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枭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九孔




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惊变
    这次军议,王君临派人将杜如晦也接了过来,此时听了罗士信的话之后,杜如晦想了一下,说道:“罗将军言之有理,除非杨素能够带领一支不少于三万的精兵,在周边几郡反应过来之前,直接杀到洛阳城,让天下动乱,各地反贼闻风而动,从山寨中发兵,趁势攻打郡县之城,牵制朝廷大军,杨素从而浑水摸鱼,利用他在军中旧部和弘农杨氏在朝中的影响力,迅速的壮大人马。”

    “王爷,杨素会不会暗中与高句丽人勾结。”尉迟敬德问道。

    “是否勾结我们不知道,但只要杨素起兵谋反,和勾结没有什么两样,以渊盖苏文的性子,只要皇帝那边因为弘农杨氏谋反,而带领主力大军惊慌失措退兵,露出破绽,渊盖苏文绝不会放过反咬一口的机会。”王君临冷笑道。

    这时候,沈果儿走进来,走到王君临身侧,说道:“王爷,刚刚收到弘农郡急报,失踪的杨素次子杨玄挺已经找到。”

    王君临目光一闪,问道:“杨玄挺在何处”

    沈果儿神色凝重的说道:“我们派在东突厥的探子传来消息,半年前突厥始毕可汗身边多了一个汉人幕僚,甚为可疑,探子偷画了这汉人幕僚的画像,送到弘农郡我们的据点已经进行了确认,那始毕可汗的汉人幕僚正是杨素次子杨玄挺。”

    沈果儿的声音不大,在场的人都能听到,此时全场寂静一片,气氛一时间冷到极点。

    在场没有笨人,所有人立刻猜想到了这个消息代表着什么,也同时明白杨素究竟是要以何办法破除杨广给他设下的禁锢圈子。

    突厥数十万骑兵南下,大隋主力还在高句丽,黄河以北各郡留守郡兵必须北上,配合边关大军对抗突厥骑兵,弘农郡周边各郡同样不能免俗,毕竟那个时候弘农杨氏必然是不会有半点谋反的迹象。

    而等这几郡兵马北上之后,弘农杨氏突然起兵谋反。

    大隋主力若再被高句丽纠缠,黄河以北留守军队又全部去抵挡突厥人,天下反贼必然也会闻风而动。

    “杨素打得好算盘,他是想将大隋的兵力抽空,让大隋彻底乱起来之后,再谋反起事,以弘农杨氏上千年的底蕴,再加上杨素在军中和朝中的门生古旧,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文武官员会投靠杨素,恐怕杨素轻易便可聚齐十数万大军,得到大片疆土和文武官员的辅佐。”王君临一脸杀机,在原本历史上,隋朝末期,李渊父子坐拥太原,为解后顾之忧,好逐鹿天下,曾经一度与突厥人勾结,没想到如今历史因为他的出现而已经改变之后,杨素竟然也采用如此丧尽天良的办法。

    “杨素该死,难道他不知道,放突厥数十万骑兵南下的后果,不知多少人要死于突厥人之手”杜如晦气的脸色铁青,眸中杀机滔天,向王君临深深一礼,道:“王爷,绝不可让杨素奸计得逞,否则天下必将生灵涂炭,我华夏天朝江山也会被突厥践踏。”

    “克明稍安勿躁,我自有定计。”王君临将杜如晦扶起来,神色中同样一片冰寒。

    突厥骑兵南下,会是怎样的结果,实在不堪设想,或者说难以想象,一直以来,只有大隋府兵能够对付突厥狼骑,当然是以前的大隋府兵,如今可就真不一定了,而如今只有边军和各郡的郡兵去抵挡突厥数十万骑兵……

    若是边关失陷,黄河以北大好河山将会成为突厥人的坦途。不管杨素和突厥人是如何定议的,即使突厥人劫掠足够了,大军退去,留下的也是一片破败,处处焦土。

    “当年将罗艺放在太原,有罗艺这员猛将在守着太原,至少北方边关不可能全线崩溃。”王君临看着地图,将中指放在太原所在,沉声说道。

    “立刻将消息以飞鹰传信给罗艺。”王君临平静的吩咐了一声,又看了看众人,说道:“克明立刻回范阳郡,和子明准备粮草,除县兵和看守盐场的雄武营留守之外,其他所有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海鲨营三万水师准备南下,全部换成海江两用战船,做好顺着长江入海口进入内陆和大运河的准备。”

