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粮食价格不断下跌,这也是成了一个正常的现象。
“如此说来,你们这不算是故意压低价格了?”
陈信仔细的听着,又看了看报纸上面的内容,这些他都看过,只不过以前只是随意的看了看,并没有太过仔细的去注意。
袁楷他们是粮商,对粮食方面的报道自然是最关心的,通过大明早报也是大概的知道整个大明的粮食产量情况。
“那是当然了~”
“这几年,我们大明不断的对外扩张,有大量肥沃的土地纳入我们大明的版图,朝廷又持续不停的移民,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辽东、南洋、西域、澳洲和黄金洲等地。”
“同时又有大量牛马在农业上面的运用,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出来。”
“另外朝廷又在全国各地推广来自黄金洲的高产农作物,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大明的粮食产量年年飙升,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更是迎来了一个大爆发,整个大明的粮食产量恐怕是去年的好几倍。”
“我们辽东的麦子算是最上等的麦子,是精粮,还可以值钱,要是那些种番薯、玉米这类粗粮的,那是根本就卖不出去的,只能够自己吃或者是喂猪。”
袁楷郑重点点头说道。
“可是这个价格也太低了吧,五石粮食卖一两银子,太低了,大家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这到头来,粮食竟然不值钱了,这其实不白辛苦了一年?”
陈信听完,也是微微点头,算是接受了袁楷的解释,这大明各地迎来了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也是正常的事情。
“能够卖这个价格就算不错了,也就是因为我们辽东离京津地区近,走个渤海就到天津港了,而京津地区人口多,粮食消耗大。”
“你要是其它地方,恐怕还卖不到这个价格。”
“更何况我们收的是麦子,回头还要去脱壳,磨成粉才能够出售。”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袁楷摇摇头说道。
周围的农人一听,也是傻眼了,这粮食竟然不值钱了,到处都是粮食,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粮食,不值钱似乎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
“价格就是这个价格了~”
“大家如果愿意卖那就卖,如果不愿意,也可以留着,正如这位兄弟所言,家里面如果粮食足够多的话,其实确实是可以去养养猪什么的。”
“猪、羊、鸡鸭鹅之类的现在在京城这边卖的非常好,需求非常旺盛,价格也是相当可观,搞搞养殖,也是很赚钱的。”
“要么就和北直隶这边的地主们学一学,北直隶这边,地主们的田地都没人种了,所以他们就大量的种植棉花,种蔬菜,种水果,报纸上不是都说了嘛,比粮食划算多了,今年的棉花价格又大涨了。”
“蔬菜和水果那也是在不断的涨价,我们辽东啊,离京津地区近,又有海路,往来便捷,我以后都准备做这一块的买卖呢。”
“这粮食的买卖啊,我们也不赚钱。”
袁楷看了看周围的农人,也是无奈的摇摇头说道。
他是商人,天天看报纸,对很多东西都是知道的,说的也是实话。
“养猪?”
“种棉花?”
周围的农人一听,顿时一个个都微微皱眉。
对于传统的农人来说,这田地都不能荒废,自然是种粮食最好,粮食才是好东西,吃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可是这才几年啊,粮食竟然不值钱了,卖不到价钱了,竟然说要用粮食来去养猪,养鸡鸭鹅,还要用上好的田地来种棉花。
顿时就有人连连摇头。
麦子不香了吗?
还是这馒头不好吃了?
这才过几天好日子啊,难道就要开始来糟蹋粮食和田地了?
