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所以,他们找的基本上都是那种家里比较穷,而且屡试不第的秀才,其中尤以军户和匠户居多。
这些人,如果不出意外,基本上就荒废了。
因为这年头读书人太多了,而朝廷登记在册的官员却只有那么多,而且除了举人和秀才,读书人里面还有荫生、廪生、监生等身份特殊的人,他们大多有深厚的背景,派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些人优先,很多时候,举人都不一定派的到官,就更不用说秀才了。
秀才如果不能进衙门充当官员或者小吏,那基本上跟平常人没多大区别,有点办法的还能弄到几十亩免税的地,过上温饱的生活,没什么办法的,那就只能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日日为了生活而奔波了,尤其那些屡试不第的秀才,差不多都因为赶考耗费太多而债台高筑,穷的那叫一个叮当响啊。
这些人如果能到物理学院进修一番,那就跟其他秀才大不一样了,不说别的,就靠杨聪的人脉和产业,只要真的学有所成,某个月俸十几两甚至几十两的差事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优厚的条件一放出去,那些穷困潦倒的秀才自然是趋之若鹜,甚至很多顺天府和北直隶的秀才和举人都闻讯而来,物理学院的门槛那是真的差点被人给踩破了。
杨聪原本准备天文、地理、器械、兵法等各开一班,分别由唐顺之、罗洪先、赵时春等人负责,五行则分为五班,由王宣负责统筹,薛南塘、李杜等人负责协助,加在一起总共就是十个班,大约四五百人。
结果,前来应征的学子却多达数千,搞得王宣和唐顺之他们好不头大。
就这还是因为他自己带的学生则另算呢,毕竟这年头考个进士可以说是难如登天,就算是阳门七子里面都有人没考上呢,他估摸着,能带出五六个进士就算不错了。
如果他也放开了招,估计很多举人都会跑过来,毕竟他这状元郎的名头可不是盖的,而且会试又正好在京城举行,能进物理学院学习,还能免去赶考之苦呢。
他招收学生的消息虽然没有出现在物理学院的告示了,却也不乏有人知道,朝中官员向他举荐的也有不少,这些人里面竟然也让他“找”出两个“人才”来。
这第一个就是戚景通的儿子戚继光,他当初在山西的时候就曾经跟戚景通戏称要收其子为徒,那时候因为戚继光和戚继美年纪都小,再加上戚景通当时跟杨聪还不是很熟,所以,戚景通便婉拒了。
这会儿戚继光已然成年,戚景通听闻杨聪招收门生的消息,自然是连忙八百里加急发出请求,恳求杨聪收下他儿子。
这其他人可以不收,名将戚继光自然不能不收,就算他这会儿还只是个童生,那也得收啊。
这第二个是阳明一脉的大佬湛若水举荐的,南直隶扬州兴化人李春芳。
说实话,杨聪对这李春芳并没有什么印象,不过,由于是湛若水举荐,再加上他亲自考察了一下,此人才能的确出众,金榜题名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于是乎,这个他也收下了。
另外还有一个就比较奇葩了,此人竟然是自己跑上门来相求的,而且死乞活赖,说什么也要拜杨聪为师。
此人给出的理由也相当的奇葩,就因为杨聪跟严嵩是对头,他认为拜杨聪为师有机会收拾严嵩!
其实,这个人杨聪也是有那么一点印象的,因为这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明第一铁人”,拿命死磕严嵩的杨继盛。
这愣头青正好是北直隶容城人,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收到的消息,一听闻杨聪招收门生便自己找上门来了。
杨聪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其收下了,毕竟到时候真准备跟严嵩赤膊相见了,总得有人去带头弹劾,而杨继盛这个不怕死的愣头青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样算下来,张居正、海瑞、谭纶、戚继光、沈炼、李春芳、杨继盛加起来正好是七人,而王阳明的弟子也有“阳门七子”一说,杨聪招收的这“杨门七子”最终是否能够如同“阳门七子”那般出名呢?
这个,不用想,那是肯定的,毕竟,杨聪招收的人差不多都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真正的一时俊杰。
第三卷 第二〇一章 齐聚
张居正是个天才吗?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什么“六七岁就能吟诗作赋,十二岁便读尽四书五经。”,这话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他十二岁便考取了秀才功名,不读尽四书五经肯定是不行的,吟诗作赋对他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十二岁,一般人还是懵懵懂懂,少不更事呢,他却已经从数百万读书人中脱颖而出,考取秀才功名,这还不是天才,什么才叫天才,要知道有明朝第一才子之称的解缙可是十五岁才考取秀才功名的。
或许,大明朝能跟张居正一决高下的天才也就只有解缙了,解缙是十五岁便考取了秀才功名,十九岁便高中举人,二十岁便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第十名,而张居正是十二岁便考取了秀才功名,十六岁便高中举人,二十三岁便金榜题名,位列二甲第八名。
如果从金榜题名的年纪来看,张居正貌似比解缙还要差那么一点,其实不然,因为解缙没人管,想怎么考便怎么考,而张居正不知道是走运还是倒霉,遇着了湖广巡抚顾璘。
传闻,张居正十三岁便想去参加乡试,正是湖广巡抚顾璘阻止,他才没去成,要不然,他可能要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举人了。
他之所以二十三岁才金榜题名,据说也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扰,因为他不满二十岁人家就不让他去考啊!
