶夫接到的命令是俄国只是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但并没有说葫芦岛也交给人民军,但现在的局势容不得杜达耶夫拒绝。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民军的人数要远比俄军多,另一方面也是俄军对人民军的态度和清军不同。俄军对清军自然是轻视、蔑视加无视,别看杜达耶夫只带了6 0多名俄兵,但如果是对清军,那怕是对阵6 0 0,甚致是6000都敢硬怼;但人民军就不同,因为在5年以前,俄军曾在人民军手上惨败了一场,那也是八国联军和人民军交战,陆军输得最惨的一战,也给俄军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尽管时间己经过去了5年,但俄军还是没有忘记,因此俄军可不敢在人民军面前耍横,由其是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

    于是杜达耶夫立刻招集守卫葫芦岛的俄兵,而邓忠汉带领着2个营的部队,一起从葫芦岛出发,赶奔锦州。

    葫芦岛到锦州约有50公里的距离,也不算近,因此一行队伍一直走到了下午5点多的时候才到达锦州。

    锦州-宁远地区是明清交替时期的主战场之一,因此修建了高大坚固的城墙以及城防设施,虽然清军入关之后,这一带地区就没有在发生什么战争了,但锦州毕竟是连结关内关外的重要据点,清廷虽然没有加固锦州的城防,但对原来的设施一直在进行维护,虽然到了清廷的中后期,维护也变成了一种敷衍,但毕竞是底子还在,而且多少也会有一些作用,现在的锦州城墙虽然也有些破损了,但依然十分高大而厚实。

    邓忠汉带领着军队在距离锦州城约1000多米的地方停下来,让杜达耶夫去城里通知,告诉城里的守军,人民军今夜要进城去休息,明天办理城市的交接手续。虽然邓忠汉的言辞虽然客气,但话气却十分坚定,让杜达耶夫有一种感觉,如果锦州城里的守军拒绝人民军进城,那么人民军会毫不客气的立刻对锦州城发动进攻。

    锦州城的守将叫米哈伊琴科上尉,守军有5个排,大约220名士兵。在3天以前,米哈伊琴科上尉接到了沈阳方面的命令,要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然后回沈阳去报到。上尉也松了一口气,因为总算是可以离开这个鬼地方了。锦州城其实并不大,边长约1000米左右,只是城的西南角由于小凌河的走向,不得不做成一个斜角,因此看起来像一个直角梯形,不过只靠200余名士兵,是无法守住锦州城的。

    当然,如果是在日俄开战以前,米哈伊琴科上尉还并不急于离开锦州,但现在俄国在战场上连续失利,已连失了旅顺、辽阳,只能退守到沈阳一线。尽管上尉并不算精通兵法,但从地图上也能够看得出来,俄军正在一步一步的远离着辽西地区,也就是说,自己正在成为一支孤军,在这个时候能够弃守锦州,回沈阳去,上尉自然是愿意的。

    但杜达耶夫进城之后,向米哈伊琴科讲说了人民军在葫芦岛上岸之后,几乎是半强迫的控制了葫芦岛港口,把守卫的俄军全部都赶走。

    米哈伊琴科上尉这才有些明白,这支军队恐怕是来者不善,当然上尉的身份地位不可能知道,高层要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的目地,不过底层军人的想法简单而直接,既然自己收到了司令部的命令,而且也不想在锦州久留,管人民军善不善呢把锦州城交给他们就没事了,而且还要尽快的将锦州交出去,万一奉天司令部又有新命令来了,自己可就不好办了。至于葫芦岛,又不是自己的管辖区,管它是不是被人民军攻占了呢!

    想通了这一点,上尉也就没有再犹豫,立刻下令打开城门,让人民军进城。并且又和邓忠汉会面,表示自己己经接到了奉天司令部的命令,将锦州移交给人民军驻守,相关的资料都己经准备了,当天晚上就可以进行移交,而明天一早,自己就可以离开锦州了,司令部再有新命令来,自己也没有责任了。

    &nbs



第三一六章 锦州(四)
    日本首先通过领事馆,向华东政府提出了抗议,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松井庆四郎被李三杰毫不客气的硬怼了回去,碰了一鼻子灰。而日本又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命令华东政府撤出锦州,或者是派出军队进驻锦州,控制人民军的行动。

