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振兴攻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他怎么能不高兴
宇文重、岳云、赵臣夫都是上五天休两天,只有他自己是每天都必须上课,而且考校不过,就会被李清照打手心。请百度搜
赵桓看着满满的日程表,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赵谌上一天学的辛苦。
太子少傅每天都会讲解大学、尚书各十篇,然后让赵谌诵读,至少要背会两篇才可以。
而这两篇每一篇至少一千五百字的样子。
上完语文课,并不是结束。
李纲会以“庶皇上睿明日开,国家政务久之自熟”为由,在文德殿的西厢,将各种衙门的奏章札子,给赵谌看一遍。
凡是有不懂的地方,李纲都会给赵谌尽心的解读为何如此行事。
这是政治课。
紧接着半个时辰的大字课,讲官会在旁纠正他的不良书写习惯,并且李清照也会持戒尺在旁边,看着赵谌,写错就是一下。
上完大字课,简单吃过午饭之后,各种讲官再进文德殿,开始讲通鉴,讲解历朝历代兴亡事,直到讲解明白,检查笔记,考校之后,赵谌才有片刻的休息时间。
大约小半个时辰的下午饭时间之后,李纲会带着百官,对今天一整天的学业进行考评,但凡是赵谌有不明白的地方,再用俗语讲解,直至赵谌完全明白。
最后休息前,将上午学的两篇文章,进行背记默写,才彻底倒了休息的时间。
赵谌只能在宫人的环视下睡去,哪里也去不得。而且劳累一天,往往挨着枕头就睡了。
这一天天的重复,重复了大约有两百多天。
而赵谌的大伴刘成锦也是个妙人,爱唱爱跳爱蹴鞠,也爱打小报告。
赵谌可没少受皮肉之苦。
而赵桓不用考校别的,就看着赵谌的字体,就知道赵谌这一年受了多大的苦,才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李纲看到赵桓翻动着赵谌的大字帖子,赶忙说道“官家,殿下这一年的字体已然大成,笔意遒劲飞动,有鸾翔凤翥之形。”
“究其精微,穷其墨妙,一点一画,动以古人为法,咄嗟之间,摇笔立就。初若不经意,而锋颖所落,奇秀天成。”
“真堪称翰墨之微,臻夫佳妙”
赵桓一阵肉麻,这李纲啥时候玩起了捧杀的把戏了
不过他稍微品了品,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赵谌这段时间日夜不断的学习计划,其实李纲也知道是揠苗助长的行为。
要是赵谌就这么一直学下去,恐怕会学成一个书呆子和应声虫。
但是李纲也没办法。
赵桓在燕京但凡是出点事,这边赵谌就得登基成为皇帝,不揠苗助长也不行。
赵桓想起了当初,看原来宋钦宗那些关于太子生活的记忆,也是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宋钦宗,就是这么填鸭子一样,填出来的一个现成的例子。
赵谌才十岁,放在后世,那就是个四年级的孩子,这么没日没夜、没有休息的学下去,脾气不变得乖戾,才是奇事一桩。
赵桓看着眼巴巴的赵谌说道“行了,下去玩吧,眼看着没几天就过年了。这两天歇歇吧,过了年,再继续上课吧。”
赵桓挥了挥手,让赵谌下去。
“爹爹,是上五休二吗”赵谌眼中带着期盼的问道。
赵桓点了点头,示意他下去吧,自己算是答应了赵谌。
赵谌兴高采烈,一溜烟向着外面跑去,他终于可以回答大学堂去,跟着大伙一起去上课了。
“官家”李纲还想说关于赵谌上课的事,赵桓伸手示意李纲打住话头。
赵桓眼珠子一转,决定掏出个大杀器来吓唬下李纲。
他笑着说道“朕明白李太宰所思所想,但是过犹不及啊若是谌儿长歪了,到时候又是一个隋炀帝那可如何是好”
李纲被这个隋炀帝三个字吓了一大跳,然后仔细琢磨了一下,也是不断的摇头。
官家又吓唬人,把赵谌培养成个隋炀帝那个模样,那得多大的本事