当然,顾璘并不是妒忌张居正的才华,不让他出名,事实恰恰相反,顾璘对张居正的才华相当的赏识,这才刻意阻扰张居正参加乡试和会试的,用顾璘的话说,是要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免他才高气傲,到处得罪人。
这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当初的解缙就是因为才高气傲,得罪了太多的人,所以,三十多岁便被人给整死了。
如果顾璘不阻扰,任由张居正去考,那么,很有可能,张居正十三岁便能高中举人,十四岁便能金榜题名,那样一来,就有点恐怖了,十四岁便当官了,而且最少都是个知县,张居正能管得住自己吗?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此时,张居正还只是个举人呢。
这会儿张居正自然是想去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辉煌腾达,好巧不巧,过完年就要举行会试了,他是一门心思想去,顾璘却是交待了他的父母,不准他去!
他虽然是个天才,奈何“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父母卡着,不给钱,他也没有办法啊,他总不能一路乞讨去京城赶考不是。
正当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时候,顾璘却又派人通知他的父母,赶紧的,收拾一下,准备去京城了,当朝礼部尚书,乙末科状元杨聪想收张居正为弟子!
杨聪何许人也,天下读书人谁人不知,这位可是当今天下读书人的偶像!
杨聪的故事更是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什么二十岁便高中状元,二十二岁便巡抚边镇,打得鞑子屁滚尿流,二十五岁便总督东南五省,将海盗和倭寇剿的一干二净等等,每一桩每一件很多读书人都耳熟能详。
可以说,杨聪在读书人心目中已经是接近于王守仁那种传奇般的存在了,张居正听闻杨聪竟然想收他为徒,自然是欣喜若狂。
这位师傅可是二十岁就高中状元了,想必他想要去参加明年的会试应该没有问题吧?
他就这么怀着激动的心情,跟着杨聪派来接他的护卫,一路从湖广北上,直奔京城。
这一路,他总算体会了一把有钱人的感觉,要知道他虽然是个天才,并不代表他家里就有钱,他家就是普通军户,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他父亲考了个秀才功名而已。
不过,这年头秀才不说随处可见,那也是一抓一大把,根本就没什么稀奇的,所谓“穷秀才、穷秀才”,他家那也是穷的可以,就算他后面中了举人,那也是天天呆家里温书,根本就没有出去赚钱,家里还是一如既往的穷。
当初他去参加乡试的时候别说是坐马车了,连马都没得骑,直接就是走着去的,哪像这会儿,不但有马车坐,而且还有人服侍,吃饭住店都不用他管,自会有人安排。
这种待遇,他认为已经是最好的了,虽说沿途住的大多都是驿站,吃的也不是特别的好,但是,相比于他家的普通饭菜那可是好多了,他这辈子,也就跟着湖广巡抚顾璘去吃过几次这么好吃的东西呢。
没想到,抵达京城之后,他才知道,一路上的待遇那都是毛毛雨而已。
杨聪给他安排的直接就是个占地十余亩的院落,而且就在玉渊潭边上,有山有水,风景秀美的让人陶醉,那服侍他的小丫鬟也是漂亮的让人陶醉。
咳咳,有点跑题了啊。
总之,杨聪对每个弟子那都是相当的好,每人都是一个单独的院落,而且还有佣人服侍,吃的那也是跟他差不多,不说极度奢华,一般人家那是绝对吃不起也吃不到的。
张居正应该算是七个弟子里面来得最晚的了,因为杨继盛原本就是北直隶人,沈炼那也是一直就跟着杨聪,李春芳那也是自己拿着湛若水的介绍信跑过来的,至于海瑞、谭纶和戚继光,杨聪都是派船去接的,唯独张居正这个只能从陆路坐马车过来。
七个弟子齐聚,接下来就是隆重的拜师仪式了。
这天上午,杨府那是装饰的如同过年一般,到处都张灯结彩,张邦奇、邹守益、聂豹等阳明一脉的大佬,还有定国公徐延德、京山侯崔元等公侯勋贵,包括陆松、陆炳、张岳等杨聪的亲戚都来了,用冠盖云集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
这时候这些人也不必忌讳严嵩会攻击他们图谋不轨,更不用担心嘉靖会认为他们结党营私,因为创办学院,教书育人在这年头那都是为人所传颂的大好事,人家收学生,来观个礼又怎么了,只要杨聪敢请,他们就敢来。
严嵩在这种事上面那真是没什么文章可做的,就算是杨聪请他,他也得来,两人虽然是死敌,那也算熟人不是,这种事人家如果请了他不来,那反倒是私心太重,要为人所诟病的。
当然,杨聪是不可能去请严嵩的,因为请了严嵩就得请夏言,请了夏言就得请毛伯温,请了毛伯温其他六部尚书就不能不请,毕竟这朝堂之上的重臣就没有他不认识的,如果这些人都请了,那整个朝堂所有重要衙门的大佬这天不都得来,那样也太张狂了。
