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这个时候,阻止杨聪编书肯定是不现实的,再怎么样嘉靖也不会同意的,而且他也找不出理由来阻止。

    那么,杨聪把书编成之后怎么对付呢?

    或许,现在就把夏言收拾了还不是很合适,是不是让这个傻冒留下来继续和杨聪斗,先把杨聪彻底踩死再说呢?

    他正盘算的时候,杨聪突然郑重的道:“皇上,微臣有一事相求,不知当不当说。”

    果然,这家伙又想顺势而起了!

    严嵩闻言,心里没由来的一抽。

    杨聪这家伙,着实太可怕了,要不是人家自己犯糊涂,把广西那些贪官污吏的脏银侵吞了用来鼓励开荒,他恐怕根本就没办法阻止这家伙上窜的势头。

    这一下,他貌似又要借编书来讨得嘉靖的欢心,从而重新加入官场的争斗了。

    这可如何是好啊!

    严嵩不由偷偷瞟向嘉靖,他很希望嘉靖这糊涂蛋能记住杨聪当初犯下的“大错”,拒绝其重入官场掌权的请求。

    嘉靖这会儿心情正好呢,一套鸿篇巨著就要在他的手底下诞生了,他也将随之名传千古,这大好事就在眼前,他哪里还记得杨聪犯过什么错误。

    他想也不想,便毫不犹豫的道:“什么事,说来听听。”

    杨聪又洋洋洒洒的道:“朱子有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微臣觉得很有道理,格物则应穷其理,所以,微臣想开办学院,教授匠户、军户、农户子弟,使其精通格物而穷其理,从而形成一股格物致知之理的新风,让《格物致知之理》一书影响更为深远。”

    这是好事啊!

    嘉靖当然希望《格物致知之理》能在广大学子中传播开来,这样他的名气就会随着《格物致知之理》一书的传播变得更广为后人传颂了,如果《格物致知之理》一书编成之后便束之高阁,那又能有多少影响力。

    他不由点头道:“嗯,很好,你准备将学院建在哪里,需要征调多少京城劳役?”

    关于钱的问题,他就懒得问了,人家杨聪有的是钱,建一所学院而已,人家肯定不在乎这点钱。

    杨聪依旧郑重的道:“微臣觉得京城西边的玉渊潭风景秀丽,正是建学院的好地方,不知皇上可否将玉渊潭极其附近的山地划拨给微臣。至于劳力,微臣可以自己想办法,就不麻烦顺天府了。”

    玉渊潭的确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金辽时期就曾经是皇家花园所在,不过宋朝的时候,京城并不在顺天,那里就开始荒废了,而大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之后皇家花园又设在京城南面的南海子,所以,那里一直荒着,并没有被皇家所启用。

    一片荒地而已,有什么要紧的,再说了,这年头可是鼓励办学,鼓励兴建学院的,很多朝臣致仕以后都会拿出毕生积蓄来创办学院,很多人也因此被后人所传颂。

    这种好事自然要全力支持,嘉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朕就将玉渊潭极其方圆一里范围内划给你,用以修建学院,对了,这学院叫什么名字啊?”

    杨聪假假意思思索道:“既然是推广格物致知之理,不如就叫物理学院吧,皇上觉得可以吗?”

    嘉靖闻言,不由沉吟道:“物理学院,嗯,这名字挺别致的,就叫物理学院吧。”

    杨聪又顺势拍道:“到时候学院建成,微臣还想请皇上亲自题名,以彰显皇上对教书育人的支持,不知可否?”

    这马屁拍的,嘉靖想也不想便点头道:“好,朕到时候就给你题个名。”

    他也不想想,自己那字是什么个样子,杨聪练的可是唐伯虎的字体,写出来都难辨真假了,嘉靖那笔臭字根本就没法比。

    当然,皇帝亲自题名象征意义自然比他这状元郎来的要大,如果说起题名的资格来,这天下肯定没人能跟嘉靖比。

    总之,这两人一个是死不要脸拍马屁,一个是没脸没皮生受了,君臣相得,相谈甚欢。

    一旁的严嵩却是傻眼了,他是真没想到,杨聪竟然会提出这种要求。

    建学院?

    教书育人?

    开什么玩笑?

    玉渊潭在哪里他当然知道,那地方可不在城里,离京城还有十余里地呢。

    杨聪这是什么意思,跑去玉渊潭办学院,难道他真的淡泊名利,不想参与朝堂权力的争夺了?

    这个时候,他又不由自主的瞄向夏言。

    如果杨聪真跑京城外面办学去了,那就没什么威胁了,至少几年之内是没什么威胁了,因为修建学院再加上招收学生,准备授课,最少也需要几年时间。

    那么,这几年,是不是趁机把夏言给干翻呢?

    夏言可不知道严嵩已经张开嘴准备咬过来了,他同样被杨聪的想法给惊到了。

    这家伙,有毛病还是怎么了,放着好好的前程不要,跑去办学!

