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这,是一个难得的帅才啊,所以,杨聪赐了他四个字,“文韬武略”,大致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多学习兵法,今后做一位合格的统帅。

    谭纶下来,就轮到张居正了。

    张居正此人也不必多说,其治世之能就连杨聪都感觉匪夷所思,这小子,是怎么把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治理的如同盛世一般的呢?

    要知道张居正可没他前世的经验,而且张居正也不曾大肆发展海上贸易,在没有一点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他竟然能够挽救大明,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对于张居正,杨聪也没有什么好要求的了,只要他能如同历史上那般,成长为一个治世能臣便可,所以,杨聪赐了他四个字,“清正廉明”。

    好吧,这四个字基本上所有当官的都适用,张居正看了,着实有点不服气。

    师傅这是怎么了,对大师兄李春芳都能以贤相李时相比,为什么到了他这里就是平平常常的“清正廉明”四个字呢?

    他哪里知道,杨聪也是有意在磨砺他呢,像他这种年少成名的天才,最是忌讳持才傲物,唯有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才能走的远。

    最后一位就是戚继光了,这会儿戚继光还只是个刚刚成年的毛头小伙子呢,而且他连秀才功名都还没考取,当今最为有名的状元郎杨聪竟然能收下他,连他自己都觉得庆幸不已。

    戚继光此人也不必多说,打起仗来,杨聪估计自己都不是他的对手,对于这么一个弟子,杨聪也没什么好要求的了,所以,杨聪赐了他四个字,“精忠报国”,大致就是希望他能如同岳飞一般,成为一位传世名将。

    七个弟子一一上前,这场拜师礼足足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接下来就是酒宴了,杨聪自是带着新收的弟子挨个给派系的大佬敬酒,希望他们今后能多多照顾云云。




第三卷 第二〇三章 考校
    拜师礼毕,按理就应该开堂授课了,杨聪这个大明当今最有名的状元郎授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一件事,点卯。

    杨聪规定,凡授课之日,所有弟子必须在卯时之前赶到课堂,如若迟到,打板子!

    话说他这是不是当官当傻了,教授学生还来个点卯?

    当然不是,他这样做可不是因为当官的时候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早起读书的确有好处。

    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调整,身体状态自然而然会调整到最佳,读起书来自然是事半功倍。

    还有一点,那就是早起能避免人形成懒惰心理。

    懒人分为很多种,但绝对没有哪种早上能早早爬起来,早起那也是相当磨炼人意志的,大清早的,要离开温暖的被窝,绝对需要一定的毅力。

    李春芳他们自然想不到这些,不过师命不可违,杨聪哪怕叫他们寅时赶到课堂,他们也得克服重重困难,天没亮就爬起来,要不然那就得挨板子。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体罚一说,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当师傅的,那就得严,越严越好,哪怕是皇子,甚至是太子,在老师面前那也得老老实实听话,要不然,照打!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年头最为讲究尊师重道,哪怕是皇帝,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都得老老实实听话,要不然,老师不能收拾他,自有人能收拾他。

    万历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那家伙,张居正管得那叫一个严啊,一旦他敢调皮,张居正立马就会找李太后告状,李太后也不徇私,逮着那就是罚跪,据说,最厉害的一次,万历足足被罚在慈宁宫跪了六个时辰!

    这家伙,一般人跪上六个时辰估计都受不了,何况是当皇帝的,所以,万历对张居正那是又敬又怕又恨,张居正一死万历立马抄了张居正的家,夺了张居正生前所有封赏,并将张居正的家人悉数流放,饿死边疆。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就略过不表了。

    总之,这会儿讲究的就是尊师重道,只要当老师的说的在理,做弟子的就必须遵照执行。

    第二天一早,还不到卯时,李春芳和张居正他们便哈欠连天的赶到了杨聪在府邸中为他们特设的课堂,没一个敢迟到的。

    卯时方至,杨聪便负着手,捏着根戒尺,满脸严肃的走进课堂,那眼睛就跟门神一样,瞪的大大的,不断的扫视着自己的学生,貌似只要谁坐的不够端正又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他便会冲上去将其暴揍一顿!

