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原来是你啊,你这是故意的吧”张正书哭笑不得地看着这个刘忠,只见他一身劲装,露出了隆起的肌肉,再加上扛着一柄大刀,这形象要是去剪径,恐怕一出面就能吓瘫一堆人。怪不得那门房这么大呼小叫,原来实在是刘忠的形象太过骇人了。
刘忠放下大刀,伸手挠了挠脑袋,嘿嘿憨笑道:“俺昨夜不得觉,就早些过来了,不曾想……”
张正书更加无奈了,有必要这么兴奋吗这货居然还失眠了,看来的确是实在人啊!只是这货的造型实在不敢恭维,一身的劲装不说,还扛着一把大刀,背着一个行囊。最关键的是,张正书估摸着这货出门也没梳洗什么的,头发乱得像鸡窝一样。这样的造型,不说是强盗都说不过去,大刀+麻布袋的组合,活脱脱就是剪径的贼人啊!
“来个人,带他进去洗漱一下,整理整理仪容。还有,换一件衣服……”
张正书让家仆过来,带着刘忠进屋了。
然而身高只在一米六左右的家仆,在一米九高个的刘忠面前,就好像一个孩童一样。
别说家仆了,张正书身高也是在一米六七左右,虽然还有蹿高的空间,但刘忠这身高基本只能想想了。
“这个大高个,就是新来的护院”
“听说武艺不错!还是家传的,他祖上还是太祖亲兵哩!”
“怪不得面相这般凶狠!”
“不就是武人么,神气甚么!”
……
张家的家仆,也有人感受到了压力,开始表达自己的不屑了。然而,小官人重视武人是瞧得出来的,他们也只能私底下发发牢骚罢了。
随着时日推移,艳阳渐升,先前招募的武人也陆续来报到了。
张正书给他们按照从矮到高整队之后,又把他们拉着出了汴梁城。
穿街过巷的时候,张正书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纨绔子弟。正所谓带着一帮狗腿子,横行街头,调戏良家妇女,这才是富二代要做的事嘛!当然,张正书这个念头就想想而已,不敢付诸实施。这可是开封府啊,没有背景还想欺男霸女,简直是在嫌命长。
&n
第三百三十四章:不一样的李家村
防人之心不可无,况且宋朝也准许民众自备器械防御,张正书训练一些护院,也不算犯法。
打定主意的张正书,看着隐隐在望的李家村,嘴角浮现出一丝不怀好意的笑意来。来财一看张正书这熟悉的笑容,心中“咯噔”一声,同情地看向了还懵懵懂懂的那些武人们,心中开始为这些武人祈祷。要知道,张正书露出这样的笑容后,被坑的人太多了。
据不完全统计,叶祖洽是最无辜的,纯属躺枪;林百间则是当着面被张正书卖了的,最是无奈;范大郎还算幸运,毕竟张正书不想太坑他,但是借助樊楼的名气打响了“广告”的名头,也是冤得很……
当然,被坑得最惨的还属张正书的大舅子曾信骥。不过,这不是张正书故意要坑他的,而是回到家之后,张正书立即和曾瑾菡“坦白”了一切,把逛青楼喝花酒的责任全都推给了曾信骥。求生意志如此墙裂的张正书,自然是博得曾瑾菡原谅了。
唯一不能原谅的,就是害曾瑾菡吃不到张正书亲手做的饭菜,而罪魁祸首,就是曾信骥!
智商堪称大宋最高的曾瑾菡,想要整整曾信骥,何须亲自出马只是无意间和二嫂谈起了这事,二嫂就跑到曾文俨面前哭诉了,说曾信骥学曾信韫开始喝花酒。曾信骥可是曾文俨视定的家业继承人,如今也有堕落迹象了,曾文俨哪里忍得了自然当然就来了一顿家法伺候了。
但曾信骥知道告密人是曾瑾菡之后,仰天嚎啕:“小妹啊,二哥白疼你了……”
然后,又咬牙切齿地说道:“张家小子,算你狠,为了撇清自己,愣是把过错都堆给我!日后再见,需叫你好看!!!”
