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宋振兴攻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张孝纯虽然是个胆小的人,但他也有过这样的奢望。

    他很快的摇了摇头,将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出了脑海,眼下最紧要的是守住城池。

    城内的粮食如果平均分配,绝对够守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可是整个五原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坐吃山空。

    张孝纯脸上带着苦笑,他陷入了回忆之中,当初在太原城的忐忑和不安,再次的笼罩了他。

    他是一个两手不沾阳春水的人。

    他本能的畏惧刀兵,可是现在他却有不得不面对这些,他很恐惧。

    但是他又想要面子。

    太原那一笔实在是太不光彩了。

    青史有时候实在是过于残忍。

    青史会明明白白的将自己想要投降,和威逼之下守城写的明明白白。

    青史同样会记录自己这次守城的功绩吧。

    而且这一次是西夏人啊

    被大宋军队连续两次登都城拜访,西夏军看到岳字旗,就望风而逃的军队

    投降金人的话他心里还能安慰自己,金人当时比宋人军队要强那是不争的事实。

    直到现在金人虽然在战略上走进了守势,但是其骁勇,依旧是大宋军队头疼的问题。

    天德州之战,大宋大获全胜,但是金人面对必死局面突围时的决绝,依旧震人心魄。

    逃兵很多,但是面对必死,舍命一搏的金人军卒更多。

    天德州金军,都是金国的开国之兵。

    而现在自己面前,是和之前大宋菜鸡互啄的西夏兵。

    自己虽然依旧恐惧,但是投降了,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没有一个。

    所以张孝纯用尽了自己的全力,来调度一切能调度的资源去守住五原城

    他不太想丢这个人。

    纠结始终围绕着他。

    张孝纯只盼望着西夏军卒赶紧撤军。

    他寄希望的是大宋军队的援军能够早日到来。

    但是赵桓如果能派出援军,就不会想到让后套的张孝纯和呼延通,撤退到九原城了。

    张孝纯是个聪明人。

    所以他猜到了一些现在的局面,可能等不到援军,他也考虑到了。

    赵桓的确是没有援军,但是这次他准备给西夏人来一记狠的

    支持梁家裂土

    正式分封梁家为大宋梁王,领地就是河西走廊和河西九州

    西夏人给自己下绊子,自己就不能给西夏人上眼药水了

    但是这个支持,赵桓并不是很想下。

    这样一来,梁家合法的拥有了河西走廊和河西九州,这就成为了一个隐患。

    梁家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西夏

    赵桓对这个诏命有些犹豫不决。

    他很想给西夏人一记狠的,威逼西夏军卒撤退,等到明年拿下乌海城,彻底废了西夏想要夺回两套的意图。

    但是这个诏命贻害无穷。

    赵桓思考了很久,自己史书的名头,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一个爱人妻,就把他的私德灭的一干二净。

    更何况还有个朱凤英和自己不明不白

    虱子多了不愁,要不再弄个出尔反尔的污点

    等到宋金之战打出个结果,在讨伐西夏的时候,一并把梁家讨伐掉

    赵桓在思考这个问题,随后自嘲的笑了笑,将这道札子扔进了火盆了。

    自己同意梁家裂土,梁家也不会裂土的。

    梁家和西夏王族李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

    梁家真的脱离了西夏的话,他们连西边的高昌国都挡不住,还有磨刀霍霍的吐蕃诸部,以及肯定视他们为仇寇的西夏,没一个好惹的。

    西夏梁家和李家,现在内斗的厉害,还是为了西夏的权势和话语权。

    这次李乾顺能够出兵河套,也表明了李乾顺和梁家达成了协议

    要不再来一处空城计,从杭锦城出发吓一吓李乾顺

    赵桓思考了很久,觉得不妥。

    能做到这种武装游行威慑敌人,需要调集东胜卫的守军。

    东胜卫守备空虚的消息,一旦被金人得知,那金人一定会不顾一切的扑出来,占领东胜卫。

    切断上京路和大宋的联系之后,大宋在上京的所有布局,都会变成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到时候克烈部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会直接南下漠南四州以及漠东静边城。

    王彦也会失去来自静边城的支援,局势变得更加的艰难。

    难办啊

    “种少保,你若是在世,会怎么办呢”赵桓靠在椅背上,出神的说道。

    赵桓出神的想了很久很久,随后摇了摇头,种师道已经走了一年多了,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没有英灵的说法。

    武庙十哲的那两股香,真的只是心里慰藉而已。

    “那没了种少保这仗就不打了吗”赵桓坐直了身子对着赵英说道“去问问岳飞,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

