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边郡箭手
在最近的军报上,高俊新使用了一个词,很快就叫响了全军,大家都开始用一个全新的称呼来表明刘黑马,史秉直,严实的部下:伪军。
在这篇针对蒙古人残暴统治的口号宣传里面,高俊倒是想到了历史上的各类口号,创造出了不少概括性的称呼。
所谓的大蒙古国自然变成了铁木真匪帮,而投靠铁木真的各路汉军世侯也自然变成了匪帮走狗,而他们的军队也就成了伪军,根据领导人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刘伪军、张伪军、严伪军等等。
伪军这个词汇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立刻叫响开来。紧接着,军报上对伪军以及铁木真的批判如同雨后春笋,就连元好问也发了本报社评。
高俊一一都看了,心下不免有些失望,绝大部分人依旧从传统的忠君报国出发,认为铁木真曾经受章宗之封,担任部族节度使,却起兵反叛朝廷,是为大逆,不得正统。而这些伪军首脑们忘却君恩,反叛朝廷,也都是大逆之贼。
这种传统的封建效忠的一套让高俊有些不舒服,转而给元好问写了个批示,希望他能够重新挑选合适的文章。
“邸报所采用的理论陈旧,对于面向的大众没有说服力,从这一点来说,只能算第二流的报纸。”高俊毫不客气的批评元好问:“本朝也曾是辽之臣属,宋朝太祖乃是后周点检,以此攻讦,自取其辱。”
第二天,元好问赌气似的在报纸上刊登了新的文章,确实在理论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没有再从传统的君臣忠义方面去理解,反而充满了民本思想,重点在于说蒙古人南下以来烧杀掳掠,而伪军为虎作伥,残害民众,实为大不义。
但是作者后面又列举了一大群历史上为虎作伥的人,点到即止,没把张邦昌和刘豫都算进去,倒是把高俊看的心惊胆战芒刺在背,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邸报上刊登一篇理论水平高一点的文章,高俊自己先看了个汗流涔涔。
“这要是让大家想通顺了,我这‘大金忠臣’也算是做不下去了。”高俊忍不住自我嘲讽一句。
作者名字叫傅起,高俊想了半天,也不记得根据地里有这号人物,一瞬间他还以为这是何志也新起的笔名,于是去信询问,然而何志也非常纳闷的表示他还以为这篇文章是高俊写的。
这下子高俊坐不住了,赶紧派人去询问元好问,而得到的回复令他大吃一惊,这个傅起甚至并非根据地的人,此时还在开封。这篇文章是去年冬季前就写好寄来的,因为言辞激烈,而且涉及了朝廷根本,属于高度政治敏感,所以元好问一直压着没有发表。
这倒是让高俊不能不啧啧称奇了,一个土生土长的金朝人,能提出如此民本的理论,让他深为惊讶。元好问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这位傅起先生的情况,他是在卫绍王时期中举的,因成绩优异被选拔为尚书省令史,这在金朝是一个相当有前途的职位,做了两年之后就可以去美县做县令,着实是一颗政治新星。
元好问的小友雷渊与此人有所结交,借着这层关系,元好问寄给雷渊的那些有关山东根据地的文章,也被此人看到了,他倒是兴趣浓厚,直接给元好问来信,询问有关山东的部分情况,随后又寄来些许文章在邸报上发表。
第十一章 斗百草(上)
军事委员会的权力职能加强了,高俊也俨然以委员长自居,但是六曹主事还没有被任命。具体事务依旧由高俊亲自负责。
最新的举动是改善太平军的后勤状况,传统上,太平军后勤由楼升负责,但职责仅仅是进行内部物资的统筹分配,而对于太平军资金粮饷的来源,则从来是高俊何志也商量着办。
各州县既要承担常规的税负,战时又要紧急输资帮助太平军,负担很重,怨言也很多,这方面需要高俊想办法去解决。
将领们当然希望后勤怎么方便怎么来,最好是州县直接对着军队输出。但是在这方面,高俊却不可能再满足大家了,按照后勤的统一规划,军政分离,军商分离,除去荣军农场和牧马场之外,军队不向农民们收取一粒粮食。完全依靠政府调拨的物资过活。
除去已经安排好的十几个营寨之外,军队也不占有地方的土地,不经营不动产、商铺以及其他各项投资,郑迎所代表的各作坊工场完全民事化,工作人员脱离军籍,仅仅由军事委员会联勤曹派出几名代表协调。
尽管高俊经常奇思妙想,但这次反对的阻力尤其大,包括潘正等人都认为此方案不可取,现如今这个混乱世道,军兵才是头等大事。军官直接掌管州城,收取物资赡养军兵才是最常规的做法。像高俊这样完全的文武分离,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军队后勤,简直就是故意拖低效率,这又不是太平年景,何须如此托大!
