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这也太快了吧?”
丁大柱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感叹道。
“这以后种田就是开着机器在田里面走来走去就可以了?”
旁边有人跟着感叹说道。
“可不,这鞋都可以不用沾泥了,这耕地有耕地机,这收麦子有收麦子的机器,以后搞不好什么机器都可以弄出来呢。”
“我听大毛哥说了,听说京城机械厂还研究出了什么舂米机,南方种水稻的地方,他们以后都可以不用舂米了,用机器舂米就可以了。”
丁大柱想起了李大毛的话,连忙说道:“听说还有磨粉的机器,我们的麦子放到机器里面,出来就直接是面粉了。”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大毛哥还会骗人?”
“也是,这收割麦子的机器都有了,磨面粉的机器又有什么稀奇的。”
南山村的村民们讨论不停,看着田野之中的收割机,一个个双眼放光。
仔细的算一算,眼前这台收割机,这收割一亩地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只是在田地里面来来回回的走上一遍,一亩地的麦子就收好了。
有这样的机器,再多的麦田也不怕啊。
蒸汽收割机上面,李大毛一遍控制机器,一遍同样也是默默的计算着。
“按照这个速度来算,一个时辰差不多能够收割十亩地,一天算五个时辰的话,差不多能够收五十亩地,我自己家将近两千亩田地,有个二十天就能够收好了。”
“每天从早忙到晚的话,十几天就可以了,这效率还是可以的,等收完了自家的麦子,到时候还可以去帮人收麦子,又能够赚不少钱。”
“两千亩麦子,如果没有这个收割机的话,我自己一家老小,就是一天到晚不休息,累死在田地里面也是收不完的。”
细细的算了一笔账,李大毛顿时就忍不住高兴的笑了起来。
“还是机器好啊!”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麦田在慢慢的减少,一包包麦子隔着一段距离放在田里面,非常的好看。
忙碌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就到了傍晚的时候。
李大毛将机器停在田边,看了看今天的成果,一大片的麦田已经收割完毕,整个人都非常有成就感。
“和我计算的差不多,一天能够收五十亩地左右的麦子。”
李大毛再次确认了一遍,没有算错。
然而李大毛并没有高兴太久,很快,他又开始愁眉苦脸起来。
不为别的事情,因为家里面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根本就没有地方放了。
不仅仅自己家里里外外都堆满了粮食,甚至于连李大毛今年建起来的粮仓很快就堆满,都找不到地方来堆放粮食了。
李大毛家的粮食大丰收。
经过李大毛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称重,李大毛家的麦田,一亩地收麦子差不多有将近两石的产量,这两千亩麦子算下来差不多有四千石的产量。
(注:根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四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这里记载的河间府的麦田产量,辽东地区这边的情况有所特殊,首先是辽东地区的土地更加的肥沃,这里是黑土地,其次辽东地区麦子的时间更久,产量更好,所以算下来差不多有两石一亩,嗯差不多就这样吧,一石为120斤,明朝的一斤为十六两,算下来,差不多有将近200斤,但这是带壳的。)
如此多的粮食,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大毛第一次有一种暴发富的感觉,粮食多到都没有地方来放了。
以前没有移民来辽东的时候,一年忙到尾,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是一家老小一年到尾也吃不到几顿饱饭。
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一大半都要上交给地主,剩下的那点粮食,哪里够一家人吃的。
现在好了,自己不仅仅有大量的土地,现在粮食大丰收,再加上辽东地区又被皇帝免了几年的税,也就是说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一下子四千多石的粮食,李大毛敞开了肚皮去吃,都足够李大毛一家吃上很多、很多年了。
“都没地方放了!”
