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听到朱厚照的话,众人再次微微吃惊了。
日行千里,这是最上等的宝马才能够做到的,但一匹马才能够乘坐一个人,能够携带的东西也就是百斤左右。
可是眼前这个火车呢,它如果能够日行千里,还一次性能够运载两千人或者是二十万斤货物,这就不得了了。
“走上千里是很轻松的事情,一天十二个时辰,走六个时辰就有上千里了,如果走满十二个时辰的话,日行两千里都没有问题。”
朱厚照很是得意的说道。
“这…一次运载两千人或者是二十万斤货物,日行千里,这简直不敢相信!”
李东阳听完,整个人都忍不住感叹的直摇头,实在是难以相信会有如此强大而便捷的运输工具。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出门可是极其艰辛的事情。
他们都是从书生过来的,古代赶考的时候,路途的艰辛,他们这些书生是最有深有体会的。
绝大多数的书生赶考都是靠两条腿来走路,离的近一点还好,要是离得远,可是要提前几个月就去赶考,腿都要走断,鞋都要戴上很多双才够穿。
现在好了,如果有这个火车的话,以后出门就非常的方便了。
仅仅只是坐在火车上面,喝喝茶、看看书、聊聊天,无聊的时候再欣赏下窗外的景色,一天走上千里路,再远的路途也会变的无比的轻松了。
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大家以前的时候走路走累,顶了天也就是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类的来勉励自己,却是从来都没有想过,出行还能够如此的轻松、便捷、快速。
“是简直不敢想象!”
谢迁也是跟着郑重的点点头,然后用回忆的语气说道:“我依然还记得当年我进京赶考,从浙江走路到京城来足足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抵达京城。”
“当时抵达京城的时候,整个人都累死了,一路上舟车劳顿,实在是苦不堪言啊,要是当时有这样可以日行千里的火车,这一边在火车上看看书,一边看看风景出行的话,想必就不会那么累了。”
“是啊,当年我进京赶考,也是舟车劳顿,非常的累,也就是当时年轻,要是现在叫我走路回河南的话,恐怕要累死在路上了。”
刘健也是跟着感慨万千。
时代真的变了,变的太快了。
他都能够想象到有了这火车以后,大明各个地区之间的往来将会变的更加的便捷、快速,日行千里,又是如此的平稳,舒适,这哪里是出远门啊,这是简直就是享受。
而且各个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也同样将会变的更加的便捷、快速,如此强大的运载能力,只要是火车铁路延伸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比起现在正在大规模兴建的水泥公路来,火车的出现将会真正打破大明地域之间的阻隔,将大明广袤的疆土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利国利民之神器啊!”
张懋也是跟着郑重的点点头,接着双目开始放光了。
铁路如此强大的运载能力,而且还如此的重要,这修铁路的买卖自然是能够做的,自己必须要参与进去。
“以前的时候,总觉得工匠之类的都是奇巧yin技,是微末之道,现在看来,还是我们太过的愚昧而无知了,工匠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此的强大而不可思议!”
李东阳也是跟着感叹道。





大明镇海王 第1188章,铁路的作用
“呜呜~”
“铿擦~铿擦!”
伴随着阵阵的汽笛声,火车行驶在铁轨上,京津地区十月的初寒丝毫不能浇灭火车上乘客们的热烈讨论。
“这坐着火车欣赏我大明的大好河山,真是一种享受啊!”
弘治皇帝看着窗外的景色,此时已经是十月,金秋十月,大地染上一片金黄色,抬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原野,远处金黄色的山峦,还有一处处村落升起的袅袅炊烟,水泥道路上面络绎不绝的马车…….