这声音如此之大,就连何志也也感觉压力倍增,但是他也非常清楚高俊这项安排的苦心,三人团第一次出现争执,高俊和何志也2:1压倒了潘正。
当然,两个人也不是故意和军队为难,尽管理论上所有的后勤物资都走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只是过一道审批程序,只要中央发下回执,各州的粮食一就近拉到军营里去。
而太平军的装备后勤供应也转变为采购制,武器生产还依赖于直接的官府机构,而并非武器、但属于相对敏感物资的由郑迎所领导的各类官营企业,至于剩下的物资,则转而用民用采购。
高俊对商业、商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非常清楚,只有促使商业充分繁荣,才能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但另一方面,眼下的战争局面促使太平军将一切都抓在手里,万一前线打仗打得正紧,供应商在背后玩一个囤货居奇,那可就全毁了。
但是想要发展就必须付出代价,想要进步就必须冒点风险,为了鼓励商业发展,为了减轻军队负担,为了新社会早日到来,高俊也必须冒着这种风险,但他也采取了充分措施,尤其是督促翟呈信尽快完成跟商业有关的法律并颁布实施,尽可能的稳定山东根据地内的商业环境,对恶劣商人进行打击。
这项改革其实上层构件改变不少,但是普通的军兵和作坊工人们都是毫无感觉,只是听说头头脑脑们开了几个会,有几个送货的地址修改了一下,亦或者是卖某项商品前要多添个单,除此之外没什么变化。
但是根据地的将领、官营工业负责人和大商人们则感到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方面,郑迎认识得尤为明显,自从代表高峻管理官府工厂来,郑莹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对商业模式的认识也有了长足进步。
所以在开完会后,他主动找到高俊,把自己这段时间所想的一些事情对高俊说了,让他没想到的是,本来以为只是自己这个小厨子的管窥之见,却让高俊激动得难以抑制,让他一定要把这些赶紧写出来,发表在坻报上,高俊还专门安排了一名书手来给他润色文章。
文章写完之后直接交给了高俊,高俊
第十二章 斗百草(下)
寿张县快活楼酒家的老板王传庆,这位算是寿张县商人的领袖了,也较早的和高俊等人建立了关系,想当初第一期彩票发售的时候,他也是寿张县工商管理所的三个人之一。
现如今王老板也要把自己的酒楼开到东平府去了——听说高俊给东平府起了个新名字叫鲁州,真没想到高郎君已经有这等本事,可以直接给州县改名了,想来一定还会大有前途。
一想到这里,王老板不由得沾沾自喜,想当初他也是看高家军军令严明,觉得也许可以依靠,所以把自己在外面做印染生意的小舅子李百德也叫了回来。
李百德算是个比较有追求的生意人,做事向来一丝不苟,从来都是凭本事吃饭,因而也一直深受根据地的信任,此番后勤统筹委员会刚刚成立,他们就接到一个大单子,但是内容却比较奇怪,需要大量印染的小块布匹。
尽管感到奇怪,但既然是太平军下的单子就总没有错,根据地的商人们从纺布开始,一丝不苟的完成了所有的任务,绢麻丝线变成了成块儿的布匹,然后染成各种颜色,被分割成小片包边镶滚,又在上面印染刺绣了各类图案,整个根据地商人都在忙这个单子。
这个单子确实是高俊所亲自下达的,现在他正满意的哼着小曲,在地上涂涂画画,干着穿越者最喜欢的一件事,设计军衔图案。
