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只是这种想法太过简单和天真了。
新学的兴趣,他难道就局限于新学学校?
它所代表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是新的力量。
尽管没有新学的学生在朝廷之上为官,可是在这朝廷之上却有资本家,最高位的弘治皇帝、下面的武将勋贵,还有那些兴办工厂的官员,这些可都是资本家。
这也是刘晋一直以来都在布局的结果,新旧之间的对碰是难免的,但关键还是要将更多的人绑在自己的利益船上面。
“陛下,臣以为许祭酒所言甚是。”
“新学所学皆是奇巧yin技,并非正道,都是教人投机取巧的办法,所研究出来的机器等等也都如此。”
“我大明百姓,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读传家,可是随着新学的兴起,人们争相转眼取巧之道,不思勤奋劳作,致使大量良田荒芜,无人耕种,各地都有大量的士绅、书香之家因为良田无人耕种,以至于生活穷苦,无法专心研读孔孟之道。”
“长此以往,则正道凋零,歪门邪道兴起,国将不国,社稷动荡啊!”
许恒的话刚刚落下,很快又有官员站立出来表示了支持。
这人叫李仁杰,也翰林院的一个老翰林,已是古稀之年,头发胡子斑白,说法的时候却是字正腔圆。
话中也是透露出了一个现在大明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随着工厂越来越多,大量的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之中,从农民变成了工厂,再加上海外移民轰轰烈烈,以至于在大明传统的两京十三省,很多地方都跟北直隶这边一般,没有人再去给那些地主、士绅种地了,良田荒芜下去。
这对于那些传统的地主、士绅来说,这无意义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以往他们依靠掌握的土地,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依靠收佃租都可以过上耕读传家的好日子。
可是现在,当无人给他们种田,良田荒芜,收不到佃租,同时海外土地的大量开垦、种植,导致粮食价格不断的下降。
对这些传统的地主、士绅的打击无疑是最大的,收不到佃租,土地又不值钱,粮食也不值钱,赖以为生的根基被破坏,生活一下子就变的穷困潦倒起来。
自然而然的,这些地主、士绅其实是最反对资本主义的人。





大明镇海王 第1388章,就该让你们尝一尝老百姓的苦
“陛下,许公、李公所言甚是~”
“新学乃是歪门邪道,不足为道,只有我儒家才是正道,是安邦治国之道。”
“新学兴起,我儒家式微,长此以往,则正道崩塌,国家动荡,人伦道德尽皆沦丧,我大明危矣!”
“是啊,陛下,必须严厉禁止新学,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儒家正道,正本清源,复我大明之朗朗乾坤。”
“陛下,新学之徒,上不学效忠帝王,下不知礼义廉耻,所授之学,全是奇巧yin技,叫人偷懒耍滑,理应严厉禁止。”
“……”
一个接一个大臣不断的站立出来,一个个都将新学视为洪荒猛兽,似乎正在不断的毁掉大明一般。
恨不得现在就将新学给彻底的打倒,这样一来,他们才可以保住他们儒家,正本清源,大明才可以得意继续繁荣强盛下去。
刘晋仔细的看着一个个站出来的大臣,这些大臣级别都不高,也就是四品、五品的官员,同时也有一个特点,都是年纪比较大。
除此之外这些官员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属于传统的士绅,家里面有很多的田地,以前是靠着收佃租过了一辈子的好日子。
可是随着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迅猛发展,他们都没有来得及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没有去兴办工厂,也没有去海外积极兴办种植园之类的。
简单来说那就是新的时代红利,他们是一口都没有尝到,但自身原有的基础却是在新时代之下被冲击的体无完肤。
拥有大量的土地,可是却找不到人来给自己耕种,家里面收不到多少佃租,想要再和以前一样,靠着佃租来维持住体面的生活,已经不可能了。
故而也是一直以来对反对新学,最反对资本主义和海外殖民的人。
在他们看来,大明就该回到以前的样子,沉浸于大明王朝的美好之中,农民就应该死死的束缚在土地之上,世代为他们耕种土地,给他们当牛做马。