眼前的这一切都让弘治皇帝看的如痴如醉。
尽管这样的景色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但对于深居皇宫之中的弘治皇帝来说,出来走一趟都是不易的,更何况,又是第一次乘坐火车,这感觉就大不相同了。
“哈哈,陛下,以后我大明东西、南北都全部修通这样的铁路,以后陛下想要去哪里看看都可以变的很方便了,到时候就可以乘坐火车看遍大江南北。”
一旁的张懋也是跟着笑呵呵的说道,拍马屁这件事情上,他一向都不会认第二的。
“火车和铁路的运载能力如此的强大,如果我大明的大江南北、海内外都有大量的铁路联通的话,那我大明的江山将会变的无比牢固。”
“这一条条铁路就仿佛是一条条经脉一样,将我大明广袤的国土牢牢的连接在一起。”
李东阳也是跟着直点头。
没有亲自乘坐一次火车是很难理解火车的强大运载能力。
只有亲自去乘坐一次,感受火车的强大运载能力以及可怕的速度,你就明白它对于一个国家,对于社会、对于经济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出门靠腿,运货靠挑的时代来说,火车的出现绝对是划时代的东西。
“臣也支持我大明大修铁路,以后凡是我大明铁路所到之地,我大明的江山就会变的无比牢固,同时也会变的更加繁荣昌盛。”
刘健也是跟着郑重的点点头。
“铁路自然是要修的,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修建,这是非常关键的。”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沉思一会说道。
接着将目光看向刘晋说道:“刘爱卿,这大明的第一条铁路都是你修的,你最有话语权了,你说说看。”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众人齐刷刷的将目光看向刘晋。
“陛下,诸公~”
“我大明幅员辽阔,先不说黄金洲和澳洲,单单是在亚洲大陆上面,从我大明最东边的辽东到我大明最西边的南云省足足有将近三万里。”
“我大明的南北,从最北面的北极圈一直到象林省、郑和省,也是有两万多里,如此广袤的国土,这绝对是千古以来最大的帝国。”
“如果算上黄金洲和澳洲的话,那就更加的庞大不可思议。”
刘晋拿出了世界地图,指了指地图说道。
众人一边听也是一边微微点头。
“火车具有极其强大的运载能力,无论是用来运人还是运货物都非常的方便、快速。”
“这对于加强我大明对整个庞大国土的掌控是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大明更加的繁荣、昌盛。”
“很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我大明即将进入冬季,寒冬来临,京津地区的蔬菜水果一下子就会销声匿迹。”
“但是在南方的琉球、吕宋等地,他们哪里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即便是冬天都不会太过寒冷,依然可以种植蔬菜、水果。”
“可是因为交通的限制,乘坐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够抵达京津地区,而蔬菜水果又是时令的东西,无法长时间保存。”
“如果我们能够修通贯通南北的铁路,依靠铁路,只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从南方运输大量的蔬菜水果到京津地区。”
刘晋在地图上划出一条线路,基本上是沿着后世的京沪线划的,这是最有价值的一条线路。
“嗯~”
众人听完也是直点头。
身为大明最顶层的他们,当然是很清楚这一点,每年到了冬天的时候,京津地区没有蔬菜瓜果产出的季节,就会有船只从琉球、南洋等地运输大量的蔬菜水果到京津地区来。
价格极其的昂贵不说,关键是都不算新鲜,可即便是如此,在大冬天的时候,蔬菜水果依然是抢手货,根本就不愁卖。
“再比如从最西边的南云省、河中、西域到我们大明的京津地区。”
“这一条线路非常的长,如果是用四轮马车来运输货物的话,足足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抵达京城。”
“而这一带地区,南云和河中地区土地肥沃、粮食的产量非常大,同时又有着极其优良的牧场,每年产出来的牛马羊不知道有多少。”
“西域这边牧场众多,牛羊和马匹的产量非常大,再加上哈萨克汗国每年向我们大明进攻十万匹战马。”
“同时这一带地区又是我大明现在最重要的棉花产地,而且这些地区,汉人少,各个部族众多,我大明的统治并不稳固。”
“因为地域广袤,交通不便,尽管这里有着极其丰富的粮食产出,牛羊和马匹的产出,可是离我们中原太远,交通运输不便。”
“这里的牛羊和马匹根本就没有办法大规模的运到中原地区来,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京津地区以及我们大明的中原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却是非常缺乏牛羊、马匹等优质的肉食、奶源以及畜力。”
“如果我们能够修通这样的一条铁路,利用火车来运输牛羊、马匹和粮食的话,这些地方的粮食、牛羊、马匹、棉花等等都可以大规模的运到中原大地来。”
“不仅仅可以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饮食结构,多吃肉可以强壮我大明人的体魄,大量的使用马匹和牛又可以节省人力,这对于我们大明来说,意义就非常的重大了。”
“而且只要有火车和铁路,以后西域、河中等地或者是边境地区出现动乱之类的,朝廷也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迅速的调兵遣将平定动乱,巩固边境。”
刘晋又在地区上面东西划出了一条线路。
