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开端之应聘者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倾世大鹏
天龙原剧中,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涅鲁古叛乱,全仗萧峰武功盖世,于万军之中擒下耶律涅鲁古,这才让耶律洪基绝境翻盘,重新掌控辽国大权。
萧峰也因此顶替了耶律涅鲁古的位置,坐上了南院大王之位,后世对萧峰“萧大王”之称便是这么来的。
可如今剧情被高鹏改了个乱七八糟,萧峰也因种种原因,并未去到大辽,结果大辽一代雄主耶律洪基,就这么悲剧的狗带了。
赵煦说完那些话,转过身来走到窗边,只见北斗七星闪耀天空,他眼光顺着斗杓,凝视北极星,喃喃道:“我大宋兵精粮足,人丁众多,何惧契丹他便不南下来轻举妄动一番,我倒要北上去和他较量一番呢!”
高太后耳音不灵,问道:“你说什么什么较量一番” 一流小站首发
赵煦走回病榻之前,道:“皇祖母,咱们大宋人丁比辽国多上十倍,粮草多上三十倍,是不是以十敌一,难道还打他们不过”
“况且,孙儿还得到了大理的全力支持,他们有无敌天下的护龙军、保,到时候咱们东西夹击,大辽焉有不败之理”
高太后颤声道:“你说要和辽国开战当年真宗皇帝如此英武,御驾亲征,才结成澶渊之盟,你……你如何敢擅动刀兵”
赵煦忿忿然道:“皇祖母总是瞧不起孙儿,只当孙儿仍是乳臭未干、什么事情也不懂的婴儿,孙儿就算及不上太祖太宗,却未必及不上真宗皇帝。”
高太后沉声道:“便是太宗皇帝,当年也是兵败北国,重伤而归,伤疮难愈,终于因此崩驾。”
赵煦撇嘴道:“天下之事,岂能一概而论当年咱们打不过契丹人,未必永远打不过。”
高太后有满腔言语要说,但觉精力一点一滴的离身而去,眼前一团团白雾晃来晃去,脑中茫茫然的一片,说话也是艰难之极。
然而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坚强而清晰的声音在不断响着:“兵凶战危,生灵涂炭,可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过了一会,她深深吸口气,缓缓的道:“官家,这九年来我大权一把抓,没好好跟你分说剖析,那是皇祖母错了。”
“我总以为自己还有许多年好活,等你年纪大些,再来开导你,你更容易领会明白,哪知道……哪知道……”
她干咳了几声,又道:“咱们人多粮足,那是不错的,但大宋人文弱,不及契丹人勇悍。”
“何况一打上仗,军民肝脑涂地,不知要死多少人,要烧毁多少房屋,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为君者胸中时时刻刻要存着一个‘仁’字,别说胜败之数难料,就算真有必胜把握,这仗嘛,也还是不打的好。”
赵煦怒道:“咱们燕云十六州给辽人占了去,每年还要向他进贡金帛,既像藩属,又似臣邦,孙儿身为大宋天子,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难道咱们永远受辽人欺压不成”
他声音越说越响:“当年王安石变法,创行保甲、保马之法,还不是为了要国家富强,洗雪历年祖
第十二卷 第七十九章 赵煦亲政 大刀阔斧
“皇祖母可还有什么教诲”赵煦双手负在背后,也不看高太后,侧身而立。
高鹏苦笑一声,道:“官家,太皇太后已经去了。”
赵煦闻言霍然转身,看到高太后的模样,沉沉的叹了口气,上前将高太后放下,让她躺好,这才高声叫道:“来人,传御医。”
御医很快到来,伸手为高太后一搭脉息,立刻跪伏在赵煦面前,道:“启奏陛下,太皇太后龙驭宾天了。”
“传令下去,为太皇太后……行国丧。”
高鹏最后看了一眼高太后,叹息着摇了摇头,随即与赵煦一起出殿而去。
这高太后虽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能否定她的执政才能,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这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
因而,元祐年间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
然而她对赵煦,却终究是狠了点,且过于保守,没什么进取之心,若她是武则天那种性格的女人,高鹏说不定不会站在赵煦那边,转而与她合作。
其实高鹏要为她延寿并非什么难事,天地灵气有令人脱胎换骨的功效,再让她活上几十年,又有什么困难
但她的政治主张,却是太过消极,与高鹏性格不符,所以他也只能站在与自己能尿到一个壶里去的赵煦这边了。
大宋行国丧,要持续三十六日,高鹏不便在此久留,况且等到国丧过去后,赵煦便要立后,他也要代表大理正式出使大宋,完成大理大宋结盟之事。
到时候,正好将阿紫送过来与他完婚,如此,大宋与大理既为盟友,又有联姻之谊,关系便会更加紧密。
……
赵煦终得亲政,第一件事便是分别召见了禁军都指挥使及王进等一众禁军枪棒教头,全力笼络,可谓皇恩浩荡。