他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读书,考功名,同时有钱了不断的兼并土地,拥有过更多的土地,收更多的佃租。
这才是他们希望和熟悉的生活,而不是去开什么工厂,去海外弄什么殖民地之类的,这些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也不熟悉,害怕、反对、不愿意接受,甚至于要将它掐灭掉。
说是反对新学,但随着站出来的大臣越来越多,隐隐之间已经向着反对办工厂、办作坊、反对移民和殖民海外的趋势。
“……陛下,臣以为理应限制工厂的规模和数量,工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的农人离开土地进去工厂之中务工,致使江南有大量的良田荒芜,原本江南乃是鱼米之乡,可是今年,江南地区的粮食产粮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良田荒芜无人耕种,又有大量的逐利之人,将大量的良田用来种植桑叶以养蚕牟取暴利,亦有商人将良田该种茶叶、棉花、桑麻等等。”
“长此以往,原是鱼米之乡的江南都将不再产出一粒粮食,更何况其它之地,据时我大明将要面临前所未有之饥荒,国本动摇,社稷动荡。”
有来自江南的官员,痛心疾首的向弘治皇帝提起江南这边的情况,土地无人耕种,不是荒芜就是用来种一些七七八八的东西,反正在他们看来,种粮食才是根本,至于种其它的东西,那都是浪费土地。
听到这个官员说要限制工厂的数量和规模,朝中的一些大佬终于坐不住了,特别是那些最近这几年才开始投资工厂和作坊的官员。
“陛下,臣以为此言差矣~”
户部尚书佀钟站立出来,他一开始也是属于传统的官员,不过这两年,他的几个儿子也投资了几个工厂,生意都很不错,赚到的银子比以往靠佃租收到的多很多、很多。
听到有人说要限制工厂的数量和规模,他立即就着急了,你反对新学就反对新学吧,好好的扯到工厂上面,还要限制数量和规模。
这不是要自己的老命嘛。
好不容搞起几个纺织厂和水泥厂来,生意做的火热,银子数的开心着,这要是自己的工厂找不到工人或者关闭掉的话,自己喝西北风去啊?
“这些年来,我大明坚持对外开疆拓土,同时也是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新得到的疆土之上,这本身就会导致我大明原本两京十三省人口的流逝,自然而然会有一些土地无人耕种,但大多数也都是一些干旱的下田,上田肯定是有人耕种的。”
“其次,农人在田地之中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得都还不够一家人吃饱饭,可是在工厂之中,一个月至少也是能够拿到四两银子,足以养活全家还有结余,两夫妻一起在工厂做工的话,一年下来,还能够存下几十两银子。”
“老百姓不仅仅能吃得饱,而且还可以吃上肉,这难道比起以前了辛辛苦苦种地还吃不饱饭来,老百姓自然懂的如何去选择,种地的人变少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说江南会出现饥荒,这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江南总的粮食产量是少了,可是人口也变少了,大量的人口流逝,所需要的粮食也会减少,虽然土地荒芜了一些,但也不至于出现饥荒,更何况有番薯、玉米等作为补充,又有南洋大米,根本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
“江南地区的粮食价格已经连续八年下跌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如果真的缺粮的话,粮食价格就不会下跌了。”
“臣以为,应该大力鼓励工厂和作坊的兴办,因为一个工厂能轻易的养活成千上万的人,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布匹、水泥等等,极大的丰富了我大明的商品,丰富百姓的生活。”
“对于闲置田地的问题,更多的应收是学习辽东、河中、黄金洲等地,采用机械化耕种,提高效率,以更少的人力来耕种更多的土地才是正道。”
“而不是所谓的关闭工厂,将人给赶回农村去种地,种地如果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话,老百姓自然会去种地,在工厂当工人如果做不下去的话,工人自然会离开。”
佀钟声音洪亮,每一个字都清晰的传递到金銮殿的每一个角落。
“佀公所言有理~”
“我大明关内的大量人口迁移到海外和关外,总不能说将这些人又迁移回来吧,将得到的上好土地又让给那些蛮夷吧?”
