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他当然不是为了求这个圣贤之名,但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中间称他为圣贤的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人都开始当面这么称呼他了。
而第一个当面这么称呼他的人其实也是个圣人,不过,这个圣人并不是因为读书而成圣的,这人,是药圣李时珍!
当然,这会儿他还不是药圣,他只是湖广一个小有名气的名医而已,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他被楚王朱英裣推荐,来京城太医院当御医来了。
他是个医户子弟,同时也是个读书人,行医是他的本职,但是,他还有个更大的理想,那就是著书立说,将他的医术见解传扬下去。
这个理想,原本还要几年之后他才会着手去实现的,因为他也清楚出书需要多少钱,这会儿,就算他能编出鸿篇巨著来也没钱去刊印不是。
但是,杨聪的《格物致知之理》面世之后,却把他刺激到不行了,或许,找杨大人帮忙,这出书,就有希望了!
他就这么抱着与当初王宣差不多的想法,跑来找杨聪了。
杨聪这会儿正忙着呢,因为陆灵儿和张贞都生了,正好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把他个初为人父的人给激动的,一天到晚就待在后院,一会儿逗逗儿子,一会儿抱抱女儿,忙的不亦乐乎。
一般人要是这个时候来找他,他基本是不会见的,除非是朝中的重要人物来了。
不过,这李时珍可不是一般人,他一听闻护卫来报什么太医院的李御医求见,便下意识问道:“李御医,可是李时珍李御医?”
也不怪他会这么问,因为他就知道这么一位大名医啊。
没想到,这护卫还真知道李时珍的名字,这位李御医可不就是李时珍吗。
这家伙,药圣来访,那还得了,他连忙将女儿交还到陆灵儿手里,一溜烟从后院跑到大堂。
刚一进大堂,他不由一愣,因为这位药圣跟他想象中的药圣出入太大了。
这会儿李时珍才三十来岁呢,再加上医术高超,保养的好,看上去就跟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样,跟药圣之名貌似有点不搭边啊。
他还在那里发愣,李时珍却是起身激动的道:“下官太医院院判李时珍参见杨大人,哦,不,杨圣人。”
圣人?
你个名传青史的圣人竟然叫我圣人,杨聪不由愣的更厉害了。
他愣了半晌,这才拱手谦虚道:“李大人过奖了,什么圣人,我就是个山野闲人而已。”
李时珍却是认真的道:“大人,您可能还不知道吧,这会儿,在民间大家都这么称呼您呢。”
杨聪哪能不知道啊,他只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圣人之名而已,不过,既然有人当面这么称呼他了,他也不好装作不知了,他想了想,干脆解释道:“这圣人之名我可担待不起,谁又敢跟圣贤相提并论呢,亚圣朱子都不敢。”
好吧,的确是这样,读书人谁敢跟圣人相提并论啊,李时珍想了想,又认真的拱手道:“大人既然不愿担这圣贤之名,亚圣总担得起吧,要不,下官去跟同济说说,以后就称大人为亚圣?”
晕倒,你家伙如此阿谀奉承到底想干嘛?
杨聪忍不住问道:“不知道李大人光临寒舍所为何事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搓手道:“亚圣大人,下官是想将平生所学修撰成书,流传后世,奈何这行医之术纷繁复杂,不是一本两本就能道尽的,而这刊书的费用下官又实在承受不起,所以,下官,下官想问问亚圣大人能不能帮帮忙。”
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大好事啊,帮忙自然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亚圣大人”怎么听着给人感觉这么别扭呢。
杨聪点了点头,无奈的道:“李大人,这出书是没问题的,甚至你如果愿意的话,我还能给你在物理学院开个医学堂,专门教授医户弟子,不过,这亚圣大人就不要叫了,我实在承受不起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激动的道:“亚圣大人,哦,不,杨大人,下官真的能来物理学院开设医学堂,教授弟子吗?”
