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边郡箭手
毕竟选取贤才也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怎么能够随便说求贤若渴的高俊是僭越呢
按照高俊的规划,现在的辟举制度,也就是以后的科举制度,其内涵是国家高级文官选拔考试。可能在最初几年还允许白身参加,但是等到普及教育一两年之后,就应该仅限于完成了学校教育以及已经成为低级官吏的人参与,一年中举者不超过100人。
中举的人虽然还是会在低级岗位上干些日子,但是关系较广,升迁较快,经常放到重要岗位上接受考验,以增加资历。
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从这些人里面选出来的。
而辟举的科目,则以词赋、经义两科为主,都要考时务策以及政论,与此同时,在开考之前,还要考算学、科学、史学、通识四科,以确保常识的基本完善。
除去这项国家级的重型考试之外,还要在各路进行地方性考试,中选的官员最高大概也就是五品上下,而情形差的话,可能会留在八品、九品。
而从未参加这两项考试的人,即使是在学校毕业分配到了政府,辛辛苦苦一辈子,能爬上个八品九品就算不错了。
甚至于也许天下重归一统的二三十年之后,连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也都不会有了,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要从考试中选拔。
前两项这么解释完,在场的人大约也都听懂了其中隐藏的意思,元好问有些紧张的望向其他几个人,赵汝凡在淡定当中又透露出一点兴奋,而吴广亭若有所思,白广泉似乎还没有完全领悟其中的关节,但也隐隐感觉不妙,皱起了眉头。
“裕之,可要认真听。”高俊很粗鲁的用手中的笔杆敲了敲桌子:“前两者解释完了,第三者叫门荫入学。”
从家天下的时代开始,恩荫制度的雏形就已然出现,官员按照自己的品级,也可以让一定数量的子弟入仕,这似乎是无需证明合理性的举动。
隋唐时期开创科举,但是恩荫制度却丝毫未受影响,反而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强化,并且有了详细的制度规定。官位每升高一个品级,就能多让一名家族内的子弟当官,而且允许的亲戚职位也越来越高,七品官员只能让自己的一个儿子成为从九品的官员,而一品大员可以荫九人,远至堂孙。
宋代的时候,科举制度大大发展,但全国七成以上的官员依旧由荫补入仕。
从高俊和何志也两个现代人的角度理解,恩荫这种制度简直算得上是合法**。但是不得不承认,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确立的历史背景,恩荫选出来的官员,也许能力尚不足够,但是政治上更加可靠,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行政也更加娴熟于心。
政治世家倒也不是完全不合理,总统的儿子当总统也未必是徇私舞弊,反倒是父亲从政,儿子经商则尤为可疑。
毕竟,官员的子弟更懂政治,这说得通。但要是说他们精通销售彩电,那可就是笑话了。
而高俊这套制度的特点在于,不再直接推举恩荫入官,而是让恩荫具有参与考试的资格。
以现在的教育制度,几乎每升学一级都要淘汰一大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高俊重新成立了县学、州学,除去满足条件的英烈、贤达子女和极少部分在幼年时表现出极高天赋的神童生之外,绝大部分人都是由官员推荐入学的,相比于普通学校的中学毕业生还要按照成绩排队来争取考试资格,所有的州学生和县学生都能参加科举。
高俊的这个荫也不再由血缘关系固定,而是官员自行写推荐信,喜欢举荐谁都可以。
“学”和“学校”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前者是高峻的政治服务单位,是专门为了把江山交给他们亲眼看着长大的小家伙们接手而成立的,要树立绝对的政治正确,灌输他们希望下一代举起的旗帜。
而学校则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单位,既是提供教育的场所,也是为精英人才加入政府而设立的选拔机制。
而最后一项是建册铨叙,就是由政府主导,建立全根据地的官员干部名册,按照功劳和资历排队升迁。
根据高俊的要求,将有吏政府主导建立全根据地的官员名册共分为三个,第一个是南院直接掌握的,现阶段有超过150个名字,都是根据地内最重要单位的负责人。而第二个则由吏政府下属办公室掌握,大约六百个名字,算是次一级的中层级干部,而剩下的人则编入第三个名册之中,他们以曾经的小吏为主。
尤其是不参加高等文官选拔考试的人,基本上都只能在名册中逐级排队升迁,所有的在册权贵在册官员都享有政府提供的统一标准的俸禄,并且根据职务获得津贴,以保证他们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作为受人尊敬的官员,除去能订阅等有敏感消息的特殊地貌之外,还可以让子女优先入学,在医院里也为他们预备了更好的病房,而且齐州有专供他们的特别商店。
对于现阶段已经成为官员,但是缺少相应教育,尤其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吏政府主导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保证这些人可以完成各自的职责。第一本册子和第二本册子上,所有官员的任命都要经过三人团的批准,而第三本册子上的任命也应该让吏政府签字。
这本册子保存在利政府档案室里,是根据地组织生活的核心。
第十三章 学校(上)
【】(iishu),
“照这么说的话,教育确实是要缩减人数了?”
