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中二萌01
五日之后,卢不叙终于率领将士和起义军交上了手,直到现在他才发现,根本不是之前猜测的局面,这一战打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以卢不叙的战败而告终,顺便由丢失了几座城池。
现在的卢不叙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原因,他的想法是尽快上报请求增派援军前来,他不是自大之人,也不是喜爱功劳的将领,只要有一丝不好的苗头,都要及时的扼杀在摇篮之中。
当吕恒得到消息的时候,是不敢相信的,包括其他的大臣也不敢相信,前去增援的卢不叙将军居然会战败,并且起义军已经夺回了快十座
第三百三十六章 彻底结束
永州的营地,有五万将士在这里驻扎,坐镇的将领正是元于和梁奕,他们在这里是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消息,在事情没有彻底结束之前两人暂时不会离开。
“梁奕,看来这吕恒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前些日子有传言西凉朝要集结军队联合北魏朝进攻东汉朝,本以为是说说而已,不过从最新的情报来看,韩冲和周钊真的各自集结了十万大军,一共二十万的大军据说很快就要出发,到时候对于东汉朝来说就是雪上加霜的,你说这东汉朝会不会来求援。”
“哈哈,元于将军,想必你应该知道,就算吕恒不求援,皇上也不会让韩冲和周钊得逞的,当然吕恒如果求援的话,我们又可能从中得到一些好处,我认为他是会求援的。”
“哦原因为何”元于再次询问道。
梁奕喝了一口热茶,笑道:“吕恒这人看似很喜怒无常,实际上此人是明事理的,他知道如果不寻求我国的帮助,一旦这两国真的出兵,他是无论如何都当不住的,到时候可就是前有东吴国,后有西凉,北魏联军,哪怕是鼎盛时期的东汉朝都不一定招架的住,何况现在,但是寻求我国的帮助不同,至少可以震慑西凉以及北魏两国,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腾出手来对付东吴国。”
“梁奕,听你的意思,吕恒迟早会找到我们”
“这是自然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但是这一次不能再像上次一样狮子大开口,想要再从东汉朝那里得到城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退而求次选择其他的东西,现在看来除了银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元于对这话是比较认同的,否则也不会一直待在这里,目的就是等待吕恒找来。
后面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吕恒最终还是没有顶住压力,派大臣暗中去了南齐朝,在和董高逸短暂的接触之后,达成了初步的结果,在梁奕这边收到消息之后就开始为东汉朝造势。
至于东汉朝需要付出的东西和梁奕猜测的一样,南齐援军所花费的银两全部由东汉的户部承担,同时结果之后还需要拿出五十万两银子作为报酬。
然而吕恒一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起义军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进行反击,并且攻占了城池,这一切都离不开南齐朝的支出,若是被他知道估计会被气的吐血。
当然,是不担心会被东汉发现的,和何东义全程接触的都是殷贯,就算他知道是南疆国的太子也没有理由怀疑到南齐朝的头上来,大不了日后找个合适的借口就行,还不相信吕恒敢追着不放,这也是南齐有所依仗的原因之一。
一月,南齐大军再次驻扎在东汉朝边境的时候,一些关注此事的人就明白,两国之前估计又达成了某些协议,不用想最后吃亏的肯定是吕恒,不过这样一来,西凉和北魏又得打消出兵的想法,吕恒也才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起义军上。
随后的日子里,吕恒只觉得花费的五十万两银子很值,整个东汉目前能够调遣的将士人数在四十万左右,无论起义军怎么做,这之前的差距是极其明显的。
起义军在援军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之前占领的八座城池,还有治下的城池,到了这个地步起义军逐渐将攻势转化为守势,等待着东汉大军的反击。
按照何东义原先的计划,除了夺回之前的八城之外,还要将盘州以北的沐州,以及全州以北的江州全境占领,不过在收到这个命令之后放弃了原先的计划,转为防守。