“原来如此,是我鲁莽了~”
听完了袁楷的话,陈信也是向袁楷致歉道。
“没关系、没关系~”
袁楷笑了笑无所谓的回道。
陈信离开了这一处粮铺,然后又去了其它的地方,和一些商人详细的了解了情况,正如袁楷所说。
整个大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大丰收,北方的麦子,南方的水稻,还有到处都种满了玉米、番薯、土豆,粮食大丰收,粮食的价格也是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价。
谷贱伤农的事情出现了,农人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值钱了。
出来走一趟,陈信也是获得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回到自己的官邸,陈信也是拿出了笔墨纸砚,开始向上面写奏疏。
“……幸赖陛下庇佑,朝中诸公贤能,今年我大明风调雨顺,迎来前所未有的粮食大丰收,粮食丰产本是好事,然而现在却是出现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辽东地区,今年开垦出来的土地实在是太多了,家家户户都有几百亩田地,种植的田地太多,以至于恐怕无法在入冬之前完成收割,到时候必然会有大量的粮食烂在田地之中。”
“粮食来之不易,烂在地里唯实可惜,故此臣以为,我大明可以向朝鲜国这边求助,希望朝鲜国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到我辽东地区来做短工,帮助我辽东地区收割粮食的同时,也可以让朝鲜国人获得丰厚的报酬。”
“其次,臣已经命人到京城机械厂购买蒸汽收割机,蒸汽收割机价格昂贵,故臣特申请一笔款项。”
“第二个问题就是谷贱伤农的问题,辽东地区,五石麦子才只能够卖一两银子,这个价格实在是太低了,对此,臣却是想不出任何的办法……”
大明镇海王 第924章,南洋的秋收
南洋交趾布政使司清化府,当辽东地区正在忙着收割麦子的时候,清化府这边同样也是在忙着收割水稻。
清化府的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处于沿海地区,土地平坦开阔、肥沃,交通便利,算是整个交趾省最为发达的地区。
在一片片金黄色的田野之上,阮大一家人正在田野之中忙碌不停。
今年风调雨顺,安南这边也是迎来了大丰收之间,这里的水稻一年可以种三熟,产量非常高,质量也是相当好,交趾产出的大米直销到京津去,价格抵,口感好,甚至于都已经超过了大明传统的苏州米。
阮大一家是交趾这里的原住民,去年大明天军横扫交趾,重新恢复了大明在交趾的统治,起初的时候,交趾这里还有很多当地的士族门阀之类的想要反抗大明的统治,但都遭到了大明无情的镇压和屠戮。
清化阮氏也算是交趾原住民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大姓,实力强大,人口众多,去年的时候还有人带头起来反抗大明的统治,结果自然就无需在多说。
不过那些都是交趾本土这些士族和门阀们与大明的较量了,对于阮大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觉得当一个大明人其实挺好的。
首先就是大明天子这边制定的税收很低,以前的时候,后黎王朝统治的时候,他们这些农人需要上交至少五成的粮食给朝廷,然后还要再上交两成的粮食给地方的士族门阀,自己辛辛苦苦就只能够剩下三成。
这个税收可以说是非常的重了,要是在大明,农人肯定是活不下去的。
但是这里是交趾,这里的水稻一年可以三熟,如果勤快一点的话,两年可以做到七熟,产量又高,纵然是只剩下三成,老百姓依然还是可以吃饱的。
而且这里属于南洋,南洋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随处都有吃不完的水果之类的,所以纵然是税收很重,但其实这里的人吃饱饭还是没有问题的。
纳入大明的版图之后,大明在这里设置了交趾省,派遣流官前来这里,大明的税收就非常低,他们仅仅只需要缴纳三成的粮食给朝廷就可以了,同时因为大明朝廷对这里士族门阀的打击,他们又再需要向士族门阀缴纳粮食。
这日子一下子就好过多了。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阮大忙碌了一会就停歇下来,来到路边的树底下乘凉,至于他的老婆依然在田里面忙碌不停,没有要过来歇息的意思。
在南洋这些地方,女人比男人勤快,男人普遍都是比较懒,而且还非常的大男子主义,当然了,大男子主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大明人也是如此,不过却是很勤快。
“阮大,又偷懒了?”
