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至尊曲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昭之

    仙医惋惜的表示:目前根本无法根治,而且治疗的预后并不理想。

    龙吉失声问道:“最长能有多长时间”

    仙医遗憾的回答:“五年。”

    养父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看见龙吉后,他努力的笑了笑,哑着嗓子说:“闺女,托你的福,我有生之年能住在这么漂亮的宫殿里。”

    龙吉强忍眼泪,握住养父干枯的手,恨自己修行了这么多年,却对他的病无能为力。

    两个月过去,此时昂贵的灵丹妙药和药物的副作用也让养父对治病失去了信心,他收拾了衣物,想回草木村老家了此一生。

    一时间,龙吉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龙吉左右为难,龙吉的父母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们打算把养父接到瑶池里来负担他的灵丹妙药,并照顾他的生活。

    养父握着昊天的手,惭愧、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昊天却诚挚的道:“我们还要谢谢你,帮我们培养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儿。”

    多年来的隔阂终于冰释,浓浓的亲情包围了每一个人。

    重回修仙之路后,龙吉和仙女们一起,在闲暇之时不懈的寻找治疗噬魂症的方法。

    龙吉了解到,慈航真人曾用自身的元神尝试过除去噬魂症的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自己能亲自参与研究,不就有更大的希望拯救养父吗这一想法让她热血沸腾。

    但侍女却提醒她:连拥有大罗金仙实力的慈航真人都不能解决噬魂症的问题,自己又有多少把握

    侍女说得没错,选择去向慈航真人学习,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公主地位,更面临着以身试法的死亡。

    两条路摆在龙吉面前,她也必须作出选择。

    &nb




第三百九十回 善恶源
    “如今龙吉涉险,我希望她能度过应有的劫难。”西王母叹息道。

    昊天的双眼终于睁开了:“不患她有劫余不余生,只怕她习惯了任性,会因念思凡,造成修道的阻碍。既然你已来了,我还是去一趟蓬莱吧,如果实在是在劫难逃,那我也就无能为力了。”

    昊天站起身来,一步踏出,早过了千山万水。

    他不是放不下,而是去看看,仅此而已。

    曾经有个人问修道之士:“世间最可怕的是什么”

    道长道:“!”那个人满脸疑惑。

    道长道:“不信那听贫道讲两则故事吧。”

    姜怀仁惊惶失措的从树林中跑过来,刚好碰到两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散步。他们问这个人道:“你这样慌张是为了什么”

    姜怀仁道:“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挖出了一堆贝币!”

    两个人心里忍不住道:“这姜怀仁真是个大傻瓜!挖出了贝币,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让人想不明白!”

    于是他们又问这个人道:“在哪里挖出来的请告诉我们吧。”

    姜怀仁道:“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那两个人不以为然的道:“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吧。”

    姜怀仁道:“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树下面。”

    两个朋友就立刻去找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那些贝币。

    一个人就对另一个说:“姜怀仁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贝币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的东西。”

    另外一个人也点头称是。

    他们于是讨论怎么把这些贝币拿回去。

    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一些饭菜来,我们就在这里吃饭,然后等天黑了再把贝币拿回去。”

    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把这些贝币都归我所有就好了!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贝币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饭菜的那个人也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贝币就全是我的了。”

    结果等他拿了饭菜回到树林里时,另一个人就从背后狠狠的用木棒把他打死了,然后说道:“朋友,是贝币逼我这么做的。”

    接着他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菜,大口地吃起来。

    没过多久,他感觉到很难受,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没来挖贝币的姜怀仁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这真是应了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贪念惹的祸,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死敌!

    有一个老农叫姬绩,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就决定到那里询问一下。

    结果那个地方的人告诉他说:“只要交上一百贝币,然后就给你一天的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就是你的,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姬绩心想:“如果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走很大圈得到很大一块地了吗这样的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

    于是他就和当地人签订了合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他的步子一点也没有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着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辛苦带来的回报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才往回走,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的话就一寸土地也不能得到了,于是他抄近路向起点赶去。

    可是太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他只得拼命地奔跑,最后,只差两步就要到达起点了,但姬绩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

    人的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也无法逾越,因为人的贪欲永无止境,永远也不会满足,这是人性中最大的缺憾。

    心业第一大罪就是“贪”。

    《道经》上说:“罪莫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没有什么罪过比任情纵欲更大,没有什么灾祸比不知足更大,没有什么灾难比贪得无厌更大。

    所以只有感到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了。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瘁枯。试问堆钱如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人当以道德为重,不可贪恋名利也。贪即贪心、贪著,贪名,贪利等等。

    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环境的舒适,在贪图过份的物质、物欲的同时,必定会造罪与造业,贪求永无止境,而内心疲惫不堪,不知知足方为真正快乐。

    古往今来有多少贪婪者是有好下场的,又有多少贪图名利之辈因此而丧身需知名利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让人不贪名利,不是教人避名利,是让人在名利场中,做出不贪名利的实落工夫。

    如果能实实悟透贪名利能乱人的性,名利能迷人的心,名利能骄人的气,名利能败人的德,名利能纵人的恶,名利能伤人的身,名利能送人的命。

    贪名利是大苦,贪名利是火坑,贪名利是泥涂。

    要做到可仕则仕,可止则止。

    《道经》中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也就是说多则化为贪婪,就会令人目盲,心疯狂。

    有人为权力地位而心发狂,有人为女色而迷失自我,有人为钱财而昏聩。

    人之贪欲诚可畏者,常使人失去道德,迷失本性。

    &n



第三百九十一回 天关
    善为德,而从道者,虽心无杂念,故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其实就是为了做到天人合一。