李大毛看着田野之中的一袋袋麦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又愁眉苦脸的,第一次感觉到了粮食太多的苦处了。
“愁什么,先在田里面堆放着,下面用麦秆垫着,上面用麦秆挡着,等忙完之后再将这些粮食给卖了。”
“几千石的粮食,我们家哪里吃的完啊。”
李大毛的媳妇倒是干脆利落的说道。
“行,按你说的去办。”
李大毛点点头,迅速的忙碌起来。
整个辽东地区,家家户户都和李大毛的情况差不多。
弘治十五年,辽东粮食大丰收。
整个辽东地区都沉浸在忙碌之中,同时也是沉浸在粮食的丰收喜悦之中。
家家户户少的也种了上百亩的田地,平均算下来都是种了几百亩地,如此多的田地,又迎来了大丰收之年。
到处都飘着麦香,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堆满了粮食,一个个粮仓都已经装不下了,很多人都不得不和李大毛一样,将一部分的粮食堆放在麦田之中,实在是没有地方去放这些粮食了。
…….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耕,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大明朝廷同样如此。
辽东布政使陈信此时穿着便衣行走在一处麦田之中,看着眼前大片、大片的麦田,再看看火热的收割场面,整个人都露出了笑容。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今年我辽东大丰收啊,想必大人很快就可以高升了。”
陈信的身边,有官员见陈信满脸笑容,顿时就赶紧拍马屁的说道。
“哈哈,高升未必,但上面一番口头上的嘉奖肯定是少不了的。”
陈信高兴的笑了笑摇摇头。
“大人,今时不同往日啊~”
“当今吏部尚书是刘晋刘公,我听闻刘公做事一向非常的公正,他这一上任就制定了详细的考成制度,考成制度当中,对于大人这样的地方布政使最重要的几个指标,人丁、税收、粮食产量、基础建设这几项,大人无论是那一项都做的非常好,高升肯定有望。”
胡本惠想了想又继续说道。
“今年我辽东的人口增长了两百多万,税收超过五百万两,现在粮食又大丰收,大人这业绩可是非常亮眼的。”
“大人即便是今年没有高升,这政绩上面肯定也是有亮眼的一笔,再积累一下,高升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哈哈,希望如你所言吧。”
陈信笑了笑回道。
刘晋当上了吏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个位置,权力非常大,掌管天下官员的考核和升迁,号称天官。
这一上任,刘晋就立即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完善的考成制度,经过了内阁的审议和弘治皇帝的肯定之后,迅速的颁布下去。
对于新的考成制度,尸位素餐的官员自然是叫苦连天,弹劾刘晋的奏疏犹如雪花一般飞到了弘治皇帝的书桌上面。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但是对于有作为,认认真真做事的官员来说,这考成制度也是意味着他们升迁有望,因为制度上面明确的写清楚了将考成结果与升迁制度相结合。
想要升官就必须要拿出亮眼的政绩出来,如果没有任何政绩,绝对没有升迁的可能。
陈信作为辽东布政使,是地方大员,算是重点考核对象,根据刘晋这边制定的新政策,到了年底的时候,他还要去京城这边述职,向天子、内阁、六部这边汇报今年的工作情况,然后结合政绩,来决定是奖励还惩罚。
辽东这边,人口增长快,税收增长也快,今年粮食又大丰收,再加上今年也修建了不少的道路和水库,他陈信年底去京城述职的时候就更有底气了。
陈信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官员,所以他还是比较喜欢刘晋这样的做事风格,制定详细的考成制度,做的好升官,做的不好不仅仅没有官做,还要追究责任。
如果是以前,他陈信才不会穿着便服来这乡间田野,在自己的府衙里面看看报纸、喝喝茶,混混日子就可以了。
想要升官发财啊,还是要靠银子去走动、去疏通才行,而他陈信还比较清廉,并没有太多的银子去送礼、疏通,做到现在的位置,他也已经很满意了。
“走吧,找几个农人问问今年的情况,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官府能够解决的就尽量帮着解决。”





大明镇海王 第922章,大明的秋收之辽东篇田种多了的烦恼
陈信、胡本惠带着几个官差,一个个身穿便衣来到一处正在收割的麦田这里。
这一处麦田非常的热闹,足足有几十个人在麦田里面热火朝天的忙着收麦子。
“这位小哥~”
陈信笑着对人喊道。
“先生是在叫我吗?”
