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颠覆晚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边郡箭手
    医院的边上也有一处校场,几个人赶紧临时立了一块靶子,柳园全副披挂上马奔驰,拉得弓如满月,即刻一箭放出,然而却稍微偏了一点,没能射中在靶子上,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叹息。

    但是柳园面不改色,策马返上奔驰,仿佛是在逃跑,突然又反身射了一箭,这一箭射中了靶子的边缘,随即他兜马回转,迅速的放了第三箭,这一箭倒是正中靶心。

    “不错,已经不错了。”高俊知道骑射并非易事,一般来说,能在四五步之内射得很准就已经不容易了,而柳园的最后一箭距离靶子有八步之远。

    骑射不等同于步射,在颠簸的战马上几乎没有准头可言,郭延嗣步行射箭,能在上百米的距离内射中一个蜡烛,但是最好的骑射手也未必能在三十米内射中一面铜锣。

    “第一箭放空,你难道不害怕吗”柳原回来,下马向高郎君行礼,高俊问他。

    “并不害怕,我知道郎君是内行看门道,不会因为第一箭脱靶就认为我弓马粗疏的。”

    “年纪不大,胆子倒是真不小,我现在可后悔让你进入军队了,你肯定是要去冒险的。”高俊在心里微微叹了口气,柳园和他的父亲完全不像,刘充国谨小慎微,做事老成持重,而柳园心态特别良好,一般人第一箭不中就要心里发慌,可他还能厚着脸皮连射三箭,在心态上倒是很适合加入太平军。

    “可是有的人,虽然射箭很准,心态却完全不行,耳朵根子太软,做事又缺乏果断,平时练兵就已经效果不佳,到战场上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带领全军前进。”高俊在心里面想起了郭延嗣,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第三章 身后身前事莫猜(上)
    


    如果要问蒙军当中哪位百户最勇猛善战,那恐怕能推出十几个答案来,大家都众说纷纭,但如果要问,现如今哪个百户最倒霉,毫无疑问就是撒察别乞。

    作为一位老百户,积累的战功也够多了,但是就是缺乏让他升到千户的那么临门一脚,每次都是打到关键时刻上头军队溃败,连带着他也受到处罚。

    这次就更妙了,刚刚抵达燕京,也古王爷就病倒了,撒察别乞百户和他的军马因此留在燕京一带暂时停歇,结果赶上木华黎率军从河东归来,为了补充兵力,也古等人商量之后,又让撒察别乞跟着木华黎再度南下。

    一年之内打两次山东,这可以说是够倒霉的了。蒙古人已经不愿意提起山东,更害怕说起高俊,部分迷信的人甚至直接用那个人来指代他。

    不过,木华黎正需要一位对高俊有所了解的人过来帮助他,撒察别乞这位百户几次承蒙召见,向木华黎汇报了以往的战况,并且详细的介绍了高俊的战术战法。而木华黎颇为看重这个老实肯干的百户,派人去草原上,要为他请一个千户的职位。

    “从以往几次交手来看,高俊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像是一条瘸了腿的老狼一样,虽然行动不便,好像是败局已定,但是凭借着自己的耐心,总是能捉到心仪的猎物。”

    手下的将领们连连点头。

    “但是他也有他的短处,去年冬季,大汗已经烧毁了他的粮仓,汉人是以他们种在地里的狗尾巴草为食的,而这草要长上好几个月才能成熟。所以今年春季他一定比较缺乏粮食,就算是能挺过春季,如果秋季的收成不够的话,也挺不过今年冬天。”木华黎终于开始安排他对付高俊的策略“今年夏季的作战要稳扎稳打,不求彻底击败高俊,而是要占据肥美的北清河两岸,让他无法耕种这些土地,等到秋季的时候再派出军队四处扫荡他的领地,收割他的粮食,那么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再去山东,就能看到地上倒毙的上万具饿殍。”