按照大明一贯的尿性,要么搞一个极为华丽复杂的龙凤饕餮的图案,要么就直接大字写编制,高俊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尽可能的在维持军队传统的情况下,设计一套好看的军衔标志。
这套系统包括三部分。
第一,识别色,步兵红色,骑兵黑色,工兵、辎重兵青色,水兵白色,治安、卫戍部队黄色。该颜色的标志在头盔顶上的簪缨,系在脖子上的披膊巾、军服的滚边线以及军旗颜色上体现。
于此同时,军医、军乐手、教员、斥候、材官、旗手、力畜、军法八种技术兵则另有规定:军医蓝色、军乐手橘色、教员浅绿、斥候灰色、材官青兰色、旗手嫣红、力畜深灰、军法深黄。
这些技术兵种如果服役在营以下,那么就按照本营的兵种类别,将兵种色放在外面,技术色放在里面。而如果是在综合性的阵直属队里面,则只使用技术色。例如,步兵营医院军医披膊巾是蓝色红滚边,而阵斥候是纯灰色。
本来高俊是想设计识别度高一些的颜色的,但是这次才深深感叹于古代印染技术不发达,实在是不能制作出更丰富的颜色来,就连这几种颜色都要一次把货供足,不然的话再次订货肯定会有色差。
第二,常服标志,直接缝在军服的右臂上,在不穿戴盔甲的情况下可以轻易的看见。底色为兵种色,少年兵学员直接按照年级在上面写上阿拉伯数字,一年一升。
贴军们不分兵种,也都统一写为“一等”,“二等”。
但一旦成为了正军,则不再使用汉字,六等军士则画出一条竖杠来,五等军士两条,四等军士三条,三等军士一粗杠,二等军士一粗一细,一等军士一粗两细,而特种军士左书写一个特字。
军官们则要复杂一些,明清的补子华丽昂贵,不符合高俊重俭尚德的基本诉求,而宋代的服鱼区别度太低,在紧张的战场上很难使用。
高俊使用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办法,首先在臂章上加入官服的颜色,里面分别用六条杠表示本色别里面的正从六品,再上面加星星
第十三章 东风恶(上)
落日下的平原显得尤其萧索荒凉,和根据地已经快速恢复了生机不一样,济南府周边还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田地撂荒,房屋空置,人民逃难。
就在这里,严实沿着控制线的边界挖掘了长长的壕沟,阻止太平军的突然进攻,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岗哨坞堡,追求在第一时间迟滞太平军的兵锋,然后主力赶来,堵死对手的进攻道路。
严实的部将晁海在济南征兵三万,每人日支粟米两升,准备死守这座城市。
现在,十几名士兵正环坐在望楼外的空地上,努力的在衣服里面捉虱子,亦或者是用衣角擦牙,看着远处壕沟以外的根据地,那里正在忙活春耕准备的工作,几个人闲来说事,说来说去,还是想要填饱肚子。
“要是能过去偷只鸡就好了。”有人羡慕的说:“抹上点盐,然后用泥巴裹起来,烤出来肯定好吃。”
“想你的美事吧,怕不是鸡毛还没见着,就让高俊的民兵给点天灯了。”立刻就有人反驳,几个人嬉闹了一阵,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都想起了烤鸡。
沉默了片刻,终于有人再次提议:“我说,要不咱们过去碰碰运气”
“你不要命了,再说了,上头让咱们守着这座望楼,谁也不准擅动,万一头领过来巡视,发现咱们不在,那可就完蛋了。”
不说还好,一说就有人立刻更生气了:“别提那帮混蛋,让咱们在这里苦哈哈的守望楼,两升米还要克扣三合,咱们站了一下午,对的起严恩府了,走,偷鸡去!”
