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玉狮子
他的意思是如果恭王看完折子再行进止的话,断不会当面和两宫闹意气,事情也就没有那么被动了。
宝鋆和曹毓瑛都深以为然,但事情已经发生,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才能挽回局面?至少不要让局面变得更糟?
军机处毕竟人多嘴杂,不适合商量机密。好不容易等到申时四刻,应该不会再叫起了,已经提前预备了一辆马车,文宝曹三个同坐一辆车子,一起往恭王府而来。
各自的听差轿子跟在后面。
路上三人反复商量,定下了一个对应的基本的章程,要努力说动恭王接受的。
到了恭王府,听差刚一投贴,便有王府长吏赶到车前,低声禀报,恭王去了鉴园,临走前留下话,三位大人到了,请到那儿说话。
于是换乘自己的轿子,又折往鉴园。
到了鉴园,主人延入内室,刚刚坐定,恭王便嘿了一声,摇摇头,想不到跌这么一跤!
这几个人是真正的自己人,不需要什么虚头巴脑的安慰的话,沉默了片刻,文祥掏出那张折底,递给恭王:六爷,你先看看这个。
恭王看着,慢慢地眉头拧到了一起。
终于看完了,闭上眼睛。
睁开后长叹一声:唉,我好悔!
他的心境,和文祥之前的意思是一样的:太鲁莽了!
文祥面色凝重,说道:六爷,还有一件事情,这件案子,上面交给了倭艮峰主持。
恭王怔怔的,脸上的神情极其复杂,是那种遭到背叛和遗弃而生的掩饰不住的愤懑和惊惧。
文祥宝鋆曹毓瑛之前在路上商量,认为如果真的会议查办,这份折子里的指责是辩无可辩的。
最要害的是门包制度。
三年来历其事的成千上万,难道可以梗着脖子说没有其事?就算真这么硬抗,王府的账房里还有明细账呢,难道可以统统销毁?
别的王爷也有别邸,奢华未必在鉴园之下;别人也吃鱼翅,说不定还有更讲究的做法。他们的花销也不是年俸和庄子上的那点租子开支的了,但你总不能说,那谁谁也这么着,为何只查我奕???
骄盈,上面高兴的话就是言语举止偶有失当;不高兴的话就是无人臣礼,大不敬。这个不是你能辩解的了的。
同样的道理,不请旨做事,上面高兴的话,叫勇于任事,不避嫌疑;不高兴的话,就是擅权,违旨。
所以,如果真的会议查办,事情就进了死胡同,再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最后的处分,可能比折子里的要求更加严苛,甚至革去王爵。
所以,一切之根本,是不要叫会议查办发生。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曹毓瑛提出的策略是:恭王主动上书,避开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款,自认一个荒唐,然后请求开去一切职司,闭门读书思过。
恭王既已如劾折中要求的退居藩邸,就没有理由继续会议查办。打消了这个锋头后,联络王公朝臣地方督抚,为恭王求情,要求恭王复出。
这叫避重就轻,以退为进。
文祥宝鋆都表示赞成。
(未完待续索,!
第三十五章 宸衷独断
不赞成也得赞成,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有人甚至想过师祺祥故智,以不合祖制为由,废罢垂帘,请两宫皇太后退居后宫颐养但略一深想,就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祺祥政变能够成功,三个原因最为关键。
一个是肃顺在朝中其实孤立无援,他用汉人,得罪旗人和宗室;他跋扈,朝中大佬,不论满汉,得罪个遍;他的奥援其实在地方督抚,但天长水远,缓急难恃。何况那班湘军将领,只要新政府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又何苦为了肃顺和朝廷作对?
一个是恭王勾上两宫,掌握了大义名分,以上凌下,理直气壮;现在仿祺祥故智,就是倒转过来,就是乱臣贼子。
一个是好歹掌握了两支兵力,胜保的一支间接发挥了作用,关卓凡的一支直接发挥了作用。
现在呢?
