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枭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九孔

    果然,杨广一脸感动的将两人扶起来,柔声说道:“二位爱卿请起,不要管那些庸人之辈胡言乱语,在朕眼中,二位卿是朕的最大的忠臣,也是朝廷栋梁。”

    “臣谢陛下……”两人却已经感动的泪流满面,一边齐声痛哭着谢恩,一边顺势起身,中间两人目光有刹那间的相遇,但瞬间又错开了,只是彼此都感受到了对方演技的精湛,心中忌惮彼此的同时,也是生出同类之

    感。

    杨广未尝不知两人平时说的话大多是阿谀奉承之词,但这些话却能够满足心底创伤严重的杨广那可怜的帝王尊严,至少让杨广感觉心情放松。

    毕竟站在杨广的角度,他乃天子,是九五至尊,是天下之主,应该高高在上,应该说啥都是对的,而不是为了让诸臣否定的,甚至谩骂的,虞世基和裴世矩无管是忠臣,还是奸臣,至少杨广在二人身上感受到九五至尊的“待遇”,因为凡是杨广说的话,做出的决定,在二人嘴里面都是对的,都是英明的。

    “哼,这些反对征伐高句丽的奏折,朕懒得看了,你们二人把这些奏折封起来,一字不批转回去!”杨广随手将这些奏折推到一边,一脸怒火,皇帝其实也是人,特别是一年前刚刚从高处摔下来,心中打击的创伤还没有愈合的人,更需要别人的肯定,这些人全反对他征伐高句丽,不管说的有没有理,本身就会让杨广极度的反感和生气。

    “陛下英明,这些奏折陛下看了的确是在浪费时间。”虞世基立刻一脸正义凛然的说道。

    裴世矩则说道:“陛下,臣已经将反对陛下的奏折挑了出来,右边这些不是反对征伐高句丽的。”

    杨广脸色好看了很多,说道:“两位爱卿都说说,这些奏折里面都说了什么事情。”

    裴世矩的记忆力非常好,立刻说道:“十二府卫大将军纷纷请奏,主动请战,说陛下乃天子至尊,需要坐镇中原京都,而高句丽只是弹丸小国,不需要陛下御驾亲征,由他们带兵前去,就可以把高句丽打成白地!”

    “哼,十二位大将军士气可嘉,但朕却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却不是他们能够理解的。”杨广面无表情的说道,“还有什么奏折”

    这次虞世基抢先说道:“陛下,秦安王发来奏折,说水师扬帆待发,高句丽安南郡已经做好战前准备,随时可替陛下再次打到平壤城。”

    杨广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宇文述父子被王君临毒死,让他颇为不喜,而王君临又强行设远东行军总管府,虽说他最

    开始同意,但毕竟朝廷文书和他的正式旨意未下达,这让他也是极为恼火,若换成其他人,若是能够杀人,他绝对会杀了对方。即使是王君临最近剿灭了清河郡高鸡泊反贼,也只是让他对王君临感官稍微好了一些而已。

    裴世矩和虞世矩非常清楚杨广对王君临如今的态度,不敢多说,裴世矩立刻接着说道:“陛下,张须陀将军上奏,已经击溃河南三大盗匪,歼灭两万多反贼,张将军又带领大军尾随追杀匪首王薄带领的余孽。不过张须陀在报捷的同时,又建言说反贼匪患如此之多,是因为地方官员不作为,特别是不体恤百姓生计所致,他希望陛下能派贤臣巡视地方,赈济灾民………”

    “除了王君临,就属这个张须陀剿灭反贼最为得力,只是他一个武将,却管起了文官的事情!”杨广摇摇头,打断了裴世矩的汇报,不过他顿了一下,叹气道:“朕也想体恤百姓,可是将粮食给百姓吃了,征伐高句丽的百万大军所需要粮草又从何而来。难道在他看来,朕征伐高句丽的大业没有那些贱民重要”

    杨广这些话说的理所当然,因为百姓之命在他眼中向来只是数字,死上一批又如何,而这才是杨广推行的一系列错政和急政的根本原因。

    但虞世基立刻便一脸赞叹的说道:“陛下圣明!”