    日本的要求到是在清廷引起了一些波动,原来人民军进驻锦州之后,在舆论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动静,虽然锦州远离东北的战场,但毕竟是一个积极的行动,比起清廷连在辽西驻防都缩手缩脚,确实是要好得多。但对清廷来说,当然又是一件十分难堪的事情。

    而日本向清廷提出要求之后,到是得到一些人,主要是青年满族权贵的响应,纷纷要求朝廷出兵进驻锦州,慈禧招集军机大臣商议对策,李鸿章一力主张朝廷在这个时候决不轻举妄动,因为无论是俄国、日本、还是海外华人,都不是清廷惹得起的,因此清廷最好是恪守中立,其他人怎么闹腾,都不要去管,更不能参与进去,否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李鸿章的主张得到了张之洞、赵舒翘的支持,而庆亲王则仍旧是不置可否,但荣庆、铁良却主张可以借这个机会进驻锦州,扩大朝廷在辽西的影响力,并且不惜和李鸿章等人争执起来,而且将矛头对准李鸿章,把甲午战争的旧帐又翻起来,指责李鸿章是汉奸。只气得李鸿章当场就要辞官,而慈禧也觉得荣庆、铁良有些过份了,因此厉声申斥了两人几句,但最终还是采纳了李鸿章的主张,十分委婉的回绝了日本。

    不过荣庆、铁良等人却不甘心,于是指示手下的官员攻击李鸿章,本来这时李鸿章就己年过8 0,身体也不怎么好,被这一气又生病卧床不起。

    但日本的打算却没有实现,除了准备同时和华东政府、俄国开战之外,就只能指望英国这个盟友了。因此日本立刻向英国提出,要求英国按照【英日同盟】的要求:当同盟的一方同时和两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同盟的另一方应该出兵参战。

    而英国回复日本,现在华东政府只是进驻到锦州,离战场还有一段时间的距离,而且华东政府还没有进攻日军,从目前来看,也还没有进攻日本的意图,因此还没有达到【英日同盟】的要求,在这个时候,英国还没有出兵参战的义务,不过英国会通过外交努力,尽力从中进行周旋,让华东政府不介入战争,当然英国也重申,如果人民军进攻日军,英国是会按照条约的规定出兵的。

    其实华东政府以非日本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到东北这局大棋中,是符合英国的利益,因为三足鼎立的局面,要比两强对立更为复杂,而越是复杂的局面,英国就越是能够在其中合纵连横,拉压打遏。但却并不希望华东政府正式参战。

    英国的目地是利用日本来压制俄国,让日本代替英国和俄国打仗,而不是自已亲自下场,【英日同盟】之所以规定当同盟的一方同时和两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同盟的另一方应该出兵参战这一条,其实就是针对【法俄同盟】,也就是牵制法国,不让法国参战,这样可以让日本独自面对俄国。

    但华东政府显然是这个剧本中的意外因素,只是如果华东政府真的参战,确实可以达到【英日同盟】的条件,当然,英国也可以耍赖,咬定华东政府还不是一个国家,死扣条约中的字眼,不过这显然是有损英国的国家信用的,因此最理想的局面莫过于当下,华东政府进驻锦州,等于是介入了中国东北的棋局,又并没有正式参战,但却能对俄国、日本造成极大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平衡局面,谁也别想占便易,更别想在这个地区独霸一方。

    当然,现在这个局势刚刚洽好,如果华东政府在向前走一步,也就是正式参战,那就不好了,无论华东政府是以何种势式参战,如果是与日本为敌,就会把英国逼到墙角,无论英国是否参战,都要付出不少代价,就算是华东政府和日本联手,对英国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现在俄国国内正在发生内乱,如果华东政府和日本联手,很可能会将俄国的势力完全逐出远东,而就算战争结束以后华东政府和日本会对立起来,但两方都会从这一场战争中收获大量的利益,并且扩大自身的实力,英国

    未必就能好控制,另外一个彻底衰弱的俄国说不定会倒向徳国,这也是不符合英国的利益的。因此必须要阻止华东政府釆取军事行动,最好是让这场战争在这个时候结束。



第三一七章 锦州(五)
    ;英国驻青岛领事欧文、法国驻青岛领事摩莱尔一起来到外事委,向华东政府正式转达了两国政府的态度。甴于远东战争己经影响到了两国的利益,因此两国决定出面调停这场战争,恢复远东地区的和平,并且会充份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并且承认华东政府占据锦州的事实,同时还认为华东政府希望华东政府在调停结果出来之前,維持现状,由其不要再在新的军事行动。

