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风云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雾霾下的阳光
“到了,这里就是基隆镇,看到码头前面那面旗杆没有,你们到那里报道,自会有人招呼你们的!”
海船上,海船船主临分别之际依然不忘指点这群跟船而来都大明人士,虽然对方看起来是一无所有,所缴纳給自己的船资还不够自己上花楼潇洒一趟的,不过船主却能从中跟洪门结一份善缘,获得对方的善意。
洪门从来都不禁绝大明各式人物前来大元岛,只要对方遵纪守法,那么他们就会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
“站住,干什么的”几个洪门将士面对这群拖儿带口的大明人士,伍长站出来将他们给拦下。
“长、长官,我们是、是来镇上找活儿的!”一群人中,一个中年汉子站了出来,面对这几个全副武装、气宇轩昂的洪门战士,战战兢兢地回答道。
“咱们大元岛上有大元岛的规矩,凡事初次前来镇上的人家,都必须在前面登记处登记分发名牌、聆听岛上规矩章程。”伍长并不因这群人的神情畏缩而有所轻视,同样也不因对方的可怜而有所怜惜,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不过伍长也害怕这群百姓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办理,便还派了一名士兵引导着他们前去办理一应事宜,引得从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大明百姓连连鞠躬道谢,同时心中感慨这些官兵反倒比家乡的乡吏还要通情达理。
办理登记倒不复杂,除了登记原先籍贯、询问有何特长、家人几何以外,很快,每个初登基隆镇的大明百姓同时领到了一块木质铭牌,上面写上了本人的身份和籍贯。
“这个铭牌只是临时身份牌,等到你们正式定居下来以后你们再去寻找你们所在居委会,重新领取一块正式身份牌。”
“切记,在我洪门管辖地带,没有这身份铭牌,你们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甚至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身份登记处的工作人员,在把铭牌交给这群新来之人以后,同时叮嘱他们说道。
“小的知道了!”
中年人代表他们这一行数十百姓,卑微当中带着感激之情,连连鞠躬感谢。
“岛上规矩深严,但是并不欺生,活计爷多,你们只要遵守规矩勤劳肯干,一日三餐是没有问题的。”临走之前,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还不忘跟这群百姓说些心得,为其安心。
“明白明白。”
等到这一群人走远,不多时又有几个人被
150 大元岛气象2
“她三嫂子,今儿这么早就收摊了啊,不多摆上些功夫吗”
一位屁股混元,身大腰粗的农家妇人手里拎着一块猪肉,一脸高兴地往家里赶,却被相熟的镇人打着招呼。
“今儿生意不错,采摘的新鲜果蔬被一家人给包圆了,而且出手大方,倒是多赚了几角子银钱!”
被叫做三嫂子的妇人回过头来,热情地回答道:“而且家里面老幺今天放学归家,一个星期难得有一天回来,正好早点回家做点好吃的给小家伙补补身子!”
“不错嘛,你家老大如今毕业在那船坞当学徒,听说要不了两年就要升级做师傅了,那薪水可是一下子要涨好几倍,再等到你家老幺毕业,那小日子可就殷实喽!”
跟妇人打招呼的女子也是普通人家,邻里邻居的对她家那是了解不少,这话音里少不了有几分羡慕神情在其中。
“谁说不是呢,终于算是熬出头了,以后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呢!”
叫三嫂的妇人同样感慨,想当初初初来到镇中之时,一家老小连一件完好得衣衫都没有,那里能想到数年时光过去,身家不知不觉却殷实了起来。
“你家也不差啊,春兰丫头马上依然要从学堂里毕业了,她们做医士的出来上工,薪水就不比我家老大差多少,逢年过节的福利更是比他们船坞要好,小丫头又孝顺,你们不也一样享福吗”三嫂自得之余也不忘奉承邻家友人几句。
“有个屁用,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这丫头能在家里呆多久,顶天就几年罢了,完了还不是要嫁人吗”邻里妇人不虞地回答,洪门掌控的地界已经在着力化解重男轻女的思想了,可是数千年来的风土习俗不是洪门几年时光锁能改变的,因此镇中这样依然看清家中女儿的人还是占了多数。
“她嫂子,不聊了,小儿子估计已经回家了,我还得赶回去给他们爷几个做饭呢!”
对于邻家人都愁绪,三嫂子也不好多言,不是哪家都像他们家一样儿女健在,这位友人家唯一一个儿子,前几年入了洪堂军伍却不幸战死在了沙场上,虽然多有抚恤,却买不回来儿子都性命,如今栖霞除了一个女儿,还有就是那刚过门没多久的儿媳妇诞下一个带把的孙儿,算是没有绝了他们的后。
“那你忙着,我也要上街买点瓜果回家做饭呢!”
