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陈天华听了,这才没有再说什么。

    吃过了午饭以后,下午众人又参观了钢铁厂、纺织厂、超市,当然华东政府这样安排也是有用意的,造船厂和钢铁厂代表的是重工业水平,而且造船厂还能代表军工产业,而纺织厂则是轻工业的代表,超市刚房于零售业,而且超市还是私营企业,可以说这几个工厂、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成。

    虽然革命者在这几个地方只是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遍,但还是对华东政府的治理能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这基本就是一个的文明社会的雏形。

    而且还有人注意到,在这些工厂、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女工,由其是在纺织厂里,女工的数量甚至占到了7成以上,而在超市里,女工的数量越过了半数。

    华东政府一直都重视解放妇女,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工作,这当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是纯粹从政治上的




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
    而在当天晚上,革命者又讨论了一夜,因为参观了军营,更是让革命者了解了华东政府的军事实力,而不少革命者也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华东政府现在还不起兵举事,推翻淸廷,不过参观只剩下最后一天了,因此革命者们也都等着参观结束,举行会谈的时候,好好问一问。

    第三天的参观地点不是在青岛,而是在青岛郊外的王家寨农场,现在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人口数量占到了9成以上,因此农村的工作也是华东政府的重点,土地改革的作用不仅仅是争取民心,同时也是让农村保持稳定,这样华东政府才能腾出手来搞工业化。自然也有必要让革命者看看华东政府的农村建设情况。其实华东政府更想让革命者看一看真正的农村,只是青岛这一带地区并不适合发展农业,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农村,只好把他们领到王家寨农场来。

    其实王家寨农场也不是以种植食物作物为主,但农副业却搞得很不错,瓜果蔬菜,大棚、地暧什么的都有,还有养殖业,而且现在还建起了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加工制做一些副食品,因此也能够拿得出手。

    革命者们是乘坐火车到达王家寨农场,虽然这些革命者也有不少人是农村出身,对种田到也并不陌生,其中也不乏有人对农民抱以同情的心理,但他们见到都是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生产,既使是有地方家有大量的田地,但也仍然是租给佃户自己生产,而农场除了用于农业研究之外,走的是规模化经营性种植,这样的生产方式是这些革命者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

    规模化经营的优点当然是很多,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节约人力,而且还能集中力量置办农业辅助设施,如挖渠引水,集中堆肥,饲养畜力牲畜,配置农业具等。目前华东政府己在天津、山东等地兴建了10个农场。不过从总体来看,华东政府的农业还是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小农生产模式,和这个时代到也没什么区别,只是土地实现公有制,使农民减少了地主剥迫的环节。而农场式的集约经营只是极小的一倍份。

    现在王家寨农场共计有耕种土地3200余亩,而工作人员既使加上食品加工厂的,也只有150余人,如果只算耕种工作的人员,还不到50人,平均每个人耕种的土地在60——70亩,而在这个时代,一个成年劳动力在没有牲畜和大型农业工具的情况下,只能耕种10——15亩土地,而如果有牲畜和工具则可达到30——40亩,因此农场的劳动效率至少是个人的2倍以上。而且耕种的土地越多,生产效率也就越高。在华东政府最大的农场,龙山农场里,有耕地5200余亩,而耕作人员还不到60人,人均耕种达到近百亩。

    其实在华东政府里,一直都有发展农场化经营的呼声,但农场化经营的问题在于需要的劳动力大幅减少,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特点不仅不是缺点,由其是在工业化的早期,这筒真就是一大优点,可以解放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但在华东政府目前的阶来说,却是一个不可能克服的缺陷,因为现在华东政府的工业优水平还不足以吸纳大规模推广农场优经营所剩余的农村劳动力。

    毕竟华东政府的工业化才搞了不到3年的时间,建成的工厂企业还不足百家,现在的工业人口才只有十几万人,冒然大规模推广农场化经营只会造成大量的农民失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现在懒营只是华东政府的试点而已,在华东政府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前,是不能大规模推广的。

