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边郡箭手
“屏波,我看你是有话要说。”高俊略微想了一下:“好,你不说,我来替你说,你们这帮人是不是都想着下去带兵了”
高俊把话挑明了,温逢海也就藏不住了:“高郎君,你以前曾经说过,要让参谋职位和领兵职位经常互相调换,之前咱们一直打仗,只进行过一轮,现如今是不是也该将我们放到基层都队里去了”
对于这种变动,参谋们的意愿向来比领兵主官们更加强烈,运筹帷幄固然不冒什么风险,但是在前线指挥军马才有军功可立,温逢海作为高俊手下最优秀的参军,地位也未必比得上在前线英勇作战的军使。
更何况,天天跟着高俊处理军务,眼看着高级将官运筹帷幄,这好比是往他们的血液里面点了一把火,让他们个个都充满了建功立业的狂热向往。
高俊确实有这方面的打算,趁着和平,是重建根据地军队体系的时候了。
战前,高俊计划建立八个营、六十个旗的军马,但是这支军马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总部,一直是由高俊这个第一营统制的营部来兼任,这显然降低了效率。
这段时间以来,太平军连遇恶仗,虽然遭到了损失,但也锻炼了队伍,新锐军官层出不穷,立功受奖的人排着长队,都需要一个职位来安排,等攻克山东北部六州之后,又会有大量新兵涌入,水涨船高,老兄弟也应该都安排到军官的职位上。
再加上潘正马上就要率军离开,这几套下来,根据地迎来了一次提升军官的大窗口期。
高俊已经有了基本谋划,在营的基础上设立阵编制。
太平军为一阵,下辖五营。
阵将军:高俊
阵副将军:孙庭、冯达
阵长史:王浍,阵佐史:韩武平
阵总判:张大春,阵助判:胡光祖
一营统制冯达,副统制汤贵
二营统制张惠,副统制袁镜
三营统制楼升,副统制赵永
四营统制陈秉彝,副统制齐昭
五营统制郭延嗣,副统制温逢海
第一骑兵旗指挥李铭
第一轻骑兵旗指挥讹留山律
第二轻骑兵旗指挥桑真
主计运输旗指挥蒲察阿虎
工兵旗指挥任福
少年军校军使蔡宁
太平军为一阵,下辖三营。
阵将军:潘正
阵副将军:裴真,郝思文
阵长史:赵昉,阵佐史:沐白
阵总判:孙邦佐,阵佐判讹留山律
一营统制裴真,副统制罗大定
二营统制郝思文,副统制许国
三营统制廖法起,副统制蒋尽忠
第二骑兵旗指挥温迪罕僧虔
这次调整有三大原则:
第一,“好人好马上陕西”,高俊给了潘正一个上好的组合班子,老副手郝思文自然要跟随,裴真这个老陕西儿也
第七章 留客住(上)
军队正规化的工作还在继续,严查贪污**,整肃军容军纪,太平军一口气又颁发了几个新条例。并且已经着手安排军衔制度,新的参谋团队很快就上了正轨,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的争吵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节奏,在这一批人中,高俊特别看好两人。
丘真,赞州寿张县人,最早的第一都成员,参与过反击时全、中都事件、鲁南战役、芦苇荡反击战,负伤后退出现役,转为莒州沂南县县尉,去年冬季战役期间,率领沂南县民兵随同主力队伍转战,全军被转入现役正军,重新就任军使,本次对调后进入阵部,担任营寨参军。
左铁郎,沙州敦煌县人,跟随李朱罗从西夏进入金境,参与过南征战役,在胥浦桥之战立功,被授予军佐之职,在去年冬季战役,柳充国阵亡之际,率领残部坚决突围,因而就任军使,本次对调后进入阵部,担任保卫典史。
两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修真相对憨厚,做事情非常上心,在别人吃肉的时候,他也愿意去啃骨头,相比而言,左铁郎心思多一些,善于揣摩别人的意图,但关键时刻也能下定决断。
这两个人在目前的参谋系统中属于佼佼者,在他们俩的突出贡献之下,高俊就军队正规化,又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军衔系统。
中国自魏晋以来就有5成的关节系统,从正一品到从9品一共18个等级,一靠年资和功劳逐级上升,到宋代时,升迁已经有了一定之规,门槛要求已经十分完备,高俊当然要伸手拿来,在这个关节系统上,往下延伸已定成绩纳入整个军兵系统。
根据该系统,太平军的指挥层级很快确定为
正三品太平军总指挥;
从三品军事委员会委员
正四品阵将军
从四品