董二起身看了看陈信和胡本惠等人,有些疑惑的问道。
他看陈信、胡本惠等人虽然穿着便衣,但是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所以也是称陈信为先生。
“今年麦子收成还行吧?”
陈信微微点头,扯下一个麦穗,仔细的看了看问道。
“收成很好,这辽东的土地啊,都是黑土地,非常的肥沃,这一亩地,能够收差不多两石的麦子。”
董二点点头回道。
“两石的产量?”
陈信一听,顿时微微点头,和自己前面做过的实验差不多,一亩地能够收两石的麦子。
“这产量可是相当可以啊,据我所知,在关内,一亩地可是很难达到两石的产量。”
陈信想了想又说道。
“可不,俺是山东人,从山东移民过来的,在山东这边,即便是最好的田也很难达到两石的产量,但是在这辽东,随便都可以。”
董二郑重的点点头。
“小哥家种了多少田啊?”
陈信微微点头,再起身看了看眼前这一大片庞大的麦田问道。
“不多,我家就种了不到四百亩麦田。”
“粮食不仅仅够吃,而且今年收的粮食,足够吃很多年了。”
董二指了指眼前的这些麦田说道。
“四百亩麦田还不多啊?”
“你一家人能够忙的过来吗?”
旁边的胡本惠一听,顿时就咋舌道,四百亩田竟然还说不多,以前自己在河南这边当官的时候,如果有四百亩田那都算是地主老爷了。
“不多,不多,在这辽东,谁家还没个几百亩地?”
“今年家里面添丁,内人没有办法做事,我一个人实在是忙不过来,所以才只种了四百亩地,其他家家户户,随随便便也是比我的多的。”
董二笑了笑摇摇头,接着又道:“虽然只是四百亩地,不过我一个人确实是忙不过来,这不,我都雇了几十个朝鲜人来帮我收麦子,价格虽然贵一些,不过好在是可以及时的将麦子给收完。”
“听你这样一说,这家家户户都有几百亩麦田,那岂不是很难在入冬前收完?”
陈信听完,仔细的想了想,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顿时就连忙问道。
“可不是嘛,现在大家都很急呢。”
“这家家户户几百亩地,就是一天到晚累死在地里面也收不完啊。”
“我也是咬着牙齿,花了大价钱才雇佣到了这些朝鲜人,一人干一天的话,我要给一百二十斤的麦子呢,还要管三餐饭呢。”
“但即便是这样,这些朝鲜人都忙不过来,有的是人要雇佣他们。”
“这价钱虽然贵,但是这麦子如果不能按时收割完毕的话,到时候就要烂在地里面了。”
董二连连点头的说道。
说到这事情啊,董二都不得不感叹。
这年初开春耕种的时候,一个个都怕吃亏,你开垦一百亩,我就要开垦一百五十亩,家家户户都在拼命的开垦田地。
现在好了,田地上开垦出来了,一下子种了几百亩田地,收麦子的时候都傻眼了,累死在田地里面也收不完啊。
“多好的麦子啊,这烂在地里的话,岂不是太可惜了。”
陈信看了看手中的麦穗,上面的麦子颗粒爆满,麦穗非常的重,麦子很好。
“可不是嘛,但是收不完,烂在地里面也是没有办法了。”
董二也是点头道:“听说来我们辽东收麦子打短工的朝鲜人都有几十万人,他们今年可是赚大了,收一天麦子就有一百多斤麦子带回去,在我们辽东干上一个月都能带几千斤麦子回去呢。”
“不过也该他们赚,没办法啊,我们种的地太多了,这麦子不收了,烂在地里面也是可惜了,给他们赚,我们还能够将麦子给全部收起来。”
听到董二的话,陈信和胡本惠等人再次看了看田里面忙碌的几十号人,仔细的看了看,这些人果然和大明人有些不一样,穿的衣服带有明显的朝鲜国风格。
“那这样说来,我们辽东今年岂不是有很多麦子要烂在田地里面了?”