这一切当然是梁奕通知的,自从和东汉再次合作之后,这方面的情报很容易就可以拿到,梁奕明白仅靠现在的十多万大军,是很难抵抗东汉四十万大军的,再继续扩张下去反而会有极其恶劣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守好现在已经占领的城池,只要能够守住半年的时间,吕恒就会自动放弃的。
毕竟出兵一事所花费的银两,粮草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总不可能为了区区一个东吴国从而影响整个局面。
按照和南齐朝的协议,这一次的出兵时间在半年,意味着半年之后无论东汉朝是何种情况都会选择撤兵,除非吕恒和上次一样选择让其提前离开。
当月,南齐朝再次暗中出兵五万,和上次一样从南疆国绕行而去,这一次的情况比上次稍微好一些,至少不能再这么麻烦。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起义军在南齐和南疆的共同帮助下,和东汉朝打了几场硬仗,最后的结果是谁都奈何不了谁,卢不叙都只能够选择先撤退。
现在的东吴国已经停止了扩张,国内的资源已经足够整个国家的支撑,因为不需要再继续朝外扩张,压力自然少了许多,这一点卢
第三百三十七章 朝廷的变化
梁奕回来的第三日,一道圣旨过后,他便不再是挂兵部侍郎衔,而是被任命为正三品的兵部侍郎,同时不再管理交易区的事情。
这段时间董高逸知道他很幸苦,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城池同样脱不了干系,原本想的是让他升任从二品的,只不过仔细的想了想之后否定了这个想法,现在的梁奕仅仅才二十四岁而已,就突然从从三品的将领变成了从二品的大臣,这会让其他大臣有所不满,为了不引起麻烦,干脆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过渡。
随后的时间内,梁奕被允许在家休息一个月的时间,他没有推辞,在东汉朝的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每天都是紧绷着神经,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毕竟是在东汉朝的地盘上,任何意外都是可能会发生的。
和丰七年八月,大皇子被册封前的一个月,朝廷的官员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为董辛册封提前做了准备,这算是对大皇子的一个小小的照顾,毕竟他待在宫中的这些年,在学习上面特别的认真,很受董高逸的喜爱,否则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动。
同时不仅仅是为了他做准备,二皇子今年也已经满十五岁,明年的二月份同样是满十六岁的时候,只要剩下的这几个月不犯错误,被册封为王爷是板上钉的事情,至少南齐朝还姓董,就算有大臣不满也只能憋着。
按照南齐朝的规定,皇子册封为王一般是在生日的当天,这时候会在皇宫内宴请大臣们,以庆祝这件事情。
还有种就是集中册封,这种只发生在一年有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皇子满十六岁,为了方便大臣们才不会连续进行两次。
紧接着兵部尚书在任上不思进取,加上有以权谋私的迹象被查出来,最后念起为南齐朝付出的份上,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直接让其回家养老去了,至于以前得到的府邸没有收回,全是不错的结局。
同样回家养老的六部尚书中,还有工部尚书魏炳松,此人考中进士过后一直在朝廷为官,几乎没有离开过,而且在朝廷上也是保持着中立的态度,既没有和刘长生接触,同样没有和朱辰接着,在董高逸眼里也还算是个不错的官员,谁料到此人居然为官的这些年中贪墨了差不多十五万两银子,如果不是监察院偶尔的调查,恐怕一直都不会发现。
按照南齐朝的律法,像是贪墨的官员一律会被重处,最后也是董高逸念在情分上,以及他将贪墨的十五万两银子全部交了出来,算是戴罪立功,当然想要继续留在宫中是不可能的事情。
表面上,这是监察院偶尔查出来的,实际上没有董高逸的允许,就算是监察院也不得随意调查一品大臣,这也是为了几位皇子提前做的准备。
这些皇子们虽然在宫中每日都在学习,但是真正在官场上的接触极少,要是遇到朱辰这样的官员别说展示自己,能够保全自己已经是不容易的,所以董高逸在这之前必须要将这些人清理一部分,当然也不是全部的调查出来,是杀鸡儆猴让其他人注意着。
既然是杀鸡儆猴,查处的官员太小的话作用不大,查处的太大又容易引起恐慌,最好的办法就是这样、
