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振兴攻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就连李纲现在都不那么刚了。
慈不掌兵,你的仁慈现在只能普照宋境。
“慈不掌兵吗”赵桓愣愣的问道。
换句话说,其实你的大宋还不够强啊你的拳头还不够硬啊打个比高句丽还要废物的金国,都已经这么费劲了,你还想将仁德普照到力不能及的地方吗
你的拳头还不够大,还不够强,你想当天可汗,可是德不配位啊
你需要,以德服人
赵桓哭笑不得看着眼前的字幕笑着摇了摇头,系统还是一如既往的直指本心。
德不配位,以德服人。
这里的德可不是仁善之类的虚妄的精神修养,而是手里掌控的力量不够强大。
“官家,回京的事准备的差不多了,什么时候动身”赵英又从阴影里窜了出来问道。
官家显然是政务暂时告一段落,赵英看着官家发呆回过神来,赶紧走了出来。
“回京啊,后天吧。”赵桓打着哈欠说道。
夜已经很深了,他已经有些犯困。
赵桓回京的原因很简单,北方战事陷入了焦灼了垃圾时间,大冬天的北方,已经不适合打仗了,只有小规模的冲突。
还有一个时间,就是那个屡次拿李清照说事的家伙,再次跳了出来。
而这一次程褚终于抓到了这个人的尾巴,顺藤摸瓜的拉出了一大片的人,他必须赶回去坐镇汴京。
这个人出乎了赵桓的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第四百九十七章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
随着云中燕京两路的建设,以及上京路和河套路的收复,赵桓的权势也在随着领土的膨胀而不断的扩大。
开疆拓土,灭虏歼敌。
这是考评一个皇帝的绩效,大家评论皇帝的时候,这两个最常说起。
赵桓的权势越来越重,在宋境之内,敢给赵桓上眼药水的已经少之又少。
利用李清照闹事的这个人,为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官家,用的手段极不光彩,也不堂堂正正。
而程褚找到了这个人的尾巴,牵连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体,而这个利益集体,就是程褚带着皇城司都不敢擅动。
赵明诚是一个胆怯的人,他现在日子过的好得很,压根不敢多看李清照一眼。
不是赵明诚。
赵佶现在一心沉浸在艺术和生育之上,压根没有影响朝政的想法,闲的没事干,掺和等事被关在艮岳宫里,再被禁足
赵佶平日里说话、做事极为小心,一副我就是个艺术家的行径,连给别人口实的机会都没有。
赵佶这张虎皮其实不好扯。
扯别的大不了流放,扯赵佶这个太上皇的虎皮会被现在的官家砍头的
太危险了。
不是赵佶。
逼迫赵桓回汴京过年的,不仅仅是那条阴影里的毒蛇,被揪出了尾巴,还有一道札子。
这个札子让赵桓有些扎心。
这是一篇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原礼部员外郎因为接受安禄山的官职,在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的李华,所写的一篇文章。
吊古战场文。
李华的骈文不同于六朝华丽空洞,套话虚话一大堆的骈文。
李华的文章,感情真实,笔调凄切,情景交融,描写逼真,对仗工整。
是难得一见的好文。
但是赵桓越看越扎心。
本身李华这篇吊古战场文在当时就是借古讽今。名为吊古,实为讽今。
以“古战场”为基点,描写了古战场的凄惨荒凉的情景。
以“伤心哉”为主线,阐述了残酷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具体以远远驻守边关的兵卒的苦楚,两军厮杀的惨状,士卒家属的吊祭的悲怆为主要内容。
结构层次极为分明
感情愈转愈深,结束点出主旨,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这篇吊古战场文写的铿锵有力,而且现在汴京也掀起了一股风潮,很多茶馆都将这篇札子进行了改编,配上说书人那一惊一乍的语调和渲染。
更加显出了古战场的凄凉苦楚
再加上天宝中年的一系列战事不利。
天宝八年哥舒翰征讨吐蕃石堡城,唐军率死者数万。
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于仲通讨伐南诏,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
艺术再创作后,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而一句其中的名言也在有心人的煽风点火下,汴京局势,变得风起云涌。汴京反战情绪已经达到了顶端。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
而这样的反战情绪,在有心人的指示下,有了愈演愈烈接近沸腾的局面
当初赵桓收上京路的时候,要文官们出塞治理上京路。
文官不同意。就有人和赵桓提到过这个观点,那个核心的思想差不多就行了。
收复了燕云,差不多就行了。
收复了草原,差不多就行了。
收复了河套,差不多就行了。
这就是他们的想法,某些人,或者一个利益阶级,想要阻拦赵桓继续扩张的脚步。
而且下手极为精准,直指赵桓皇权的立根之本
普天之下的百姓。
在经过持续两年的均田之后,赵桓皇位的基本盘,已经从自身的血脉的正统之位,变成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而这次这群有心人下手的地方,就是赵桓最强大也是最薄弱的地方,百姓。
群体意识是极为容易被蛊惑的。
赵桓非常了解这一点。
当初陈东和欧阳澈带着学生,纠结百姓,堵在在李邦彦门口的那一幕,让赵桓到现在都记得那副场景。
并不是恐惧,也不是害怕,而是担心。