现在的恭王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肃顺当年的角色。他杀掉了肃顺,但肃顺泯灭满汉之别的政策全盘继承下来,重用汉人,裁抑旗人,早就被旗人和宗室视为又一个肃顺。
肃顺跋扈,恭王对两个嫂子也不够礼貌,但他和文武百官打交道时,却是一派贤王风范,这一点胜过肃顺多多;可他推行洋务,较之肃顺,又多了一大批守旧派的敌人,因此多退少补,又和肃顺扯平了。
所以,如果发动政变,根本不会得到足够的支持。
事实上。如果没有两宫皇太后的坚定支持。恭王的许多政策是推行不下去的。如果自砍大树——假设真能把大树砍倒。那也是自除荫庇,继之倒霉的,会是恭王自己。
最重要的是,人家手里有兵,自己手里没兵。
吴建瀛部就驻扎在丰台,实实在在肘腋之间。文祥宝鋆曹毓瑛都见过吴部,留有极深刻的印象,共识是:什么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再加上步军统领衙门,绑在一块儿,也不是人家这一支兵的对手。
何况,这一堆京营,并不会都听自己的话。
何况,轩军的大军,就驻扎在天津呢!
想到人家大乱未平,就早早地在北京城下放了一支兵;大乱刚平,大军就北上天津,就像一小一大两把钳子。把整个北京钳得死死的——原来是等在这儿呢!
国手布局,令人生畏。
恭王还是有本钱的。
他的本钱。一个是两个兄弟,一个惇王,一个醇王。惇醇宣宗亲子,宗室之中最重要的成员,都会为他说话,说话都有该有的分量。惇王是他刚刚结成的盟友,醇王这个弟弟他从小看到大,感情最笃,不会也不能不为他说话。
一个是恭王秉国三年,亲手提拔了一大批中高级官员,他们大多还是很感激恭王的知遇的,这些人,不会都闭上嘴巴。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曾国藩等地方督抚。恭王继承肃顺的政策,大力支持曾国藩等汉官,终于克竞大功。这班人,对恭王是很有好感的。他们如果向朝廷要求恭王复出,作用比宗室还要大。
曹毓瑛的建议,叫恭王容颜惨淡,文祥宝鋆曹毓瑛三个看了,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良久良久,恭王苦笑着说道:你们何苦逼我如此?这个王爵,我不要了就是。难道以宣宗皇六子的身份,我还过不得下半世么?
文宝曹都极为不安。文祥说道:六爷,你万不可如此!自古成大事者,哪一个不受艰难困苦挫折的?朝廷和国家,都离不得六爷!
宝鋆接上:我们几个,也离不得六爷!
这句话着实情重,恭王大为感动,不由就红了眼圈。
事实上,这也是句大实话。恭王的一进一退,不知牵扯着多少人的前途?不为他自己考虑,也得为跟随他的那些人考虑。
现实压倒了骄傲,恭王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计划。
这一招出乎慈禧和关卓凡的预料,慈禧有一拳打空的感觉,颇不得劲。
她本来已经憋足了劲儿,连后手都准备好了——提前写好了黜置恭王的谕旨。这是防备万一倭仁办不下这个差使,就不管会议结果如何,直接通过内阁,明发上谕。
倭仁是一定会仰承上意办事的,但参加会议的可不止他一人,有恭王一脉的,有两面讨好谁也不肯得罪的,倭仁不是没有寡不敌众的可能。
好,现在会议也不用了。
这一道谕旨是圣母皇太后生平第一次做大文章,花了她好大的力气,如果颁不出去,心血就白费了,实在别扭!
想一想还是太便宜了恭王,不能尽如你们所愿——上谕照发!
