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玉狮子
江苏的情况仿佛,只是程度略逊上海罢了。
用原时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上海已经成为了最佳投资目的地。
苏洋的发行,金融环境的改善,也加速了这个进程。
政治的清明,包括廉政专员的设立,亦与之有力焉。
:下午要出去办点私事,很晚才能回来,今天只有中午的一更,抱歉。
第四十二章 少年强,中国强
金雨林的江苏厘捐总局,进项增幅之大,甚至超过了上海关。
关卓凡离开上海的时候,江苏厘捐总局的月入大致是六万五千两左右,当时厘卡设置尚未完备,估计一切畅通之后,保底每月十万两。
上一个月,江苏厘捐总局的进项已经达到了十七万两。
金雨林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向关卓凡表示:有足够的把握,明年数字还会持续增长。
还有一块富矿,没有真正挖掘,就是盐政。过去一年,江苏的盐税,接近四十万两。关卓凡的心目中,这个数字,变成一百四十万两,才算勉强过得去。
盐政是一块硬骨头,但始终是要啃的,只是怎么下嘴的问题。
进项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出项呢?
因为轩军的军费暂时还是由上海关和江苏一省支出,而轩军足足扩了一倍,所以出项方面也会有所增长,但幅度并不太大。
这是因为湘军淮军已经裁撤,左宗棠也剿平了汪海洋李世贤,原先解给湘淮楚的协饷,大半可以停了下来。左宗棠西征在即,但这一次的军费会做特殊的安排,虽然还是由各省协饷,但具体操作和以前大不相同,短时间内,还派不到江苏和上海的头上。
还有,江苏的绿营,原先有两万多人,现已经裁掉大半,不足八千之数了。这一块,也省了一大笔钱。
整盘帐算下来,进项远远大过出项。上海和江苏从来没有这么有钱过!
关卓凡感叹。只要不贪污。不浪费,认认真真地攒钱,中国是能够攒出新政——工业化的原始积累的。
一系列的会议和视察之后,关卓凡单独接见了容闳。
容闳是从直隶赶回上海的,他在天津上船,昨天晚上刚刚到埠。
容闳今儿起了个大早,关卓凡约了他八点半见面,他八点一刻。就赶到了清雅街。
一见面,关卓凡见他满面的喜色,笑道:纯甫,你一定有好消息给我!
事实上,容闳确实是来向关卓凡报喜的。
一年多没见,请过了安,容闳来不及寒暄,就喜孜孜地说道:贝子爷,果真在滦州的开平镇找到了煤矿!
关卓凡离沪赴京之前,派了容闳探矿的差使。同时指明。要他在直隶永平府滦州的一个叫开平的镇子附近勘探。
这让容闳大惑不解:关巡抚凭什么认定那儿有煤呢?
关卓凡本来想说我会看风水,张嘴的时候改成:我认识一位美国矿师。他在那一带考察过,认为地下很可能富集煤矿。
上海的中外招商局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容闳聘请了一位英国矿师马里斯,一齐赴直隶永平府滦州,找到了开平镇,开始勘探工作。
很快便有惊喜了!
关卓凡笑道:纯甫,你先坐下,咱们慢慢说。
两人落座,听差上了茶,容闳略略沾唇,又神采飞扬地继续讲述。
原来,开平镇有一个叫乔头屯的小村子,早在明朝时候就有人在此以土法挖煤了。马里斯经过认真勘察,认为这里煤层浅,煤质好,储量丰富,仅此一地,就有年产数十万吨的能力。
然后以乔头屯为中心,扩大勘探范围,结果惊喜愈来愈多,确如关卓凡所言,这一带富集煤矿。马里斯判断,如果投资充分,煤矿生产形成规模之后,可望年产数以百万吨之多。
关卓凡问道:那儿是不是有一座‘唐山’?
容闳大为惊奇,贝子爷连这个也知道?
他说道:是。这座‘唐山’,其实本名‘大城山’,传说唐朝的太宗皇帝赐山唐姓,于是也叫‘唐山’。
唐山,唐山,关卓凡在心中默默念了两遍。
原时空的唐山市就滥觞于此了。
唐山就是从乔头屯这么一个小小的荒凉村落,依靠资源工业和机械工业,短短数十年间,发展成河北第一gdp大市。
近现代工业化的奇迹。
原时空里,中国的第一个煤矿,开平煤矿;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都在这里诞生。
不过,原时空里,开平煤矿的勘探,是1876年;开平矿务局的设立,是1878年。
本时空,历史的车轮要提早向前滚动了。
容闳兴奋地说道:贝子爷,您那位美国矿师朋友的眼光好极了!就是嘛,以中国的地大物博,怎么可能没有优质的煤矿?