两个妇人插肩而过,在几句闲聊之中各自归家而去。
“赶紧起身,我洪门地界不允许乞讨,再让我给抓住你们在这儿拦路乞讨,那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路上三嫂被几句分外严厉的话语给吸引,转过头去,原来是治安队员和街道居委会得人,正好抓到两个衣衫褴褛,拄着一根拐棍、手拿一个破碗乞讨得乞丐,正对他们做着工作。
“我洪门慈幼局就在镇西口外十里地界,那里可以管你一日三餐,同时会按照你们各自的条件情况为你们介绍工作,只要你们有心想要自食其力,都帆布这丢掉自己脸面行这乞讨之事。”
居委会那德高望重的老者,情真意切地为这几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偷摸进镇子里来的乞丐做着思想工作,同时跟治安队都认使了个颜色,搀扶着两个身上各有残缺的乞丐往那西边行去,丝毫不
151 大元岛的气象3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郎朗读书声在基隆镇的学堂当中飘荡,化作清晨里一番悦耳音潮,让过往的行人农家人人不无转头望向学堂当中。
洪门麾下学堂,不像大明朝中点私塾和官方学堂,仅是占地面积就让人叹为观止。
在如今寸土寸金的基隆镇镇中心,光是一个笨港学堂小学部就有近五十余亩地的面积,除去学堂和宿舍以外,还有操场、步道和花园,供学子们课余闲暇时游玩喝锻炼。
学堂当中的课程,融贯中西,随着汉堡们如今在东方疆域的势力扩张,西方人想要保持与洪门人的友善关系,他们自然会投其所好地为洪门准备各式礼物。
此时西方人在天文、物理等方面的文化造诣已经远远甩了东方大明一大截了,若是放在原本历史当中,虽然有利玛窦、郭居静等西方天主教人士,以及徐光启、毕方济等东方文人努力传播西方文化,可是相比之下这些先进知识在华夏儒家文人眼中却只是区区小道,从未真正引起重视。
然则在洪门当中,李天养一直都在向西方人收集各种书籍,不过以前因为影响力不够,虽然有西洋人投其所好,可是各种因素之下,仍然有非常多的书籍被西方人藏着掖着,并不愿意交给东方人。
再加上这些书籍的翻译也是大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在翻译之时出现狭义,反倒成为一个错误的知识,因此往往翻译一部书籍动辄就是半年一年都时间,才算是勉强完成,就这还是洪门财大气粗,拿金银养着数十仁规模都翻译人员共同协作,否则这时间还要加长。
故而,笨港学堂小学部的学子们,课程并不像大明朝中那样,只专注于四书五经,反而要学习算学、物理、生物等各种华夏仁视为杂科的学术。
到了中学部,学子们还要亲手实践掌控各种实际技巧,比如农学种地、嫁接作物;木匠船匠则要操作斧子锯子等工具。
这样一来,学堂所需要的场地又是更大,最少百余亩规模的占地面积使得中学部不能像小学部那样将学堂放在镇子当中,而是需要放在镇外偏僻的地带,才能容纳得下这么多的项目。
而到了更高等级的大学部,反而因为其中学子锐减得关系,这学堂占地面积又不如中学部,仅是比小学部大上一些罢了。
基隆镇中的常驻人口已经有了五万,因而镇中小学部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居委会中,按照居委会划分就读四个学堂,不过每个学堂里至少都有一千多的大小学子。
张子懿如今已经成家立业了,随着狂鲨帮被洪门吞并,他们父子俩也算是从此成为同僚。
座位笨港学堂教育部的部首,张子懿如今手下都先生教师们已经夸张到了四百多规模,除了少数先生是外部聘请意外,其中大部分都是张子懿一手在学堂中调教出来的学生子弟,让其很有一种桃李满天下都自豪感。
每天早上,张子懿都喜欢在学堂当中转悠一圈,尤其喜欢在小学部里看着一个个毛头小子们学着先生们的样子摇头晃脑地郎朗诵读,光是这幅场面就足以让张子懿不后悔今生没有踏足科举的遗憾。
直到现在,张子懿也终于对李天养曾经种种与儒家文化相矛盾的作为有了深刻认识,比如设立算学、物理等学科,再比如让女子入学读书等等等等。
“先生好!”
散步路上,有课程式体育的学生们在操场中锻炼,见到张子懿以后纷纷站定恭敬有礼地向张子懿行着学子之礼。
张子懿点点头,慈祥地看着这群来自天南地北、甚至还有大元岛土著子弟的各色学子们,一视同仁地坦然接受着他们的礼节。
学堂大门前,却有两个孱弱而畏缩都大小孩童,大的有**岁,小的也有六七岁模样,跟在身前同样显得很是拘谨和怯懦地大人身边,等待着门前的看门人为他们登记带路。
“先生好!”
看门人登记完,正准备带着三个大小人往学堂走去,却正好赶上张子懿出来巡查,连忙打着招呼。
“辛苦了老姚!”
张子懿对于看门人,眼神当中爷是充满了尊敬之意,并不因对方身份低微而有所轻视。这位看门人看似瘸了一条腿,走路有些颠簸,可是在几年之前,人家却也是洪堂水师当中一个铁骨铮铮地汉子,为洪门开疆拓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是我们学堂里最有知识的张子懿张先生,也是学堂得负责人!”