    不过革命者们并不懂这些高深的社会发展概念,而华东政府也不对他们进行详细的解释,因此听了这些“农场的生产效率高于个人”的介绍之后,也都对海外华人佩服不已,虽然革命者们在宣扬革命中,并不太重视农民的力量,但也清楚农业生产对国家的重大作用,想不到海外华人不仅能训练军队、兴办工厂、兴学办教,就连搞农业也是十分在行,简直就是什么样的人材都有。

    其实华东政府也十分关注着革命者的行为,虽然在旧时空里,官方的正史中对这些革命者的行为基本都是持正面肯定的态度,但秦铮也算半个历史学家,知道这些革命者实际是存在着许多缺点,尽管革命者们确实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但在具体行动中往往过于心急,恨不能一蹴而就,或是毕其功于一役,而缺乏耐性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而且革命者虽然都充满了激情与干劲,但也容易走上情绪化,甚致是极端的道路;由于革命者都过于年轻,阅历和处世的经验都不足,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斗争时容易犯幼稚错误,不是过多的妥协就是对自己的实力、定位错误;另外虽然革命者有一定的世界视野,但由于能够获得的资料有限,以及自身的学识、见解有限,对别国的革命斗争经验解读也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不能正确的吸收别国革命斗争中的有益经验。

    &



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从日本的立场来说,有这样的想法也不算错,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不过要让日本的力量保持强于中国,就有点自相矛盾了,一个虚弱的中国,对日本提供的帮助有限,但如果日本真的打算帮助中国发展,以中国的体量、人口、资源,超过日本也只是时间问题。”

    秦铮道:“我们是穿越者,当然知道中国只要把自己的事情理顺了,超越日本的可能性极大,但在旧时空里,这个时代的中国基本还看不到超越日本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日本真得把中国绑上自己的战车,控制住中国的发展速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內,还是有很大的可能在实力上压制住中国的。”

    夏博海想了一想,道:“这到也对,谁让中国一直都没有消停过呢。”

    这时徐济超道:“秦政委,我在穿越之前看过一些文章,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时候清廷的新政其实还是搞得不错的,如果能够给清廷足够的时间,继续把新政搞下去,最终是能够获得成功,使中国富强起来的。结果被辛亥革命这么一搅活,反而打断了清廷新政的进程,让中国错失了一次富强的机会。”

    王云鹏道:“这叫什么话,清廷的新政不过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弄出来欺骗人民的东西,如果新政真的能搞好,那么辛亥革命根本就没有机会爆发。”

    徐济超道:“其实我也不认同这种说法,但不知道这种说法到底在那里不对,如果说清廷的新政是欺骗人民的,但我研究清廷新政的内容,应该说都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起码比以前确实要强不少,确实有一些君主立宪制的味道,这到真不能说是欺骗人民。至于说是为了维持清廷的统治,我认为这个动机也不能算错啊,如果新政真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也确实可以维持清廷的统治,这并不矛盾。另外从旧时空历史的后来发展也能看出来,清廷虽然**无能,但在大体上还是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发生的战乱,即使是像庚子国变这样的大乱,也都控制在5、6个省的范围内,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看,大体还是稳定的。而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清廷,建立了共和国,但整个国家很快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混乱当中,无论是那方面,都表现得还不如清廷的统治时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彻底有了改观,但却耗去了近40年的时间。如果把这40年的时间给清廷,完全是能够让清廷充份的发展完善新政。老实说,我认为这样的说法还是有相当的道理的。秦政委是对历史有研究,所以我想趁这个机会,向秦政委请教一下。”

    秦铮点了点头,道:“这些言论在穿越之前我也看过一些,但这种观点只是从表面上看很有道理,深入研究就应该清楚,清廷的新政是注定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如果不穿越,我会在我要出版的书里作说明,不过现在可以好好的说一说。”

    徐济超道:“好啊,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清廷的新政不可能取得成功”

    秦铮道:“我们估且不论新政的好坏,但从1894-1900年,在这连续6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等重大事件,可以说每一件事情对清廷都是沉重打击,基本透支了清廷的公信力,可以说在庚子国变之后,除了极少数死忠之外,国内的绝大多数政治势力都对清廷基本都失去了信任,清廷这种局面下推出新政,不能说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能成功的机率也是极底的。”