    大家听明白了木华黎的意思,都纷纷点头,以此之际可使齐人疲,到时候,灭掉高俊就毫不费力了。

    “第一阶段,要赶走高俊在北清河以北的军队,这一带都是平原,驱逐山东的步兵难度不大。然后我们要牢牢占据北清河以南的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应该是济南,只要占据这座城市,那么整个北清河南北都在我军的兵锋之下,之后我军就不会继续前进,专心守卫济南城,让敌人哀叹去吧。”

    可以说,木华黎提出了一个最佳方略,那就是通过连续的劫掠使得山东疲弊,而蒙古主力趁机完成对其他地区的征服,等到山东发生饥荒和内讧的时候,再想办法猛的打进去。

    这个办法是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是铁木真去年烧掉粮仓那件事是真的,否则的话,这个策略其实在一两年内对于太平军都缺乏实质性的影响。

    不过高俊已经不打算搞什么欺骗了,这次一定要把敌人狠狠的打回去,让军兵们坚定信心,掩护陕西和辽东两翼的发展。

    在木华黎踌躇满志的同时,太平军中也在流传一份赏格。

    元好问副主席的家乡秀容县在前年被木华黎攻克,随后惨遭屠城,十余万人罹难,元副主席的哥哥元好古也死于此事,高俊已经向全军发出赏格能够生擒屠杀的黑手木华黎,赏银千两,一等授功,军阶超迁三等;能抓住屠杀的直接指挥者带孙、萧查剌者,赏银五百两,二等授功,军阶超迁两等;能抓住屠杀的直接参与者,被列出名字的十余名蒙汉军将的,赏银二百,三等授功,军阶升一等。

    按照现在根据地的物价,十两银子就足以在济南乡下买一栋好宅院,一两银子可以买一头小猪。这赏格是大家这辈子都未必能挣到的钱,军兵们全都心动了。

    现如今的高俊有的是钱,当然开得起这么高的赏格。拿下北部五州之后,又成立了山东东西路军民元帅府,由翟呈信主导建立司法院。虽说主要任务是掌管司法,但那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就目前而言,东院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立刻追查战争中的汉奸恶霸,并且将之绳之以法。

    在这个问题上,高俊直言不讳,直接将这个任务定义为报复,就是要让为蒙古人服务的人付出惨重代价。就在这十几天内,军兵们已经查抄了大小人家二十余家,所获得的财富相当一部分用来赔偿被他们迫害的人,但是充公的数量也依然可观。

    报纸上每天都有新的案例报道,这是高俊在想办法调动军兵的情绪,十几天的休整不足以让他们的体力变得充沛,但是十几天的宣传足以让他们的精神更加坚韧。

    根据地的妇女儿童们得到了一个新的赚外快的机会帮助太平军制作盔甲。去年冬季的战斗中,太平军缴获了很多蒙古人的盔甲,其中合格的被挑出来,让妇女们把他们破开,重新编成符合太平军要求的样式。

    这项工作很适合手巧的妇女们来干,她们先是一点点解开蒙古盔甲的皮绳,然后手脚麻利的把甲片重新编成一起,制作出太平军急需的正面甲。

    报酬是以粮食和布匹结算的,其实干到最后,孔元政、张红河合计了一下,给予的报酬其实略低于妇女们自己养蚕纺布。

    事实上,精明的农民们早就发现了这个情况,然而没有人抱怨,也几乎没有人要求增加工钱,甚至还有些人将说出实话的村民扭送到当地的机关,说这些人破坏抗蒙大局,诋毁高郎君何先生。

    大家心里都知道,眼下忙忙碌碌做的这些东西将来是要挂在她们丈夫和儿子的身上的,现在做得越结实,之后打仗的时候他们丈夫儿子回来的几率越高。

    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各类商业机构和管理机构真正的将根据地的人民团结成一个整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小家要保,大家更要保。

    高俊回想起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七武士,虽然面临着强盗,马上就要打进门来,把全村的粮食都抢走的困境,村民们依旧因为一点点利益而表现的极度自私,甚至于互相拆台,险些酿成村子被攻破的惨祸。这不是日本人道德败坏,而是在明清时代整个东亚极度内卷的小农社会的缩影,不过现在还有机会补救。

