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一想到这个,王中的就喜不自禁,竟是自顾自地小酌了一口。

    明府,说话呀。

    柳主薄捅了捅他的腰眼。

    王县令这会儿才想起来,只顾着自己美呢,还有贵宾没回应,连忙堆着笑极为低三下四地谄媚道:张公栽培之恩,下官铭记肺腑

    噗——

    这么低声下气的一县主官,实在是太有损官威。一干属官小吏,直接呆若木鸡,今天他们主官的表现,要是传出去,将来跑别县和同僚谈起,无地自容啊。

    哥哥,不外是六七千贯的小钱,还要亲自跑一趟,有甚个意思?这破地方穷的底朝天,还能有油水?

    你特么懂个屁!

    瞪了他一眼,张德呵呵一笑:三郎此言差矣,太谷虽穷,人心不穷。此地民风淳朴,北地罕见,百姓自力更生,战天斗地,令人钦佩啊。

    程处弼眼睛眨了眨:啥?民风淳朴?是,太淳朴了,见着钱朝着石头就准备明抢啊。自力更生?那肯定的,甭管汉子娘子,见你落单立马自个儿就上了,发家致富无本万利啊。战天斗地?绝对战天斗地,见了五百突厥骑士,居然一个照面就准备开干,比李公麾下将士还要求战敢战。

    如此颠倒黑白本领,程处弼不得不佩服,哥哥就是哥哥,死的都能说成活的。

    老张却不理会他,这太谷县穷了好,穷了才能想着谋出路啊。现在西河套别的都不缺,就缺没钱穷横的乡民,虽说人离乡贱,朝廷又管着人口迁徙,但备不住待遇好啊是不是?

    绕丝工洗毛工搬运工力工翻砂工木匠石匠篾匠织工裁缝女工等等等等,都需要人啊。太谷县是穷是小,可比起怀远城,那真是大大的好,见识过场面的汉人,总归比白痴一样的突厥人好用不是?

    虽说都不是合格的劳动力,但矮子里面拔高个,总得用一用不是?

    而且张德相信,为了麻丝钱,太谷县上下,一定不会有强买强卖土地发生,一定不会有失地百姓无从可去,一定不会有本地士绅跟张德做一做人力资源工作

    喝了一口酸苦浊酒,老张内心感慨万千:唉,身为一个权贵资本家,我特么真是太有良心啦。




第七十一章 两面性(三江票有么?)
    老张回想上辈子跟着领导混,刚从海上爬上岸,就听说领导的发小在搞承包强力拆迁工作。

    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没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才会自己赤膊上阵搞强拆。

    强拆,当然是政府背锅嘛。

    身为富长良心的一员,老张觉得作为一个十三岁的美少年,不应该去过多地接触世间的丑恶。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灿烂的的,不能太早摧残污染大唐的花朵,未来的栋梁。

    哇,哥哥,你可没看到,那七里乡的几个亭长,当真厉害。带了七八个弓手,说那几家不卖地的私通马匪,立刻就拿下了。

    程处弼兴奋无比,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啊。还能这么玩,嘿嘿,哥哥,等咱们回了长安后,整死那帮不开眼的!

    摩拳擦掌的程老三突然又眉飞色舞:对了哥哥,有几个破落户,正在卖儿卖女,小弟看过了,有个颇有姿色,当真脱俗。下田也能出好苗,比那林妙儿,强多了!只要六百文,一贯都不到!

    看着一脸幸福的程处弼,张德有些感慨,没想到自己这样一条工科狗,居然走上了迫害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农民兄弟,惭愧啊。

    于是他一脸正色,对程处弼道:三郎,我这里还有两千贯余钱,不要舍不得花,多买点。

    好嘞!

    多少年了,太谷县多少年没见着荤腥了。现在,据说长安来了大老板要搞麻丝种植业,一年六千贯。这得创造多少就业岗位,这得产生多少国民生产总值?这得让多少官场同僚得以进阶?

    太不容易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权钱。

    自古以来皇帝最大官老二,做了官就一定有钱,但做了穷乡僻壤的官,就未必能混到满意的钱。

    王中的也不贪心,准备致仕之前捞个两三千贯就行。至于做大官,没后台没背景有个屁用。

    为什么五门七望能把持清贵衙门?因为清贵衙门能大嗓门说话啊,虽然穷了点。那么五门七望缺钱吗?当然不缺。

    所以不难看出,能在清贵衙门里混的人,要么是个苦行僧,要么家里有钱任性,可以默默地在朝廷市井之间装逼。

    至于油水多的衙门,前几年一直在打仗,立功的武将都快乐疯了。光粮草转运使就多冒出来一百多个

    所以说,地方官难啊。上官要伸手,下边刁民又总是不好好地受剥削,太困难了。

    官不聊生啊。

    现在,天晴啦!忠义无双为君效命心系国家的大善人梁丰县男张公,他来到了艰苦朴素的太谷县,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他决心大力投资本地种植业。可以想象的是,未来三年内,太谷县广大农民兄弟,一定可以脱贫致富,跑步进入小康社会。