这时有人驾驶着四轮马车从路边走过,看到阮大,顿时就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
“什么叫偷懒,我们男人就该要多享享福,事情让女人去做就行了,真是搞不懂你们这些汉人,那么勤快干嘛。”
阮大看了看对方说道。
和阮大说哈的人叫陈大麻子,是从大明云贵地区移民到交趾这里来的。
在南洋这边,朝廷的移民政策和西域、河中地区的移民政策是有所不同,在西域和河中地区,因为当地的民风彪悍,游牧民族众多,所以也是将移民集中其中,编户为伍,形成一个个移民的小镇。
也就是将移民和当地的原住民进行分开,并不混杂在一起,以此来保护移民。
但是在南洋这边就不一样了。
去年刘晋率军横扫南洋地区,所过之处,杀戮无数,也是极大的震慑了南洋各国,同样也是震慑了南洋诸省的原住民。
交趾这里,作为刘晋大军征战的第一站,那更是杀戮无数,沉重的打击了交趾这里反抗大明统治的士族门阀。
所以在整个南洋几省,移民的安全是有保证的,本地这些土著根本就不敢对大明移民如何,再加上这里的民风并不彪悍,人比较懒惰。
故此移民到南洋几省的移民采用的是分散式居住的方式,很多甚至于都是紧挨着当地土著居住在一起。
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首先就是极大的加强了大明对南洋几省的统治,因为移民所到之处,大明的统治就非常的稳固,
其次也是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加深了彼此的融合,巩固了大明的统治。
陈大麻子属于来自大明的移民,阮大则是属于当地原住民,两个村庄离的很近,彼此之间的往来比较密切,也是比较熟悉了。
“不勤快哪里有饭吃啊,想要过好日子就要多干活,你看看你,现在都还住着泥土房,我都准备建水泥钢筋的房子了。”
陈大麻子也是停下车来休息一下,也是受到了交趾这里的一些气氛影响,人也是变懒了很多。
他的四轮马车上面装满了水稻,足足有好几百斤,当看到这些水稻的时候,陈大麻子也是忍不住感叹一声。
现在的日子过的真舒服。
他的老家在云贵的山区,交通极其的不便,关键是田地非常的稀少,很多时候都被逼的往山上弄出梯田来。
但即便是如此,田地依然非常的珍贵,日子过的是非常的清贫。
移民到了交趾,日子就完全不一样了,移民过来,陈大麻子一家足足分配到了上百亩的良田,再加上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朝廷对移民的政策扶持,日子过的是相当巴适。
“我们怎么可以和你们汉人比,你们一来朝廷又是给银子,又是给你们建房子,田也比我们多,还免了你们几年税收,日子当然比我们好过多了。”
阮大看了看陈大麻子,微微有些羡慕的说道。
对于大明移民过来的汉人,他们这些本地人是非常羡慕嫉妒恨的,羡慕嫉妒汉人移民所享受到的诸多优惠政策,又是房子,又是田地,还有银子补贴什么的。
恨又恨这些汉人抢了他们的土地,可是又拿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官府这边优先照顾的就是汉人移民。
汉人比他们要高一等,这几乎是已经成了一个事实,尽管大明官府这边的宣传上,都说他们也是大明天子的子民,但他们还是知道自己比汉人移民要差很多的。
“我们是有一些优惠的政策,但也是因为我们远道而来,辛辛苦苦的移民到这里,不过你们的日子不也比以前更好过了,在大明天子的统治下,你们只需要缴纳三成的粮食就可以了,据我所知,以前你们是要缴纳七成的。”
陈大麻子笑了笑回道,嗯,说话的时候头颅都是微微抬高的,他们的身份就是要比本地的这些人要更高贵。
现在大明的版图越来越大,纳入大明统治的种族就越来越多,尽管都是大明天子的子民,但内部之间,依然还是有一个贵贱之分,就如同人有尊卑贵贱之分一样。
从大明移民出来的汉人就是要比本地这些土著更高贵一些,这一点是从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的。
“驾~”
这时,有身穿衙役官差的人骑着马朝这边走了过来。
“阮大,上交朝廷的秋粮要准备好,必须在弘治十五年十月十五之前全部上缴上去,迟一天可是要受罚的。”
这个官差也是熟人,还是和阮大同一个村出来,叫阮浩,因为会讲大明官话,也会写汉字,所以也是成了当地衙门的一个官差。
“知道了!”