说实话,刘晋最想修建的铁路就是这条了,大明对西域、河中、南云省的统治其实还是比较脆弱的。
因为这些地方的汉人实在是太少了,每个地方现在也仅仅只有百万新迁移过去的汉民,占人口多数的还是当地的部族。
而这些地方又物产丰富,其中最重要的牛羊和马匹的产出,这里的优质牧场实在是太多了。
天山南北、富饶、广袤的河中,南云省就更不用说了,以至于这里产出的牛羊、马匹等等根本就吃不完,有大量的剩余,肉干也是成为这里特有的一种特产。
如果有一条铁路贯通东西,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的牛羊和马匹可以一车、一车的运到中原地区来丰富大明百姓的食谱。
吃是很重要的。
人长的高不高、壮不壮,发育好不好,这跟吃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
后世的欧美人为何普遍人高马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吃的肉多,牛肉、羊肉什么的,随便造,因为他们大部分国家都是地广人稀,有着大量优质的牧场,肉的产量非常高。
相比之下,我们就看起来长的很矮小,平均身高远远低于欧美人,这种情况一直到了21世纪,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肉更多了,新生代孩子的身高才迅速的提高,不说追上欧洲,但也要比以前高很多。
这就足以说明吃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大明人的身体素质,肉食比例就很关键,而西域、河中、南云省、北方草原省等地区的牧场就非常关键和重要了。
“不错~”
众人听完也是跟着直点头,这个道理很简单。
“另外我以前的时候就说过了,我们大明的天气是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故而我大明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出现。”
“南涝北旱或者是南旱北涝,在以前的时候,一旦出现灾荒,必然流民四起,烽火连天,很容易就造成我大明社会的巨大动荡。”
“但是如果每一个省都有火车和铁路的话,我们朝廷就可以从容自若的从周围各个地区调遣粮食、物资和人力去赈灾、救灾。”
“以前运输粮食可能要十天半个月,有了火车和铁路的话,可能只需要两三天就足够了,即便是有再大的灾荒,我大明从此以后也不需要担心什么。”
“因为我大明的产量地非常多,传统的中原地区、江南、辽东、西域、河中,南洋,一个地方出问题,影响都不大,其它地方可以快速的支援粮食过去。”
说完这些,刘晋又继续讲起铁路火车在救灾、赈灾之中的重要作用。
在后世,同样每年都有洪涝灾害,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可是对于大明朝来说,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灾荒都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有了灾荒必然会出现种种乱象,甚至于烽火四起,陈胜吴广不断的涌出来。




大明镇海王 第1189章,统一标准、朝廷运营、公私结合
铁路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这绝对不是胡乱说的。
后世华夏被外敌欺辱的时候,列强热衷于在华夏大地修建铁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帮你搞建设,要给你做贡献,而是为了依托铁路,依靠铁路这个命脉来掠夺华夏的财富和资源。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刘晋所说的这几点,仅仅只是它最基本的几个作用之一,事实上,铁路所能够给一个地区和国家带来的好处实在是数不胜数,可以犹如一条条血管一样,盘活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这就好比是水泥公路差不多,便捷交通,方便了人员和物资的流通。”
谢迁想了想跟着说道。
“是的,但火车的运输能力比公路要强大的多,不过造价同样也是更加的高昂,它需要铺设专门的铁路和轨道。”
“单单是京津铁路都花了上千万两白银,它几乎是用银子给铺出来的。”
刘晋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铁路如此重要,关系着国家命脉。”
“所以在铁路修建和运营方面,朝廷是必须要做到统一标准、朝廷运营、公私结合这三点来。”
接着刘晋也是提出了自己在铁路方面的三个观点。
“统一标准、朝廷运营、公私结合?”
众人一听,顿时就微微思索起来。
“何谓统一标准?”
刘健想了想问道。
“所谓统一标准,那是指,以后我大明所有修建的铁路、建造的火车都必须按照统一的规格和要求来。”
“这火车的轨道有多宽,建造的结构、火车站的结构、火车票是销售、运营管理的系统和标准等等,这些全部到做到统一。”
“这是因为,如果每一条铁路的标准都不一样的话,那么不同的火车就没有办法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也就没有办法做到全国统一调度。”
“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要车同轨、书同文的意思。”
刘晋想了想也是解释道。
“原来如此~”
众人一听解释,顿时就明白了,也是跟着纷纷点头。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地区、商行都胡乱的乱建造的话,那大明的铁路就没有办法做到联运了,这会大大的影响铁路运行。
“朝廷运营又是如何理解?”