    哇,哥哥,那几个亭长真是好本事。居然把兵库的硬弩都塞到了富户家里,当场拿下,死了好几个。

    搓着手的程处弼又来了,那县尉真狠,杀了人第二天就把人家的地给买下来,真是丧心病狂。不过哥哥,以后在长安,要是看谁不顺眼,去左骁卫偷一把劲弩出来,然后栽赃,哈哈,不死也要流放。

    在太谷县这么日子,程处弼的世界观一直在被刷新,学习着先进的栽赃陷害姿势。

    你怎么不塞甲具呢?

    哥哥,这可是谋反大罪,要彻查的,要是查到是小弟栽赃,岂不是也要被牵连?不妥不妥,劲弩正好,正好

    唉,人心不古啊。

    不过张德要批评程三郎,怎么能够只盯着不好的一面呢?还得看看好的方面吧?比如说土地所有权交易,县尉要出钱吧?太谷县要收钱吧?这一进一出,太谷县的当年财政就好看很多吧?而且拉近了县令和县尉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官场同僚的和谐。

    再一个,像县尉这样的人,好歹是个官,人脉肯定比下乡土老财要强。资金更不用多说,县尉那张脸就是信用额度啊。以县尉的实力,肯定比土老财能买下的地要多吧?土地要集中起来使用,才能创造更大的利润嘛。

    东一块西一块的,说是说人人都分了地,然而在农业工业化面前,连战五渣都不算。

    县尉的眼光是超前的,要肯定他的眼光嘛。

    程处弼太没有见识了。

    现在太谷县种麻的田地,定了多少?

    张德问程三郎。

    程处弼坐在石凳上,院子里有头驴子正在磨小米面,黄澄澄的倒是抢眼。拿了一块小米饼,程老三呵呵一笑:这王县令倒也是有些本事,居然给他弄了三万两千亩。合伙的有十七八家,官面上拉交情的就县令县尉两个人。

    倒也可以接受。

    哥哥,我看这麻料生意,倒也不差啊。不如我去巴蜀,弄些上好的火麻,现在一匹也要四百文呢。织的也不咋样,西突厥人倒是不嫌毛糙。咱们在河套那些工坊,不是可以织丝吗?小弟还有些许小钱,李大郎那厮年纪小,他家大人又没甚用度给他,我们俩合伙,如何?

    奉诫年纪虽小,倒是有些眼光。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大郎这是跟着哥哥混,所以境界高啦。程三郎眼睛放着光,哥哥,这能赚钱吧?

    能。

    张德点点头,棉花现在还是观赏植物。短纤维木棉虽然在大唐也开始用作织物,可惜产量低就不说了,质量还差。普通老百姓穿得起丝绸么?也就江南道关内道的百姓有这个消费力。

    正经人家,不还是麻布蔽体。

    所以严格地说,麻布才是目前国内的大宗货物,生丝只是奢侈品。当然在大唐的国际贸易货物中,它绝对是拳头出口商品,远销海内外,好评如潮。

    好!好好好!

    程处弼摩拳擦掌,等我赚了大钱,便叫大人知晓,我比两个哥哥,强多了。阿娘家里人都是些精细鬼,跟长孙冲那厮一模一样,忒不爽利。这回便叫他们知晓,甚么叫做前途无量!

    你特么这么雄心壮志,你家里人知道吗?

    还前途无量,你要是搞的鸡飞狗跳,前途无亮是肯定的。

    兄弟二人正在闲谈,忽地坊墙外一阵喧闹,便听到有人吼道:入娘贼,俺们早就跟王县令通了气,百里坡的地,是俺们李家庄的!就你们这群鳖孙措大,也想发财?滚娘胎里去!

    干你大人!爷爷在青口杀突厥人的时候,你爹给老子舔腚都要排队,小杂种倒是有个人样了,居然敢反天!

    老东西,俺们李家庄人多势众,怕你个鸟!

    人多要有用,爷爷敢站在这训你这猪狗吗?

    打死他——

    弄死他——

    贞观四年春,太谷县青麻种植业十分火爆。



第七十二章 富矿(推荐票!)
    一县主官治下发生大规模群体恶**件,一般来说,不被摘掉官帽子,起码也要通报批评吧?最起码考评肯定是要给个下下,然后明年有多远滚多远。

    但看在六千贯进账的份上,太原府尹表示本官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已经内定,就算皇帝派了诸道黜陟大使出来考察官声,在他这儿,太谷县令王中的,那就是大大的好官!