“不,不但不会缩减,还要扩招,小学中学要广泛的办起来,而且我们要改变学制,统一标准,让全根据地的读书人都加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来。”高俊对元好问等人说:“现在咱们要做的是厚积薄发,今年肯定是出不去了,明年会发动一系列进攻,后年则要看情况,最迟到大后年,各面肯定要发动全面反攻。最好一次打到中都,控制整个燕山山脉。到那个时候咱们要增加多少地盘?新添多少兵马?其中又需要多少人才呢?别看咱们现在仅仅有山东一地,但是却要为收复全国而做准备。”
元好问心里想的是,就算收复了河北,也应该是朝廷委派官吏,似乎高俊不应该越俎代庖,但是这话说不出来。
在所有的人当中,赵汝凡是最清楚高俊的弦外之音的,但是他才不会把话挑明,只是在心里暗戳戳的激动。
以太平军现在的势头,谁说没有争雄于天下的能力,赵汝凡真觉得跟随高俊来到山东是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策。
“前一段时间,广泉已经汇总了教师们的意见,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编订学制,在普通学校的方面,应该支持社会大众参与教育,让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立,我们主要是提供教师和学校的标准,并且严格进行检查。”
“全根据地要推行两年制义务教育,这一点,广泉,没说的,我们已经把根据地教育预算提高到了全部财政支出的4,你必须办到。这一级的教育机构叫做学塾。”
“至于学塾如何开办,我看咱们就学老财和佃户之间的制度,既有咱们全部出资库拥教师的公立学塾,也可以接受别的方式,包括全私立,但是咱们的教育机构要经常检查。所有的学塾都应该用符合标准的教材,建立符合标准的学舍,并且至少有一名拥有教师资质的人。咱们以后每年都要设立考试,让人来考取教师资格,哦,对了,这种考试不必咱们亲自管,由现有教师成立教师协会就可以。”
高俊说的很快,白广泉勉勉强强才记下来,在过往的工作中,根据地的各项制度往往源于反复的讨论,像今天这样由高俊直接拿出一整套方案来,已经是许多年没有出现的事了。
“学塾这一级单位必须要普及,至少要避免根据地的孩子,不能就近入学,咱们山东又没有特别高险的居民点,这一项的难度其实不大,广泉你可要用心。”
“在这两年制义务教育以上,家有余财,人有余力的,可以考虑进学,再进一步叫做学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在三年之内,要做到每州有一个,至少三成以上的县也有,这一级的学校当然也可以私立,但是咱们的要求也更高,必须一切都符合标准,而且咱们要打造几个公立的样板学校,让天下人瞧瞧正规的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网更新最快 电脑端:≈lt;a href=≈et=≈ot;_bnk≈ot;≈gt;
高俊似乎有些兴奋,还掏出一张看样子是准备已久的草图:“你看,这里是教学堂,这里是宿舍区,这一大间屋子是食堂,后面是养猪的地方,这里有操场,可以进行体育运动,这里还有艺术堂,要配齐老师,每个学馆大致应该招收100名以上的学生……”