    裴世矩也连声赞道:“陛下高瞻远瞩,想的都是传世千古的大事,岂是张须陀这样一介武臣所能想像的。”

    杨广对两人的话非常满意,点了点头,道:“不过这个张须陀总是打了胜仗的,该封赏的还是要封赏。”

    “而那些各郡县太守县令,鹰扬郎将和都尉真是越来越没用了,竟然纷纷上书给朕,把那些反贼流寇的兵力和武力吹到了天上去,都说非府兵不可灭之,结果呢!我听说王君临派了八千县兵,随便派了一名小将就灭了那清河郡上下毫无办法的高鸡泊反贼,而张须陀更是替朕肃清了整个河南的反贼,看来还是这些郡县文武官员太过无能的缘故。”

    ps:今晚上四更,还有三更————




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李渊父子的争论
    杨广说到这里,虞世基和裴世矩正要习惯性的说“陛下英明”之类的话,但杨广可能是听烦了,两人刚要张嘴,他便摆手道:“别再说废话了,还有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有的话赶紧说,朕还要巡视大军。”

    虞世基立刻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巴郡太守说境内发现祥瑞,说这是陛下……”

    不等虞世基将话说完,杨广神色便阴沉下来,寒声道:“祥瑞,哼,传旨给蓝衣卫府许敬宗,直接让他派人将那郡守拿下,打入死牢,等朕从高句丽凯旋而归时,再将他斩首,全家发配边疆,竟然又以祥瑞欺骗朕,他真以为朕是昏君吗”

    待虞世基和裴世矩领命之后,不等两人说什么,杨广又不依不饶的说道:“以后凡是有地方上奏说发现了祥瑞,便直接给蓝衣卫府传旨,让他们将上奏之人杀了。哼,去年征伐高句丽,如果不是一些狗贼拿祥瑞糊弄朕,朕也不至于屡出昏招。”

    虞世基和裴世矩闻言,浑身一震,禁不住互视一眼,这是自去年惨败给高句丽之后,皇帝陛下第一次承认自己屡出昏招,或许是因为第二次征伐已经开始的缘故吧!

    杨广将两位宠臣的神色变化看在眼中,叹了口气,道:“去年那一战……败了就败了,朕岂能会不承认,虽然朕下令杀了刘世龙顶罪,但刘世龙做的事情都是朕同意的,而且一些都是朕下旨让他办的。比如那‘不准乱杀敌国百姓,对方投降后就要善待’的命令,全是因为朕一时仁慈,想要体现我天朝气度,这一次征伐高句丽,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再发生,高句丽君臣反复无常,即使他们投降,朕也绝不会再答应!”

    ……

    ……

    五月庚午,大隋皇帝前军开始渡过辽河,得益于去年王君临带人攻破了平壤城,渊太祚当时慌忙带兵回援,辽河附近这一带还在隋军的控制之中,只是辽东城最终还是丢失了。

    和去年一样,大军过了辽河

    ,首先要攻打辽东城,只是去年战败,府兵精锐尽失,如今虽然编制补齐,可是一年时间又怎么可能练得出精兵,所以大军战力远不能和去年相比,士气更是天壤之别。

    大隋朝一直实行的是府兵制度,而府兵以良家子侄为主。商贩、赘婿、罪犯、乞丐等通常不被军中接纳,即便有机会投军,他们获得的军功和奖赏往往也要比好人家出身的士兵少算一半。

    去年大军东征,把数十万府兵精锐葬送尽了,所以今年朝廷才想起了募骁果入营的主意。杨广甚至下旨,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加入骁果,今后全以良家子看待。

    另外,因为去年东征表现突出,杨广让唐国公李渊负责此次东征所有粮草调度,李渊能力卓著,再加上有长子建成和次子李世民辅佐,又有一干能力不弱的幕僚建言献策和四处奔波,将粮草之事倒是打理得井井有条。

    前线大军刚一过河,辽东城外便已经打了个热火朝天,杨广的御辇也开到了辽东城下督战。因为这次征伐高句丽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准许各路将军放开了手脚打,所以虽然部队战力不如去年,士气也不如去年,但大隋前期竟然战事进行得颇为顺利。

    当然,这与高句丽一方军队战力与去年相比也下降很多有关。

    去年那一战高句丽精锐也消耗的不少,再加上后面王君临掏空了高句丽在平壤的国库,高句丽同样缺少粮草,而渊盖苏文和国主高建武明争暗斗不休,高句丽全军上下士气同样不高。

    这样的情况下,六月初,王仁恭率军进攻新城,以千骑大破敌军三万,进而围城,一举克之。

    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右御卫将军张瑾、右武侯将军赵孝才等上次打了败仗的宿将们四处攻掠,均有建树。