“有些人啊,不思进取,又不知农人的辛苦,就该让他们去好好体验下农人的艰辛,他们就知道为什么没人种地了。”
“是啊,是啊,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只想着自己的田地无人耕种了,没有佃租收了,就觉得要关闭工厂,让人回去给他们种地,这可能吗?”
“种地连饭都吃不饱,谁会去种地?”
很快,支持佀钟的人也是纷纷站出来,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人,几乎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工厂、作坊、商行、海外种植园等等之类的。
对于他们来说,以前收佃租的那点粮食换成的银子,和他们靠工厂、作坊、商行等等做赚钱的银子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
让他们再和以前一样去收佃租,收那点粮食?看都看不上了。
听到这些大臣的话,刘晋嘴角也是露出了笑容,这些年来,自己拉着很多人一起办工厂的作用体现出来了。
自己不急,有人就先急了。
想要限制工厂的数量和规模,这无疑义是和朝中这些大资本家们作对了,自然而然就有人站出来反对的。
再看看龙椅上面的弘治皇帝,他面无表情,不用想也都知道,此时此刻弘治皇帝内心之中的想法了。
弘治皇帝和太子可是大明最大的资本家了,有着极其庞大的产业,麾下的工厂、商行、海外的殖民地、种植园等等不知道有多少。
现在要限制工厂的数量和规模,这岂不是在挖弘治皇帝的钱袋子?
更何况,这些人还想着将人弄回到农村去种地,再重复以往千年岁月重复的一切?
这是弘治皇帝绝对不能接受的,他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陛下,臣以为张公所言甚是~”
“有些人虽然位居庙堂之高,却是不知百姓疾苦,竟然扬言要将人重新赶回到土地上去给他们种地,让他们收佃租。”
“然后这些农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
“他们反对新学,觉得新学所传授的东西都是奇巧yin技,是下三滥的东西,会让老百姓好懒恶劳,那么臣以为就应该让他们去尝一尝劳作的辛苦,去体验下耕种的艰辛,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端起碗吃饭又放下碗来骂娘。”
刘晋站立出来,铿锵有力的表面自己的态度,你不是觉得新学教的东西没用吗?
你们不是说要将人弄回到土地上去耕种吗?
那好啊,你们先去尝一尝种地的滋味再说。
“嗯,爱卿所言有理~”
“这样吧,反正现在也是海清河宴,朝中所有五品以上的大臣,也算朕在内吧,每个人都去收割十亩麦子然后再研磨成面粉,体验下耕种的辛苦。”
“不过刚刚说新学所授、所转眼出来的东西都是奇巧yin技,是下三滥的大臣们,必须用最传统的办法去收割麦子,去研磨面粉,毕竟不能偷懒耍滑,人要勤奋才行啊,使用机械会让人懒惰的。”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笑了起来,立即就下旨了。




大明镇海王 第1389章,群臣收麦子
京城西郊大明农业商业在这里非常难得的保留了一大片麦田,这片麦田是专门用来研究新的种植技术的,不然现在想要在京城周围一带找到一片麦田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伴随着朝阳的升起,秋冬时节,地上都打满了霜,一阵秋风吹来,冷的让人直打哆嗦,金黄色的麦子上面因为有着一些露水,以至于弯的更沉,沉甸甸的。
刘晋和一众大臣很早都没有起的像今天这样早了。
自从实行新的休沐法典之后,大家告别了半夜三更起床干早朝的生活,每天都可以在家里多睡一两个时辰。
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因为今天是弘治皇帝带领群臣体验秋收的日子,故而在早上五点钟的时候,群臣们就早早的起来,先是到皇宫这边,等弘治皇帝准备好之后,再一同乘车来到了这里。
一辆辆四轮马车上面坐满了当朝的文武大臣,刘晋和张懋坐在一起,一边看着外面的景色,也是一边满脸笑容的聊着天。
“臭小子,你出的什么馊主意啊。”
“我这一把年纪的了,竟然还要来下地收麦子,一收还十亩地,这不是要了我的老命嘛。”
张懋今天没有穿朝服,而是穿着简单的农人衣裳,显然是准备下地好好的干活了。
十亩麦子啊,老张可是很清楚,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即便是常年劳作的农人,想要收完十亩麦子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少说也要几天的时间。
“张公,你就放心吧,我怎么可能让我们自己人劳累呢。”
“到时候你就开开新研究出来的蒸汽收割机在麦田里面来回的走一遍,麦子就收完了,然后再将麦子拿去晒一下,到时候再用蒸汽脱壳机,面粉机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完成陛下交代的事情了。”
刘晋拍着胸脯自信的说道。
“那就行,那就行~”
“哼哼,早就看那些人不爽了。”
“一天天的什么事情都不做,就知道瞎捣乱。”
“什么奇巧yin技,没有那些机器,我们大明能够年年大丰收?”
