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玉狮子
上海电报总局的线路,关卓凡去国之前,就已架通了松江苏州太仓常州四府,他赴美之后没过多久,剩下的镇江府也开通了。
不仅如此,除了江苏巡抚管辖的松苏太常镇五府之外,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上海电报总局的线路,向苏北两江总督直辖的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厅等地一路延伸。
第四十章 英雄欺人
出了江苏,就是山东。领山东提督事的是张勇。名义上提督要受巡抚节制,但谁都知道张提督上面是谁。山东巡抚脑子再锈,也不至于逗到以为是他自己。所以,山东的军务,已经事实上从山东巡抚那儿解放出来了。
关卓凡的计划是以军务的名义,在山东境内架设电报,反对的一律扣上一顶妨碍军务,居心叵测的帽子。
出了山东,就是轩军主力驻军的沧州天津,更方便用军务的幌子,将电报一路架设过去。
出了天津,就是北京啦。
这样,上海北上北京的电报就架通了。
上海南下,是浙江。过了年,马新贻就得调到陕西去当巡抚,给新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打下手,浙江这块地盘就会落到关卓凡手里。因此,上海电报总局的线路南下浙江,是不成问题的。
出了浙江,是福建。左宗棠这个现任闽浙总督,交接差使之前,得帮关卓凡把福建搞掂了。关卓凡已经给左宗棠写了信,极言电报之利。左宗棠一口答应,还是以军务的名义,上奏朝廷,在福建开办电报。
出了福建,是广东。沿海省份,从北到南,都开通了电报,广东不可能当最后这个断头路。广东南向海外,风气思想也是最开通的,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阻力。
何况现在的广东,勉强也算左宗棠的势力范围;左骡子北上,这块地盘,关卓凡是要拿过来的。
这就是关卓凡原先打算和左宗棠做的交易。
最后,广东架一条电报线到香港。
于是。从北京到广东,中国沿海财富渊薮之地串联起来,中国和世界也联结了起来。
还有,总其成的是上海电报总局,关卓凡通过控制通讯线路。进而实现或者加强对通讯线路行经地区的控制。
这件大事,同治四年,即1865年的上半年,就有望全部办妥。
那么,广东是怎么落到了左宗棠的手里?
此事和关卓凡今后大有关联,所以先插一段左宗棠如何英雄欺人。
左宗棠督师入闽。剿汪海洋李世贤,用的法子不是围剿,不是兜剿,而是压剿——从北西东三个方面压迫汪李,逼他们南窜。
南边是哪儿?
广东。
左宗棠的这手极其阴损。
左宗棠的目的不是早日剿灭发匪——左骡子眼里,汪海洋李世贤釜底游魂。早晚是盘中之餐,并不急于竞功于一时。他的真实用意,是驱寇入粤,然后,他的督办浙闽军务钦差大臣的头衔,就可以换成督办浙闽粤军务钦差大臣了。
然后,他的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伸进广东。
踩入广东的地界。是为了赶走广东巡抚郭嵩焘,然后叫自己的亲信浙江藩台蒋益沣取而代之。
左宗棠对郭嵩焘的心结何以如此难释,谁也说不清楚。恐怕左郭这对儿女亲家自己,也未必能百分百说得清楚。
抢郭嵩焘粤抚的位子,一为修怨,二为开辟饷源,为今后的西征做准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粤抚的位子,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易筹码。
一切都在左宗棠算中,汪海洋李世贤果然被逼入广东,他的浙闽军务钦差大臣的头衔。果然换成了督办浙闽粤军务钦差大臣。
然后左宗棠就开始对广东各种指责。
左宗棠在陈明广东兵事饷事一折中,疾声厉色:
广东一省兵事实不足观,而饷事亦不可问。军兴既久,各省兵事或由弱转强,粤则昔悍而今驽矣!各省饷事或由馈而渐裕。粤则昔饶而今竭矣!
说广东兵事实不足观,是事实。但自洪杨乱起,广东被祸甚少,稍能打的都调出省去跟发匪见仗了,广东自个怎么能够保持强悍的军力?换了其余任何省份,处在广东这个局面,也大致如此的。
说广东的饷事昔饶而今竭,就是左宗棠睁眼说瞎话了。广东饷事亦不可问,其实是他左骡子问不得,人家曾国藩可是大把大把地从广东藩库中搬银子呢。
总是左宗棠郭嵩焘两个死活不对付就是了。
这几句话,攻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广东一省,自然把责任最大的两个,一个两广总督瑞麟,一个广东巡抚郭嵩焘,都扫在里面。
这是左宗棠故意的。他的算盘是,吓唬吓唬朝廷:如果在郭嵩焘的事情上不如我的意,我可就要攻瑞麟了。瑞麟有多少把柄,嘿嘿,我是晓得的;不晓得的是,你们舍不舍得瑞麟?