阮大一听,微微嘟嘴的说道。
“还有,官府这边准备在镇上建一所学校,我们本地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名额,所以你们家要必须要让一个孩子去读书。”
阮浩满意的点点头,想了想又说道。
“学校?”
“读书?”
阮大一听,顿时就有些抗拒的说道:“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在家里面种稻子比较好,官府连这个也要管啊。”
“我们这些汉人移民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孩子送去读书?”
陈大麻子的反应就完全不一样了,他非常关切的问道。
“陈先生,所有汉人移民的孩子都可以去这个学校读书。”
阮浩看了看陈大麻子,笑着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我是一辈子大字不识一个,原本还琢磨着送孩子去读书的事情,没想到朝廷这边就已经想到了,天子圣明啊!”
陈大麻子有模有样的站起来,非常恭敬的对着北方的方向行跪拜礼。
这是发自内心的举动,也是移民到南洋之后,无数移民们的真实感受,来到了南洋,他们才算是真正过上了好日子,有了奔头,连孩子现在都可以去读书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感恩天子呢。
看着陈大麻子的样子,阮浩也是非常恭敬的下马,站在一旁,大明的天子,那自然是犹如神灵一般的存在,无论何时都要恭敬的。
“阮大,你别不识抬举,要你孩子去读书,那也是为了你们家好。”
“这去读书了,学会说大明官话,读书识字,将来还可以去考科举,做官。”
“今年我们清化府的阮文良就金榜题名了,现在都已经去我大明西域这边当官了,他们家现在也是飞黄腾达了。”
等陈大麻子行完了跪拜礼,阮浩也是对着阮大训斥起来。
这个阮大怎么就不明白呢,这读书的机会可是大明天子对他们的恩典,他们想要和大明人一样,那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学会大明官话,能够读书识字,将来如果能够考上功名什么的,那就更不得了了。
“行了,我知道了~”
阮大有些慵懒的伸伸懒腰回道,读什么书啊,这日子难道过的不好吗?
大明天子如果真要是对他们好的话,就应该对他们和对大明人一样,免几年税,给发点银子什么的,这孩子读书有什么用?
大明镇海王 第925章,文化上的认同才是最牢固的
“陈先生,我还有公务在先,就先告辞了!”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通知完阮大,阮浩也是对陈大麻子拱拱手说道。
“阮先生,你忙你的。”
陈大麻子也是笑了笑回礼,对方敬自己一尺,自己也要敬对方一丈,汉人移民在这交趾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对方是一个官差,对自己也是如此的恭敬,这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是汉人移民的缘故。
等阮浩骑马离开,陈大麻子也是驱赶马车往家里面走去。
今年是移民来交趾的第一年,起初来这里的不适应,到渐渐的喜欢上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有自己的田,这粮食高产,还免几年税赋,日子一下子就有奔头了。
他都已经计划好了,等卖了这一熟的稻子之后,他就准备建钢筋水泥的房子,交趾这边多雨、潮湿,普通的房子,无论是木房子,还是砖瓦房都住的很不舒服,城镇上面那些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子才住着舒坦,也是现在最流行的房子。
“稻米的价格又下降了,还是种甘蔗更划算一些,下一次再多种三十亩甘蔗。”
建房子的事情自然是大事,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陈大麻子又在为稻米价格下降的事情烦恼。
这交趾的大米是最上等的大米,然而价格却是一茬比一茬低,到现在都已经卖不出多少银子了,这对于急需用钱的陈大麻子来说,很显然还是种甘蔗更划算一些。
陈大麻子在计算着下一次种植的事情,而躺在树荫底下的阮大,依然舒舒服服的躺着,他觉得现在的日子真的是太舒服了。
大明的税收低,仅仅只收三成的税,这家里面的粮食多到吃不完,女人干活又勤快,他负责逍遥快活就可以了。
“读书,读书有什么用,真不知道皇帝老子是怎么想的,这银子要是花不完,还不如直接放给我们,非要让孩子去读书。”
