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话说杨聪为什么要如此猛赶呢,难道他来登州卫有什么急事吗?

    其实,什么急事也没有,他就是送戚继光回来参加院试而已。

    他之所以赶这么快,主要目的是想让张居正他们长长见识。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多识广才能做出好文章来,到了会试和殿试的时候,大家水平其实都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就要看谁见多识广了。

    特别是殿试的时候,就考一题,时务策,也就是你对当下一件时事的对策。

    当皇帝的主要看重的可不是你文章做的如何,而是你提出的对策能不能解决问题

    闷头在家里读书,哪里能懂怎么解决诸多问题。

    所以,这时候的读书人都知道要出去游历一番,增长一下见识,这样殿试的时候才不会抓瞎,杨聪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弟子关在学院里面,闭门造车,不让他们出门。

    登州卫还只是他们此行的第一站而已,接下来,他还要送海瑞去金陵城参加乡试呢。

    这次,他把所有弟子全带上了,一路上,他也不讲课,也不要求弟子们温书,大多时候,他都在引导弟子思考。

    比如这会儿,他一见张居正发问了,便饶有兴致的问道:“叔大,这么快赶到登州卫,你有什么感想吗?”

    感想?

    感想很多啊。

    张居正思索了一下,这才小心的道:“恩师,学生最大的感想就一个字,快,如果大家出门都能这么赶路,不知道能节省多少时间。”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追问道:“还有吗?“

    张居正仔细想了想,突然兴奋的道:“学生觉得以后东南各省的税赋银粮什么的都可以通过海路运输,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朝廷还能因此省不少钱呢。”

    这个想法的确不错,因为这会儿粮食和其他货物的运输基本都靠人力,动不动几万石的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那是相当惊人的。

    比如,从广东征收的税赋也就是粮食,要运送到京城,损耗是多少呢?

    这个很好算,一省的税赋大致就以五十万石计算,一石大约是一百多斤,人力推车的话,一车十石就顶天了,再多把人累死都推不动了,五十万石,那就是五万车次,或者说五万人次,那么,这五万人次要用多久才能把这五十万石粮送到京城呢?

    广东离京城足有五千余里,推着车原本就走不快,一天五十里左右差不多就是极限了,也就是说,这五万人最少要一百天才能将这五十万石粮送到京城。

    而这个时候由于油水不足,大家都特别能吃,一个青壮劳力一个月吃掉一石粮再正常不过了。

    也就是说,这五万人将五十万石粮运送到京城最少要耗费十五万石粮食,就这,还不算他们的工钱和回去路上的损耗呢,如果全算上,估计五十万石粮都不够!

    这貌似有点天方夜谭,既然五十万石粮还不够运送的人吃的,那还征收税赋干嘛,这不是劳民伤财,瞎折腾吗?

    其实,这就是事实,根本就不是天方夜谭,历朝历代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其他朝代大多都是以征收的税赋来支付地方官员的俸禄,多余的部分,可能会折算成金银等货币,也可能会就近找个地方储存起来。

    大明的办法更好,那就是设立南北两京,南京专管南边各省的税赋,这样一来征收而来的粮食就不用运送到京城去了,最多运到南直隶便成,路程省了一大半还不止。

    张居正想到的这个船运其实大明朝廷也想到了,大明也通过运河运送粮食等物资,不过,由于运河水路承载能力有限,大明朝廷的船只也相当有限,再加上漕运管理人员贪腐历来都相当的严重,所以,自大明中期开始,漕运基本上就是个摆设,根本就没什么用了。

    张居正之所以能想到这个,主要是因为他把税赋征收当做是治国的头等大事,这税赋粮食可不光是征收的问题,怎么运输他自然也考虑过。

    杨聪闻言,缓缓的点头道:“嗯,你这个想法不错,这会儿大明沿海的海盗和倭寇基本都已经剿灭了,走海路倒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不过,有个问题你还没想到,你想想看,是什么问题。”

    张居正又仔细想了想,这才估摸道:“恩师,您说的是由谁负责,又或者说由哪个衙门来负责的问题吗?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因为涉及到的粮食太多,最是容易产生贪腐,漕运就是这样废掉的。”

    没想到,杨聪却是摇头道:“不,这还是其次的,主要问题是海禁,你想过没,朝廷可是规定,片帆不得入海,难道,你的意思是让水师船队专门来负责运送粮食吗,那海防的问题又怎么办,水师官兵的职责难道就是运送粮食吗?如果你不动用水师官兵,你让谁来运,平民可是不让出海的,就算你特准某些人出海运送粮食,也会成为一个很大的漏洞,到时候不知道多少人会打着这幌子造船出海,你又能管的到吗?”

    海禁!

    张居正闻言,不由愣住了,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考虑过,他可是湖广人,离海远着呢,他怎么会考虑到海禁的问题。

    杨聪一看他愣住了,又继续问道:“你觉得海禁是好还是坏呢?”