攻郭的同时,保蒋。
左宗棠在奏折里说道:兵饷兼筹,任大责重,非明干开济之才,不能胜任。浙江布政使蒋益沣,才气无双,识略高臣数等,若蒙天恩,调令赴粤督办军务,兼筹军饷,于粤东目前时局,必有所济。
这话说的!
谁不知道左宗棠目高于顶,一向以诸葛孔明自命?居然称蒋益沣才气无双,识略高臣数等,此话之重,真是无以复加了。
朝廷没办法,只好下旨:着浙江布政使蒋益沣,驰赴广东办理军务,兼筹粮饷。
虽然表面上准予所请,但对左宗棠的真正的目的却装做听不懂。因为蒋益沣不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实在难当巡抚广东这类超级大省之任。
左骡子终于发飙了。
左宗棠抓住楚军将领高连升赴任广东提督一事,对广东督抚大加挞伐。
就像关卓凡打平捻匪,把山东安徽的提督事抓了过来一样,左宗棠打掉汪海洋李世贤后,把广东的提督事也抓了过来。
一般说来,提督到任,只带本标亲兵即可,但左宗棠说大乱方平,民心未定,粤省安插降卒,搜诛土匪,善后之事方多,正当留扎劲兵,以资镇压,嘱高连升带本部兵马赴任。
广东大起忙头,仗打完了,广东却永久性地多出五千客军,不论财政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很大的压力。
于是瑞麟咨文左宗棠,表示高连升俺们是欢迎的,至于高部嘛,就别来了。
可叫我捉到痛脚了!
左宗棠立即上书,言辞激烈:
臣扪心自问,所以为广东谋者,不为不至,而广东顾难之!
伏思海疆之患,起于广东,中原盗贼之患,亦起于广东,当此军务甫竣之际,有筹兵筹饷之者,应如何惩前毖后,以图自强?若仍以庸暗为宽厚,以诿卸为能事,明于小计,暗于大谋,恐未足舒朝廷南顾之忧也。
什么以庸暗为宽厚,以诿卸为能事,基本上等于指着瑞麟的鼻子在骂,就差点名道姓了。
左宗棠的意思非常明白:再装傻,我就打瑞麟了。
朝廷确实不能再装聋作哑了。
左宗棠督办浙闽粤军务,虽然比不得关卓凡督办五省军务时明诏将五省督抚都直接派做了下属,但毕竟也是钦差大臣一枚,若果左宗棠真的骡子脾气发作,对瑞麟指名严参,朝廷无论如何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的意见,不给瑞麟处分是不可以的。
但瑞麟又是不能动的。一个是他和圣母皇太后的渊源;一个是他几乎是总督中硕果仅存的旗人;一个是粤海关向来是内务府的重要财源,有一个听话的自己人在两广总督的位子上,很多事都比较好办。
于是终于遂了左宗棠的愿,内阁明发谕旨,着郭嵩焘来京,以蒋益沣为广东巡抚。
第四十一章 最佳投资目的地
关卓凡眼中,左宗棠这一番英雄欺人,算是政治斗争的经典之作。而且,除了郭嵩焘一个人倒霉,其他几方,露面的,没露面的,皆大欢喜。
朝廷是受了左宗棠的挟制,才不得不去郭。但有趣的是,两宫也好,中枢也罢,对左宗棠却没有生出真正的意见。
一来,是因为西征已经定了左宗棠,现在正是朝廷借重他的时候;二来,是因为朝廷上下都明白,左宗棠脾气虽然大,但却不结党。
左宗棠人缘儿不好。慈禧就对关卓凡说过没有人愿意和‘左骡子’搭伙计——这是事实。左宗棠到哪里都爱压人一头,搞得谁都讨厌他。但正因为如此,也没有什么有力的人物党附他,所以就比较让朝廷放心。
反倒是被左宗棠赶走的郭嵩焘,是曾国藩一脉。向湘系收权,是朝廷不宣之于外的既定章程。难得左宗棠肯出这个头,不然,以郭嵩焘的声望和绩效,动他可不容易。
所以,朝廷迁就左宗棠,其实也是顺水推舟。
三来,这本来就是一笔交易。
左宗棠并没有指望蒋益沣在粤抚的位子上呆多久,将来得成所欲之后,蒋益沣就是一枚弃子,放在那里都无所谓。
对蒋益沣来说,就算以后终究坐不住粤抚这个位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本来就是天上掉馅饼。履历上有了抚粤这一笔,假以时日,重新爬到一省长官的位子,并不如何为难。
左宗棠想要拿到西征的差使,希望关卓凡不但不和他争。反过来还给他支持,自知不可能单靠一份一万银子的礼物,加上拍几句人家姨太太的马屁,就能达成交易。
通过胡雪岩这个中间人,关卓凡和左宗棠在广东这块地盘上达成了默契。左宗棠先过一手。关卓凡再来接盘。
关卓凡向两宫皇太后举荐左宗棠的时候,郭嵩焘尚未去职。左宗棠觉得关卓凡的事情办得实在光棍漂亮,心中颇为感念,于是加紧倒郭。朝中有人好办事,看看火候差不多了,上面便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依了左宗棠。
对郭嵩焘,关卓凡是抱有歉意的,但他想起这么几句话,于亲有亏,于义无悖;于私有惭,于公无愧。
前两句可以放到左宗棠身上。后两句可以放到自己身上。
郭嵩焘,就当你为时代做点牺牲受点委屈吧。
还有,我会请你再次出山的。
话题回到上海。
电报形势一片大好,邮政的势头也相当喜人。
其实,江苏驿邮所就挂在上海电报总局的下面。松江苏州太仓常州镇江五府之间的陆路邮路,镇江和上海之间的水路邮路,经过一两个月的试运营。很快便运作顺畅。