慈禧这么做并不是真为了出版自己的作品,而是因为,同样是退居藩邸,一种是恭王自劾,然后两宫准予所请;一种是明发上谕,斥责黜退。两者意味大不相同,后者对恭王的打击要大得多。
第二天召见内阁,颁下上谕: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及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
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
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说句实话,单就遣词用句而言,如果这真是作文,非被老师打个大大的红叉不可。
关卓凡曾经想过,要不要找人代她写这个上谕——不好意思,关贝子的古文功底也是不够瞧的。但终究作罢。此事太过机密,除了两位御姐和他自己,几乎不可入于第三人之耳——包括始作俑者蔡寿祺。
他转念一想,其实这样更好,因为一眼就能看出乃是出自女主亲手,反倒增加了震慑的力量。
他的判断是对的,这篇上谕念出来后,内阁诸臣,无不凛然,没有谁对私塾蒙童水准的文字发笑,女主宸衷独断的权威树立起来了。
倭仁请旨:恭亲王既退居藩邸,其差使甚多,不可废弛,请两宫皇太后派员接办。
慈禧沉吟道:关卓凡去了上海,总要一段日子才能回来,军机上文祥他们几个人手确实不够,这样吧,叫许庚身进军机!
一连两道谕旨下发,朝野震动。
恭王终获严遣,而且,人家已经躺倒挨捶了,还是不放过!
女主雷霆之威,惊心动魄。所有的人,都在心里边矮了一矮。
许庚身进军机,也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因为,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许庚身的资历,比之现在的几位机枢,实在太浅;还有,他是恭系,去一恭而入一恭,什么意思?
但许庚身的入直军机,让汉官特别是南方籍的汉官,不论朝廷的还是地方的,都极其振奋。
军机大臣的人数,并无定额,但一般来说,应该至少有两位汉人,一位北方人,一位南方人。但事实上,这条潜规则并非总是得到认真执行的,许多时候,军机上只有一位汉人,以为点缀。
比如恭王当国三年,军机上的汉官就一位曹毓瑛,曹毓瑛还是恭王的亲信,恭王还是以重用汉官著名的。
还有,不管一位汉员还是两位汉员,大多是北方人,南方人是极少的。
这条根子在于,旗人的亲贵对南方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轻视和不信任。
而许庚身不但是汉人,还是杭州人,地地道道的南人。
这个任命,汉官们群情振奋,纷纷表示两宫圣明;旗人虽然失望,却也说不出什么,因为这是符合仪制的。
两宫并没有指明谁负责领班军机处,但这是不言自明的,虚席以待远人啊。
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入直军机本身是没有品级的,军机大臣的品级就是他们的本职的品级。
比如曹毓瑛,本职是都察院左都御使,那是从一品;新进的大军机许庚身的本职是吏部侍郎,那是正二品。
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处行走,这几个名目只表示资历深浅,不代表品级高低。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资历最浅,军机处行走资历最深。
关卓凡入直军机的时候,是军机大臣上行走。
至于说军机处领班,其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情形和当时的体制。
如果皇帝足够强势和勤奋,军机处领班就只有字面上的含义,真的就是个带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个子最矮或最高,或者姓氏笔画最少,排座位的时候刚好排在第一位而已。当然,可以算是一种荣誉衔头。
这个时候,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同时还兼政府首脑,不需要也不允许摆多一个政府首脑出来。
几个军机大臣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任何一件事情,皇帝交代给任何军机大臣去做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皇帝弱势,或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比如年纪太小,不能亲政,无法兼任政府首脑,蛇无头不行,军机处领班就是实实在在的政府首脑了。
在某种特殊的体制下,比如现在的垂帘,两宫皇太后不能直接充任政府首脑,军机处领班的作用也会大大加强。
所以,现在的军机处领班。是不折不扣的中枢领袖,不好悬空的,但两宫的意思很明白:等。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上海,在这场大政潮中,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关贝子。身影却愈加清晰。
恭系很快就感觉到了这个人从远方投射过来的长长的阴影。
恭系联络宗室言路督抚,为恭王求情造势复出的计划,推行起来,出乎意料的不顺利。
曹毓瑛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条好计,但得有这么一个前提:恭王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个竞争对手。
政潮波澜至此。局面已经非常明晰了:支持恭王,就是反对关卓凡。
只能二选一。
谁都会想:万一选错了呢?
于是大多数的人的态度就变得暧昧。
还是有支持恭王的,但人数不够,分量不足,有的简直是在帮倒忙。
比如一个叫王拯的,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军机章京出身,做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使,现已做到通政使,算是九卿了。他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诗画俱佳。但不知道是不是鸦片抽多了的关系,他上的这个折子,很是莫名其妙。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