    到了六月中旬,除了辽东城久攻不下之外,盖牟、新城、建安、扶余等辽河附近的小城都落入了隋军之手。

    反倒是被所有人都认

    为高歌猛进的秦安王王君临带领的水路大军却一直没有胜利的消息传来。

    但大隋朝廷上下却很乐意看到这种情况,因为早在最开始,包括杨广在内,便有不少人担心,和去年一样,大军主力被挡在辽东城,可是王君临带领水师一路打到平壤城,若这次还是这样,皇帝陛下和十二府大将军的脸还往那里放。

    上次王君临主动向天下人说他在高句丽的胜利都是皇帝陛下在背后运筹帷幄的结果,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有一次就行了,若再来第二次,杨广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所以,对于王君临带领的偏师一直没有什么战果传来,杨广从未任何催促过,而且私下里甚至还再想,王君临还算是懂得朕的心思。

    ……

    ……

    虽然捷报连连,但是却有人并不看好,除了王君临这个开挂之人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之外,还有一个人同样充满了担忧,那就是负责调度大军粮草的李渊。

    唐国公李渊带着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儿子,在几名幕僚和属官陪同下,目送十万征召不久的骁果渡过辽河,按照杨广定下的作战计划,这十万新兵是预备部队。

    这些同样才当兵一年时间的新兵远远无法和范阳郡的八千县兵相比,此时这些骁果们秩序很混乱,时不时的有人从浮桥上被挤下水里,吵架声此起彼伏,军官呵斥声和挥动鞭子声就没有停过。

    “这十万新兵过去,就是送死的。”李渊一脸忧心,眉头紧紧蹙起。他不认为这十万以地痞无赖为主的所谓骁果大军到了辽东城下,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或许皇帝陛下和那些前线的大将军们本来就是让他们的命去耗尽那辽东城里面守军的兵力。

    李渊父子三人非常清楚,六十万主力大军没完成的任务,增加十万新兵过去于事无补。而他们更清楚,这些天久攻不下辽东城的原因并非是兵力不足,而是因为这次出动的百万大军中有一半以上的新兵。



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蛇岛议事
    去年那场稀里糊涂的惨败,让数十万百战老府兵葬送尽了,这些新兵有不少连血都没见过,怎么可能攻下一座坚城

    “大隋朝要完了,而每一次的大战都会加速大隋的衰败。”回到自己帐篷中后,李渊挥退左右,帐篷中只剩下自己和两个儿子,禁不住叹气道。

    李建成也叹气道:“父亲所言极是,去年征高句丽惨败,固然是因为皇帝陛下昏招不断,奸臣谗言和一些文官迂腐误事所致。可是这一次这些因素都没有了,可依然久攻不下辽东城,这正是大隋军力下降的厉害的真实体现。”

    李世民却没有任何担忧或者失落之色,他正想说什么,李渊又叹了口气道:“当年大隋立国的的时候,可不是今天这个模样。当年的大隋可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抵挡住突厥人二十万骑兵的狂攻,然后将突厥人和吐谷浑人杀得望风而逃。当年的大隋只用了四十几万人,就彻底扫平了南陈,金陵、岳州这些号称固若金汤的城池无不席卷而下。但现在,大隋出动百万大军,却攻不下一个辽东城。”

    今年才十六岁的李世民说道:“父亲,大哥,大隋老了,或许已经走到了尽头,父亲需早日为我们家族出路谋划考虑。”

    李渊精神一振,说道:“没错,此次战后,不管结果如何,我都需要谋一富庶大郡的太守之位,否则乱世之中,不掌控一郡之地,难保家族安全。”

    李建成却还在想刚才之事,忍不住问道:“父亲,大隋衰落孩儿知道,可是父亲为何认为大军短时间内就一定攻不下辽东城毕竟去了十万骁果,就算是耗命,也能够将那辽东城守军耗尽。”

    李渊眉头微皱,没有说什么,李世民却一脸自信大声反问道:“大哥,六十万府军都不能攻下的辽东坚城,大哥以为去了十万连流寇都不如的新兵,就能攻得下。”