    在思想构建的过程中,退伍军人们表现得尤其重要,在审视这些先进事迹的时候,高俊和何志也冷不丁的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第四章 身前身后事莫猜(下)
    


    “当初路哲犯下巨大的错误,但是不能说我们没有责任,他一个刚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庄稼汉,懂得什么军事保密,这方面我们没有强调,也是我们自己的失误。一个大好前途的军官不得不退役,既是他个人过失的惩罚,也是对我们错误的惩罚。”一想起路哲,高俊的心情就有些抑郁,本来这个人是有大好前途的。

    根据汇报,路哲刚刚回到村里的时候,也一度意气消沉,村民们都议论纷纷。但是情况很快出现好转,王僧奴等人休假回家的时候,还是要第一个拜访路哲,口称老兄,村民们也逐渐放下过去的心思,开始重新接纳路哲。

    在去年冬季的军事行动中,富有军事经验的路哲被村民们推选,带领他们尽快按照高郎君的指示躲到梁山上,这似乎让他重新找到了过去的感觉,这项任务被他完成得很出色。

    突如其来的变化给了他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路哲突然发觉,自己虽然又变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但是过往的经历已经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能任由自己这么消沉,也不能忍受无所作为。这是利用自己在军队学到的那些东西改变村庄的时候了。

    据说,路哲要参与下一届社正的竞选,当地的机关也已经批准了。现在,包括路哲在内的退伍军人们在乡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战胜过去的不正之风,帮助打击不孝父母、弃婴溺婴、赌博、包办婚姻等情况。甚至于某些县的退伍军人会们还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救济那些贫困到要卖儿卖女的人,为他们低息贷款。

    退伍军人们所看到的乡村不再是他们过去所依恋的土地了,牧歌依旧,炊烟依旧,让他们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他们的血肉联系,但是成群的在泥塘里面打滚的孩子、麻木的只关心家长里短的妇女,经常出现的暴力事件,各种各样的私刑,以及触手可及的贫困,让他们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家乡的不圆满。

    当他们跟随军队走南闯北,从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集体意识,并且见证了许多富饶美丽与奇迹辉煌之后,他们突然萌生了改变自己家乡的想法,这是许多退伍军人们都在想的事。

    高俊没有过多干预路哲的情况,他也想知道路哲以后的情景会怎样。现如今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去做,蒙古人的军队已经离开德州,向南进发了。

    他们选择的时机很不巧妙,在经过连续二十多日的艰辛劳动之后,工兵们成功的在江北建立了七个巨型屯兵堡垒,每个堡垒都能容纳上千人,并且支持两三百人同时在堡垒城头上作战。最大的一个堡垒能容纳两千余人,还能养四百匹马。

    堡垒的马面女墙一应俱全,只可惜这项工作进行得太急,堡垒谈不上特别坚固,一旦遭遇有经验的攻城部队猛攻,还是有破损的可能的,不过这已经是工兵们最努力的结果了,事实上高俊也不可能奢求更多。

    这方面也少不了玄空法师的精心指导,作为佛教界和工业科研界的双重代表,玄空法师也入选集贤院,而且是高俊的亲信人物。

    他尽心尽力的做完了有关堡垒的一切设计工作,工兵们也在他的指导下得以省时省力的完成工程,这也让高俊对玄空法师再度刮目相看。在二十天内起了七个堡垒,当初北宋要是能培训出这么一批工兵,说不定真的能用堡垒流推平西夏呢。

    然而当高俊表示谢意的时候,玄空法师却显得有些冷淡,反倒是询问高俊什么时候能让法机回来。

    “现如今法机还在疗伤,等到他痊愈之后,会把他送还的。”这个问题让高俊想起了契丹公主,有的感到有些神伤。

    然而此时更加郁闷的是工兵们,累死累活干完工程之后,他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在北清河上架桥。

    这下子工兵们彻底愤怒了,感情这活儿干起来还没完了。他们刚刚撤回来就听说了消息,蒙古军队已经南下,太平军各部主力进驻城堡,和敌军已经开始交战了,而这个时候工兵却在后面架个桥,桥,桥,狗脚桥,我们要上战场,我们要痛击敌人