    “另外,给

    许敬宗传信,让他以蓝衣卫府的名义,以最快的速度给皇帝奏报弘农杨氏与突厥人勾结的消息。”

    ……

    ……

    范阳郡进入六月底,天气渐热。

    黄少秋统领的海鲨营,也就是名义是大隋的范阳郡水师,共计三万人,四百多艘大小战船全线做好了出动准备。刘子明也调集了数万民夫担任工辎营,集结在范阳郡靠海的容城等三县,运送粮草、辎重和武器军械。

    与此同时,不管远东行军总管府,还是范阳郡所属衙署的工作重心都已经进行全面的调整,转而为大军出动做准备。

    王君临所属,也就是远东行军总管府所属除雄武营留守盐场重地之外,在范阳郡本土的老虎营、铁锤营、铁枪营、旋风营、共计八万大军全部被动员起来,做好了随时出动准备,但除了王君临和极少数人之外,没有人知道他们要和谁去打仗,又要奔赴何处。

    即使得知突厥数十万骑兵有可能南下,范阳郡上层有不少人站在整个大隋的立场,充满了悲观的气氛,但范阳郡上下一时间沸腾起来。

    ……

    ……

    “唐公,南边传来急报,说运河的河道被淤泥堵塞,从江南和淮南来的军粮来不了!”辽河南岸粮草后军大营,李渊幕僚陈演寿匆匆跑进李渊帐篷,神色凝重的禀报道。

    “是哪一段被淤泥堵塞了,当地官服怎么不早早提疏通一下。大军已经出发一个多月了,他们为何不早说,如今喊起河道淤积,大军粮草不够,后果不堪设想。”李建成皱了皱眉头,率先信口说道。

    “这可就难办了。”李渊眉头紧紧蹙起,他对辽西各地存粮的数量一清二楚。如果粮食运不上来,皇帝跟他要粮食怎么办。

    李世民突然说道:“父亲,若是有人突然造反,切断粮道,不出两个月,百万征辽大军就无粮可食!”

    李渊闻言,顿时脸色大变。

    ……

    ……

    ps:月初,求月票,求打赏————



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天下震动
    七月乙巳,突厥十万铁骑入侵,雁门关失守,天下震动,好在太原郡鹰扬郎将死死守住了太原门关,暂时阻住了并州入侵的突厥骑兵。

    驻守洛阳监国的太子杨暕在苏威等臣子的辅佐下,一边下令黄河以北所有郡兵北上对付突厥人,一边派人急报辽东城外的皇帝杨广。

    而让天下人再次震动的是,弘农郡杨氏谋反,而且假死七八年之久的杨素又出现了,而且杨素以自己的名义向天下人发出诏告,讲述了自己被昏君杨广逼迫不得不假死的原因,同时向天下人例出了昏君杨广的十大罪状,竟然获得不少百姓和豪杰、士子的支持。

    而杨素轻易控制了整个弘农郡,以暗中训练数年的弘农杨氏两万家丁、仆从、佃户为主,将弘农郡一万多县兵和两万还没有走出弘农郡的郡兵轻易收归麾下,以五万人为核心,征召郡内地痞、流民,在三日之内,弘农杨氏便聚集八万人马,一时间天下为之侧目和震惊。

    而杨素谋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阻断了运河,断了征伐高句丽的百万大军的粮草供应。

    杨素更是采纳麾下头号谋士李密之言,直取洛阳,一路所过,竟然有大半郡县文武官员闻风而降。

    ……

    ……

    突厥十万骑兵南下和弘农杨素谋反的消息先后传来,辽东城外大隋军营中杨广带领的朝中文武官员顿时乱做成一锅粥。

    而在这种情况下,正奉命带领兵马去攻打白崖城的将作少监阎毗,得到突厥人南下和杨素谋反的消息之后,竟然直接带兵逃回国内,将百万大军的后背卖给了高句丽,更是让形势雪上加霜,以致于大隋百万大军眼下能不能顺利撤退都是个问题。