严苛辛苦的教学,也是没办法的事。
官家不在京,就得这么培养赵谌,万一出点什么事,赵谌就是继承大统的人,自然不能懈怠。
赵桓让李纲自己琢磨培养赵谌变成隋炀帝,他对着李清照说道“李宫正,商部现在怎么样了”
“商部组建的差不多了,现在设有侍郎一名,暂时臣妾担任。”
“左右员外郎各一人现在是由陈冲负责,还有参议数名,主要负责处理公文。”
“设有五司,保惠、平均、通艺、会计以及市舶等四司。”
“近日又设立了转运司务所,设转运司务一名,李太宰暂时让陆少卿担任,还有数名转运副使,统筹全国转运粮草等事。”
赵桓点了点头,至少组织架构已经铺开了,赵桓寻思着哪天加几个司,比如亚细亚司,欧罗巴司,昆仑司等职务,不过现在这些都还在都还只是在札子上。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做的不错,再设立一个国资监管所,专门负责统筹管理大宋国有的矿区和各种国家商行,比如大宋书局、大同矿区的管理,让王重阳这个三品官做点事。”
赵桓冷不丁的扔给了李清照一个重量级的消息。
国资,国家资产。
大宋的所有国字号的工坊,都会纳入这个监管所,进行统筹和安排。
而这个盘子会越来越大。
现在是军工军设,过两年就会不断的添加类似船舶、能源、大型工程、驿站以及贵金属等等行业。
“官家说的可是类似于少府一样的性质的部门”李纲最先反应过来了赵桓要建什么。
少府是秦汉时候常设的一个部分,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
但是显然,官家这个所谓的国资监察所和少府的性质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服务的是皇帝,一个服务的是朝堂。
而且按照官家的性子,估计这收益最后也是归大宋国帑所有。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是一个尝试,毕竟有些工坊,就比如说磁州矿区那里,之前那么多的矿,都只是挖煤,还都是浅尝辄止,捡一下露天煤。”
“而划出矿区之后,现在那里就有了种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大大的提高了效率,这种需要大规模调动民力、物力、财力的事,民间组织起来还是费时费力了些。”
“而且前期投入巨大,收益迟缓,但是又关系到了国防要害的地方,不妨由朝廷出面牵头去做这件事,有了例子,民间才会跟进。”
赵桓解释了下李纲的问题,然后看着李纲问道“不知道你对这个国资监察所有何看法”
李纲发呆了很久,才明白了这件事的利害关系,俯首说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都听腻了。”赵桓满不在乎的说道“刚才说到哪里了哦,商部筹备都做好了,那就好好弄。”
“计省那边如果没有用的话,就全部归到商部会计司之下。”
李纲点头,计省自从没有常设三司使之后,就一直名存实亡。
只有算账这一个功能了。
计省的多数职能和户部冲突,现在又和商部冲突,并到商部对计省的会计们来说,也不算是坏事。
“说完商部,李太宰,朕给你的札子你看过了没”赵桓坐直了身子,他想尝试着解决下冗官的问题。
“官家,臣以为不妥。”李纲从袖子里掏出了一本札子,递给了赵英转呈。
“哦”赵桓来了兴趣,津津有味的看着李纲的札子。
赵桓从来不介意手下的大臣们说实话。
他可没忘记当初行至太行山下的时候,自己下的那道三个月剿匪的诏命。
得亏是被种师道给拦住了,否则那政令,绝对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了。
“李太宰这札子没写完了。”赵桓看了个半截,惊讶的说道。
北宋振兴攻略
北宋振兴攻略
第五百一十一章 这花香澡饼香不香!