这还不算什么,最惨的是他的结发妻子感觉到委屈,一怒之下就回了娘家。鸡飞狗跳的曾信骥,现在不得不低声下气,去了泰山泰水家里“负荆请罪”了。要知道,宋朝女性地位可不同明清那会,而且还有提出“合离”的权利,也就是离婚。甚至嫁妆都是自己的财产,改嫁要全部带走的。
后院起火的曾信骥,想来想去罪魁祸首还是张正书,当然是恨得牙痒痒了。
来财虽然不清楚张正书的全部“光荣战绩”,但他也明白张正书露出这样的笑容来,绝对就没有什么好事的。
可怜那些武人,除了身体素质好的几个以外,脸上都露出疲态了,也注意不到张正书的表情。
但是,接下来他们就懵圈了。
“这……真个是李家村么”
其中一个武人喃喃地说道,不是他不愿意相信,而是李家村变化实在太大了啊!
一路走来,虽然小麦、水稻早已丰收,但田间地头里也有农户种植一些大豆的。可不曾想,到了李家村后才发现村里所有的土地上都种上了大棚蔬菜。这大棚蔬菜整整齐齐地立在田地间,就好像一幢幢房子一样。有不少农户在里面进出,看样子是在施肥,或者是拔草除虫。而张正书“发明”的自行灌溉系统,则不断地将汴河的水“运”到田里。
“嗯,做得还算不错……”
其实,张正书也是几个月来第一次踏上李家村的土地,看着已经建立起来的大棚蔬菜,心中很是慰藉。其实,只要是能赚钱的行当,宋人还是很愿意去做的。就好像张正书制定的薪酬制度一样,谁种菜种得最好,那除了工钱之外,还有奖金。这样的刺激之下,李家村的佃户们,哪一个不是卯足
第三百三十五章:“好”官人
“不是书院,是技校。虽然也教读书写字,但不传授儒家典籍,只传授工匠技术……”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的。一个国家的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越是发达的国家,就越要看工业实力。
工业,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掌控了技术的国家,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也能掌控别国的命运。
而在工业里,工业基础又是重中之重。工业基础是什么很多人说不清,但张正书却是知道的,工业基础,其实就是合格的、熟练的工人。只要有工人在,工业基础就在。看看二战之后的日本就知道了,那时候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所有的工厂都没有了。可是,日本凭借着数千万熟练的工人,所以在战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再次崛起了。
后世的中国,之所以能跻身世界第二大国,也是因为工业基础雄厚。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除美国之外,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不如中国完整!而且,单论工人数量,是没有一个国家赶得上中国的。
这些,才是国力的体现。可惜,看看宋朝现在的文人,干的都是些什么破事只会在政治上扯皮,军事上妥协,对技术根本不重视!要不是神臂弩等技术关系到国家安危,恐怕没有一个文人是上心的。技术流失那算得了什么事啊!