他想到了刚刚阮浩所说的事情,顿时就有些不削一顾。
在他看来,读书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还不如让孩子在家里面帮忙干活来的好一些,只是这是来自大明朝廷的命令,他又不得不服从。
大明的权威早已经在这里竖起起来,士族门阀都被杀的血流成河,死掉的人太多了,对于大明人,他们敬畏无比,对于大明朝廷,那更是如此了。
大明朝廷一方面是残酷的镇压杀戮那些反抗大明统治的土著,另外一方面,对于服从大明统治的,也是给予了很多的好处。
比如税赋方面,大明在交趾这边征收的税赋比以前后黎王朝征收的要少很多,单单是田税就要少了一半以上。
如此恩威并施,再加上委派流官来管理,整个交趾的统治都迅速的稳定下来。
这一点上和南洋、象林、郑和三个省是不一样的。
南洋省这里的土著非常少,当初的一番杀戮,南洋省的人口当中,大明移民占据了绝大多数,少数的土著也是已经无足轻重。
所以在南洋省这边,都是以种植园为主的模式,有商行圈占的大量种植园,也有大明移民个人的种植园。
象林省的情况也差不多,象林省原先交占城,占城的本土原住民被安南后黎王朝给杀的七七八八,归附大明之后,他们的人口也是很少,并且积极的融入大明的统治。
所以象林省也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的种植园遍布整个象林省,大量的使用奴隶进行耕种。
至于郑和行省,情况又有所不同,郑和行省地理位置特殊,处在麻六甲海峡这里,人口稀少,大明在这边一方面是修建海峡城市,控制麻六甲海峡,发展港口经济,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在推行种植园经济。
最特殊的还是要算这交趾,交趾这里的人口非常多,在以前还是安南国的时候,安南就算是整个南洋地区的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的人口众多。
尽管经过了去年大军的一番杀戮,但是这里的土著依然非常多,尽管有大量的移民过来,但是人口结构上面,本土土著的人口依然还是占多数。
这也就导致了在交趾这里,种植园经济并不盛行,主要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种植园经济无法盛行起来。
阮大自然是不明白朝廷为什么要强制要求他们这些本土土著的孩子去上学的深意了,说到底还是为了巩固大明在这里的统治。
在永乐朝的时候,大明曾经就统治过这里,但是很快又失去了对这里的统治。
其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大明当时在这里的统治主要还是依靠本地的这些士族门阀,他们忠于大明,大明的统治就稳固,他们一旦有野心,大明在这里的统治就要崩溃掉。
这就好比是以前西南土司的问题,土司就是一方土皇帝,是不是闹一闹以此向大明朝廷这边要好处。
当时,大明在交趾这边统治,比起西南土司来还要更严重,因为这里的士族门阀比土司的力量还要更加强大。
另外一个主要还是汉人太少,西南地区好歹还有很多的汉人,所以土司尽管反复无常,但是大明还是能够有力去镇压。
交趾这里的汉人少,大明朝廷除非是长期驻军,否则是根本无力镇压本地的这些叛乱的,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统治这里的兴趣了。
正所谓得其地不足以供养,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此外,文化上的差异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虽然大明对这里的影响非常大,这里使用的文字也是汉字,但读书识字的人太少了,自然不足以像中原地区一样,形成文化上的认同。
吸取了这些教训,刘晋在扫荡交趾的时候,自然是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就是沉重的打击交趾本地的士族门阀,不仅仅出动大明军队清理这些士族门阀,同时还派遣了朝鲜、倭国武士团扫荡,狠狠的打击了本土的这些士族门阀势力。
没有了这些士族门阀,就等于是没有了领头羊,剩下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翻不起什么风浪,随便给点税赋上的甜头,有吃有喝就足以让他们接受大明的统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