李纲一脸苦笑的说道“这不是官家大清早就回来了吗臣本来打算去军器院见官家,正写着半截,还没斧正,就听说官家回京了。”
自己这个官家做事,实在是没有章法可言。
“你这札子上说的理由,都不是理由。说说吧。”赵桓深深吸了一口气,坐直了和李纲说道官制改革的事。
大宋的官制并没有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虽然看似繁杂,但是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俸禄和职务两个核心。
俸禄这块,元丰改制之后,没有派遣是不领俸禄的。
这也是李清照当初需要靠李擢接济才能生活的原因。
赵明诚这个废物,江州知府跑路之后,就再也没有被启用过。没有了家庭营生,还喜欢金石学,自然是入不敷出。
但是并不是说大宋的官制体系完全没有问题。
相反,已经运行了一百六十年的大宋官制,已经展现出了官僚政治的所特有的弊端。
机构臃肿、职能混乱、员多阙少、能力低下的冗官庞杂。
到了元丰年间,干脆直接全面恢复了唐朝的官制。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大宋的官制就是个勉强维持的局面。
赵桓要下手的位置,是从基本问题解决。
大宋的冗官并非科举录取了太多寒门学子导致的冗官,而是因为恩荫。
比如一名学士,可以恩荫五十多个人,这些高官,不仅家族子弟可以恩荫,甚至连门人都可以加官进爵。
除了文武百官这些恩荫补官之外,赵家人也是恩荫补官的大头。
庆历七年时,仅仅赵家皇族恩荫补官,就高达一千多人。
赵桓曾经算过一笔账,从大宋建国到现在,一共一百六十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都要恩荫补官五百人。
而这恩荫补官的多出自豪门大户,绝大多数都是无才无德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桀骜不羁却升迁极快,跟一股泥石流一样,导致大宋的官场越来越浑浊。
赵桓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冗官的源头,入流过滥
“恩荫补官固朝延惠下之典,然未有大宋之滥者啊李太宰。”赵桓沉重的说道。
他想要改变现在这种局面,恩荫补官过多就会导致赵桓无人可用的局面。
河套的经略,赵桓不得不启用张孝纯,就是冗官之弊带来的局面。
当然,这和赵桓扩展速度太快有一点的关系,这头刚拿下上京,逼退克烈部,退出了漠南等地。
回头就捅了西夏一刀,占了河套地区。
大宋的人才储备,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单纯的上京路或者河套,大宋都可以吃下来。但是两个加起来,对李纲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
李纲真的不知道,去哪里找那么多的能臣干吏,去各地主持局面,而且速度太快,导致他有些措手不及了一些。
李纲努力定了定神,说道“臣知道。范文正相公也知道,王介甫拗相公也知道,整个大宋也知道。但是官家,臣以为,此事真的从长计议才好。”
“为何”赵桓突然前倾着身子问道。
李纲直视着赵桓说道“官家,金国。”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暂缓吧。”
李纲瞪大了眼睛看着赵桓,这么大个事,就这么过去了
跟他想的不同。
他以为赵桓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对新帝登基后,一直反复掣肘的大宋官僚动手了
结果自己说了个金国两个字,就劝住了
李纲有点想不通,为何这次的劝谏,这么容易就达成了
不过他很快就恍然大悟。
他已经有两百多天没看到皇帝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而大宋的官家,虽然不是天资聪颖的人,但是却极为勤勉,日夜不辍的处理朝政,对如何管理国家,有了更多明确的感觉。
赵桓笑道“李太宰,朕其实也在犹豫,你说的很对,金国现在还是心腹大患,在国内大动干戈的改革官制,反而正中金人之下怀,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赵桓如果不犹豫,以他现在的皇权之盛,真的强行推下去,也没人敢跳出来反对。
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现在动手,有些不合时宜。
直到李纲言简意赅的把问题的关键点,说了出来,赵桓才终于肯定了,现在改变官制略显心急了些。
分不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大宋的官职缝缝补补还能用,毕竟南宋又用了一百八十多年,证明大宋官制也是有利有弊,只不过不太趁手而已。
赵桓也曾享受过大宋官职的好处,他任命的率臣岳飞就以秉义郎的身份,带着人跟完颜宗望在邢州峡谷,打了一场,改变了河东路的战局。
李纲欲言又止的看着赵桓,官家同意的太快了些。弄得他有些措手不及。接下的话,他都不知道怎么起话头。
“有话就说。”赵桓笑着说道。
李纲这一年可是极为辛苦的,连军器院都没跑几趟,天天忙于政务,赵桓自然对李纲格外的耐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