    这招,他是跟当初县学的严先生学的,那家伙,严先生的板子可不是开玩笑的,他虽然没有真正经历过,但是,心里仍旧留下了阴影,一直都挥散不去。

    还别说,严先生这招还真管用,他一顿扫视之下,七个弟子皆是抬头挺胸,正襟危坐,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

    不过,他坐下来之后并没有学着严先生取出四书五经就是一顿念,而是盯着下面的弟子威严的道:“现在,为师要考校一下你们的学业,听好了,为师念上句,你们就回下句,不准翻书。子实,从你开始。”

    李春芳闻言,连忙点头道:“学生明白,恩师,您问吧。”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朗声道:“士不可以不弘毅。”

    李春芳飞快的回道:“任重而道远。”

    杨聪又问道:“过也,人皆见之。”

    李春芳还是不假思索道:“更也,人皆仰之。”

    杨聪略微愣了一下,又朗声道:“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

    李春芳依旧不假思索道:“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卧槽,这小子,《四书五经》简直背的滚瓜烂熟啊!

    杨聪内心震惊之余,亦是木有办法了,这李春芳在四书五经背的绝对比他顺溜,还有什么好问的,别看他好像也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其实,他并不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他也就是捡些自己熟悉的章句问罢了。

    这李春芳回答速度之快,足以证明四书五经已经烂熟于胸了,比他可强多了,还有什么好问的,下一个。

    他微微点了点头,装逼道:“嗯,子实学的还可以,下一个,纯甫。”

    沈炼闻言,连忙昂首挺胸道:“弟子在。”

    好吧,这家伙,还当自己是锦衣卫呢。

    杨聪无奈的摇了摇头,随即朗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沈炼亦是不假思索道:“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杨聪紧接着又问道:“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沈炼还是不假思索道:“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杨聪愣了一下,又问道:“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沈炼仍旧不假思索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我晕,沈炼竟然也这么厉害!

    杨聪着实吓了一跳,他跟沈炼相处的时间可不短,从山西开始,怕不有十来年了,平时也没见这小子读什么书啊,没想到沈炼四书五经也能记得这么清楚。

    这个看样子也比他强,他只能继续装逼道:“嗯,纯甫学的也还可以,下一个,汝贤。”

    海瑞闻言,一本正经道:“弟子准备好了,恩师,您问吧。”

    紧接着,杨聪又是逮住四书五经中自己比较熟悉的章句噼里啪啦就是一顿问,海瑞竟然也是对答如流,想都不用想一下的。

    卧槽,怎么都这么厉害,海瑞不是进士都考不上吗,怎么四书五经也能倒背如流?

    他无意间看了看海瑞的衣着,心中顿时恍然。

    这小子,估计是没钱赶考吧!

    要知道,海瑞可是广东琼州府人,离京城足有七八千里。

    这年头又没火车又没飞机的,穷人连个马都没得骑,只能走路,要不是他派船去接,估计海瑞这会儿还没到呢。

    七八千里啊,那得走多久,又得准备多少钱吃饭住店,一般人家,还真凑不齐这么多钱。

    杨聪暗自叹息了一声,随即又逮着杨继先、谭纶、张居正、戚继光一个个考校起来。

    结果,除了戚继光因为年纪太小,对四书五经还不是很熟悉,回答的时候需要考虑考虑,其他人基本都是对答如流。

    卧槽,这帮家伙,不愧是名传青史的大名人啊,一个个竟然都这么厉害。

    他悲哀的发现,要论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自己貌似就能比戚继光强一点,这些人,学识其实都比他强,要不是他有自创的科举秘籍,估计连三甲都很难上,更别说什么状元郎了!



第三卷 第二〇四章 秘技
    杨聪稍微考校了一下便发现,这些弟子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貌似都比他强,他好像不能跟人讲解四书五经了,要不然,讲着讲着就要露馅了,怎么办呢?

    这个好办,他原本就没打算教授四书五经,也没打算讲解《四书章句集注》,怕什么露馅!

    他问完了戚继光,便郑重的道:“嗯,看样子大家都对四书五经比较熟悉了,为师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再讲一遍了,现在,为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科举考试考的是什么?”

    一众弟子闻言,无不目瞪口呆。

    这!

    什么意思?

    不讲了!

    那学什么?