偶尔还亲赴禁军大营,与将士们拉进关系的同时,也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在丐帮混了这么久,早已知道该怎么跟手下人打交道,才能得到手下的爱戴。
当禁军将士们发现,他们的皇帝陛下竟是一个有着万夫不当之勇的猛人时,几乎每一个人都瞬间成了他的狂热粉丝。
而在军中,赵煦对一个十分年轻的枪棒教头起了兴趣,此人使一杆丈八蛇矛,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八尺,威风凛凛。
最重要的是,他年纪轻轻,不过双十年华,武艺在禁军之中却仅在总教头王进之下,被誉为“小张飞”,同僚们则亲切的唤他“豹子头”,而他的名字,叫做林冲。 一流小站首发
见识了林冲的武艺,赵煦爱惜人才,当场提拔他为副总教头。
如今赵佶还在当他的端王爷,目测此生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了,这个世界再不会出现宋徽宗,自然,高俅也不可能再成为高太尉,林冲的命运,也被高鹏这只蝴蝶翅膀,给彻底改变。
……
在彻底掌控住东京八十万禁军后,赵煦也开始大刀阔斧的对朝政下手,首先便拿礼部尚书苏轼开刀,将他贬去了定州做知府。
东坡居士苏轼文名满天下,负当时重望,他是王安石的死对头,向来反对新法。
元祐年间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司马光和苏轼、苏辙兄弟,司马光已经作古,惟余苏家兄弟,现下高太后一死,赵煦便贬逐苏轼,自然是下定决心要再启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之事了。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大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变法可以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朝廷财政,提高国
第十二卷 第八十章 宰相成州官 何苦来由
在赵煦贬斥苏轼之时,朝中执政的都是高太后任用的旧臣,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反对变法派,被赵煦一个个的罢免贬斥。
翰林学士范祖禹上奏道:“先太皇太后以大公至正为心,罢王安石、吕惠卿新法而行祖宗旧政,故社稷危而复安,人心离而复合。”
“及至辽主亦与宰相议曰:‘南朝遵行仁宗政事,可敕燕京留守,使边吏约束,无生事’,陛下观敌国之情如此,则大宋人心可知,今陛下亲万机,小人必欲有所动摇,而怀利者亦皆观望。”
“臣愿陛下念祖宗之艰难,先太皇太后之勤劳,痛心疾首,以听用小人为刻骨之戒,守天祐之政,当坚如金石,重如山岳,使宋辽一心,归于至正,则天下幸甚。”
赵煦越看越怒,这话的意思是,高太后行仁宗旧法,辽国就不敢轻举妄动,擅用刀兵,他一亲政,若有变化,辽国便会来犯。
其隐意是说,若他坚持推行新法,导致辽国来犯,狼烟四起,他便是大宋的罪人,这些腐儒的思维何其可笑
当下把奏章往案上一抛,道:“‘痛心疾首,以听用小人为刻骨之戒’,这两句话说得不错,但不知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范祖禹垂首道:“陛下明察,太皇太后听政之初,宋辽臣民上书者以万数,都说政令不便,苦害百姓。”
“太皇太后顺依天下民心,遂改其法,变法之人既有罪当逐,陛下与太皇太后亦顺民心而逐之,这些被逐的臣子,便是小人了。”
赵煦冷笑道:“那是太皇太后斥逐的,跟朕又有什么干系朕可从来没开过这个口,另,你口中的‘臣民’,真的是指大宋平民百姓么还是说,只有那些士族地主,才是大宋臣民”
“……”
范祖禹无言以对,便在此时,内侍送进一封奏章,字迹肥腴挺拔,署名苏轼。
赵煦淡淡道:“苏大胡子倒写得一手好字,却不知胡说些什么。”
打开奏章,只见上面写道:“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陛下疏远微臣,欲求自通,难矣。”
赵煦冷笑道:“朕就是不想看见你,所以你还是滚得越远越好,省得朕见着了心烦。”
接着又看下去,“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物毕陈于前,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
赵煦微微一笑,心道:“这大胡子挺滑头,倒会拍马屁,说朕‘圣智绝人’,不过他又说朕‘春秋鼎盛’,那是说朕年轻,年轻就不懂事。”
接下去又看:“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
“由是观之,陛下之有为,惟忧太早,不患稍迟,亦已明矣,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
赵煦阅罢奏章,心下暗想:“人人都说苏大胡子是个聪明绝顶的才子,果然名不虚传。”