不得不说这些文人鼠目寸光,但这也怪不得他们,恐怕整个宋朝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工匠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反正在文人的眼中,世界都是文人主导的,工匠靠边站吧!可以说,中华五千年,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落后世界,跟不重视工匠观念的确立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崇文抑武”带来的隐形弊端了,走入死胡同的儒家,排外性实在太强了,完全没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海纳百川气度,反而开始了固步自封,一味地崇古。可以说,太过崇古,是儒家,也是中国人在宋朝之后就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一大精神和心理障碍。
现在,张正书打算给宋朝注入创新的基因,从时间上来说,还算赶得及,就看运气好不好了。
“只传授工匠技术也就是说,这是工匠的书院”
其中一个皇城司亲事官觉得有点奇怪,要知道,官营作坊里也是雇佣匠人的。虽然是强制征役,但也会强制性逼迫他们学习技术,也算是一种培训手段。而且,民间各地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研究技术,也算是从侧面鼓励工匠提高技术了。等到雇佣结束后,这些工匠各回各家,也把新技术带到了当地。
从这个制度上说,宋朝的技术传播还是很广的。所以在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看来,张正书的技校完全没必要。
但张正书却不这么看,因为他有着超越宋人数百年的眼光,知道学院派和民间派的差别是很大。起码,现在宋朝的工匠中,识字的不足一成。技术虽然过硬,但也只是积累了经验而已,算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是涉及到创新,涉及到他们经验不能解释的事情,他们的脑袋可能就不灵光了。
确切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到了宋朝也没发展出一门真正的科学,原因就在于没有总结和整理。这固然和儒家有莫大关系,毕竟儒家一直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憎恶机变械饰,认为这些工匠都是怀诈机心,用奇技淫巧来迷惑君王
第三百三十六章:产、学、研一体
“不错,这里是重中之重,就拜托你们了。”张正书严肃地说道,“契约上也讲得明白了,你们要是玩忽职守,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了。咱们可是先小人,后君子,签了契约的,你们也签字画押了。所以,你们务必要护得这里周全。对了,既然你们到了这里,就要制定规矩。这也是全新的管理办法,现在我暂时不宣布,来财,你先把作坊的头都给我叫来,我们开个会。”
来财应了一声就跑开了,张正书率先走进了技校的大门。
“小官人!”
“小官人,吃过饭了么,食堂里还有些饭菜……”
“小官人,纸张又不够用了……”
……
不同于汴梁城,技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对张正书很是尊敬。特别是那些孩童,不论是几岁的鼻涕虫,还是教书的秀才,都对张正书有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因为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乡绅敢全额免费,供十里八乡的子弟读书识字。就算是在纸张还算便宜的宋朝,也不会有人做这等“傻事”。偏生,张正书做了。哪怕他的目的,只是培养工匠,可在尊崇“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儒家主导的价值观里,这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不忙不忙,你们且去上课。”张正书挥了挥手,让围上来的众人散开。
这些武人也是发愣,他们确实没想到这张小官人居然会这么受人尊敬。虽然,他们也很感激张正书,可从来没把张正书当成值得尊敬的人。毕竟这些武人最小的就是刘忠,那也有二十多岁了。叫他们尊敬一个商贾,十几岁的商贾,他们也做不来。
“看来这张小官人在乡里,声望不低啊!”
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好像看出了什么,互相对望了一眼,点了点头。
张正书径直把他们带到了大礼堂之中,这个大礼堂,也是张正书模仿后世建起来的,目的嘛也很简单,就是用来开会的,或者说是用来洗脑的。张正书深谙后世洗脑之道,这不,对科举已经失去念想的秀才,都被张正书洗脑成了他的死忠粉,还有什么是张正书做不到的
很快,技校的教导主任、各个作坊的负责人都到齐了,列坐完毕之后,张正书走上讲台,拿起了石膏做就的粉笔。
“今日,我要宣布一个改革。之前,技校和作坊‘产、学、研’一体的模式运转得很不错,但是有一个缺陷就是,我们被人盯上了。据我的消息,已经有某些势力,想要夺取我们的秘方……”
张正书的话还没说完,香水作坊的负责人,我们可敬的郭骞道长猛地起身,面色发狠地说道:“谁,是谁这么大胆,竟敢觊觎香水秘方小官人,你无须担忧,只要老道有一条命在,老道誓死捍卫这个秘方!”开玩笑,要是秘方泄漏了,他就要赔一万贯钱的,把他卖了都赔不起啊!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香水的大卖,这老道已经拿了不少奖金了,甚至都超过了他的工钱,让不少人羡慕得眼红。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道士郭骞有这么大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有了郭骞的表态,其余作坊的工匠也纷纷表态,都义愤填膺,愤恨难平。
也是,在宋朝商业间谍也很常见了,这只关乎道德问题,因为《刑统》上没有明文规定这是犯法的!就算是
第三百三十七章:开始操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护院和选出来的僮仆,每日都要进行操练。”
张正书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来财分明看到,张小官人的嘴角又浮现出了一丝不怀好意的笑容来。
“每日操练”
这些个新晋的护院有点发愣了,这不跟军队一样了吗不对,比军队还厉害。要知道,就算是禁军,哪怕是最精锐的西军,也不会每日操练的啊!