    李建成擅长文事,对兵事向来不是很擅长,但被自家弟弟如此反驳,却是心中不爽,又问道:“二弟,昨日

    便有消息传来,陛下已经命令大军将那垒土与辽东城头齐平,为兄虽然没有带兵攻过城,但也知道这种情况下破城之日不远了。”

    李世民看了一眼父亲,见后者一副注意听他们兄弟争论的样子,便精神更加振作,说道:“大哥有所不知,如果破城指日可待,陛下就不会下令调十万骁果上前。而且陛下更是亲口下旨,第一个入城之人升三级,封万户。如此重赏之下,若是辽东城能够很快攻破,这样的大功岂能轮到这些骁果。”

    “而且如今负责辽东城防守的是那渊盖苏文,我记得秦安王两年前去范阳郡赴任时,路过我们家,曾经说过此子,说此子之才还在其父亲渊太祚之上,去年渊太祚便将辽东城死死守住,渊盖苏文恐怕更加难缠。”

    李建成说不过李世民,转头对李渊说道:“父亲也认为辽东城短时间内很难被攻下”

    李渊笑了笑,没有回答,而是示意次子李世民解释,后者越加昂扬,盛气凌人道:“大哥有所不知,三十步宽的土垒,只能保证我们大隋军队冲上城头。冲上城头后,还得找马道下城,斩关落锁。地方越狭窄,人数的优势就越显不出来。相反,老兵数量和士兵个人战斗力却成了关键,而我大隋府兵如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李世民的分析和解释非常专业,很认人信服,但却让李建成更为难堪,毕竟换成谁被自己弟弟反驳的哑口无言都会感觉很不爽。

    李渊见长子被次子说的满脸涨红,忍不住说道:“不过,高句丽人也耗不了多久了。皇帝陛下已经命宇文成都带人在马砦水边伐树造桥,秦安王在安南郡那边也不可能一直没有动静。辽东城即使能守到冬天,平壤城若是被我们大隋大军拿下来,高句丽一样要亡国,留下一个辽东孤城又能如何!”

    “父亲所言极是,孩儿刚才也是这样想的。”李建成看了一眼李世民,脸色好看了一些,故作平静的说道。

    李渊点了点头,但心中却是叹了口气

    ,长子建成在文事方面有大才,但在兵事方面的确有欠缺,这在乱世之中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缺乏做一个好家主的战略眼光,这正是他最担心的事情。

    乱世即将到来了,每个家族都可能有机会向上发展,同时也有消失的可能。百年之前,江南大地上,人们言必称王谢,如今,谁还看得到王谢两家的门窗在哪里

    ……

    ……

    蛇岛,聂小雨给自己建造的四方四正的建筑大厅中,王君临负手身后,看着悬挂在北面墙壁上的地图。

    这不是高句丽的地图,也不是辽东主战场或者安南国与高句丽边境地图,而是以弘农郡为中心,俯瞰大半个大隋的地图。

    从杨广强行推动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开始,王君临的注意力或者说重心便全部放在了弘农杨氏杨素身上,除了最开始给远在安南国的房乔、罗春来、刘一东、李玄霸下令在安南国与高句丽边境出兵小打小闹,有所表示之外,他便再没有理会过高句丽的战事。

    去年王君临去洛阳时,给杨广说过,弘农杨氏有谋反之心,杨广也知道杨素很可能还活着,杨广也采取了不少防范措施,比如罢免了与杨素关系密切的李子雄幽州总管官位,弘农杨氏周边几个郡都派了自己心腹之人去担任太守和鹰扬郎将。

    但王君临却知道,对于杨素来说,杨广御驾亲征高句丽时,是他们弘农杨氏谋反的最佳时机。事实上,沈果儿打探到的种种蛛丝马迹显示,杨素的确在准备谋反之事。

    “皇帝对弘农郡附近诸郡的安排其实非常周密,各郡兵马相加不下于十万,此次征伐高句丽,也特意没有调动这几郡兵马,所以表面看起来,杨素就算谋反,也没有什么胜算,而杨素在短时间内若是不能从弘农郡杀出,占据大片疆土,控制五郡之上的土地,等朝廷大军返回来,弘农杨氏谋反很容易被扑灭。”说话的是罗士信,此时进行军议,按照王君临的习惯,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1...421422423424425...5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