第三卷 第二〇八章 引导
    海禁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这个问题,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不用想,那自然是坏,影响极坏!

    开什么玩笑,不让人出海。

    生意不做了吗?

    自产自销吗?

    闭关锁国让人家远远的甩在后面吗?

    但是,这会儿的人却不这么想,至少,统治阶层不这么想。

    比如当皇帝的,他们可不做生意,他们也不知道海上贸易能带来多少收入,所以,大明历代皇帝都支持海禁,一旦海盗和倭寇闹起来,他们便实施严厉的海禁。

    他们图的并不是别的,就是省事而已,把海一禁,把海盗和倭寇全部挡在外面就得了。

    至于当官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农轻商,根本就看不起做生意的,所以,这海禁了也就禁了,他们也图简单省事。

    还有一部分跟商户有一定的关系,或者本身就是商户出身,他们同样支持海禁!

    为什么呢?

    很简单啊,把海禁了,其他人都不准出海做生意,只能由他们控制的商户去海外赚钱,这样,他们就发了!

    海商豪门如此,严嵩一党同样如此,他们都是眼红海上贸易的利润,想做独门生意,所以强烈支持海禁!

    张居正可不知道这些,至少这会儿他还不是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已,而且还是个内陆的读书人,海禁根本就跟他搭不上一点关系。

    他仔细想了想,随即便估摸道:“这海禁兴许是对的吧,毕竟大海如此辽阔,朝廷根本就管不到,如果某些人出海与海盗和倭寇勾结,大明沿海岂不是又要乱了。”

    杨聪闻言,眉头不由一皱,张居正的想法估计就是大多数朝堂官员的想法吧,海禁其实跟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都认为禁了总比不禁好,因为禁了省事啊!

    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

    他想了想,还是没解释了,因为解释起来太麻烦了,没接触过的人还不一定能听得懂,还不如让张居正他们看看事实,看到了事实,相信他们就明白了。

    两人说话的功夫,船队已然进入登莱水城。

    这水城原本就是为了防御倭患而设,其规模并不是很大,四周城墙都不到一里长,但是城墙却很高,甚至比一般府城的都要高,足有三丈多高。

    至于为什么要建这么高,当然是为了防止倭寇借大船夺城墙,要知道一般海船船舷高度再加上甲板上的船舱高度差不多就达到一丈左右了,大福船的船舱更是高出水面两丈多,如果城墙建的太低,人家直接从船舱上跳下来便成,所以,登莱水城的城墙很高,福船在其面前都要矮上一大截。

    这登莱水城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城内有一个港湾,而且,入口处已经用类似城门的大木闸给挡住了。

    也就是说,船队可以直接通过水闸进城,登上码头就算是到了城里面了。

    这时候,登州卫指挥使已然单着卫所所有官员在码头上等候了,因为这次来的可不止杨聪和其七个弟子,还有武定侯郭勋的孙子郭江呢。

    这山东都司和辽东行都司正好归左军都督府管辖,而武定侯郭勋正是左军都督府的左都督,登州卫又归属山东都司管辖,登州卫指挥使自然是要落力巴结这位小都督。

    当然,就算是郭江没来,登州卫指挥使也不敢怠慢,因为这次来的杨聪当初可是五省总督,权力那可比武定侯郭勋大多了,那是后杨聪抓的可严了,他们这些卫所军官都是闻之胆颤。

    这会儿杨聪虽然已经“致仕”了,但是人家的影响还在啊,随便一句话,收拾他这个小小的武官还是很简单的。

    总之,杨聪一行人得到了登州卫全体官员的隆重迎接和热情款待,那家伙,登州卫指挥使那叫一个谦卑啊,就差没当着他们的面叫爷爷了。

    至于戚继光,俨然成了登州卫的当家老大一般,指挥使在其跟前都是点头哈腰的。

    没办法,戚家牛啊,原本戚家就是登州卫有数的几个大家族之一,这会儿更不得了了,不但戚景通出任水师总督,管着整个沿海所有战船,戚继光还成了杨聪的关门弟子,这家伙,前途简直不可限量啊!

    一行人在登州卫城休整了一天,第二天一早,杨聪便婉言谢绝了戚家老爷子的带着其余弟子和郭江一起坐上战船,继续往南,直奔南直隶金陵城而去。

    这一路,杨聪又是向众弟子介绍海战的知识,又是命船队借补给之机进入沿海各大卫所驻地巡视一番,张居正等人对明军的印象,顿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直以来,读书人虽然嘴上都说大明天下无敌,但是,对于明军的战力却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自明英宗正统年间以来,大明几乎是到处被人欺负,就连小小的东瀛和安南都不把大明放在眼里,明军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就算杨聪带来明军剿灭了海盗和倭寇,收服了安南莫氏,他们大抵也认为这是杨聪的神奇,并不是明军突然之间变得不一样了。

    但是,他们见识了沿海这些卫所的严谨之处后,终于察觉到,现在的明军跟以前的明军貌似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至少沿海各处卫所的屯卫都是军容齐整,虎虎生风,一看就经过了严格的操练。

    告别了沿海,进入了江流之后,杨聪又将极有可能成为统帅的谭纶叫到跟前,亲切的问道:“子理,怎么样,看了这么多卫所,有什么感想?”