    徐济超道:“成功的机率底,并不表示完全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啊。”

    秦铮道:“但问题就出在清廷的新政内容上面。”

    徐济超道:“我看清廷的新政内容没有什么大毛病啊。”

    秦铮道:“单纯的从新政的内容看,确实没有大毛病,甚至可以说和以前相比,确实是有进步的,只可惜新政推出的时机不对,如果是在甲午战争之前,那怕是在戊戌变法之后推出这些新政,基本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还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但在庚子国变之后,清廷的公信力基本清零,再推行这样的新政,各方的政治势力自然都接受不了,认为清廷的新政为自己保留了相当多的权力,改良的步伐还是太慢了,因此清廷无法用这样的新政来重新恢复自己的公信力。”

    徐济超道:“难道就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吗”

    秦铮道:“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我认为



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
    三天的参观结束以后,华东政府和革命者正式展开了会谈。代表华东政府出席的是秦铮,夏思痛作陪;而革命者方面,则是6位代表出席,毕竟这样的正式会谈,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参加,因此其他人包括两名日本人,都没能参加这次会谈。

    双方见面之后,分别坐下,秦铮首先道:“几位已经在青岛参观了三天,不知道对我们青岛有什么看法,不妨说说。”

    黄兴道:“这三天时间里,确实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如果我们中国人都能像贵众这般有为,崛起之日只怕是指日可待了。”

    秦铮呵呵笑道:“黄先生太过奖了。”

    这时陈天华道:“秦议长,我有个问题想问你们,在第一天就有了,希望秦先生能够为我解答。”

    秦铮笑道:“什么问题,只要是我能答得上来的,定尽力为陈先生解答。”

    陈天华道:“你们能够制造军舰,又有军队,有武器,为什么不立刻举旗起义,推翻清廷。而且以贵众的声望,只要义旗一举,振臂一呼,必将是全国响应,从者如云,推翻满清,易如反掌,那时解民众于水火,救中国于危难,全在贵众一念之间。”

    秦铮略一沉吟,道:“不错,不是我夸口,也用不着全国响应,只是以我们华东政府现在的实力,如果现在就举旗起义,最多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攻入北京,推翻清廷。”

    陈天华击掌道:“好啊,既然是这样,你们为何还要和清廷虚与委蛇,要知道现在清廷是中国的首害,中国所以愚味落后,都是清廷之过,只要清廷不灭,中国就永无宁日。”

    秦铮点了点头,道:“不知道陈先生想过没有,我们攻入北京之后,推翻了清廷,又该怎么做呢”

    陈天华怔了一怔,一时答不上来,他一直都是以推翻清廷的统治为最高目标,但却从来没有想过,推翻了清廷以后该怎么办过了好一会儿,陈天华道:“如果推翻了清廷,我中国自然就天下太平了,然后就可以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秦铮的心里暗暗的叹了一口气,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革命者的通病,就是只想着怎样推翻清廷,但都没有想过推翻清廷之后怎么办,在革命者看来,清廷是中国落后、腐朽、无能的罪魁祸首,因此只要推翻了清廷,就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中国就可以自动走向文明、开化、富强。

    但秦铮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容易,旧时空里有足够的经验说明,革命的第二天才是最难的。而孙中山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革命领袖,就是他比一般向革命者领先半步,能够想到推翻清廷以后干什么,提出一个三民主义的概念来。但也仅仅只是领先半步,因为缺乏俱体的行动方案和客观条件。

    秦铮道:“陈先生,请恕我直言,我认为你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既使我们攻占了北京,也并不等于是就推翻了清廷,我们攻占北京之后,大概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清廷在我们攻占北京之前就己出逃,逃到山西、陕北,甚致是南方,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庚子国变时,清廷就是这样做的,然后清廷可以号招其他各地方官员举师勤王,再和我们为敌争斗;二是清廷来不及逃,被我们消灭,但清廷南方的地方官员或者联合起来推出一个共主,或者各自割据一方,成为一方势立。但无论是那一种可能性,外国势力都必然会趁机介入,或者直接武装干涉,甚致是侵略,或者扶植代理人替他们卖命,但总之中国都将陷入全面的内乱中。这恐怕也不是陈先生希望看到的结果吧。”