    太原可是北都,中原门户,能在这儿做府尹的,那也是从三品的大员,随时可能被皇帝叫回去当一回宰辅,最不济也是参议政事。

    这才是做官呐。

    王县令感慨万千,然后紧紧地握住了张德的手,张公,但有差遣下官处,尽管吩咐。

    巴结,明目张胆的巴结,整个太谷县的同僚们都不忍直视,纷纷表示太羡慕了。

    没办法,谁特么知道张大善人连这种群体**件都能摆平?

    老张表示,我特么也不知道太原府那边居然这么给张叔叔面子啊。张公谨在代州任上出了名的会做人,钱不是问题,门路不是问题,一切都不是问题。

    官场上最喜欢的上官,不就是这样的吗?大家都在河东道这一条槽里啃粮草,定远郡公这么大的体量都没说挤兑谁,这得多大的胸怀?

    当然,这和张叔叔胜任定襄都督府都督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和张叔叔披上三品朝服也没有任何关系,和张叔叔的白糖更是毫无瓜葛。

    这完全都是看在江南少年独自拼搏的可贵精神,广大官场老前辈提携同僚后进小侄,这么高风亮节,怎么用拉关系套近乎这种俗不可耐的形容来玷污纯洁的善举?

    因此,太谷县的公仆,很激动,很高兴,很低三下四。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和诸位再相见,告辞。

    然后,不知道从哪旮旯,居然响起了送别三叠的歌声。听到这个歌声,程处弼脸一黑,李奉诫嘴角抽抽,气氛有点尴尬。

    西行走了一日,到永和关的时候,程三郎问张德:哥哥,王中的让那么多人没了田地,要是引起民变,他人头落地不妨事,万一攀扯了我们

    张德冷笑一声:攀扯我们?如何攀扯?

    这个,若非我们收购麻丝,也不至于太谷县田地过半被强买来种麻啊?

    我们问太谷县衙买的,文书俱在,难道我们买了太谷县的田地?

    这倒是没有。

    我们仗势欺人逼着百姓种麻了?

    这自然也没有。

    这些都是太谷县大族和官员干的,与我们何干?再者,百姓只认县衙,可不认我们。要知道,天下麻丝多的是,怎么偏偏我们就来了太谷县这个穷乡僻壤呢?

    说的也是,为什么?

    当然是贪官污吏的伎俩,从中牟利残害百姓啊。

    啊?程三郎没反应过来,可是要是没我们去,太谷县也不至于死了那么些人啊。

    这谁知道?百姓知道吗?百姓只知道,现在有人收购麻料,而且也有一些小门小户拿到了麻料钱。你看太谷县东山坳的那些百姓,不久拿到钱了吗?

    那才多少,不过是七八户人家,三百亩山地。

    张德拍了拍程处弼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三郎啊,重要的不是数量懂吗?是质量。为百姓谋福利,怎么能以数量来衡量呢。你要是提数量,御史台那些读了书又不做事的人就会问你,数量是有了,但是质量呢?你该怎么回答?

    说的也是。

    程三郎点点头,然后一脸敬仰,还是哥哥厉害,这样死多少百姓黑锅都是王县令和太谷县大户去背,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而麻料做大了,王县令再拿东山坳的泥腿子出来大书特书,就是监察御史也没话说,毕竟老百姓得利,混个温饱肯定无碍。

    三郎能够举一反三,为兄很欣慰。

    感慨万千呐,连程老三这种正常人智力分界线都明白过来,可见这上辈子的经验,不愧是官商勾结经久不衰的法宝。

    一向以自己亲爹为榜样的李奉诫,听了张德和程处弼的话之后,世界观咣叽一下破碎了。

    他直愣愣地看着滔滔黄河,然后眼睛流露出讶异的目光,然后内心默默地感慨:我什么时候才能像哥哥一样这般机智

    是啊,太特么机智了。

    而且失地农民也被逼的没活路,目前华润商号在太谷县的招募工作,做的极其顺利。虽说太谷县账面户籍还是一千八百户,然而实际上,这一回因为做人力资源,主薄柳明传一个人头赚二十文,整整赚了六十贯。

    有男有女还有拖家带口的,华润商号还给了安家费,当然了,关内道的河套地区,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招工的人说了,只要肯做,年底东主还有打赏。一年发三季衣裳,都是上好的麻布

    至于麻布怎么来的?尤其是个别妇女同胞,很关心这件事情。

    然后某个牛高马大的执事对她道:大姐,你做工的地方是织麻工场,你说麻布哪儿来的?

    哥哥,这一千多号壮劳力,费的粮食可不少。

    粮食能费几个钱?现在关中粮价已经砸到一斤四文钱都嫌贵,我存个几十万斤够不够?
1...4142434445...8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