    并且两国又在媒体上公开宣称,这次调停的目地是为了给远东地区带来和平,因此凡是热爱和平的国家组织都不应该拒绝两国的调停。

    而对英法两国的提议,华东政府很快就有了回应,表示有条件的欢迎英法两国的调停,因为东北之地原本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俄两国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战争,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都是对中国主权最大的侵犯,因此要求英法两国的调停必须公平公证,并且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为前提条件,必须要求日俄两国无条件的退出中国领土,将东三省无条件的交归给中国,否则华东政府将不予承认调停,也不会接受英法两国的条件。

    原来英法两国发出了调停的声音之后,华东政府立到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无论英法两国的真实目地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打算采取公平公证的立场,但至少在开始的时候,英法两国的调停确实可以占据舆论的致高点,因此华东政府如果断然拒绝,显然是会让自己在舆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于是华东政府讨论之后决定,对英法两国的调停采取有条件的欢迎态度,要求调停必须以日俄两国无条件退出东三省为先决条件,当然这也完全合理的,因为东北地区确实是中国的领土,而且清廷和俄国还签定了东三省交割条约这样也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把球踢给英法两国。

    另外华东政府也认为,日俄两国在这个时候恐怕都不会同意停战,由其是日本,因此等到时候日俄两国再打起来,华东政府就有充份的借口参战了。

    华东政府的回复到并没有让英法两国为难,因为先决条件并不重要,关建是最后谈成什么条件,而且两国目地是让日俄两国停战,而不是满足华东政府的要求,反正最终只要是日俄两国停了战就行了,华东政府满不满意并不是两国在乎的事情。现在只要华东政府有这个态度就可以了。

    而在华东政府表明了态度之后,清廷也发表了自己的声明,对英法两国的调停表示了感谢,并且希望英法两国能够主持公道,清廷也会全力的支持和配合两国等等。

    其实英法宣布了调停之后,清廷就想发表支持两国调停的态度,但李鸿章认为不要急着表态,等华东政府的态度出来了以后再说,因为万一华东政府拒绝英法的调停呢在这个时候最好是和华东政府保持一致为时。果然清廷没有在第一时间里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等华东政府表示有条件的欢迎英法两国的调停之后,才发表了支持态度。

    虽然英法两国都没有把清廷当一回事情,但清廷毕竟在名议是东北地区的合法主权国,甚致在名议上还是华东政府的宗主国,当然谁都不会把这种关糸当真,但清廷表示了对英法调停的欢迎,还是给这次调停增加权威性。而且英法两国就当是华东政府也答应了,于是分别又去找日俄两国。本来按英法两国的想法,说服日俄两国停战要比说服华东政府容易,因为日俄两国分别是自己的盟国,而且现在己经打得精疲力尽了,又都欠了一屁股债,正是需要盟友扶持的时候,由其在资金上的支持,因此两国都信心十足。

    那知出忽两国意料的是,日俄两国竞然都拒绝了停战,表示要继续打下去。俄国表示战争是日本首先挑起来的,如果停战那么日本必须为这场战争负责,否则俄国是绝对不会向日本屈服,并且有信心获得最后的胜利;而日本则发表声明,认为在这个时候停战是毫无意义的,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俄国在远东地区扩张,侵害到了日本的利益,因此停战的条件是俄国从中国东北地区退出,当然如果俄国拒绝退出,日本也有充份的信心将俄国赶出去,恢复远东地区的和平。

    日俄两国的态度让英法都有些意外,这才发现现在远东的局面比自己想像中的要复杂,参与这个棋局的玩家要比表面上的多。原来虽然英法两国都希望日、俄现在停火,但也有人希望战争能继续进行下去。代表的是德美两国。

    德国、美国都是新兴国家,等他们崛起的时候,地球己经被老牌帝国瓜分光了,只能从老牌帝国手指缝中漏下来的一点残羹剩饭,再不就是从老迈的旧帝国身上割一片肉下来,但挑战老迈帝国也是很冒风险的事情,打嬴了也未必能获得多少战利品,




第三一八章 海参崴(一)
1...238239240241242...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