“更高一级的就是学厅了,就是现如今的高级中学。鲁州中学已经搬进了齐州,但是鲁州也不能没有这一级单位,咱们三年之内至少办三个,齐州、鲁州、青州各一个,甚至还有可能办得更多,不过应该是在陕西和辽东。”
“更高级别的单位现在没机会办,三年之后才会开始考虑,这一级预定的名称叫学宫。遥想当年,也是在咱们山东临淄有稷下学宫,邀请天下名师来此讲学,待遇非常丰厚。等到这一级,就不仅是教而育之的问题了,而是诸般名师在此研究,兼职教授最聪明的学生接班。”
在场的有些人想说什么,但是却被高俊打断了:“我知道,你们又要提专业学校的事情了。”
在场的人都略微一笑,确实,各系统最近一段时间都希望成立本系统的专业学校。
各系统成立之后,都普遍面临着本部门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高俊又不是个好省心的人,提出的要求一项比一项困难,而在这个时候,原本由何志也创办的师范、内务、会计等学校源源不断的稳定输送可用之人,这启发了各系统的负责人。
何志也在原则上是同意兴办专业学校的,但是在具体的章程和规模上还略有迟疑,因此只是要求各部门先拿出详细方案来,从容探讨。而高俊则有自己的打算,不等这些人开口,就先把他们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知道各部门都想要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人,用着放心,但是都这么来,各系统各自为政,互相没有流通,这样绝对不行。有些单位确实需要专业人才,我也同意去兴办这一类专业学校,但是不会允许你们办很大的规模,也不能让你们从此就在自己系统内的学校解决新人手的问题——而且办学校的钱从你们各自系统的财政预算里面出。”
这下可确实让大家为难了。
“专业学校就设定为学馆和学厅两类,比起普通学校而言,级别略低,前面要加上专业两字。现在我允许兴办专业学校的部门是工政府、农政府、水利署、军器署,除此之外,绣工学校调归惠民署,会计学校调归户政府、内务学校里面,消防和公安调给兵政府和刑政府,递信调给将作署,法学调给司法院。”新八一中文网首发 ≈lt;a href=≈et=≈ot;_bnk≈ot;≈gt; ≈lt;a href=≈et=≈ot;_bnk≈ot;≈gt;
仿佛是宣布什么重要决定一般,高俊踱步一圈,又继续说道:“但是师范学校暂时不调给文教署,还是由军民元帅府直接掌握。”
之后,高静又絮絮叨叨的谈了许多问题,包括军校生和普通学校生之间如何转换,学校的毕业考试和新学校的报名考试应该如何区分开,还有联合招生统一出卷的问题。
学塾、学馆还没有联合招生的必要,但是未来将兴办的三所学厅毫无疑问是应该统一出卷的,并且按照成绩统一排队,对于英烈子女、立有大功的人士、极度贫困地区、河北等敌占区流亡来的孩子以及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卓远天赋的孩子可以酌情加分,具体标准由文教署出具。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颠覆晚金》,“ ”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iishu)是,,,,!