正五品营统制、阵副将军、军事委员会各曹主事
从五品阵长史、阵总判、军事纪律委员会委员
正六品旗指挥、营副统制、军事委员会各司科长
从六品营长史、营总判、阵佐史、阵助判、阵医院院长、阵军乐队队正
正七品都军使、旗副指挥、阵参军、阵典史、阵判官
从七品营佐史、营助判、阵直属队队正
正八品都军佐、旗典史、旗判官、阵直属队队副、营医院院长、营军乐队队正
从八品营参军、营典史、营判官、
正九品都军典、都军判、营直属队队正、阵将军司吏、阵将军禆将
从九品营直属队队副、阵副将军司吏、阵副将军禆将、营统制司吏、营统制禆将
特级军士阵什将、阵将军傔从、阵将军书手
一等军士营什将、阵副将军傔从、阵副将军书手、营统制傔从、营统制书手、阵公使、阵承局、阵押官
二等军士营副统制傔从、旗什将、营公使、营承局、营押官
三等军士虞侯、旗公使、旗承局、旗押官
四等军士队正、优秀资深军兵、都什将、都承局、都押官、骑兵贴军草头、厩头、净头、主计运输护头、匠头、库头
五等军士队副、资深军兵、骑兵、技术工兵、主计运输车头
六等军士军兵、绣工、主计运输车副
一等卒贴军书记、贴军支应、
二等卒贴军差人、贴军
高级学员五至九年级少年军成员
初级学员一至四年级少年军成员
普通士兵分为十一级,而军官全部被纳入了官员体系,与此同时,按照规定,骑兵军官的军衔会比步兵军官高半级,而贴军军官则比步兵军官低半级。
在制定这项制度的时候,丘真和左铁郎花费了大力气,用算盘噼里啪啦打出了各级军官的人数和未来升迁路线可能遭遇的障碍,一点点微调着军官等级,终于达到了相对平衡。
在高俊的要求下,各阵、各营的军医、军乐、教员、
第八章 留客住(下)
除去担任高俊的副职之外,孙庭现在什么也不负责了,就连以往的练兵工作都交给旁人。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养好身体,并且在太平军中寻找可以带到辽东去作战的部下。在天胜寨养伤期间,孙庭天天听那个辽东过来的难民王礼讲述辽阳周边的地形和当前敌军形势,已经对自己冬季要执行的任务有所了解。
现在实际在帮助高俊处理工作,并且领导参谋部和第一营的是冯达。
冯达也是太平军的老人了,想当年,高俊第一次上战场,在小鹰原和高俊一起冲锋的几个人当中就有他冯达一个。潘正卸任之后,一直是冯达担任第一都军使,他在战术上颇有可取,在战斗中又敢打敢冲,治军严格,始终没有堕了高家军的名头。
高俊倒是一心想让冯达也再进步进步,王浍的两翼战略之下,也需要多个小规模进攻的一面,在河东和燕南地区可能还会派出太平军的战略力量,这就要看冯达他们能否争取了。
倒是这次有关军官授衔的规定热烈讨论的时候,冯达提出来想要邀请一位地方官员加入军队,这让高俊有些惊讶。
由于太平军中军官奇缺,尤其是负责军法政工的军官,再加上根据地士子们从军报国的决心强烈,经常有地方官要求进入军队的情况。因此冯达提出这个要求倒也不是没有先例,不过即便如此,主动想要从地方系统挖人,这还是头一次。
“我说,老弟你看上谁了”高俊在脑中过了一遍根据地的地方干部,实在没想出来冯达会对谁特别感兴趣。
“承县县令师安国,我与他有些相交,此人有一腔报国之志,很想进入军中效力,因而我想请他担任我营的佐史。”
高俊的表情一下子变化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猛的一拍几案:“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师安国,河北清州人,曾任尚书省令史,在完颜承晖坚守中都期间跟随起处理政事,在中都城破之际,受完颜承晖之命,带给高俊那封让他印象深刻的无字信。
之后,师安国表示不想回开封述职,因而高俊就把他安排在何志也那里,进入民政系统后,师安国也算是兢兢业业,已经做到了县令,但是其人一直想要加入太平军中,哪怕做帐前一参军,也一定要跟随大军早日北伐。
“宁为十夫长,不做百里侯。”他是这么对冯达说的。
冯达对高俊说这些事的时候,还稍微有些不好意思,将领结交地方官员,听上去不像是什么好事。但是高俊显然没注意这些,师安国的请缨让他有些心情激动,立刻亲自草拟命令,要把师安国调进军队。
文人士子加入军队,对于军队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何进入军队,或者说,进入军队之后做什么,则一直是让他们望而却步的事情。