“还什么好懒恶劳,我倒是想要看看那些人有多勤快。”
张懋一听,顿时就高兴的笑了起来,接着摸了摸自己发白的胡子,笑着说道。
“有些人是要好好的体验下老百姓的艰辛了。”
“不然,他们还会以为这个米饭是从碗里面长出来的。”
刘晋笑了笑深表赞同。
这并不是刘晋胡说,而是在朝廷之上,确实是有些大臣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可是偏偏又觉得自己读书人才是高高在上的,而老百姓就该劳累命。
自诩清高,却是什么都不会,又什么都不懂,以为会写几篇锦绣文章就真的能够治国安邦一般,没有得到重用就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对着真正干实事的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这种人才是最让人讨厌的。
“哈哈,想必他们很快就会有新的认识了。”
想到即将上演的画面,张懋都高兴的笑了起来。
群臣乘坐的马车在水泥马路上面一字停下,最前面的龙辇上面,一身便服的弘治皇帝下了车,看了看眼前的农田。
眼前的农田一望无际,一块块农田规划的整整齐齐,星罗棋布,方方正正,每一块农田都是一亩地,非常的标准。
放眼望去,这大片的农田,有的种了小麦,有的种了玉米、番薯、土豆等等,还能够看到一片片蔬菜大棚,准备着在冬天种植蔬菜。
此时,大部分的农作物都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麦田这里,一片金黄,一阵秋风吹来,阵阵波浪,宛如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好啊~”
弘治皇帝高兴的连连点头,再看看身后,群臣此时此刻都已经下了车,有负责此事的官员正在向群臣分配各自需要收割的十亩麦田。
很多大臣都和弘治皇帝一样,穿着便服,又将长发竖起,袖口捆扎起来,嫣然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样子。
当然也有一些大臣,依然穿着长衫、长袖,同时对于眼前的这片麦田似乎很是不削,似乎好像不太愿意接受劳动的意思。
这其中,国子监祭酒许恒就是如此,他已经一把年纪了,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这些粗活,现在让他来收割麦子,他是极其的不情愿。
“各位大人,陛下有旨,所有人都必须完成十亩麦子的收割、晾晒以及脱壳、研磨成粉才算是完成了任务,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插手,违令者革去功名,贬为庶民。”
有小黄门拿着小铁皮喇叭一边走也是一边喊了起来,这让很多带了下人、仆人的大臣顿时就一下子哭丧着脸。
原本以为仅仅只是出来象征性的收割几下麦子,然后就可以打道回府的,谁知道弘治皇帝这一次竟然是来玩真的了。
“各位大人,必须完成所有任何才可回去,大家的饭食、住宿皆已安排妥当,请诸位大人加紧时间。”
小黄门一边喊话,在后面也有小黄门开始发放收割用的镰刀,示意大家可以开始收麦子了。
这边弘治皇帝拿着收麦子的镰刀,撸起袖子,第一个走下麦田,也不说什么废话,认认真真的就开始真的收割起麦子了。
起初的时候弘治皇帝还有些生疏,好在旁边有农人专门去教,很快,弘治皇帝就上手了,收割的有模有样,一会儿功夫,麦田的一角就已经让弘治皇帝给收割出来,一捆捆麦子堆放在田地里面。
看到弘治皇帝都下田开始忙碌了,刘健、李东阳、谢迁、张懋等重臣也是纷纷下地,开始收割起麦子来。
群臣一看,真不是开玩笑,顿时一个个哭丧着脸,纷纷下田。
此时还是早上,麦子上面还有露水,人一弯腰,露水就落到了头上、脸上,身上,让很多大臣都忍不住左拍右拍,同时收割麦子的时候,因为不会,又各出洋相,有的被麦子给划到手,又痒又痛,有的不会用镰刀,被镰刀划伤,痛的直哭,还有的弯几下腰就累的不行,直呼苦矣。