    好在同一时间,安南国房乔、刘一东、李玄霸等人接到王君临发来的急令,全军出动,攻打高句丽,因为距离平壤城本就不远,再加上去年王君临才刚刚带人血洗了平壤城,

    这一下顿时让高句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消息传到辽东城的渊盖苏文耳中,后者虽然隐隐猜到一直小打小闹的安南国六万大军突然全力发兵的原因,但却也毫无办法。

    而大隋皇帝杨广却是快要被气得爆炸了,激愤之下,杨广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冷静,自然是停止对辽东城的进攻,下旨连续两日于军中严查叛党。朝中文武官员,所有与弘农杨氏或者杨素有关连的人都被抓了起来。

    楚国公杨素文武双全,前后执掌大隋军政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军中将领从名义上有近半出自他的门下,此外,他从开皇十二年起便是百官之首,文臣中门生故旧同样不可尽数。

    所以,杨广下旨一查之下,顿时牵连一大批人。

    两日内,自六部尚书之下,竟然有二百多名文官被撤职羁押,武将更是从将军开始到校尉、旅率,被抓到苦囚营中候审的大小军官更是多达七百多人。

    礼部侍郎高士廉因为与斛斯政多有交游,被贬到交趾捉象。

    与杨素来交好的大文士王胄和虞绰也因为与已经死去的杨玄感有短诗唱和而被贬到塞上作戍卒。

    有几个在近期还与斛斯政交往密切,又不是出身门阀大族,在皇帝陛下面前辩白的武将,甚至被直接推出辕门外斩首示众,根本不给他们解释的机会。

    一时间,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大隋征伐高句丽大军可谓是雪上加霜,没等开始撤退,军心已经大溃。

    国舅独孤长苏见状,赶紧去皇帐中觐见皇帝杨广,准备劝杨广将抓的人先放了,否则军中大乱,这百万大军还能不能回去对付突厥人和杨素都是个问题。

    只是看到国舅入帐,杨广从龙椅上走了下来,一把挽住独孤长苏手臂,通红着双眼,仰天长叹道:“舅舅,朕自从继位以来,未尝辜负诸卿。诸卿为何负朕致斯!”

    话说到这里,杨广竟然红着眼睛,痛哭了起来。

    独孤长苏吃了一惊,皇帝陛下自登基以来,可从未落泪,眼下竟然在臣子面前哭泣,而且看其神情,恐怕已经快要到崩溃的边缘,看来这一次对皇帝陛下的打击,比去年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惨败的打击还要更甚。

    独孤长苏虽然素喜弄权,但独孤氏和弘农杨氏、宇文氏不同,独孤氏从未想过谋反,只想着让自己家族取得更大的利益,而眼下若是让突厥人和杨素将大隋弄没了,以杨素与他独孤氏的仇怨,他们独孤氏绝对难以善了。

    总之,独孤长苏深知此时绝不是一心谋私的时候,他赔了几把眼泪后,暗中思量一下,心想这个时候,皇帝绝不能消沉下去,否则消息传出去,满朝文武和下面的百万大军恐怕军心要彻底的散了,所以他神色凝重的低声启奏道:“陛下高瞻远瞩,欲谋大隋万世之基业。群丑目短,怎解九天龙吟之声。只是眼下杨素乱兵和突厥狼贼气势正盛,陛下宜尽早回军剿之。而且粮草不足,百万大军却孤悬海外,终非长久之谋!”

    听独孤长苏如此一说,几尽崩溃的杨广恢复了一些清明,心中对百官莫名的怨气也稍微有所缓解。

    杨广其实天资非常聪慧,只是他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合当皇帝,再加上一直没有将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所以如今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昏君。

    此时,杨广被重重打击之后,又经独孤长苏略经点拨,顿时明白此刻绝不是追究百官罪责的时候,而是应该先回军去保江山社稷。

    胡乱擦了一把眼泪,杨广长叹着道:“朕明白国舅之意,就依国舅之意,朕先不和他们一般计较。当年魏武焚信,想必也是如此!”