这个当然没问题,你可是药圣,一般人想请都请不到呢。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真的,月俸白银一百两,你要觉着不够,我还可以再加。”
开什么玩笑,月俸一百两还不够,那还要多少啊。
李时珍连忙点头道:“够了,够了,下官这就辞了太医院的差事,专门来教授弟子,编撰医书。”
就这样,一代药圣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物理学院,成了杨门之中重要的一员,而杨聪虽然不让其他人当面叫他圣人又或亚圣什么的,他这亚圣之名却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之后给坐实了。
因为他的弟子张居正、谭纶和海瑞参加这次科举,又考出了惊人的成绩,张居正力拔头筹,夺取了一甲头名,而谭纶和海瑞也分列二甲第一和第三。
这亚圣大人,果然厉害啊,不但自己厉害,教授出来的弟子都这么厉害!——
本卷终——
第四卷 第一章 出巡
承天府,原为湖广安陆州,据《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年八月辛丑,湖广归州南逻口巡检徐震请于安陆州建立京师,下礼部议,礼部以为,京师之建于典礼无据,太zu发迹濠州,改州为府,较之安陆,事体相同,宜升为府治以隆根本。
这意思也就是说,嘉靖想将自己出生的地方建成与南北直隶同等规模的京师,使大明从两京十三省变成三京十三省,礼部认为,这样做是没有依据的,就连太zu发迹的地方都只是改州为府,安陆州也应该一样。
嘉靖这个人,怎么说呢,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任性”,相当之任性。
他的任性不但表现在个人事务的处理上,对国事,同样如此。
比如,对于其父追封为皇帝一事,他的任性就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这事,他不惜与迎接他入继大统的首辅杨廷和翻脸,引发了所谓“大礼议”之争,搞得朝野上下正事不干,天天为了所谓的“大礼议”而争论,一直争论了几年,最终,群臣妥协,他才收手。
这事看似是他个人私事,实则为他今后几十年的“任性”执政埋下了伏笔,“大礼议”之争的胜出,也让他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纵容甚至挑拨群臣内斗!
他击败杨廷和等“武宗旧臣”的方式就是提拔以张璁等等为首的“皇党”,让他们去斗!
这种方式,对于他个人来说自然是个相当不错的手段,因为群臣一旦斗起来,就无暇跟他斗了。
但是,他这么搞,对大明来说,却并非好事,因为人都有个人私欲,普通老百姓都有这样那样的小心思,更何况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
所以,表面上他是用挑起群臣内斗的方式巩固了皇权,实际上,他却是被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所利用,当了人家手里的枪。
嘉靖朝的大臣里面,若论“老奸巨猾”,当以严嵩为最,所以,历史上,严嵩掌控朝堂大权足足有二十余年之久!
他以为他掌控了严嵩,掌控了满朝文武,实际上呢,谁掌控了谁?
他一个皇帝,百来万两的军费都拿不出来,而严嵩一个朝臣,贪得的家资足有上千万两之巨,谁掌控了谁,显而易见!
当然,这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这会儿,因为杨聪的出现,严嵩的掌权之路貌似不是很顺,因为他这会儿还没有干掉夏言,夺取内阁首辅之位呢。
他之所以还没有出手,主要就是忌惮杨聪,因为他害怕把夏言收拾了,一个人干不过杨聪,或者说,他害怕把夏言收拾之后,嘉靖会扶持杨聪来跟他斗。
这种事情,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嘉靖就这毛病,喜欢挑起群臣内斗,而这会儿杨聪的表现也让嘉靖相当的赏识,甚至嘉靖都明显表现出了让杨聪复出的意思。
比如,这次出巡承天府,嘉靖就钦点杨聪陪侍在侧,其他朝廷重臣,都只能在两边傻站着!
此刻,南行的火龙车上,嘉靖正手拿望远镜,不住的望向窗外,并时不时跟陪侍在一旁的杨聪说着什么,而夏言、严嵩、张邦奇等朝廷重臣则分列在两侧,脸上表情不尽相同。
夏言脸上,主要是惊讶,他着实没有想到,这铁疙瘩还能在路上飞奔。
至于杨聪会不会复出,他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因为这会儿内阁和吏部皆在他“夏言一党”掌控,杨聪就算复出了又能如何,上次,杨聪还不是被他和严嵩弄的灰头土脸,黯然隐退,再来一次,他相信结果也是一样的。
严嵩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不过,他的眼中却隐含着那么一丝阴霾。
杨聪这小子,着实太厉害了,就算不在朝堂之上,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博得嘉靖的欢心,如果让其复出,那真是个大麻烦啊。
张邦奇等人的脸上也跟夏言差不多,主要是惊讶,惊于火龙车的速度,更惊于杨聪的能耐,这东西,人家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杨聪表面上是在陪着嘉靖说话,其实,那眼睛却在偷偷的瞄着夏言和严嵩,这两个家伙,怎么还没斗起来呢,真是奇了怪了。
他隐忍的时间真的够长了,这都几年了,他从来没过问过朝政,成天就知道窝在物理学院里面“瞎折腾”,难道,这样做还不够吗?
他忍不住又偷偷瞄了严嵩一眼,那眼中不免带上了一丝思索之色。
要说这火龙车的速度,那是真的快,至少,相对对于这会儿常用的交通工具马车来说,那简直快了不止一星半点,比起几十个人抬着走的龙辇,那就更不用说了。
要是坐马车,一天时间能出顺天府就不错了,要是坐龙辇,一天时间能走个二三十里就了不得了,但是,这会儿才过去一天多一点时间,前面开封府已然在望了。
要知道,开封府离京城可有一千余里!