在这一场的监察院查案中,其他的官员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两名户部侍郎,吏部,工部,刑部各一名侍郎,大理寺少卿等人因为贪墨银两的数量巨大被直接搁置查办,而董高逸的意思就是重处,要让其他的官员们明白,这南齐朝还是董家天下,不要想着不会被发现,其他没有被查到的官员不要侥幸,这并不是代表你没有事,只是代表你还有改正的机会,还有回头是岸的可能,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局面。
还有一部分官员被追究以权谋私,当然这个罪名的处罚就要轻很多,重一点的也就是回家养老,轻一点的就是调任,贬去偏远地方,运气好一点的就是被警告了一些而已,但他们明白再有这样的机会绝对不会被轻饶。
一系列的查处之后,自然就有很多的官职空出来,这一点董高逸早就有了想法,很快空缺出来的位置都被填上了。
其中礼部尚书吕新则在任上,很好的处理了份内的职责,加上董高逸的认可,调任户部尚书一职,原来的户部尚书刘长生,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再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只能去清闲一些的部门,最后去了吕新则原来的位置,任礼部尚书一职。
原来的吏部左侍郎甘荣淳在一次突然得到了董高逸的看重,接替了朱辰的位置,任兵部尚书,至于他原来左侍郎的位置则由右侍郎前去补充,而空出来的右侍郎位置则由兵部的右侍郎前往接任。
其余的位置进行调整都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唯独两个人的调整引起了官员们的惊呼,认为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nbs
第三百三十八章 永王的招揽
十一月,大皇子董辛被册封为永王,暂时负责工部的事情,算是一个初步的接触,想要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就算董高逸都觉得不可能,随着慢慢的学习成长再接触其他的事情也不是不行。
宴会过后的第三日,梁奕被召去了永王的府邸。
按理说这是不符合规矩的,梁奕现在是兵部的官员,而董辛主要是接触工部的事情,这会让人觉得他有越位的嫌疑,虽然大臣们不会有意见,但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肯定有不好的影响。
董辛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清楚的,这些年虽然一直待在宫中,但是对朝廷的事情还是比较了解的,而且这是他不得已之后做出的决定。
现在的他看似很风光,整个南齐朝只有他这个王爷才是有一定权力的,实际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再过三个月二皇子董焱同样会被册封为王,意味着这是他的第一个竞争者。
如果是其他的皇子他倒是不会太在意,唯独这个二皇子让他很是担心,无论什么时候两人都是存在攀比的时候,在攀比和较量的时候两人各有各的长处,同样的也有各自的短处,这样的话两个人的实力是相当的,能够做出改变的就要看被册封为王之后是否可以得到父皇的认可,否则一切的较量都是白费的。
但是现在他董辛比董焱有一个好处,可以说是作为皇子唯一的好处。
就是现在的大臣都还没有被拉拢,意味着每一个大臣都有可能成为一大助力,而他董辛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二弟被册封之前,将朝廷一些现在最炙手可得的大臣进行招揽,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先进行一个接触,这样的话就占据了先天的优势,所以他现在必须要好好的利用。
根据之前的了解,他心中已经有了要拉拢的一些官员,其中梁奕就是他势在必得的一位,纵观梁奕的发家史,每一件都是招揽的理由,而他又占着独天得厚的优势,不过同样也明白,要招揽这样的人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不试试又怎么知道,所以他才会选择在今日邀请梁奕来府邸一叙。
实际上,在梁奕收到邀请之后,同样考虑着是否要前往府邸一趟,毕竟现在的身份是兵部右侍郎,突然前往永王的府邸,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不合适的,当然直接拒绝同样是不合适的,思来想去,加上从董高逸哪里敲击的态度,最终决定还是见上一面。
但是梁奕心中明白,只要自己一天待在兵部,他就没有答应的理由和可能性,除非董辛得到允许,又或者是他前往工部任职,不过现在看起来应该不会。