    科举考试考的是什么,这个谁不知道,不过,他们可没有抢答的习惯,这会儿读书人讲究的是谦让,抢着答,多不好的,所以,大家都没开口。

    杨聪见状,只能无奈的道:“子实,你来说。”

    李春芳闻言,连忙回道:“恩师,学生以为,科举考试看似考的是四书五经,其实考的是八股文。四书五经,只要肯下功夫,没几个是学不会的,然则,为什么有人能金榜题名,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呢?很明显,就是因为这个八股文,四书五经只是基础,八股文才是科举考试的重点。”

    哎呀,原来你们都知道!

    杨聪闻言,不由目瞪口呆。

    他愣了一下,这才问道:“那你认为怎么才能做好八股文呢?“

    李春芳犹豫了一下,这才回道:”学生以为,还是得多做,做的多了,八股文自然就做的好了。“

    你这不跟严先生一个套路,做的多,有用吗?

    很明显,没什么用!

    一般的秀才都不知道做过多少八股文,更不用说是举人了,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举人只有那两三百人脱颖而出呢,要做的八股文多了就能金榜题名,那就没几个举人不能金榜题名了。

    杨聪缓缓的摇头道:“勤加练习是能提高一点八股文的写作水平,但是,这个方法大家都会,要说功效的话,等于没有!”

    啊!

    一众弟子闻言,再次目瞪口呆,他们都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好使了,为什么师傅总是否定他们脑海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呢?

    杨聪见状,不免有些得意的问道:“你们知道为师为什么能一路过关斩将,高中状元吗?”

    这个问题,大家显然是不知道的,要是知道的话,他们就不用来学习了,直接去参加会试便成了。

    一众弟子再次陷入呆滞中,师傅,你这不废话嘛,我们哪能知道怎么才能中状元啊!

    杨聪见状,忽而又神神秘秘的道:“为师可以告诉你们,但是,你们得切记,绝对不能外传。”

    这个倒是很正常,因为这年头很多东西都是不外传的,有时候师傅教徒弟都留一手,更何况是外人,当弟子的没经过师傅的允许是不可能把独门秘技外传的。

    问题,这独门秘技到底是什么呢?

    一众弟子皆露出了渴求的神色,高中状元,谁不想啊!

    杨聪见状,这才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册子,郑重的道:“为师再说一次,你们学了就可以了,切记不可外传啊。”

    紧接着,他便拿起毛笔,沾了点墨水,在背后竖起的稿纸上写了四个字,“啊,波、呲、嘚”!

    一众弟子见了,满头雾水,这是什么秘技?

    好吧,杨聪觉得如果这会儿教他们字母估计是来不及了,他们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什么声母韵母他都是用汉字替代的。

    这样的话,读起来效果是差不多,不过,如果是去注音,那就比较的麻烦了。

    当然,杨聪也没想着让他们注音,因为没必要,科举考试这点东西,他早就已经统计好了,这些弟子只要能学个七八成,不说个个中状元,名列二甲还是不成问题的,至于一甲前三能不能上,那就要看各人的悟性了。

    说实话,他这秘技在这个年代还真没人见过,刚开始的时候,一众弟子真是云里雾里。

    这,这,这,这到底是什吗玩意儿啊!

    杨聪教的这东西,怎么形容呢?

    硬要用他们的思维来理解的话,那就是有点像他们启蒙的时候所学的《千字文》,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千字文里面的字连在一起还是有那么一点意思的,但是,杨聪教授的这些字就是按读音分的,压根就不是按字面意思来排的。

    这东西,初学起来着实让人难受的很,因为人都有习惯,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那就难了,就好比杨聪教授的这个什么秘技,跟他们以往的学习习惯根本就不一样,要接受起来,着实很难。

    还好,他们也不是没学过注音,这时候所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跟杨聪教授的东西还是有那么一点联系的,杨聪教的这个就好像是将直音法和反切法糅合在一起,然后再系统的整理一遍。

    说实话,这套秘技其实难度并不是很大,主要问题就在与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学习习惯不一样,李春芳和海瑞等人都是一时俊杰,这东西自然难不倒他们,不过,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心里还存在一个疑问。

    这家伙,不读四书五经,光学发音,有用吗?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们真的不能理解这东西有什么用,甚至,这种他总觉得这种标注方法还没直音法和反切法来得简单。
1...173174175176177...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