事实上,直到北宋中前期,文人参军报国的热情依旧相当高涨,不少读书士子感叹国家边境不宁,自愿转授武资,在边疆与异族作战。
但是,随着北宋政治生态的不断变化,重文轻舞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不少在文举上仕途不进的人为了做官,便去应武举。这些人中举之后进入三衙,却与军官们格格不入,自视清高,最可笑的是,当时的试世论还为其惋惜,认为他们本是清名士子,加入军队是误入歧途。
所以
第九章 人南渡(上)
军事整编热热闹闹的搞了小一个月,总算是使整支军队恢复了正轨,各项训练计划正常开展,备战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这期间,严实也没有闲着,一方面加紧进攻益都府,另一方面还在加固自己的老家博州。高俊看在眼里,但是太平军还需要战后休整,姑且让严实再多蹦达两天。
现在更重要的是观察河北的情况,恰好,郑明从燕京已经传来消息了。
郑明这小子在燕京干的不错,由于石抹咸得不在燕京大行虐民,色目商人放贷害人,导致燕京城内民怨沸腾,郑明趁机收拢了不少青年男女,在燕京建立了地下网络。
表面上,他们对新官府相当顺从,还有不少机灵懂事的人混到了衙门里面,做些端茶递水的小厮,但事实上只是为了借着这个工作打探消息,剩下的也不少趁机帮闲,多多少少都有了探听情报的渠道。
按照高俊的要求,郑明没有刻意的去刺探什么军国大计,反而留意于不少公开的消息,调查燕京城内粮食市场的价格,每天去数一数进城出城的人数马数,兵马每日采购的钱粮几何,每日进入各衙门的人口若干。
这些都是可以利用公开手段得到的信息,事实上,现代情报学还没有诞生,整个蒙古的统治机关对于保密工作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乃至于当郑明的手下趁着打扫衙门的时候歪头偷看燕京城内铁匠户的籍册,长官居然一点意见也没有。
在封建社会,市场经济不够发达,这样的数据能反映出来的内容相对有限,但对高俊来说,已经非常有益于决策了。
不过他也不知道,正当他在看这些郑明传递来的情报时,这群人却正在密谋干点大事。
刘方刘体两个年轻人表情坚毅,他们的父亲因为欠了西域商人伊本沙剌的钱,被抄没家产罚为奴婢,两个人及早逃了出来,现在也只能东躲西藏,但他们在郑明的手下表现出色,已经完成了不少任务。
这次大家前来,主要还是听取胜利的消息,从山东撤回来的败兵已经进入中都,有关高郎君的种种传言也散布在整个河北。
太平军的胜利不仅仅是战术上的,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有一支军队、一块地方在铁木真的兵锋之下坚持住了。这打破了以往的神话,说明了铁木真内在的虚弱,说明了以往有关蒙古人的种种可怕的传言都是不切实际的。
在饱受欺辱的河北百姓这里,这个胜利更是有特别的意义,河北人大多听说过高郎君此人,也晓得他当年运河转战千里的壮举,也知道他芦苇荡挫败者勒蔑的强悍。
各式各样的传言像野火般蔓延,蒙古人说高俊是蒙古的死敌,是一个真正的恶魔,尤其是那些戴着十字架的蒙古人,他们声称高俊用自己的血供奉魔鬼,因而获得了魔鬼的力量。
但是在河北百姓眼里,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田间地头,炕前灶下,在蒙古人涉足不到的隐秘的村庄,在那些官吏双眼看不见的芦苇荡里,还有另外一种传言与之对抗。他们说,高俊是多闻天王转世,这个佛教的护法之神要率领救苦救难的大军消灭位于北方的敌人,一直将蒙古人重新赶回燕然勒石的地方,在那里高俊才会回到西天,坐回他的莲花宝台。
也有信奉道教的人说,在北方的天空上有一颗熠熠生辉的将军星,它落在了山东的泰山那里,因而多了一个救国的将军。岱宗天降伟人,将会解救河北百姓。
在黯淡无光的岁月里,山东发生的事情是大家唯一的慰藉,人们相信,哪怕生活再艰难、敌人再横暴、前途再无望,那个人一定会从山东打回来,拯救这种苦难的。
郑明他们在燕京已经听到了这样的传说,并且
第十章 人南渡(下)
燕京城满城风雨的时候,高俊却并不知晓这些事情,得知河北目前情况混乱,蒙军已经基本上不可能杀个回马枪,再来找山东的麻烦之后,高俊知道,解决六州的窗口期已经逐步接近,是时候鼓舞一下全军的士气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