    谭纶闻言,不由感慨道:“学生原本以为,这些卫所屯卫要不是缺乏操练,毫无精神,便是三餐不继,饿的面黄肌瘦,不曾想他们竟如此训练有素,如此威武雄壮。”

    杨聪微笑道:“嗯,为师没来东南当总督之前,他们的确是跟你说的差不多,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在短时间内便成这样的吗?”

    谭纶闻言,不由满怀敬佩道:“恩师真乃神人也,竟然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便将他们操练成这个样子。”

    杨聪被这马屁拍的,直想翻白眼,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他没好气的道:“这么多地方,这么多屯卫,为师怎么去一一操练,要为师真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跑遍这么多地方,还能将这么多屯卫都操练的迥然有素,那真是神仙了。很明显,为师不是神仙,为师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操练他们。”

    谭纶闻言,不由哑然道:“那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怎么突然之间变得这么厉害了呢?”

    杨聪看着远方,睿智的道:“很简单,靠制度,或者说军规。为将为帅者虽然要以身作则,但却不必事必躬亲,很多事,你只要定下规矩,然后派将领去监督便成。比如沿海这些卫所,为师就是定下了规矩,然后每省派一位总兵,不定时巡查,如果逮到阳奉阴违或者不作为的一律革职查办!”



第三卷 第二〇九章 利益
    金陵城可以说是严嵩一党的老巢,也可以说是阳明一脉的老窝。

    当初,严嵩就是凭借在南京六部的经营获得了夏言的器重,从而引入京城,一举进入内阁。

    阳明一脉也曾以此为避难之所,张邦奇、邹守益等都曾在此任职,湛若水和张时彻这会儿还是南京六部尚书呢。

    不过,此时的金陵城应该算是阳明一脉的天下了,因为湛若水是南京礼部尚书,张时彻是南京户部尚书,这两个最重要的衙门都掌控在阳明一脉手中,而严嵩却已进京,他手下党羽也基本跟着去了。

    当然,严嵩一党在此也不是一点势力都没有,赵文华接替杨聪出任东南五省总督之后,在此经营了几年,很是提拔了一些严嵩一党和海商豪门的官员,实力也不容小觑。

    杨聪一行坐船在海上漂泊了几日,又沿江航行了将近一日,这天下午,终于赶到了金陵城北的码头。

    这家伙,此时的码头上已经布满了屯卫精锐和衙役,金陵城里的达官贵人几乎有小半都站在那里翘首以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朝廷又派什么人来出任类似于五省总督的要职了呢。

    杨聪一看码头上这阵仗,顿时无语,他是想低调来着,他可没让这些人来接他,但人家就是来了,如之奈何?

    船队靠上码头以后,他连忙带着一众弟子从悬梯上窜下来,走到一个白发飘飘的老头跟前,拱手作揖道:“世伯,您老人家怎么亲自前来,可是折煞小侄了。”

    此人就是阳明一脉的元老,王守仁的至交,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

    湛若水的辈分按理来说都可以当杨聪的爷爷了,当然,这派系中没有这么叫的,而且湛若水也不是很在意这些,他一把扶住他的胳膊,亲切的道:“清风,这都几年未见了,你还是老样子,老夫却已经是老得都快走不动路了,哈哈哈哈。”

    杨聪连忙顺势搀住他,假假意思道:“哪里哪里,世伯看上去不也是老样子吗。”

    两人寒暄了几句,便开始为其他人一一引见了,杨聪这边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武定侯郭勋的孙子,就是一帮弟子,并没有什么身份,这前来迎接的人就不得了了,不但南京礼部尚书和南京户部尚书都来了,甚至魏国公世子徐邦瑞和诚意伯刘瑜都来了。

    这些人不但来码头亲自迎接,还为他在城里准备了丰盛的酒宴,众人一路寒暄来到城里,又把酒言欢好好聚了一聚,等酒宴散席都已经块戌时了。

    一般这个时候众弟子包括杨聪都要休息了,因为每天他们不到卯时便要起来,这个时候还不睡,明天恐怕是没什么精神了。

    不过,这天晚上,杨聪仿佛是兴奋过了头,酒宴过后,竟然还把所有弟子招到自己房中,貌似还聊的不够过瘾的样子。

    一众弟子这个纳闷啊,什么事,不能明天早上再说吗?

    当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来,他们脸上有的,只剩钦佩。

    今天,他们可算是见着了师傅的能量了,南京的六部尚书和公侯勋贵都要亲自相迎,这世上,有几人能有这殊荣!
1...175176177178179...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