    工兵们很快掀起了广泛的不满浪潮,停止工作,要求上战场。

    任福也不去弹压这种反抗了,恰恰相反,他也一同参与质问做军兵的时候,我军表现不比其他任何一个旗差,为什么现在却让我们来做什么工兵

    高俊让韩武平去处理这件事,后者倒也不忙不慌,要带着工兵们去北清河看一看。

    士兵们还余怒未消,跟着韩武平到了河边,这才不由得惊呆了。

    北清河原本是有一座浮桥的,蒙古人在撤退时烧毁,现如今只剩下一点遗迹,而在河流两岸,则是密密麻麻的人和堆积如山的物资。

    南岸是无数的粮食米豆和军器被服,因为没有桥,只能用船一点点运过去,尤其是衣服怕水,河南岸的民工们想方设法的用油纸将之包好,然后送到北岸,拆开封装之后堆放整齐,再划船回来,包住下一批衣服,工作进行的非常慢。

    而在北清河北岸是大量要调动的部队和各类伤员,同样是因为河上没有桥,伤员们运不下来,民兵们跳进还带着春寒的河水,将担架高高举在头顶,趟着水将担架送到船上,河南这面的民工也同样要跳进水里去,把担架接过来。

    工兵们看得目瞪口呆,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了。

    “看到北岸那些人没有,蒙古人的骑兵满地乱跑,也就两三天的功夫,他们就能发现河边聚的这些人,到时候蒙古骑兵一来,咱们的伤员就全玩儿完了”

    工兵们似乎有些明白了,他们垂着头,不知道怎么说。

    “前面有一个战场,但是后面也有一个战场,如果咱们不能及时的把桥架起来,伤兵们都堵在河北,物资全都留在河南,那这场仗就打不赢,前面的战场上,四个营足够了,后面的战场上,全看你们旗的工作。之所以让你们当工兵,不是因为你们不好,而是因为你们很好。你们一个旗在这里,顶得上三个营。”

    工兵们在窃窃私语,任福觉得有些惭愧。

    “我们一定能够迅速完成架桥工作,尽快让受伤的同袍们回到河南。”工兵中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家纷纷赞成,并且一起高呼宣誓“工兵们将会尽快完成工作。”





第五章 突骑连营鸟不飞(上)
    


    在北清河以北的一片宽阔平原之上,两队骑兵正在进行激烈交锋,一面是蒙古骑兵,其中一半是真正的蒙古人,另外一半是其他各民族的辅助军。他们的盔甲都相当不错,但是形制五花八门,显然是无数次战斗中逐渐获得的战利品。

    而与他们交战的骑兵装备整齐划一,号令也很严明,在战场上同样敢冲敢拼,他们对马的熟悉程度比起蒙古人来稍弱一些,但是长久的训练让他们在马上的技击毫无破绽。

    正在交战的太平军骑兵除去李铭的那群“铁浮屠”之外,又多出来一群新式骑兵。这群人的盔甲比较接近于前不久收复六州之战时与太平军骑兵交手的伪军骑兵身上穿戴着短盔甲,并且有用厚毡布制成的外袍,这是用来躲避箭雨。这套防护基本上不会被流矢所伤害,在近战的时候稍有保护力。

    在轻便的盔甲之下,他们使用木质的长长的骑枪,也加上短骨朵或者横刀,同样也都使用弓箭,整体上模仿了国初女真前营骑兵的装备。

    这支军队的成立还要源于李铭的提议,事实上,由于骑兵战术的原因,以往太平军骑兵作战的时候,往往也需要让一部分骑兵只使用轻便的盔甲,作为两翼包抄的拐子马出阵。但是将这种装备轻便的骑兵单独固定为一个兵种编制,却是李铭这次刚刚提出来的。

    前不久收复五州之战时和伪军骑兵交锋,太平军骑兵对对手的战斗力有很深的印象,尽管他们的盔甲远远不如太平军,但是在第一轮对冲中却未占劣势,这让太平军意识到,穿着轻便的骑兵有时候在战场上并不脆弱。
1...157158159160161...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