李东阳想了想又问道。
“铁路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的命脉。”
“如此重要的东西自然是要掌握在朝廷的手中,由朝廷来负责统筹运营。”
“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这铁路与铁路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比如这京津铁路,它肯定是非常的繁忙,每天发几十车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但是我们大明修建铁路,肯定不能只修建繁华地区的铁路,以后肯定是要修建铁路到偏远地区,偏远地区的铁路造价更高昂,同时人口少,运营的成本更高。”
“这也就是意味着修建到偏远地区的铁路其实是不挣钱的,但朝廷并不能因为不挣钱就不去修建,也不去运营。”
“所以这就需要朝廷来统筹铁路的运营和管理,即便是偏远地区、边境地区,铁路也一样要修,也一样要运营起来。”
“因为这已经不是关系到赚不赚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边境稳定,带动偏远地区发展的事情了。”
“臣建议在工部下面建立一个专门铁道衙门来负责统筹全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之事。”
刘晋再次解释道。
其实这很好理解,后世的高铁都是亏本的,但是国家一直坚持在不断的修建高铁,往贫困地区修,这本身是绝对亏本的事情,但依然要做。
因为高铁的存在可以带动偏远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国家的层面,很多东西是不能用经济去衡量的。
但如果铁路是私营的,商人逐利的情况下,私营的企业是绝对不会做亏本买卖,是绝对不会往没有价值的地区修建铁路的。
这一点上面,电力、邮政、公路等等也都是如此,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和规划,不计较经济上的得失。
“说得好!”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忍不住赞道。
刘晋也是让他再次刮目相看。
刘晋非常有钱,但是一直以来给弘治皇帝的印象,刘晋就不是一个爱钱的人,他的钱都用在了有用的地方上,几乎没有用在自己享受的地方。
办学校、办工厂、办商行、修道路,现在又来修铁路,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事情,特别是办学校上面,刘晋非常的大方,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砸下去,眼睛都不眨一下。
但但是刘晋所创办的学校都已经不知道有多少,这京城南郊这里,属于高级别的院校都有十几个了,纺织学校、机械学校、桥梁建筑学校、医学院、造船学院、音乐学院、美学院、帝国理工、帝国化工等等。
这些新式的高级别院校创办人全部是刘晋,学校的经费也是几乎都是刘晋出的,再加上在大明各地开办的新式学校。
刘晋在这方面是真的非常大方,自己至于,一向都简朴的很。
现在听到刘晋关于铁路的观点,这又让弘治皇帝觉得刘晋是真心不错,深刻的认识到了铁路的重要性,也是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层面,铁路是不能用赚不赚钱来衡量要不要修建的。
“商人逐利,有钱赚的铁路他们自然是会修建的,这没钱赚的铁路肯定就不会修。”
“但是对于国家来说,越是偏远、边境的地区,越需要铁路来巩固国家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带动这些地方的发展。”
李东阳也是跟着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嗯,继续说下去,说说这个公私结合又是怎样公私结合的。”
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更盛。
作为一个传统教育下长大的皇帝,对于新鲜事物,他一方面想要了解,另外一个方面又总的觉得自己不该如何去应对。
以这个铁路来说,弘治皇帝一下子就认识到了铁路的重要性和对整个国家的巨大作用。
可是该如何来管理铁路,又该如何在大明各地修建起庞大的铁路来,这些都让他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要知道在以前的时候,历代君王是比较崇尚无为而治的,说的简单点就是什么都不管,放任国家和百姓犹如杂草一样自己生长。
可是这样的管理国家的方式显然是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了,这个铁路来说,经过刘晋简单的一说,大家立即就意识到。
如果朝廷不参与进去的话,只是让私人来建造铁路、运营铁路的话,那么在有经济价值的地方,铁路可能会建很多条,而偏远的地区和边疆地区,可能就没有人愿意去修建铁路了。
这显然是不行的,铁路如此重要,朝廷还需要依靠铁路来加强对各地的掌控,同时加强各地之间的往来和交流。
而听了刘晋的一番话,弘治皇帝也总算是心中有数了,这铁路以后该如何管理、如何修建、如何运营,心里面都门清了。
“所谓公私结合~”
“是值在铁路的修建上面,朝廷要参与进去,同时也要积极的发挥民间的力量。”
“这主要是因为铁路的修建实在是耗子太大了,京津两地也就是不到两百里,可是就花费了上千万两白银来修建。”
“我们整个大明地域广袤、幅员辽阔,想要修建起覆盖整个大明的铁路网,这需要的银子将会是天文数字。”
“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朝廷的财力来修建的话,朝廷再多的银子也是不够的,一年能够拿出来修建铁路的银子恐怕也只有三四千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一年的银子只够修建千里左右的铁路。”
“如果能够像京津铁路一样,通过在天津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方式,向整个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方式,随随便便,一年募集几亿两银子用来修建铁路都是没有问题的。”
“这也就是意味着用这样的方式,朝廷一年都可以修建起几万里铁路来,只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我大明就可以修建起覆盖各个地方和省份的铁路来,整个大明都将通过这些铁路练成一块。”
“所以臣以为,以后大明的每一条铁路,朝廷这边进行规划,出一部分的资金,然后在天津证券交易所这里进行公开上市,募集资金,这样一来,也就是公私结合,朝廷是大股东,还能够从铁路运营之中分到属于自己的红利,可谓是一举多得。”
刘晋想了想也是将公私结合的想法给提出来。
现在的大明朝廷虽然有银子了,但是远不能和后世相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在大明的税收相比起后世依然很轻,即便是商税也很低,其次就是没有掌握印钞机,印钞机在大明第一银行手中。
所以没有办法放水,这财力自然有限,不可能和后世一样,以国家的力量来大修铁路,必须要借助民间的资本和力量。
1...533534535536537...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