    陈天华呆了好一会,才道:“恐怕不会到这一步吧,现在满清早已尽失人心,就算逃到南方,也未必有大做为。各地方官员也未必会再听从满清的命多,在庚子国变期间,南方的地方官员们不是搞出东南互保,不复听从清廷的命令吗。”

    秦铮摇了摇头,道:“清廷已尽失人心是不假,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廷己立国260余年,余威犹在。虽然在庚子国变期间,南方的地方官员们搞了个东南互保,但那只是为了免受义和团之害,并非真的反叛清廷,而且清廷逃到西安之后,地方官员纷纷遣使问候,以示依旧臣服淸廷,可见清廷现在仍然尚有余荫,地方官员也未必就会轻易弃之。”

    黄兴道:“你们既然有把握攻占北京,那么就算是满清朝廷逃到南方,又有何足惧,大可以直接挥师南下,统一全国。”

    秦铮道:“话不能这么说,我敢夸口在一个月内攻克北京,是因为山东与河北相连,离北京较近,而且我们在天津还有一席之地,一但发动,必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北京,速战速决,而南方离山东较远,又有长江分割,因此无论清廷有没有逃到南方,只要是成为南北对持之局,就必是旷日持久之战,比拼的是综合实力,我们现在只有山东一地,而且我们华东政府成立的时间不长,积累的物



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
    尽管光复会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却是革命团体中和国内联系最为紧密的,其主要成员基本都是来自国内,主要是江浙一带的地方人士,他们对国内的情况较为了解,而且光复会的大部份成员都经常在上海活动,如果想和华东政府接触,是有很多机会的。

    但光复会的主要成员大多都是地方的仕绅、地主、商人,如这次代表光复会来青岛参观的徐锡麟,就出生在浙江绍兴东浦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父徐凤鸣秀才出身,当过县吏,家有田地百余亩,在绍兴城里开有天生绸庄和泰生油栈两家商铺;而秋瑾也是出身于官宧人家,父亲秋寿南曾任湖南湘潭厘金局总办(相当于税务局长),夫家亦是湖南望族,和曾国藩家族世代交好,秋瑾与丈夫结婚之后,在湘潭开设一家义源当铺。而华东政府施行的【土地革命制度】,确实是损害到这一批人的根本利益,尽管这些人的思想较为开明,也希望中国富强起来,对华东政府抵抗八国联军,爪哇护侨的行动也十分赞许,但触动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时,难免就会有所排斥,因此也有意的避免和华东政府接触。

    不过华东政府的实力毕竟摆在那里,而且现上海新区己全面运作越来,又开通了从旅顺到上海的航线,加上山东地区己能提供定的工业产品,即使是在江浙一带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做为江浙一带的地方势代表的复兴会也不能再无视华东政府的存在,而这一次兴中会,华兴会都要派访问青岛,复兴会自然也不能落后。这次徐锡麟和秋瑾访问青岛,就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弄清楚华东政府的土地政策。

    当然由于这个时代的信息不畅,而且华东政府对土地改革解释宣传也仅限于上海地区,因此在江浙一带知道地改革制度的详细内容的人并不多,而大部份人都按习惯性的思维,认为这不过是海外华人要侵占土地的一种手段而已,在历史上这也是屡见不鲜的,清廷开国之后,就在中国北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八旗圈地活动,就是为八旗贵族侵占土地。

    于是江浙一带的不少乡绅也认为这件事情好办,可以和海外华人进行协商解决,如果海外华人真的成了大事,那么江浙的乡绅地主可以让出一部份土地来,毕竟海外华人也不过5、6千人,比当然的满八旗要少得多,能占得了多少土地,这样大家也不伤和气。

    当然现在协商出让土地的事情还为时尚早,毕竟海外华人的势力还没有扩展到江浙一带来,但弄清海外华人的意图,却是十分重要的。徐秋两人就担负看这个使命,而秋瑾是个女子,因此主要是由徐锡麟负这个责任。

    秦铮道:“我想先问一下徐先生,如果因为革命所需,要徐先生捐出家中所有的田产,徐先生会怎么做”
1...234235236237238...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