陈信皱起了眉头,这粮食大丰收,本来是一件好事,今年述职的时候,他也可以重点来说一说这方面的事情。
可是如果这要是有大量粮食因为没有及时收割烂在了天地里面,情况就又会有所不同了,到时候如果事情传到了京城这边,少不了要影响自己的政绩了。
“肯定有很多麦子要烂在田里面了,一个人即便是一天到晚不休息,在田里面累死了,顶了天也就是收两亩地的麦子,这家家户户都有几百亩地,哪里能够在入冬前收完啊。”
“这也是这些朝鲜人敢要价如此贵的原因了,去年的时候,雇佣他们收一天的麦子也仅仅只需要五十斤麦子,今年就要一百多了。”
董二直点头回道。
“那也太可惜了,就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快速的收完这些麦子了?”
一听有大量的麦子要烂在田里面,没有办法在入冬前收割完毕,陈信顿时就着急了,这可是关系到自己政绩的大事情。
“有是有,听说京城机械厂这边出了一种收麦子的机器,叫什么蒸汽收割机,这蒸汽收割机啊,非常的厉害,只是在田里面走来走去,一天就能够收割五十亩的麦田,如果能够有个几千、上万台这样的机器,我们辽东的麦子就差不多能够在入冬前收割完毕了。”
“但是这机器很少,我也就听人说过,都没见过。”
董二想了想也是说道。
“蒸汽收割机?”
“这个我知道,报纸上都有报道过。”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陈信一听,很快就想起了大明早报上面所报道的关于蒸汽收割机的事情。
“对,对,听说是上了报纸呢。”
“那个蒸汽收割机据说非常的厉害,收割麦子还直接就将麦粒给脱粒下来了,都不用摔麦子了。”
“听说一台蒸汽收割机要将近两百两银子呢,太贵了,我们老百姓哪里买得起。”
董二连连点头说道。
“谢谢小哥你,我先告辞了!”
陈信笑了笑和董二道别,接着也是骑上马对着胡本惠说道:“你立即派人去京城机械厂,向他们购买蒸汽收割机,越多越好。”
“嗯,就以我们辽东布政使司的名义去购买,如果银子不够的话,就和他们商量下,看看能不能租,然后尽快运到我们辽东来。”
“这家家户户都有几百亩麦子,如果不及时收割的话,到时候还不知道有多少麦子要烂在田地里面。”
“是!”
胡本惠一听,连忙称是,接着也是骑着迅速的去办事了。
至于陈信,他则是骑着马准备去寻找蒸汽收割机,看看这个蒸汽收割机到底是如何的神奇,竟然一天能够收割五十亩麦子。
骑着马到处打听蒸汽收割机的事情,陈信很快也是来到一处城镇这里。
“收麦子了,收麦子了!”
“一两银子收五石麦子,愿意卖的来,再多都收!”
刚刚进入到城镇之中,陈信就听到了大量的商人拿着铁皮喇叭在不断的吆喝着,同时也能够看到有大量的农人用四轮马车拉着一车车的粮食来城镇之中售卖。
粮食太多了,家里面的粮仓都装不下了,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将粮食给卖掉一部分换成银子。
“一两银子收五石麦子?”
陈信一听,顿时就忍不住瞪大了自己的眼睛。
“这粮食的价格也太低了吧!”
“这些奸商!”
他顿时就忍不住怒了,直接翻身下马,来到一处粮铺这里,怒吼道:“你们这些奸商也太黑心了,五石粮食就卖一两银子,哪里有这样低的价格?”
听到陈信的怒吼,周围的很多农人也是跟着喊起来。
“对啊,对啊,哪里有这样的价格,以前的时候,这一石粮食随随便便也要卖一两银子,弘治十年大饥荒的时候,一斤粮食都要卖一百多文呢。”
“没错,没错,你们这些奸商联手起来故意压低粮价,欺负我们农人是不是?”