    办学的确是好事,但是,那是对于已经年老致仕,又或者因为种种原因退出官场,闲得蛋疼的人来说的,真正能在官场混下去的,谁又会没球事跑去办学,那不是不务正业吗?

    这家伙不会是真的想退出官场,从此归隐山林吧?

    杨聪真的会不务正业,跑去专心办学吗?

    当然不会,他之所以跑到京城外面去创办物理学院,主要是想给严嵩“创造机会”,让严嵩免去后顾之忧,专心对付夏言!

    他发现,严嵩这家伙太谨慎了,貌似他不彻底衰到死,严嵩就不会跟夏言斗起来。

    所以,他干脆跑去玉渊潭办学,以暗示自己彻底退出官场的争夺。

    当然,他办学也不是纯粹为了给严嵩“创造机会”,他想推广格物致知之理,那是真的,他想招一帮学生,那也是真的。

    反正这会儿《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还没完全完成,他也不可能丢下这编了一大半的书突然之间又跑进官场跟严嵩和夏言斗个你死我活,这样假意退出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卷 第一九七章 物理学院
    玉渊潭曾经是金辽时期的皇家园林,风景自然秀美无比,其光是水面就达到了千余亩,端地波光粼粼,如诗如画。

    不过,由于此地已然荒废两百余年,而且大明皇室为了修筑南苑将京城附近几乎所有维护园林的匠户和农户几乎全部迁徙过去了,所以,此时的玉渊潭相当的荒凉,潭边的杂草都快有一人高了。

    杨聪仿佛真的无心官场了,《格物致知之理》初稿献上去之后,他便召集了数千民工,在玉渊潭边大兴土木,不但修建学院,还修建宅院。

    这宅院显然是修给人住的,他不但打算在玉渊潭办学,甚至还准备把家人都带过去常住!

    他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告诉严嵩,他是真的退出了,甚至京城他都不想待了,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严嵩会怎么折腾,这会儿还没露出什么端倪,他却着实在玉渊潭使劲折腾了一番,整个玉渊潭外围都被他用高大的围墙给围起来了,而围墙里面则依山傍水到处都是亭台楼阁和房舍殿堂。

    这玉渊潭本身就有将近千亩的面积,再把周边一里范围全部囊括进去,那就达到了三千余亩,如果全部用来修建宅院的话,恐怕能修建出整个大明,乃至当今世界最大的宅院。

    不过,这会儿有个禁忌,那就是你不能逾越了当今皇帝。

    比如这宅院,你就不能修的比皇宫还大,而皇宫总面积也才一千多亩,所以,京城乃至大明各地,最大的宅院也就一千亩左右,再大就是逾越了,万一有人较真,把你咔嚓了都有可能。

    杨聪当然知道这个禁忌,他可不会给严嵩机会收拾他,他给自己修的宅院也就百来亩的样子,不过里面住的只是他和他的家人,其他诸如家丁、护卫、丫鬟老妈子什么的没事的时候都住在他府邸四周的小宅院里。

    这样一来就算是超过千亩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没统一圈在一起就不能算一个府邸不是。

    至于学院,他也建的比其他学院都大,其他学院最多也就是一个宅院,一个学堂,然后一些饭堂、房舍、茅房等附属设施,他却是修建了好多宅院,好多学堂,好多房舍,里面住下数百名学员都没有问题。

    如果有心人进去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他建的大学堂与其他学院的大学堂还不一样,其他学院的大学堂也就是一个讲台,然后下面整整齐齐的摆上数十张条桌,而他建的大学堂,都特别怪异。

    他建的学堂,很多竟然都是按作坊模样修建出来的!

    比如说,冶金学堂,里面就不是什么整齐的条桌,而是熔炉和细沙池。

    又比如说,船务学堂,里面就更加不得了了,直接就是一个船坞!

    还有什么天文学堂、地理学堂、兵器学堂等等,一个比一个怪异,别说是其他地方的学堂了,就算是整个大明,估计都找不出这么多怪异的地方来。

    这家伙,如果是其他教书先生来了,绝对会惊的目瞪口呆,这到底是要教书呢还是要开作坊呢?

    王宣和唐顺之等人见了这些学堂,却是兴奋不已,大呼建的好!

    因为他们都知道,杨聪想要教授的并不是什么简单的四书五经,而是格物致知的道理或者说方法。

    用杨聪的话说,这会儿大明并不缺钻研四书五经的学子,整个大明,几百万读书人,读的差不多都是四书五经,少几百个又或者几千个并不影响大家钻研四书五经,而真正学习格物致知之理的读书人就少了。

    这年头,但凡有点办法的读书人都会选择去考取功名又或者在官场上打拼,谁会去钻研那些庶民甚至是低等匠户用的东西,就算有人钻研,那基本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迫于无奈的。