“至于护院的休假,则实行轮流制度。但凡是张家产业内的一切人员,皆要佩戴令牌。令牌以铁铸成,不日下发。”
张正书开会的风格就是这样,一般来说他决定的事情,开会只是为了宣布而已。要是有什么事需要商量的,张正书宁愿去食堂里,让厨子做几道菜,或者他亲自下厨弄几道菜,大家坐下来畅谈,畅所欲言。正因为张小官人这么毫无架子,才让这些工匠甘心为他工作。当然了,这里面的金钱因素也很重要,张正书给的工钱是别人都给不了的,太高了,甚至一些顶级工匠,拿到的工钱居然比一个小县的县官还要多。这样的待遇,有几个人不卖力工作,不卖力提升自己的技术
甚至张正书还得知了,一些年轻的工匠发现识字的工匠更加吃香,而且工钱也更多,在空闲的时间里,这些年轻的工匠自发地到技校里跟孩童们一起读书识字。这样的变化实在是意想不到,张正书也是感慨,只要有上升的空间,有跟丰厚的薪酬,工匠还是愿意学习的。当然了,这和张正书制定的工匠评级制度分不开。说是他制定的,其实也不过是照搬后世的技术工人等级级别罢了,也一样分八个等级。
根据作坊的类型不同,技术工种也不同。要评级,就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考核合格后评定。最顶级的八级工匠,不仅工作服上会标明他的等级情况,工钱也去到了一个月三十贯钱,再加上奖金、福利什么的,妥妥的要比一个小县的县官俸禄要高得多。
利用良性竞争的模式,作坊里掀起了一股攀比技术的浪潮。张正书鸡贼地在用工作服来做文章,五级工匠以上的,会在工作服上标明出来,等于树立了榜样。羡慕嫉妒恨的其余工匠,一个个都发奋图强起来了。凭什么大家经验技术都差不多,你能考得了五级工匠以上,我考不了五级工匠,不仅在作坊里地位飙升,最关键的是工钱也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一二级工匠是学徒级别的,一个月两三贯钱;三四级工匠也就五六贯钱,虽然有提升,但并不明显。可五级工匠,却能一个月有十贯工钱!工钱翻倍,傻子都懂削尖脑袋往里面挤啊!
这倒好,张正书就是用这种差异化的激励手段,彻底把作坊里的工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最后,得到收益的还是张正书!
据不完全统计,单单是香水作坊,一个月就赚了五千贯!
这是刨去工钱、原料和各种支出后的纯利润,怪不得会惹得别人眼红了。就算是宋朝卖得最火的丝绸、茶叶,也赚不来这个收益啊!估计也就是拥有三千加盟店的樊楼,能比得上香水这个行当了。有趣的是,张正书的香水,正是用“大酒”反复蒸馏出来的。只用了酒楼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只有几百之一的酒,就赚到了樊楼一个月的纯利润。要是把这个利润比说出去,估计能吓死一堆人。
虽然张正书并不觉得这钱有多少,可他知道已经引起很多人觊觎了。
防人之心不可无,把安保工作做好是很必要的。
张正书想要刺激大宋的工业迈入一个新阶段,就必须让宋人觉得这是一个暴利行业。宋朝商业气息浓重,能赚钱的事,肯定有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来的。有些“道德沦丧”的商贾是不会讲究什么规矩的,能赚到钱,他们能把亲
第三百三十八章:太祖长拳
“小官人这是在做甚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