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刚刚升官,而是二皇子再有三月同样就到了封王的年龄,现在大皇子占据的优势谁都明白,董高逸同样是清楚的,如果更喜爱大皇子一些,是完全可以让其接触兵部的,这样一来招揽梁奕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做到一视同仁,所以梁奕猜测,二皇子封王的时候同样不会接触兵部,最大的可能就是礼部,这一点倒是和董辛有相同之处。
首先户部掌管着南齐朝的国库,以及朝廷部门和地方官府的总体开支情况,每年还需要拨付银两交给这些部门,相当于是南齐朝的命脉之一,加上现任的工部尚书汪同和吕新则的关系极好,这不是什么秘密,总不可能让两位王爷接触的大臣都熟悉,这样的话产生的麻烦会更多,综合这两个原因,到户部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二个就是吏部,南齐朝大部分官员的命运都在这里掌握着,两位皇子之前虽然对朝廷的事情和大臣们有所了解,但是真正的接触却是少之又少,让两位刚被册封的王爷接触吏部很明显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去了的话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南齐的官员,所以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还有就是刑部,这个部门看起来比另外两部要轻松一些,实际上刑部才是最麻烦,最不好待下去的地方,遇到官员被检举,查处的话没有皇上的允许哪怕证据确凿都不能动手,有的官员犯错被皇上知道,而刑部还不知道的,问起来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会让官员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急速下降,还有就是有的官员明知道其贪墨,却久久找不到任何的证据,久而久之同样会有一些看法,像两位皇子又怎么可能接触这样的。
这三部,两位王爷都没有能力,或者是暂时没有办法前去,而兵部有梁奕在,又要和军队多少有些接触,自然是不可能的,剩下的就只有工部和礼部,现在的工部已经有董辛的存在,总不能让两位王爷在一起,剩下的那么就只有礼部,二皇子前去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永王府,三个月前刚刚建成,这里距离皇宫还算近,毕竟要和工部接触,离的太远的话肯定比较麻烦,还有就是这里早就预留了王爷府邸的位置,只不过还在修建的二皇子要入住的府邸离这里不是太近,两位王爷府之间的距离也还是比较远,至于为何要这样做就是董高逸考虑的结果。
第三百三十九章 拒绝其招揽
“梁大人近来可好”
“托王爷的福,微臣近来还算不错,皇上对微臣也很器重,在生活这方面是没有大问题的。”
“如此甚好,上次和大人一别说起来已经有几年时间,而如今本王也有了自己的府邸,今日叫大人来也没有别的事情,就是叙叙旧,或者是大人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在本王能力范围之内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句话让梁奕很是惊讶,刚才这段话里面的意思很明显,只要你梁奕答应本王的招揽,那么日后遇到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都可以出手帮助解决,按照对董辛的了解应该不会这么直白,唯有的可能就是背后有人在出谋划策。
想来想去就只有他的老师,每位皇子在宫中的老师都是不相同的,而每一位老师不出意外的话终生就这么一位学生,因为在皇子被册封为王爷之后,原来的老师同样会被调去王府,而董辛刚出宫不久,认识的官员和大臣并不多,唯一会给他这样出谋划策的那么只有老师。
但是梁奕明白,哪怕现在许下再多的好处也是不能答应的。
“王爷折煞微臣了,有事情怎么能够劳烦王爷大驾,平日里都待在兵部内,也没有什么大事情发生,而且应该是微臣协助王爷才是,还望王爷不要再开微臣的玩笑,若是不小心传了出去还以为微臣不懂礼数,传到皇上哪里恐怕难以解释清楚。”
“梁大人,话虽如此但也不是绝对的。”
见他依旧不死心,梁奕只能再次委婉的拒绝掉,随后董辛貌似接受了他的拒绝,没有再继续纠缠下去,转而聊起了其他的话题,但是梁奕还是能够从他话里面听出来比较遗憾,意味着还有拉拢的可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