有士兵从怀里掏出一枚亮晶晶的铜钱,想要占卜一下,结论是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这支行动队在偷鸡上表现出了在战场上不曾有的勇气意志和战术规划能力,倒霉的报晓公鸡被一把扭断了脖子,但是几个人还没来得及跑回壕沟这边,就被追上来的基干民兵们一脚踹倒。这些人立刻掏出手中的家伙,哆哆嗦嗦的让民兵们少管闲事,但是跟蒙古人打过仗的民兵们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对手有多少斤量。
十几个人居然是被痛扁了一顿,然后就被五花大绑,一想到以后的命运,更是吓得哇哇大哭,但令人惊讶的是,村民们没有活埋他们,而是送入了村庄附近的一处军营。
立刻就有人来提审,为首的将官看上去很不好惹,几个人赶紧跪下,连连叩头叫着饶命。
大约半个时辰之后,一群伪军从军营里出来,返回了他们的望楼,而来寻事的头领早就在那里等着了。
“你们这帮遭瘟的棒槌,吃屎的狗奴才,跑到哪里去了!看我不把你们……”这头领突然发觉面前的人似乎面生,然而还没等他多想,就感觉自己的视线在急速的旋转,最后定格在一座没有头的身躯上。
太平军斥候队伍兵分数路,按照俘虏们的口供,使用敌军的旗帜衣甲,大量诱骗延边的驻守兵力,晁海苦心布置的望楼没能发出一点警报,就全都稀里糊涂的做了俘虏,在宽达6公里的进攻正面上,没有一双敌人的眼睛盯着高俊的行军纵队了。
济南府的南大门,也是严实的故乡长清县,半夜时分,突然城外出现了不少武装军兵,一夜破城,严实派来的守将被杀死,征来的居民被尽数遣散回家,高俊还打开仓库赈济。
高俊骑着高头大马进城,在县衙门口摆了张藤椅坐下,邀请县里的父老们来此一叙,听说来的是高郎君的人,百姓们略微放下心来,又得知原本被征去兵士只要放下武器,都被放回了家,更是亲近了。
“先遣队走到哪里了”聊完天,高俊问冯达,第一营第一旗派出了一个都先遣。
&n
第十四章 东风恶(下)
高俊的计划很简单,三支兵马分别抓住三只敌人,让他们动弹不得,以便于快速部队能够迅速夺取德州,关门打狗。
然而千算万算,高俊却高估了对手的士气水平,高俊按兵不动的这一个多月里,严实和他的手下们一日三惊,每天都在督促军士严加防范,结果反而使得军心涣散,人心惶惶,以至于一颗火星就能点燃炸药。
听说敌军已经打到了长清县,全军为之夺气,一时间谣言四起,那些签来的军兵根本不想替蒙古人卖命,纷纷打算逃跑。
城中倒也不是没有严实的亲信,作为未来的蒙古四大汗军万户之一,严实也很注重重新收拢民生,在蒙古人进攻山东期间,他聚集流民,恢复生产,也对不少人有恩惠,其中不乏他的忠心死士。然而这些人毕竟数量不多,全军溃散之际哪里禁治得住等到先遣队的一百人抵近济南脚下的时候,一眼就看到城墙上旗帜散乱,士卒们虽然还在自己的位置上,可是却根本无心战备,似乎已经有内乱的征兆。
“戎门,咱们是不是该回去报信了”军官们商议起来,先遣队的军使名叫丛方印,是河北来的老兵,当年野狐岭战败,跟随高俊来到山东,一开始没选入军兵,种了一年地之后才重新加入高家军,随后一路立功受奖,如今已经是军使兼旗副指挥了。
他看了看上面的情形,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派人回去送信,但咱们不要离开,就从这里杀进去!”
所有的人都被吓了一跳:“这能行吗济南府里面三五万人马呢”
“就是因为有三五万人马,围住他还得花更多的人,万一有变反而不美,现在趁着这个机会,如果能够将之一举荡平,无论怎么样都更好。”丛方印作为军使,其实对高俊的作战计划也是略有了解的:“大家放心,攻打济南府不会影响高郎君的安排的。”
一名什将准备回去传信,而剩下的人则立刻检查武器,对济南府朝信门发动进攻。
此时城内的状况就像丛方印所判断的一样,城头上军兵毫无战心,一看到远处成群结队的太平军出现,还摇动着黑色的旗帜,顿时吓得肝胆俱裂。
“太平军来了!”丛方印不失时机的大喊,伪军们立刻扔下武器就转身逃跑,靠后的几名军兵在城外的商铺里找来几架梯子,现搓麻绳,准备爬上城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