“肯定是这样的,他们肯定是看到我们辽东的粮食大丰收,所以这才故意压力粮价,五石麦子才卖一两银子,我还不如拿去喂猪呢,猪肉现在都已经涨到十多文一斤了。”
周围的农人一个个都忍不住吼了起来,大家原本都在犹豫着要不要卖呢,这粮食价格实在是太低了。
很多人种了一辈子的地,还从来都没有遇到如此低的价格,粮食竟然不值钱了。
要知道在以前,这粮食可是极其珍贵的东西,在饥荒的年代里面,别说一石粮食了,就是一斤粮食,那都是可以救很多人命的,有时候甚至于用几斤粮食都可以买到一个黄花大闺女呢。
现在好了,五石粮食就只能够卖一两银子。




大明镇海王 第923章,粮食太多也是愁(加餐)
“吵什么吵~”
这时,从粮铺当中走出一人,看起来像是这个粮铺的老板。
袁楷看了看四周,很快目光就锁定在了陈信的身上,周围都是一些农人,一看就知道,唯独眼前这个陈信,绝对不是农人。
“在下袁楷,是这间粮店的老板,不知道先生尊姓大名?”
身为商人,袁楷眼力劲还是有的,而且做事的原则是不轻易得罪人,所以很有礼貌的向陈信问道。
“陈信!”
陈信微微点头,然后淡淡的说道。
“不知陈先生来我店这里是有何指教?”
袁楷仔细的想了想,也没将陈信和辽东布政使联系在一起,他毕竟只是一个小粮商,还接触不到陈信这样的封疆大吏。
“我问你,为何你们这些粮商将粮食的价格压的如此之低,这五石粮食才只卖一两银子,这样的价格,我可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陈信毫不客气的问道。
“我看先生也是贵人,想必应该是经常会看报纸的吧。”
被陈信质问,袁楷也是不慌不忙,反而反问起来。
“每天都有看。”
陈信点点头回道。
“那贵人想必也是应该知道,今年我大明不仅仅是我辽东迎来了大丰收,我们大明东西南北,海外海内,几乎都迎来了大丰收之年。”
“辽东、南洋、河南、北直隶、山东、江南,甚至于连两广都迎来了大丰收,每一个地方的粮食都多到吃不完,这粮价能不低吗?”
“五石麦子一两银子,这绝对不是我们这些粮商故意压低价格,而是市场就是这个价格,这还是我们辽东的麦子,是上等的好麦子才能够卖到这个价格。”
“如果种的是番薯、土豆、玉米这些黄金洲过来的粗粮,十石都卖不到一两银子,这些东西,现在到处都是,吃都吃不完,很多地方都用来喂猪了。”
袁楷令人拿出了几份报纸,然后指了指报纸上面的一些地方说道:“这位,请看这里,这篇报道是关于南洋地区的。”
“上面详细的说了,在南洋的交趾、象林、南洋等几省,今年的水稻大丰收,产量非常高,在南洋这边,一两银子都可以买到差不多七石的稻子来。”
“因为谷物的价格实在是太低了,以至于很多种植园主都表示,明年会减少水稻的种植,扩大甘蔗的种植,今年甘蔗的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相比起种水稻来,依然还是更划算。”
“还有这篇是关于西域和河中地区的报道,今年虽然是第一年移民到西域和河中地区,可是这两个地方依然开垦出了大量的田地,迎来了大丰收。”
“上面报道说,西域和河中地区种出来的粮食足够西域和河中地区这边吃上五年,不仅仅不需要再从我们关内运粮食过去,甚至于他们的粮食还多到可以去和那些牧民换牛羊马匹。”
“这篇是关于琉球岛和琼州岛的报道,琼州岛以前都是瘴气横生之地,粮食产量很少,但是现在,琼州岛这边不仅仅有大量的粮食外卖,而且冬天的时候还有大量的蔬菜、水果,当地的官府想通过大明早报来宣传琼州,吸引商人前去琼州这边购买蔬菜、水果、粮食呢。”
袁楷翻着报纸上面的一片片报道,详细的介绍起大明大江南北的关于今年粮食大丰收的情况来。
弘治十五年的大明,风调雨顺,到处都迎来了粮食大丰收,现在大明的粮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根本就吃不完。
1...419420421422423...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