“他情知朕决意绍述先帝,复行新法,便不来阻挠,只是劝朕延缓三年,哼,什么‘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他话是说得婉转,意思还不是一样”
“说朕倘若急功近利,躁进大干,不但天下有恨,朕自己亦当有悔,可他哪里知道,大治之前必有大乱,大乱之后方能大治。” 一流小站首发
“段兄所授之策,实乃浴火重生之策,根本就无转圜余地,要么站在士族权贵这边,要么站在天下万民这边,只能二选其一。”
“若站在士族权贵立场,那我当皇帝,于天下万民何益最后多半只能如段兄所言那般,百姓民不聊生,最终揭竿而起,推翻我朝。”
“而一旦决定站在百姓立场,那么与士族权贵的冲突便在所难免,别说三年,就是三十年,也改变不了什么,故而苏大胡子此议,纯属废话。”
心下想得通透,赵煦便不愿再与群臣啰嗦,拂袖退朝。
五日后再行上朝,范祖禹又上奏章:“煦宁之初,王安石、吕惠卿造立三新法,悉变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误国。”
“助旧之臣屏弃不用,忠正之士相继远引,又用兵开边,结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流徙。”
赵煦看到这里,怒气渐盛,心道:“你骂的是王安石、吕惠卿,其实还不是在骂父皇”
又看下去:“蔡确连起大狱,王韶创取熙河,章惇开五溪,沈起扰交管,沈括等兴造西事,兵民死伤者不下二十万,先帝临朝悼悔,谓朝廷不得不任其咎……”
赵煦越看越怒,跳过了几行,见下面是:“……民皆愁痛,比屋思乱,赖陛下与太皇太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悬……”
赵煦看到此处,再也难以忍耐,一拍龙案,霍然起身,而赵煦怒极之时,内力自然而然涌出,一张紫檀木龙案,被他这一巴掌拍得稀巴烂。
赵煦那时年方一十八岁,以皇帝之尊再加一股少年的锐气,更有一掌拍碎龙案之惊世骇俗之举,在朝堂上突发雷霆之怒,群臣无不失色。
只听他厉声喝道:“范祖
第十二卷 第八十一章 论势
大宋国丧结束后一个月,大理的国书通过礼部送到了赵煦龙案上,国书中表达了大理与大宋结盟的意向,同时,若大宋同意结盟,大理愿以公主和亲。
高鹏此举可谓给足了赵煦面子,自古以来,派出公主和亲的国家,基本上都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被视为耻辱。
很简单的道理,若是国家够强大,直接打过去覆灭敌国便是,何须靠和亲换取和平或盟友
大宋满朝文武可谓一片欢腾,对赵煦的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赵煦虽心下有些飘飘然,却也并未迷失。
他心里清楚得很,高鹏此举更大的原因是为了成全他与阿紫,否则,如今的大理何须与大宋和亲或结盟
大宋的回书很快就到,高鹏也带着使节队伍,护送着阿紫往京城而去,接待他们的是大宋鸿胪寺卿,被安排住进了大宋“礼宾院”。
随行护卫的是一百护龙军将士,由护龙军副统领傅思归率领,结盟十分顺利,赵煦也在阿紫身穿华服,上朝觐见时当场宣布,立大理紫星公主为元祐段皇后。
这一场两国之交,可谓以皆大欢喜收场,不欢喜不行啊!赵煦虽然不是什么昏庸之辈,但颇有暴君的潜质,行事丝毫没有顾忌,说杀人就杀人,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谁来都不好使。
除非你有把握能扛住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攻杀,否则,你就照着皇帝的旨意办事吧!
但赵煦也不是一味的搞一言堂,除了关于变法一事,没有任何转圜余地外,你若对他的主张有什么异议,可以在朝堂上提出来,他也会耐心与你分说,但你绝不能阻挠。
一旦他下定决心要做什么,你可以在朝堂上向他提异议,可当一切形成圣旨,你若敢在下面做小动作,阻挠他政令的执行,那他是真会杀人的,才不管你是哪根葱。
目前是赵煦刚刚亲政的时候,一切都需要快刀斩乱麻,他如今的执政态度就是,我的政令你能不能干不能干我就换人,而你活着也没用了。
国丧期间,赵煦很是杀了不少人,当然,都是那种家族根深蒂固,但没什么名满天下之人的世家中人,如苏家兄弟这等人,他却是不能杀的。
在他以雷霆手段,将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古老家族连根拔起后,满朝上下顿时老实了。
大宋之前重文轻武,身居高位者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武官根本无须赵煦操心,因为武官之中,十之是他的脑残粉。
……
汴梁城外一处山头,一张矮桌,桌上一壶好酒,两只酒杯,三碟炒得喷香的花生米,这花生米自然是来自大理了。
高鹏与赵煦相对而坐,阿紫坐在侧面,为他们斟酒,偶尔自己也往口中丢两颗花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