    比如王宣这种,他本身就是匠户,而且又屡试不第,考了几次都还只是个举人,这赶考的费用他都有点负担不起了,所以,他才绝了科举的心思,专心钻研匠户的技术。

    又比如说罗洪先,这么个状元郎原本应该是前程似锦的,奈何遇着了夏言这个“嫉贤妒能”之辈,专门踩各种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也是看着升迁无望才把自己关在翰林院值房里面,天天研究地图,画地图,要他真能获取升迁,平步青云,恐怕早就把地图丢一边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读书人基本都在读死书,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不如官场。

    这样可不好,要知道大明官场,上上下下,从一品大员到九品小吏总共也就数万人,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的读书人差不多都在浪费时间,而读书人基本上又是大明数千万老百姓里的经营,这么浪费人才,大明怎么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杨聪就是要改改大多读书人只知道读死书的毛病,培养出一批懂得学以致用,能格物而致知的人出来,让他们来带动格物致知的风气。

    他这个所谓的格物致知可不是研究理论,而是偏重实践,也就是直接动手去做,从实践中出真知。

    比如冶金,那就是拿铜矿、铁矿,甚至金矿、银矿来冶炼,钻研冶炼方法和各种金属的性状,甚至实验类似于青铜的合金方法,以期能冶炼出更实用的金属来。

    比如说船务,那就是真正参与造船,不断钻研造船技术,以期能造出更先进的战船来。

    他之所以把学院建在玉渊潭,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因为玉渊潭就接连着其他水系,从这里把船造出来,甚至可以通过京城的水系,直接开到海里去。

    如果其他人知道他想这么做,估计会认为他是脑壳进水了,而王宣和唐顺之等人却一点都不这么想,因为他见过新式火枪、火炮,甚至是新式战船的威力,那家伙,对战手持老式兵器的鞑子和倭寇,简直就是碾压啊!

    他们早就看出来了,刀枪剑戟什么的必将被淘汰,未来肯定是火药武器的天下,这个时候钻研这些所谓的“新技术”就能继续保持明军碾压敌人的优势,如果再像以往一般不闻不问不重视,恐怕很快就要被别人反超了。

    他们可是相当的清楚,所谓的新式火枪和火炮其实就是在欧陆佛郎机炮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

    杨聪也说了,欧陆那些什么强国都在拼命的钻研这些呢,人家的战船甚至都已经不远万里闯到大明海域来了,而大明,还没人去过欧陆呢,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欧陆到底在什么地方!

    这个是相当可怕的,如果欧陆那些国家驾着比大明更先进的战船,拿着比大明威力更大的火枪和火炮冲过来,大明如何抵挡?

    所以,他们对杨聪的想法和做法都相当的支持,这物理学院就要建成这个样子,如果再不重视格物,大明迟早会被人赶超!



第三卷 第一九八章 厚金之车
    杨聪这么一阵“吓折腾”,可把严嵩给乐坏了,他可是派人混进了玉渊潭,时时刻刻盯着杨聪呢,所以,杨聪干了些什么,他都一清二楚。

    这家伙,简直有病啊,竟然建那么些稀奇古怪的学堂。

    严嵩感觉,杨聪要么是因为官场失意,脑子有点不正常了,要么就是装疯卖傻,麻痹他呢。

    不过,他更相信前者,因为杨聪如果装疯卖傻,完全没必要这么大兴土木,随便意思意思,装装样子就行了,杨聪这么大兴土木,显然不是在装样子。

    不管严嵩怎么想,杨聪对创办物理学院那都是相当上心的,数千人一顿造,不出三个月,物理学院便已经初具雏形了,这个时候,貌似就该挂牌招生了。

    当初杨聪为了拍嘉靖的马屁可是向嘉靖求了墨宝,求嘉靖帮物理学院题名,嘉靖也欣然应允了,这招牌自然不能假他人之手。

    于是乎,这天上午,阔别京城将近三月的杨聪又回来了,而且一回来便直奔皇宫,求见嘉靖。

    嘉靖听闻杨聪来了,那是相当的高兴,因为他这段时间正在看《格物致知之理》的初稿呢,他要提出修改意见自然得把这书读一遍,而《格物致知之理》一整套书足有上百本,他又要处理政务,又要修炼,看得自然快。

    这都过了将近三个月了,他才堪堪读了一半呢,不过,他却有很多疑问,想问杨聪。

    原本他是想招杨聪进宫来着,但一想到杨聪正在距京城十余里的地方修建物理学院,这一来一回的麻烦不是,所以,好几次他都生生忍住了。

    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说他专门为下面的臣子考虑,主要他派人通知杨聪需要时间,杨聪赶回来也需要时间,这一来一回,再准备准备,一上午时间基本上过去了,下午他还要修炼呢,怎么可能跟杨聪探讨《格物致知之理》的问题。

    正好,这会儿杨聪自己找上门来了,那就无需考虑时间问题了,他当即便兴奋的把杨聪招了进来。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问道:“清风,你在《器械篇》和《五行篇》中写的,五行之火用到极致,便可驱动厚金之车,不用牵也不用推,自己便能行驶,而且速度非常之快,这个可是真的?”
1...170171172173174...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