嘉靖听闻侍卫来报,前面已然进入开封地界,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可是头天早上辰时才出发的,这会儿才第二天巳时左右呢,这就到开封府啦?
上次他回承天拜祭,从京城赶到开封府可是足足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他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清风,前面真的就是开封府?”
杨聪闻言,连忙回道:“皇上,前面的确就是开封府,不过并不是开封府城,而是宣武后卫卫城,因为黄河上无法搭建大桥,所以,这顺承铁路是分成两截的,等下到了宣武后卫卫城还得请皇上下车,改坐龙舟,渡过黄河呢。”
这行程嘉靖当然知道,他只是惊讶于这火龙车的速度而已,没想到,这火龙车真的能日行千里!
他惊讶之余,忽而脱口道:“京城离凤阳府好像就一千余里吧,清风,你能不能再修一条京城到凤阳的铁路,朕还没去凤阳祭过祖呢。”
尼玛,你当修铁路是玩泥巴是吗?
顺天府到承天府这条铁路可是把杨聪给折腾惨了,这会儿他还有心有余悸呢,要不是他招来了胡宗宪这个能人,两年之内,修筑两千余里铁路那就是开国际玩笑。
这嘉靖也是的,就为了自己出行方便就命人修铁路,还动不动就是上千里,你知道这要多少钱不?
当然,杨聪是不会在这种事上反驳嘉靖的,钱,他有的是,而且,修铁路也不完全是为嘉靖一个人服务。
他想了想,随即点头道:“皇上既然想去祭祖,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微臣觉着,光是修到凤阳府的话未免有点可惜了,要不直接修到应天府金陵城,您看怎么样?”
嘉靖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好啊,朕正好也想去金陵城看看。”
第四卷 第二章 任性
嘉靖出巡,排场可不是一般的大,光是随行的锦衣卫和京营屯卫精锐就多达上万,另外还有随行官员和太监宫女等等,加起来足有一万五千余人。
另外还有他个人的物品,比如龙桌、龙椅、龙床什么的,甚至他常用的餐具,御膳房里的锅碗瓢盆等,林林总总的,用马车拉的话,最少也要几十辆马车。
为此,杨聪足足准备了十二列十节的火龙车,顺天府到开封府这段是六辆,开封府到承天府同样是六辆,因为这火龙车是无法渡过黄河的。
出巡的队伍赶到开封府以北的宣武后卫之后,一行人便陆陆续续开始下车上船了。
嘉靖作为皇帝自然不用去管那些随行人员的转运和随行物资的装卸,他只要坐火车上等着就行了。
这一等,足足等了将近两个时辰,直到用完午膳,人员和物资的转运都告一段落了,嘉靖这才在杨聪和一众朝廷重臣的簇拥下,从火车上走了下来,坐上早已准备好的龙辇,穿过宣武后卫卫城,直奔城南的渡口而去。
其实,这里原本是没有城池的,为了安全起见,杨聪还是自掏腰包修建了一座相当于县城规模的卫城,而且还将宣武后卫所有军户都调到了城池里面,以防万一。
就这,嘉靖还不怎么满意呢。
他坐在龙辇上,用望远镜四处瞄了瞄,随即便对一旁随行的管事太监道:“在这里修一座行宫吧,以后朕肯定要经常回承天,如果空闲的话,说不定还能在这游玩几天呢。”
杨聪闻言,眉头不由微微一皱,你家伙,就为了可能在这里游玩几天就命人修行宫!
要是你不在这里游玩呢?
那这行宫岂不是白建了!
修建行宫可不是一句话而已,下面人也不敢随随便便修个大院子糊弄一下就完事了,一座行宫,再怎么样也得有亲王府的规模和档次,那家伙,最少也要花费几万两银子,如果是贪婪的太监负责,恐怕整个几十万两都有可能。
大明朝廷这会儿就没什么钱,你就不能省着点花吗?
当然,这会儿杨聪是不可能跟嘉靖说这些的,他也懒得跟嘉靖啰嗦,你修你的,关我鸟事!
一行人经过锦衣卫和京营屯卫重重护卫的街道,行进了将近一刻钟时间,终于来到了崭新的渡口码头。
这渡口码头也费了杨聪不少功夫,因为要停靠大福船,光是挖泥沙都挖了好几个月呢。
嘉靖一看渡口码头停靠的大福船,又来劲了。
他可没见过这么大的船,因为一般海船都不可能沿江深入内陆的,万一搁浅了可就麻烦了。
而且这大福船和其他大福船还不一样,因为两边还加装了水轮,为了保证动力,杨聪足足在船体两边加装了四组共八个水轮,那家伙,看上去就如同一辆巨大的海上马车一般,着实壮观无比。
嘉靖用望远镜仔细看了一阵,随即便忍不住问道:“清风,这是什么船啊,朕好像从来未曾听闻过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