地大物博?好熟悉的词汇啊。
容闳继续说道:马里斯说,以开平煤矿的自然禀赋,随时可以钻探开采!贝子爷,咱们什么时候动手啊?
关卓凡看着他热切的目光,微微一笑,说道:我这一次返京,就会奏明两宫,过了年,咱们就着手筹备。
容闳轻轻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叫了声好,然后压抑不住兴奋地说道:贝子爷,咱们既然开挖煤矿,跟着就得起自己的铁路了吧?
为了外运煤炭,煤矿必和铁路相连,容闳所以由此一问。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是的,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容闳连连搓手,脸上已经红了:太好了!中国的第一座煤矿,第一条铁路!
关卓凡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纯甫,你只说对了一半。开平会有中国的第一座煤矿,铁路却未必是中国的第一条。
容闳的脑子里飞快地转着念头,说道:贝子爷,您的意思是
关卓凡说道:这个开平煤矿,请旨允准开办之后,接下来要招商募股,引进人才机器设备,然后开机钻探,凿井建矿,一直到正式出煤,总要二三年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未必要等到那个时候?
就是说,马上就要大起铁路了!
容闳握起拳头,轻轻捶打着自己的大腿,满脸放光,竟是难以自持的模样。
像容闳这个样子,在当时的官场里,就算失仪了。关卓凡看着这个三十多岁的成年男人,像一个小孩子即将获得自己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样地兴奋,不由内心大为感慨。
这个时代的中国,固然有无数昏庸冬烘守旧人士,可也有不少像容闳这种新刃初发于硎石之上的少年!
少年强,中国强。
容闳突然想到了什么,面色微现沮丧。他犹豫了一下,说道:贝子爷,我是中外招商局的董事,上海的事情只会愈来愈多,我怕
怕分身乏术。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纯甫,你虑得有道理。开平煤矿那边,你需要一个助手。他沉吟了片刻,说道:有一位唐廷枢,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容闳眼睛一亮,说道:唐景星?我晓得的,他在怡和洋行做事情,我在宝顺洋行的时候,和他还打过交道。他反应极快,说道:贝子爷,你好眼光,这位唐景星,确实是一个出色的人才!
唐廷枢,号景星,广东珠海人。
唐廷枢少年的时候,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念书,因此英语极佳,他甚至还用英语写过一本叫做《英语集全的书。
毕业后,唐廷枢从拍卖行的低级职员做起,不久就离开拍卖行,开始了他长达十年之久的翻译生涯——先在香港政府里做了七年翻译;之后来到上海,又在上海关做了三年翻译。
1861年开始,唐廷枢进入怡和洋行;现在,已经做到了买办。在上海滩,唐景星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
关卓凡想,唐廷枢这个人,既然在原时空做得好开平煤矿;在本时空,想来也是能够做得好的。
只不过,你的老板从李鸿章换成关卓凡罢了。
(未完待续索,!
:各位书友端午节快乐!
狮子今天下午和晚上还要办一点私事,今天只有中午的一更,抱歉。
明天正常两更。
第四十三章 借洋债
关卓凡说道:纯甫,这位唐廷枢,就请你和他接头,请他来主持这个开平矿务局。
开平矿务局?
是,关卓凡笑着回答,这个名字如何?
好极了!
关卓凡又说道:暂且就叫这个名字,以后摊子大了,也许可以改成‘开滦矿务局’之类——气魄更大一点。
好!
关卓凡说道:招商募股的时候,咱们这边的股份,就由你来做董事。
容闳连连点头,说道:是,我马上就着手草拟章程。
关卓凡郑重说道:纯甫,有一点请你务必记住——也要转告唐景星,这个开平煤矿,不论是机械设备,还是管理运营,必须百分之百采用西法,绝不可以把官场上的那一套带了进去。
容闳又是连连点头,说道:我晓得。这一点,唐景星也会完全赞同的。
关卓凡说道:好,纯甫,咱们一起使劲,把开平矿务局办成中国第一家真正的现代企业!