跟张子懿打完招呼的看门人,热情地为这初来匝道三个打小人介绍起眼前的中年人,也为张子懿介绍着这三人的来历。
“这位则是昨日才到我们基隆镇定居,被居委会的人指点带着孩子前来我们学堂报道的罗氏一家人。”
“先生好!”
姓罗的汉子连忙鞠躬,通过实际行动向眼前这位看起来亲切,可是在乡村中人看来却很是值得尊重的先生表达他内心中的敬意。
“这位大哥不用这么拘谨,把孩子交给我们以后不敢说将他培育成才,但只是我们学堂会将做人的道理教授给他们、将求生的技能传授给他们,绝还请你们放心。”
张子懿慈祥地看着罗氏男子深厚两个一看就淳朴可爱的大小孩童,向眼前点男子做着自己的保证。
“放心放心!怎么会不放心呢!有劳先生了,我家这两个兔崽子顽皮得很,若是淘气了惹得先生们生气了先生尽管往死里打,我们绝无怨言!”
罗氏男子唯唯诺诺之间不无对自己家这两个孩子能上学充满了感激,也格外珍惜这份机缘。
“哈哈哈,看大哥家两个小家伙的神态淳朴的很,哪里会真的淘气顽皮,怕是乖巧得紧呢!”
张子懿客气地一笑,突然想起了什么一般,提醒着这罗氏男子道:“对了,在我们洪门,除了男童以外,凡是适龄得女童也要入学的,不知大哥家是否有适龄得女童”
“这……家里还有个十一岁的小丫头,再过两年就要给她定门亲事嫁人了,怕是不用让先生们费心了!”
罗氏男子犹犹豫豫之间,最后还是将家中实情说了出来,在他看来,家里大小儿子能够上学读书就已经时万幸了,一个早晚要
152 土著渐归心
崇祯六年三月初十,天气晴朗,难得出现的一轮明日冲破了多日来的阴雨绵绵,招摇在大元岛上。
李天养自从从南阳归来以后,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回到笨港视察过了,笨港事务全权交给了笨港县令章宇彦。
不过此番李天养在处理好多时以来基隆镇中的各项事务以后,终于抽出时间,一路西进,经甘大彪的大安镇考察过来。
张子懿与张冲父子两成为了同僚,甘兴志与甘大彪两父子也不例外,不过就像吴巨仁与李天养的关系那样,张冲和甘兴志两人虽然已经属意李天养了,可是李天养对待他们这些长辈,却不像对待吴道福、关居雄那样随意差遣。
甘大彪这两年在大安镇中,从一开始颇带怨言地混吃等死,到现在兢兢业业地发展扩张着大安镇子的基业,已经成为了洪门中少有能够真正独挡一面的人物了。
在甘大彪的经营下,大安镇中的牧场规模蓬勃发展,为基隆镇、笨港等各个据点提供了无数家畜牛马,缓解了洪门中的牲畜危机。
与此同时,随着洪门扩张军队的脚步,洪堂骑兵队伍也有扩充到了五千人的规模,人人可以说是骑术精湛,再不复当初那样战战兢兢地模样。
当然,这支骑兵座下战马,仍然是个头相对矮小的蒙古马、高丽马,高大健壮的河套马随着毛文龙这位东江都督被袁崇焕给砍掉脑袋以后,洪门就少了门路,只能依靠大安镇中那数百匹河套种马缓慢繁育,真要想要有所建树,还得有好几年的好生经营才可以。
如今的大安镇,人口规模已然达到两万余人,这也是甘大彪再也不跟李天养闹别扭,发挥自己才干努力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笨港这边,作为洪门真正的大本营,这些年的经营也从来没有懈怠过,作为大明朝正式置县的存在,笨港当中属于大明官场中的所有官员属吏一应俱全,不过私底下依然执行的是洪门自己这一套,天高皇帝远之下,大明朝也真心管不着。
作为洪门中唯一一个在册的七品文官,章宇彦这些年身处笨港县令这个职位上可以说是兢兢业业,笨港现如今的大好气象,至少有小半功劳要挂在他的头上。
县中除了洪门这个地头蛇以外,另外一个庞然大物笨港联盟,这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快要达到两百数目的联盟成员,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发展,反而是有所缩减,如今只有了不到一百五十个成员存在,但是其包含的地盘面积,却是以前的一倍有余。
或许有人疑惑,难道还有土著人不知好歹地脱离笨港联盟这个大好前景团体不成
恰恰相反,笨港联盟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吸纳其他部族,不过其中吸纳的方式却是有所不同了,大多是以部族吞并融合的原则。
如今联盟当只不过消失的数十各部族,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消失在联盟当中的。
因此,如今的联盟成员数量少了,但是其中的实力却是更大了,以前占据多数的小型部族成员最少三四百人规模而已,可现在最低都在一千五百人以上,更别说像侏罗山社、玉山等部族了。
笨港也吞并接纳了差不多十几个小
153 再见老友
走在笨港熟悉又有些陌生到街道上,耳边总是时不时地听到来自周围行人的交流吆喝声,那带着口音的土著人说话,那跟大明人已经没有太多区别的穿戴,此时李天养心中最大的感觉便是骄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