所以,他只请了自己派系的大佬,甚至连毛伯温那种跟他关系相当不错的大臣都没请。
不过,这样也已经算是够隆重的了,京城的达官显贵不说来了一大半,一小半还是有的,谁收弟子的时候又能办得像他这般隆重。
第三卷 第二〇二章 厚望
杨府大堂,宾朋满座,杨聪高坐主位,看着整整齐齐排列在下方的七位弟子,心中不免有些激动。
这些可大多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经过自己的教导,今后也不知道能取得多少丰功伟绩。
这会儿宾客已然一一在两侧就坐,就等仪式开始了,杨聪稍微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随即抬头示意司礼,拜师礼,可以开始了。
那司礼见状,连忙朗声道:“拜师礼开始,弟子沈炼上前。”
七个弟子里面,沈炼在历史上的名气应该算是最小的,不过,他年纪却是最大的,他甚至比杨聪都还要大上一两岁。
当然,这拜师是不论年纪的,所谓达者为师,要比起学问来,他比杨聪可是差远了。
他恭敬走到杨聪跟前,双膝跪地,随即掏出怀中的拜师贴,朗声读起来。
这拜师贴大致意思就是仰慕杨聪的学问,想跟随其学习,云云。
沈炼读完,杨聪微微点了点头,抬手接过拜师贴,紧接着便是行真正的拜师礼了。
只见那司礼朗声唱道:“弟子沈炼行拜师礼,一拜,日月北斗,天长地久;二拜,师徒携手,明月九州;三拜,永记师恩,功德千秋。”
沈炼跟随这司礼的节奏,恭敬的磕了三个响头,随即又从一旁下人递上来的红木盘里拿起一杯热茶,双手举过头顶,恭敬的递到杨聪跟前,朗声道:“恩师请喝茶。”
杨聪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意思了一下,随即又放下茶杯,拿起下人捧上来的一个卷轴,递到沈炼跟前,朗声道:“纯甫,文才武功,皆乃治世之道,为师希望你能文才出众,武艺超群,文成武就。”
这是为师者的训导,大致就是希望弟子能获得什么成就,杨聪手中的卷轴也是他亲笔所书的“文成武就”四个大字。
沈炼闻言,连忙恭敬的接过卷轴,随即躬身道:“弟子谨记恩师教诲。”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亲切的道:“嗯,起来吧,来站为师身边。”
沈炼闻言,又恭敬的作了个揖,这才站起身来,走到杨聪左侧,笔挺的站在那里。
所谓“天地君师亲”,这年头,师傅可还排在父母前面,做师傅的说什么,弟子一般都要遵照执行,如果弟子敢忤逆师傅,那是要遭人唾骂的。
沈炼拜师完毕,那司礼又朗声道:“礼成,弟子李春芳上前。”
这李春芳可以说是杨聪最不熟悉的一个弟子,但是,他的年纪却跟杨聪最为接近,七个弟子里面,也就他和沈炼年过三十,其他都还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呢。
论年龄,他排第二,所以,他是第二个拜师的。
他恭敬的磕了三个响头,又奉上拜师茶之后,杨聪同样拿起一个下人捧上来的卷轴,朗声道:“子实,为官之道首重贤,为师希望你能如同太傅文康公一般,上成君德,中恊寮友,下辑庶司,寅恭匪懈,默赞升平。”
太傅文康公是原内阁首辅李时死后追赠的职位和谥号,杨聪的意思,就是希望李春芳能如同李时一般,做一个贤相。
他已经大致了解过了,这些弟子里面,要论学识,应该是这个李春芳最为出众,而且,李春芳的为人也最是沉稳,要不湛若水也不会亲自写信推荐过来不是。
李春芳的学识如果再加上他传授的“科举秘籍”,位列前三甚至高中状元都不是问题,所以,他对李春芳同样寄予了厚望,希望这个弟子能晋升内阁,成为一代贤相。
这会儿李春芳可不知道自己有高中状元的潜质,杨聪拿他与贤相李时相提并论,着实把他激动的不行了,他自然是千恩万谢的接过卷轴,然后按照杨聪的指示,恭敬的站在杨聪右侧。
李春芳下来,就轮到海瑞了。
海瑞此人就不必多说了,他可是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大清官,而且刚正不阿,敢于收拾权贵,历史上,他甚至就连面对培养和提拔自己的内阁首辅徐阶都不曾放过,着实刚的一匹。
当然,太过刚硬也不好,刚过则易折,所以,杨聪赐了他四个字“刚柔并济”,意思就是希望他能时刻警醒,不要把自己给刚爆了。
海瑞下来,就轮到杨继盛了。
杨继盛此人那也是刚的一匹,不过,他的刚正还和海瑞不一样,海瑞是任何贪官污吏都不放过,而他则是逮着严嵩一党死磕。
对于他这一点,杨聪还是比较认可的,所以,杨聪赐了他四个字,“正气浩然”,意思就是说,别怕,上去怼严嵩,为师支持你!
海瑞下来,就轮到谭纶了。
谭纶此人,虽是文官出身,干的却大多是领兵打仗的事,而且其功绩丝毫不亚于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