    “陛下英明,不过魏武止有三分天下,怎堪与陛下比肩!”独孤长苏虽然不屑于和那虞世基和裴世矩这等宠臣一般拍马屁,但也知道如今的杨广就是一个倔驴,想让其听进去劝谏,只有先将其‘驴毛捋顺’之后才能够达到目标。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围魏救赵
    而如今接连被打击的皇帝陛下,想要将其‘驴毛捋顺’,除了大为赞颂之外,再没有第二个办法了。

    此时若是有人直接以劝谏的口气让杨广不要做什么什么,只会让变得更加敏感的皇帝陛下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然后便让侍卫将劝谏之人带下去杖毙。

    好在独孤长苏心智不凡,陪着杨广几句话,便稍解杨广心结,舅甥二人又对坐着唏嘘了一阵,杨广可能是接连被打击,没有了以往的自信,从而也就没有了刚愎自复和超级自信的一面,竟然向独孤长苏虚心请教眼下如何做。

    独孤长苏早有准备,更不敢有半点舅舅的架子,以谦卑的语气和神色,一一建言献策。

    半个时辰之后,杨广宣布对所有与杨素和弘农杨氏有牵扯的人既往不咎。已经斩首者厚葬,已经发配万里之外者除了高士廉外,其余诸人皆遣使追回。

    又召集重臣庭议,当场下旨,命黄门侍郎裴矩执掌军务,组织兵马班师。独孤长苏出巡关中,安抚各地。十二卫府兵分一半北上雁门关,去对付突厥人,另六卫府兵回军征剿反贼杨素。

    同时,朝廷下令除十二卫四府常备兵马之外的其他临时征调来的士卒们结队班师,待兵过幽州后即可还家。

    只是因百万大军劳师无功,所以一干原来许诺的封赏俱留待班师后再议。消息传出后,诸军怨声载道。及致当夜二更大军拔营西返时,竟然有数万士兵哄散而去。

    一时众心汹汹,争相夺路,乱成一团。诸道分散,人流滚滚,无复部伍。

    此外,杨广采纳独孤长苏之言,命远东行军总管,范阳郡太守,秦安王王君临带领麾下大军,即刻前往洛阳讨伐杨素反贼。

    独孤长苏和杨广都知道,王君临与杨素有死仇,所以大隋朝中和地方文武官员中,最不担心与杨素有勾结就是王君临了,另外,以王君临的无敌毒将之名,绝对是眼下大隋危难之下,最锋利的一把除疾宝刃,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

    当然,在杨广和独孤长苏心中,未尝没有盼望着王君临手中掌控的兵马和反贼杨素的人马同归于尽,互相消耗一空的想法。

    只是他们二人却不知道,王君临早已走海路,入江口进运河,大军提前出动。

    ……

    ……

    七月二十六日,天蒙蒙亮,辽东城内的渊盖苏文发现大隋兵马尽去,城外辎重丢弃如山。

    但渊盖苏文虽然心智能力比其父亲还甚一筹,可是那国主高建武b也不是平凡之辈,所以渊盖苏文手中能够掌控的兵力远不能和其父亲去年抵挡大隋大军时相比。

    而渊盖苏文也是打着和渊太祚去年一样的目的,想要通过大胜,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威望,所以辽东城内都是他能够控制的嫡系人马,但是这些天却被消耗了不少,心疼的要死。

    所以,眼下渊盖苏文行事时不得不谨慎,唯恐是大隋的阴谋,居然不敢打开城门,派人出城拾拣。

    足足又过了两日,渊盖苏文终于收到城外的探子送来急报,命人扒开城门,尾随追杀,击溃了两万多被杨广强令断后的隋军。

    渊盖苏文欲整顿兵马,夺回辽西,可是平壤城国主高建武发来急诏令,安南国六万大军以火药利器破城,短短两日之内破了四城,前军距离平壤城已经不足百里。
1...422423424425426...5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