    即太上老君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到达心境空明,万念万欲俱化为虚无的顶点,安守着至诚至信的宁静。

    身体内的气血顺经脉川流不息的运行着,身体外的世界也处于不停的变化、运转之中。

    认真的体昧它们的循环往复、生老病死,做最深彻的观想:芸芸众生,纷纷回归它们的本原。

    到达了它的本原,明察了自己的本心叫做“静”,“静”叫做回复到自身的本来,天然的本性。

    保持纯真自然的本性、清静无为的本心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懂得这个规律并能切实施为称之为明智。

    不懂得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恣性肆意,就会遇到凶险、危难;把握了这个规律就能深通一切,明察秋毫。

    融会贯通就能达到至大至正的境界;达到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充塞天地、纵横古今的境界;进一步天人合一:我即天地,天地即我,从而真正进入了道的境界。

    循道而行方能保得真正长久,始终不会失败,永远也不会灭亡。

    内修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心灵修养要“虚”,就是要“虚其心”。前面已经说过,虚心就是谦虚、谨慎,没有主观成见。

    要把那些平时念兹在兹的杂念——“颠倒梦想”都从心里清出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人如果心里有了杂念,就会产生七情六欲的心理波动,这些心理波动直接会干扰体内气血的正常运动。

    道医上说“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状态,那么他就必然最后在那个受伤最重的脏器、腑器、经脉上爆发出可怕的疾病。

    可以说人类十分之九的病都是由于自己不遵循自然规则招来的,其中“心”病又占了一大半。

    如果人能保持一个平和自然的心态,对万事万物都能有一个顺其自然的态度。

    那么他身体里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动,自我调整,自我修复。其实每个人都有内修的过程——睡眠,睡眠可以解决疲劳,可以缓解很多症状。

    一个经常能保持良好睡眠质量的人肯定是个健康的人,睡眠出了问题才是最大的痛苦。

    就说疲劳吧,除了睡眠,好象至今没听说有什么神奇的药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一般的人只会睡眠——被动地内修,睡着了自然把白天的争斗啊、啊给放下了。

    只有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主动地去内修——禅定。其实要做的只是保守那颗平常心,把心里一切不应该有的东西都打扫出去。这样就没有七情六欲的心理波动了,于是一直被你自己的“妄念”干扰的气血也终于可以正常的运行了。

    打坐入定,它只要求“心安”,并不要求外在的形体配合。形体有没有用

    有的,但至多是个辅助作用。把“心”保持在那个境界上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心”时刻都在正确的位置上,无论行、走、坐、卧、做事、阅经、吃饭、睡觉那都是在禅定,在内修。

    如果能够一直把“心”往“虚”上修,就能到达一天十二个时辰始终“虚其心”的境界。

    《经》中有一段话:“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不分白天黑夜十二个时辰不停的内观自己的那颗“心”,要让“善法”在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中逐渐增长壮大,不要让哪怕有一点一滴的坏念头混在里面。

    到了那个地步,就可以叫做“致虚极”了。

    “守静笃”,就是讲对心态的把握,首先要静——宁静、安静、清净,就是不起妄念。

    其次要笃——诚信、坦荡、无畏,对所有已经来的不去生出“分别妄见”,对尚未到来的不去期待担心。

    这样,就“万物并作”了,人也可以“观其复”了。万物的这个“作”不是人让它“作”的,而是它本来就“作”的,原来那颗浮躁的“心”让人“观”不到,而现在可以“观”了。

    “观”就是叫人老老实实地当一个“旁观者”,别去想主宰什么、指挥什么,人的任务就是保持住那个“观其复”的状态。

    “观”到了什么呢——“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原来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回到他来的那个地方去的呀。回归到各自的根源就叫做“静”,也可以叫做“复命”,也可以叫做“常”。

    对于回归根源这件事来说,“静”说的是状态,“复命”说的是结果,“常”说的是规则。

    这就是最大的真相,这就是“常”,“常”就是“道”。

    知道这



第三百九十二回 囚笼
    “想不到一名女子就让我们久攻不下,我倒要试试她能猖狂几时!”

    东皇冕把佩剑一拔,一道寒光射出,宛如电闪雷鸣,动静极大。

    声势浩大的东皇冕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他一出手,万千道剑斩皆出,连洞壁上都留下了纵横交错的剑痕。

    斩痕虽深浅不一,但密麻的划痕揭示了他剑道的与众不同。

    不错,单纯的剑气能笼罩整间溶洞,就连岳垚都被吸引了。

    “好快的纵容剑,一出手就雷霆万钧,你是想趁机毁了九重天吧”

    彼岸花对东皇冕的出手还是很忌惮的,如果没有阴谋的支持,她肯定会选择逃路。

    “蛇洞鼠穴,毁了又如何,难道它的存在对世间有值得纪念的意义”

    东皇冕长剑一挥,上百道足以劈山断水的玄剑气重叠在一起,带着一斩两断的利芒和绝不容情的意志,狠狠地扫向了彼岸花。
1...131132133134135...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