担心这群识字不多的百姓,被有心人利用煽动,万一再出几个托儿和京畿守军发生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游行集会需要汴京府尹的批准,到现在都还是明文
可是那群有心人们发现,无法蛊惑百姓制造事端之后,开始了利用小报、刊物、书籍、茶馆、瓦舍进行宣传,动摇着自己的根基。
只要锄头挖的好,没有墙角挖不倒啊
这些有心人的构成并不复杂。
一共两拨人,一拨人是地下战线的黑水司的金国探子,他们不断的利用利欲熏心的商人,出版不法刊物,动摇民心的基础。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
说的多了,假话很容易变成真话
一拨人是以衍圣公孔端友为核心的家伙们,为了自己的一些暗搓搓的想法,推波助澜。
那个阴险的毒蛇的尾巴,就是衍圣公孔端友
黑水司的金国探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搅乱大宋这团水,让赵桓无暇北顾。
而衍圣公孔端友的目的也很简单。
当然不是颠覆皇权这种作死的事。
他孔端友要有这么大的胆子,程褚就不会那么为难了。
直接带着兵踹了门,人一抓一审,剁吧剁吧喂了野狼就是。
哪里有这么麻烦
孔端友的第一道札子,劝自己止戈,之后赵桓就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第一次对李清照出手,目的是为了让大宋皇帝为了女人,再掀党争之祸。
其实孔端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宋的朝堂恢复到原来的模样,那他天下至圣后人的地位,就变得再次尊崇无比。
第二次出手是针对李清照,骂她是武则天,让赵桓猜忌李清照,然后逼迫赵桓转回汴京。
其实目的是阻拦赵桓的扩张**,让他回到汴京城里,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大宋”的皇帝。
大宋的皇帝是什么样的
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和朝臣们勾心斗角,这才是常态。
但是现在的大宋,真的太陌生了。
陌生的孔端友都害怕起来,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宋突然变得如同睡狮睁开了眼一样。
这种陌生感让他恐慌,让他害怕,让他担忧,让他做出了这等行径,冷嘲热讽、夹棍带棒的做下这等事
第三次出手,就是这篇反战的吊古战场文,这文其实文学造诣,非常值得肯定,表述思想也很正面。
反战嘛,反战必要的。如果穷兵黩武必然民不聊生。赵桓也一直在极力避免这种事的发生。
孔端友同样是整个吊古战场文事件的幕后黑手。
明里,暗里一共出手了四次
赵桓已经想好了对策,他要罢黜了孔端友衍圣公的牌坊,然后将这个衍圣公的名头,挂在文庙孔子的身上。
他很想问问孔端友。
如此阴险小人的行径,他一个堂堂孔子后人,坐下这等事,不心虚吗
赵桓非常生气,这次杀回汴京,他要问问孔端友。那副眼睛是不是瞎,不要就闭上
李清照怎么就龙漦易貌了
自己带兵打仗,怎么就劳民伤财了滥杀无辜了
第四百九十八章 舔狗的余生都是军训
赵桓下令将孔端友的衍圣公的帽子给摘了,并且还回了文庙之事,在朝堂上传的沸沸扬扬。
而官家带着一肚子的闷气从燕京南下的消息,也让整个汴京城进入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局势
要知道在吊古战场文一事中,朝堂上有很多官员,或多或少参与或者间接参与了推波助澜。
就是没有推波助澜,作壁上观而不加以制止,其实就是纵容。
人人自危的汴京城官员和那群搞事的文人们,这才想起了官家在汴京城的时候,给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而那个掌控着天下兵马的官家,正从燕京杀回来兴师问罪
朝臣、百官、太学、书舍参与炒作吊古战场文的人,惶惶不可终日,相互检举揭发和请罪的札子,雪花一样飘向了谏台,然后转呈给已经走到了赵州的官家
赵桓离开了燕京已经有半月有余,他的车驾走的很慢,沿路需要亲自考察一下河北路上填坑的事。
当初的赵光义挖这个坑有多大,现在的赵桓填这些坑就有多难。
中安换已经在心里骂了不少多少次赵光义这个从心货了。
当然还看了看燕京到黄河渡口的驰道的修建情况。
和云中路不同的是,河北路上的驰道修不了六十九米那么宽,只能二十四米左右的宽度。
多河流多桥梁,条件没有云中路那条,大同到奉圣州的那条驰道好修。
赵桓批准了二十四米的驰道。
施工情况良好,进展一切都很顺利。
说不定明年的时候,他可以乘着火车唱着歌,带着大小老婆吃着火锅去燕京呢。
赵桓自然看到了那些谢罪的札子。
百官们的心思他也可以理解。
在赵桓回京之前,能刷点印象分就刷点,能表现好点就表现好点,能立点功就立点功
“这会儿知道怕了早干啥去了”赵桓略微无奈的将一堆垃圾的札子,放在了框子里,这都是要归到垃圾的那一堆里去准备烧了。
不能归档。
札子全都是谗言这要是归了档,太丢大宋的脸面了。
功参二仪,泽垂万世;仰惟鉴歆,永绥远祚。
孔端友说你的功绩可以比肩天地,恩惠可施及子孙万代,天下百姓应该仰视你,而你的恩泽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赵桓看着翻译就一阵的肉麻,这群文臣们骂起人来不带脏字,夸起人来,让人脊背发凉。
这种话听多了,很容易飘飘欲仙,就不把自己当个人了。
搞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压根没有用
他已经命令程褚带孔端友来见自己了。
诽谤诬蔑李清照,挑拨离间的时候,干什么去了这会儿知道舔了
穆穆天子,光临万国。多士盈朝,莫匪俊德,流化罔极,与天比崇。
赵桓也没等系统给你自己翻译,直接给这条舔狗的札子,扔进了火盆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