    没了种少保,问问岳少保也可以嘛。

    反正按着岳飞立功的节奏,少保这个职位,迟早是岳飞的。

    自己不擅长这种军阵博弈,他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那就交给擅长的人。

    他没过两天就收到了岳飞的札子。

    他想不到办法,不代表岳飞没有。

    赵桓打开札子,看到了第一句话,就非常满足。

    吾有上中下三策,可解君忧。

    这才是皇帝的正确打开方式

    自己不擅长军阵,那就交给擅长的人,解决问题。

    赵桓打开看了看,下策倒是很实在,可执行和可操作性都很简单,只需要赵桓一个人做就行。

    给曹娴升官。

    从曹昭仪升到妃一品,安梁家的心,若是曹娴能得到一儿半女的,那是再好不过。

    典型的离间计。

    中策的计策,就是赵桓没想到的一方面,执行上可能会困难一些。

    孙翊还在燕京训练辅军,让其换防东胜卫的岳飞,或者换防朔州城张宪,让岳飞腾出手来,一锤定音,凿穿李仁忠带领的军卒

    岳飞上书的时候,也下了军令状,三万正军出东胜卫,经九原城驰援五原城打退西夏人

    若是战事顺利,可以掩杀至乌海城下

    试一试能不能拿下乌海城。

    赵桓看着中策,笑了笑,这岳飞真是,今天试一试,明天试一试,过两天就把西夏给试没了。

    赵桓紧接着打开了上册,看了好久,不仅不感慨岳飞的眼光。




第四百九十六章 德不配位
    岳飞的上策,在赵桓看来有些残忍,但是非常符合大宋的利益。

    而且执行的难度极低。

    静观其变

    岳飞已经通过探马知道了西夏人在河套地区的所作所为。

    李仁忠率领军卒的士气很高涨,原因就是他在肆无忌惮的纵兵劫掠。

    围城的时候,不光城池的守军会士气低落,围城的士兵同样也要面对这个问题,而李仁忠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而且行之有效。

    纵兵劫掠带来的不仅仅是士气的增长,还有抓捕的百姓可以充当攻城的先锋。

    最主要的是劫掠获得大量的财富,刺激士气。

    岳飞基于此,给了赵桓一条上策。

    虽然看起来有些残忍,但是对大宋极为有利。

    静观其变。

    就是大宋看着李仁忠纵兵劫掠,看着他们自绝与百姓,看着他们在河套经营近百年的民心,一朝耗尽。

    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孙翊也把新兵训练得当,而东胜卫的城池变得稳固,东胜卫的军监变得完善,守城变得简单以后,孙翊再带着燕京军守东胜卫,换防岳飞。

    岳飞从东胜卫不管是去征伐西夏,还是去上京路征讨,都有了更大的转圜余地。

    到时候,岳飞出击,不管从哪个方向,西夏人都没有抵挡的能力。

    而静观其变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宋有了些许的战略缓冲的时间,还为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河套地区的百姓构成极为复杂,党项人、羌人、黄头回鹘人甚至还有传闻中的大食人在其中。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赵桓将手中的札子放在了案上。

    岳飞作为一个统帅,没有让自己失望,三条策论都是有理有据。

    赵桓犹豫了很久,看着这三条策论,左右为难。

    下策执行起来最简单,但是后患无穷,赵桓最后决定舍弃。

    人妻虽好,但是赵桓还是以国事为重。

    中策执行较为困难,而且还可能会有东胜卫丢失的危险,而且还可能造成重大的损伤。

    上策执行起来即简单也受益无穷,坐等西夏人自己作死,然后大宋天兵至,收复人心。

    在河套的问题上,也有一劳永逸之功效。

    西夏五万兵卒在河套地区的劫掠,其实已经彻底激怒了河套的百姓,本来想要对西夏尽忠的百姓,这会儿也应该对西夏人,咬牙切齿了才对。

    西夏人再想进入河套地区,那就不像现在这么简单了。

    河套的百姓不用大宋许下任何的承诺,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们会让西夏大兵,知道什么叫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

    赵桓忽然想起了当初在大同城下,他想要下令,让大宋军卒在攻占城池的时候,尽量减少百姓平民的伤亡。

    但是被种师道拦下了。

    不应该用大宋军卒的命,换取大同百姓的命。

    种师道站在了一个将军该有的立场上劝谏,赵桓同意了种师道的说法。

    但是大宋官家的仁慈,依旧让大宋的军卒们在执行中,没有对百姓下手,而是只找金人。

    赵桓很想选第二道中策,去拉拢一波河套地区百姓的民心,说的高大上点,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而且赵桓相信自己的命令,也会被岳飞所执行。

    岳飞这个人的性子就这样,轻易不会在大事上反对自己。

    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上策,督促孙翊好好训练新军。来年开春再战。

    河套百姓的命是命,大宋军卒的命就不是命了

    军卒也是爹妈生养的血肉之躯。

    冬日行军作战稍不留神就是冻伤、冻死一片,甲胄变得生脆,战阵冲突会有更多的伤亡。

    岳飞手下的兵卒河间军是大宋的精锐。

    但是再精锐的军卒,他们已经征战了一整年了

    河间军卒已经去年秋末开始剿匪,从京畿路转到了关中,再打到了太行,行军燕京途中,还平定了一个连云寨。

    天德州之战更是结结实实的打了一场硬仗。

    连续两次探底西夏,又转战到了上京路威慑恐吓了一番克烈部。

    之后归来之后取河套,再行军至坤仪州转回奉圣州。

    一年都没停顿的河间军,是一只常胜之师

    但是转战万里的他们,也需要修养。

    当初的大宋西军为何在伐辽之战中一溃千里,和赵佶那什么狗屁不通的招降战略有关,也和大宋西军连年征战无喘息之机有关。

    河间军再强行上阵打西夏进犯之军,即使是常胜,再战再胜

    牺牲的军卒也会很多。

    赵桓仔细权衡了利弊,河套什么人都有的百姓和河间军的军卒的命,他仔细在心里称了称,最后他觉得河间军的命,比河套百姓的命值钱多了。

    华夷之辨依旧比较盛行的大宋,为了河套百姓拼命的事,赵桓实在是做不出来。

    当初放金国百姓进关的时候,赵桓也是汉儿优先的原则。

    赵桓最终的决定了选择了上策,他靠在椅背上,望着大殿上的华灯发呆。

    “系统,你说朕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皇帝,变得有选择了屠龙者终于长出了恶鳞朕居然选了上策。”赵桓喃喃自语的说着。

    赵桓嗤笑了一声说道“你倒是说说呀。”

    自从他这个皇帝的权势越来越重,朝臣们对他也越来越尊重,而这种尊重有变成崇拜的趋势。
1...196197198199200...4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