第十四章 学校(下)
【】(iishu),
但是在女学的问题上,高俊还是选择了谨慎折中的态度,依旧是由全真教道观的寄读措施来暂时解决女性教育问题,政府提倡并且提供补贴,但并不强制。
赵汝凡等人都松了一口气,在听完高俊的一系列激进政策之后,终于有一项在他们接受范围之内的了。然而何志也却有些不屑的撇撇嘴,他知道,高俊真实的想法并不是调和持重,而是在根据地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女性教育这千年大计也得暂时让步,集中资源强调重点培育男性,以求快速富国强兵。
关于课本与教育的问题,高俊谈的非常多,在现阶段,根据地的教师主要来源分为两种,一个是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另一个则是根据地内的读书人,只要通过了师范考试就能成为教师,但是按照高俊的计划,标准会一步步提高,也许在10年或者15年后,所有的教师都必须经过师范学校的系统培训才可以胜任。
同样,对于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乡间的小地主把自家的院子腾出来,就足以成立一间学塾,让本乡的孩子们有学可上,能识字算数,但也许10年或者15年之后,至少要有完整的校舍和操场。
凡是学塾毕业生都可以报考吏员,而在学馆毕业的则可以参与地方性吏员选拔,只有读完学厅,并且成绩在前一半的人可以参与全国科举。
高俊并没有实行学田制度,恰恰相反,公立学校的土地和建筑都属于公有财产,而私立学校也限制其附属田地和作坊的规模,但依旧对他们蠲免税收,以示鼓励教育。
颜青敲门进来,给大家的杯子续上热茶,赵汝凡率先发问:“宣帅,这样办学校未免太花钱了,咱们根据地虽然现在初成规模,但底子还很薄,三年之内要建设这么多学校,恐怕有些难。”
“从周,不要小家子气。你想想,六年前我们转战运河那时候,寿张县接济了多少灾民,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吧?那个时候咱们天天提心吊胆,到底还不是挺过来了,现在有六十万石米压仓,你们怎么还畏手畏脚的?”
“宣帅,这眼下的形势并不一样了,咱们让他们读了书,但是却无法有效改善生活的话,大家是要不满意的。前朝太宗皇帝曾说,书中自有千钟粟,要是咱们提供不了粟,反而会让民众对教育产生怀疑。要是毕业生的待遇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逐渐下降,那么文教工作就很难展开,反过来,待遇要是一直提高的话,这样的上升是没有尽头的。”
赵汝凡把问题考虑的很全面,高俊对此表示肯定,何志也跟着说话了:“但是,从周,你也要想一想,我说过咱们不会屈于山东一地的,眼下两三年之内多培养一些人,是为了日后接收河北更顺利,你要是连这两三年都摆平不了,那咱们还是各回各家。至于毕业生待遇的问题,以后会逐步解决的,也许再过二三十年,全社会的普遍生活水准都能大为提高。”
赵汝凡对这个预言很是怀疑,这也是其他所有人的共同想法,其实高俊和何志也心里也没多大把握,如果全社会的教育水平都上升一大截,这样短时间的积极推进教育是否会真的带来一阵思潮,那不是能轻易判断的。
其他人都离开之后,何志也苦笑着对高俊说:“这么来看,咱们可是已经把潘多拉魔盒打开了,大家受了教育,我看说不准有一天就把咱们俩吊死在路灯上了。”
“不破不立嘛,咱们是过来打倒别人的,也得做好有一天被打倒的准备,不过我并不希望这一天早些到来。那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步,就在一阵混乱中垮塌了,至少咱们,咱们的子女,一直到咱们的孙辈,社会应该稳步向前生产力发展,出现一阵思潮,取得优异的国内外环境,然后再考虑政治上的进步问题。”高俊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来由的感觉到一股眩晕,也许历史审判的绞索已经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他的一言一行都将决定这绞索的分量。
“这话说的对,咱们也只能继续往前走了。”何志也略微叹了口气:“我也曾听过一个说法:,现如今咱们坐在500强企业的办公室里面,每个周末都潇洒的去咖啡屋的同龄人,其实和他们坐在纺织厂机位前的父母属于同一阶层,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技术革命让他们产生了进步的错觉,但是经济一旦……”
“这个话题还是打住吧。”高俊赶紧打断何志也的话:“王浍先生一会也来,咱们探讨一下教材编写的问题。”
随着公共教育的发展、邸报事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在邸报上投稿,新鲜的想法层出不穷,根据地也需要尽可能的统一思想工作,而这首先要体现在教育上。
“在初等教育的时候应该将一些重要的原则落在学生们的思想当中,让他们保持理智、公正、仁爱、信义、节俭,要强调个人对于家庭社会乃至于整个天下的作用,强调个人的立身立命立德立言。”高俊对于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要让我们的学生们热情于开明统治,努力为政治的改善采取行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