容闳走后,关卓凡今天的第二位客人,是胡雪岩。
关胡通家至好,胡雪岩行完了礼,关卓凡就叫人带胡雪岩到偏厅,换上了便服,出来后重新落座上茶。
胡雪岩是来向关卓凡报告为左宗棠办理借洋款事宜的。
事实上,借洋款做军费这个主意,是关卓凡为左宗棠出的。
陕西已为关卓凡平定,左宗棠西征。是以陕西作为基地。来年开春。进军甘肃。
西征和在中原内地用兵不同,最大的限制是地理和气候。
从前汉武帝开始,中国用兵西北边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次征伐的时间都不长。大的征伐都是孟春而兴,最多迟至孟秋而还。
这一方面是因为路途遥远,路况艰难,后勤成本太高。补给困难,时间太长了便无以为继。
另一方面,到了秋天,秋高马肥,游牧民族的战力会倏然增加;接下来冬天的严寒气候,更非中原内地的士兵所能堪。
像李广利二征大宛,举全国之力,费数年之功,终有所成,是很少见的。
还有。大宛其实以定居农牧为主,并非真正的游牧;不然。即便如汉武贰师者,使出狮子搏兔的力气,也未必就能顺利竣功。
如果对西北用兵,还是只能春去秋回,那么难免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样,虽有卫霍旷世之才,征伐不绝,胜仗不断,但斩草不除根,来年吹又生,汉匈之间便打成一个极其残酷的互相消耗的局面。
匈奴固然不堪承受;以汉之强,到了武帝一朝的后期,也是筋疲力尽,民困财乏。
匈奴在宣帝的时候,终于对汉朝屈服,一个是因为内部分裂,力量削弱;一个是国力毕竟不能和汉相比,实在受不了这种可怕的消耗。
军事上的失利,其实还在其次。
左宗棠下决心不重蹈这个覆辙。
他的计划是在西北办屯垦,做好几年甚至十年八年不入关的打算,彻彻底底地把回乱这块春风吹又生的杂草地,狠狠犁它几遍,真正做到斩草除根。
这个计划,关卓凡非常赞同。既如此,有一点不能不提醒左宗棠,就是这样一来,西征的军饷,要做特别的安排了。
西北长期军兴,不同内地,饷事不可不继。
内地用兵,一旦缺饷,总还有时间还有渠道,周转腾挪。又或者银子虽然暂时到不了手,粮食能够筹到一些,肚子不至挨饿。只要断饷的日子不长,不至造成太大的麻烦。
西北路途遥远,一旦断饷,除了一个贫瘠的山西,无所依恃;而交通不便,就算内地筹足了欠饷,递解过去,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冰天雪地之中,将士们饥肠辘辘,如何挨得?万一因此而生溃变,怎么了得?
打仗就是打后勤,西北用兵,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
所以,不能像在内地那样,时间上以月为单位,由各省每月向西征大军解饷。不然一不小心,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不得了。
所以,左宗棠出关,必须一次性带够一年至少是半年的饷。
左宗棠的铁算盘,噼里啪啦打过一阵,数字出来了:开拔费,粮饷,马匹,军火,屯田用的种子农具,林林总总加在一起,第一年要三百五十万两。
因为第一年已经做了不小的前期投入,第二年数字会略微降低。
先不管第二年,单说这第一年的三百五十万,哪怕半年,也是一百七十五万两——这笔钱,从哪里来?
西征大军的军饷,说到底还是各省各领一个数字,拼在一起,凑够一个大数。但你不能要求人家一次性拿出一年的数字来,人家自己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户部当然没有这笔钱,谁有呢?关卓凡在信中提醒左宗棠:洋人的银行里有。
这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左宗棠眼界大开,却不能没有疑虑:朝廷会准许借洋债吗?
左宗棠记得阿斯本舰队案中,那个英国人李国泰,曾向恭王表示:中国如欲用银,伊能向外国商人借银一千万两,分年带利归还。
恭王却说: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
阿斯本舰队案,关卓凡是当事人之一,这些情况自然清楚。他告诉左宗棠:当时李国泰的花样,朝廷洞悉明白,已经不打算和他做这笔交易了,所以恭王才会有那样一番说法,算是一个推辞的借口。
现在西北军务需要,特事特办,朝廷会允准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