刘晋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顿时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接着刘晋早就安排好的农业商行的工作人员也是将一辆最新款的蒸汽收割机开了过来,刘晋在农机人员的教授下,很快就掌握了蒸汽收割机的操作。
“呜呜~”
伴随着一声声汽笛声,刘晋驾驶着蒸汽收割机走下麦田,不断的在麦田之中来回走动,一边收割麦子,也是一边还有心情欣赏下许恒、李仁杰这些酸臭腐儒们的丑态。
十亩麦子,收割起来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过对于拥有收割机的刘晋来说,无非就是在麦田之中来回的走动。
仅仅三十多分钟,刘晋就已经收割完一亩地了,同时收割完的麦子已经全部脱粒撞在一个个麻袋里面,简单、轻松,算下来这十亩地一上午的时间也就差不多可以收完了。
收割完一亩地之后,刘晋还不忘停下来休息、休息,看看其他人的劳动情况。
弘治皇帝做的最认真,三十多分钟都还没有休息一下,依然在默默的收割着麦子,已经收割了一大片,在他的旁边,萧敬也是紧紧的跟着,很想上前帮忙,却是被弘治皇帝呵斥。
一把年纪的刘健、谢迁、张懋,则是割上几茬就累的不行,不得不休息一下,三十分钟也不过才刚刚打开了一个小角。
张懋看到刘晋走过来凑热闹顿时就忍不住说道:“臭小子,还不安排收割机过来,想累死我吗?”
“哈哈,张公,你放心,我都已经给你安排好了。”
“这不是为了让你体验下农人的艰辛嘛。”
刘晋顿时就笑了,看看张懋,他收割的最少了,三十分钟,收割的麦子只有不到三捆,这水放的,估计着就是在等刘晋这边安排的收割机。
很快,刘晋这边就让人安排收割机过来,有人专门教张懋如何操控收割机,他很快就高兴的坐上了收割机,很是兴奋的开始操作收割机收割麦子来。
当然,不单单是张懋,刘健、李东阳、谢迁、佀钟等人这边,刘晋也是很快就安排上了,有了蒸汽收割机,坐在机器上面收麦子,这些年纪大了的老臣顿时就松口气了,同时也和张懋差不多,觉得很新鲜,开始驾驶机器收割起麦子来。
“陛下,我已经安排好蒸汽收割机了。”
来到弘治皇帝的身边,看着一头汗水的弘治皇帝,刘晋也是赶紧说道。
“先不急吧,朕也是难得下一次田,还是好好的感受下耕种的辛苦,你先其他人安排好收割机来,朕再继续收割下。”
弘治皇帝看了看周围,笑了笑摇摇头。
依然坚持要用传统的方法来收割麦子,体验下农人的艰苦。
这让刘晋也是大感意外,不由得对弘治皇帝再次表示了钦佩。
弘治皇帝是一个好皇帝,爱民如子的好皇帝,这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从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得出来的。
身为皇帝,他都能够亲自下田劳作,感受农人的辛苦,这是非常难得的。




大明镇海王 第1390章,可不要好懒恶劳啊
“呜呜~”
麦田上面,伴随着阵阵的汽笛声,一辆辆蒸汽收割机在麦田上面不断的来回走动,收割机上面,一位位当朝的重臣正兴奋地控制蒸汽收割机,觉得很是新鲜。
随着时间的退役,太阳开始变的火辣起来。
众多在收割麦子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唉声叹气,不停的抱怨着,同时时不时也是要站起身来看看那些操控蒸汽收割机的情况。
准备着等他们收割完毕之后,再轮到自己来收割麦子。
至于说用手中的镰刀来收割麦子,还不知道要收到猴年马月才可以收完呢,看看自己的麦田,一望无际,忙碌了两三个小时了,依然仅仅只是收割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1...618619620621622...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