开始的时候,驿邮所只派送电报和收发信件,到了后来,邮包也可以交寄了。
普通民众对邮政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电报,潜在的庞大市场需求爆发式地释放出来,驿邮所的邮件的交寄量,不断刷新主事的杨仕全和邵德生最乐观的估计。
一年没到,从开支上来说,江苏驿邮所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而且增长曲线高高翘头。眼见必是一门能赚大钱的生意了。
知道邮政会成功,但成功来得如此之快,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伙儿仔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驿邮所的成功,除了政府专营之外。和邮马邮车邮船都挂轩军中军的旗子大有关系。
这面旗子,既是安全保证,也是信心保证。保护邮路畅通,也叫老百姓放心交寄。这笔无形资产,不知道要不要算进成本里面?
松苏太常镇五府的新式邮政,引起了曾国藩的很大兴趣。已经说好,过了年,就开通苏北两江总督直辖的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厅等地邮路,还是由江苏驿邮所操办,还是挂轩军的旗子。
这样,江苏一省的邮路就全通了。
江苏驿邮所的客户也包括洋人。法国人皮埃尔办的客邮,交寄量已经大减,这位江苏驿邮所的前顾问,正在和杨仕全商量,看看两家的线路能不能够合并到一起,其实就是希望江苏驿邮所收购他的客邮。
看在皮埃尔做过江苏驿邮所的顾问的份上,不好教会学生饿死老师,赵景贤请过关卓凡的示后,对杨仕全说,价格合理的话,可以谈一谈的。
接下来是财经口了。
新铸的苏洋一面世,便在市面上迅速流通开来。
人们对这种精致闪亮料足的银元爱不释手。开始的时候,颇有人想囤积居奇的。刘郇膏的臬司衙门盯得很紧,狠抓了几个典型,以儆效尤。待苏洋源源不绝地上市,流通便完全正常了。
苏洋很快便走出江苏,北至北京,南至广州,都能见到苏洋的身影。
开始的时候,刨去铸造成本和发行苏洋的银行钱庄的佣金,估计有六七厘的升水。但实际上,苏洋的价格折成银价一路走高,一年下来,升水已接近一成。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供不应求四字。
老百姓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质量的本国货币,苏洋的受欢迎的程度迅速超过了银块和铜钱。作为一种地方货币,苏洋却事实上开始流通于全国,相对于整个中国的庞大的市场需求,苏洋的供应量自然是不足的。
这种局面,短期内是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洋的身价还会愈走愈高。
铸币税真是一样美妙的东西。
杨坊的上海关,月入关银已经过了百万,且还在不断增长中,而一年前这个数字还是五十万;来年即同治四年,也即1865年的关银,笃定超过一千五百万两。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有清一代,之前国家岁入的最高峰出现在乾隆朝,大约四千五百万两。则单是上海关一处的收入,便等同于整个国赋的三分之一了!
上海关年过千万是意料中事,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江苏上海的长毛平得最早,因此恢复得也就最快。中国社会经济特有的大乱之后强力反弹的功能,在苏沪一带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原时空上海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位置和发展走向,本时空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对内对外,都成为一块巨大的吸金磁铁,资金人才源源流入。
第三个,关卓凡的推动,大大加速了这一格局的形成。
做生意的人是最敏感的,工业园自贸区虽然还未正式推行,但上高昌下高昌大兴土木是瞒不了人的。这两块地意味这什么,先觉者无不心潮澎湃。自然就有许多人提前入沪,预留地步。
轩军美国查塔努加大捷传回国内,上海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的投资曲线倏然拔高。之后,随着亚特兰大大捷萨凡纳大捷,这条曲线一次又一次"gao chao"。南逆无条件投降后,进入上海的资金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