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张正书已经开始盘算,是不是要弄一个技术学校了。区别于其他私塾、学院,张正书弄的这个技校,就不打算把肥水流向外人田。反正他就要弄纺织工厂了,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不少熟练的工人。要是成立一个技校,专门教导怎么操作纺织机,好像也挺可行的。等以后再开其他工厂的时候,也可以开多几门课程。就算其他东西不教,也能让那些佃客的儿子女儿过来学习,怎么种田。
张正书敢保证,在宋朝,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的种田技术比他更高超。毕竟是拥有“种田术”的男人啊,在这方面怎么可能输给其他人呢更何况,系统对于经验值的判定是只要和他相关的种植就行了,那开学校授课,似乎也是一个捷径!
“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
一拍大腿,张正书有点懊悔了,不过现在的他有些分身乏术,大棚蔬菜要弄,纺织工厂要搞,也要他审稿,甚至水车这类的灌溉农具也离不开他。
“小官人,怎么了”
来财轻轻地摸了一会那“神奇”的纺织机之后,还撩拨了一下转轮,小心肝也吓得扑通扑通地乱跳。此刻听得张正书拍大腿的声音,他还以为自己这么做惹恼了张小官人了。要知道,这可是张小官人的心血啊!说完这句话之后,来财像个鹌鹑一样,低着头不敢做声了。
“不关你事……”
张正书想了想,突然又问道:“是了,张家庄里还有多少孩童”
“啊,小官人……我……我不知晓啊”
来财有点傻愣愣地答道,他没想到张正书突然问出这句话来。
“那这样,明日你去庄里,看看哪家还有七八岁的孩童,甚至还未出阁的小娘子都成,说我张家愿提供一日三餐,让他们过来学种田。学得好的,我还有钱奖赏。”张正书觉得这种田术的升级实在太慢了,慢到他有点忍受不了的地步。为了加快升级速度,花点钱算什么再说了,后世打网游还不是这样,如果想强,想要升级快,那就充钱啊!
“啊”
来财又一次被张正书的天马行空给惊吓到了,“小官人,谁来教他们种田”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张
第两百七十六章:自废武功
张正书摸出一片金叶子,轻轻抛给这个摊主,说道:“回去告诉王庆,想盯梢记得轮换人过来,每次都是你,有心人谁不知晓你就是暗探了”
这个摊主脸色倒也不错,无端端多了一笔横财,笑意总是难以藏住。“小官人,你又不是细作,为何要那么严苛”
“是你们做得很不专业,这路上都没多少顾客,你还来这里卖香饮子,行迹太可疑了!换个货郎过来吧,还能说得过去……”张正书丢下了这句话,然后就走回了报社里。表面看上去,张正书好像波澜不惊一样,但谁能知晓他内心此刻是激动不已。
“看来,要给赵煦写封信了,这封信他还不理,那只能说他是烂泥扶不上墙!”
张正书也是服了赵煦,他提了那么多建议,希望能一举灭了西夏,可赵煦倒好,不该激进的时候激进,现在到了要激进,赌上国运的一战的时候他却怂了。张正书真的怀疑,宋人是不是脊梁骨被打散了,所以连血性都没了
大宋的习惯性怂了,估计是太宗一脉的特性。想当年大宋几乎是横扫了**,就差燕云没拿下了。结果被契丹人打败了两次,赵光义就怂了。后来宋真宗也是这样,契丹人南侵,要不是寇准拉着他亲征,宋真宗都能把都城南迁了!哪怕是宋真宗御驾亲征赢了契丹,但还是签下了“澶渊之盟”。虽然是有内情的,因为这时候宋朝恰好处在一个小冰河时期,黄河是能封冻的,上面可以跑马。一旦契丹人挥军南下,进攻汴梁,那就是无险可守。
可就算是怕这种事发生,但“澶渊之盟”签得真的没啥道理,就因为这个服软的“屈辱条约”,直接让大宋断了脊梁,骨头都软了好几分,妥协派得势就是因为这样。
当然,这只是宋朝高层软了骨头而已,汉人可没有软。
只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宋朝高层软了,那么宋朝对外的战争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即便是苦哈哈的西夏,宋朝都拿它没办法。要不是有个愤青皇帝赵煦,说不定现在宋朝还要跟西夏“握手言和”,称兄道弟……
不是张正书恶意揣测,而是宋朝文官的节操你真的无法期待太多。
寇准厉害吧然而,还是给妥协派给淹没了,最后还是签下了“澶渊之盟”。
如果说宋太宗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风气,那么“澶渊之盟”则彻底阉割了宋朝的血性,从此富庶的大宋就成了周围国家予取予求的钱袋子,谁都能来攫取一点好处。最能体现这个的,就是“庆历增币”了,辽国也叫“重熙增币”。宋仁宗庆历年间,因不承认西夏李元昊称帝,北宋与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发生了三次大规模边战,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这时候,辽国就动了心思,想要宰宋朝一刀。
辽兴宗耶律宗真做样子想打宋朝,结果宋朝君臣都被吓坏了,只能增币以求平安。结果,正中辽国下怀。
所以,直到赵煦做皇帝,宋辽两国之间的“澶渊之盟”可不是什么岁币三十万贯了,而是六十万贯,也就是银子二十万两,还有二十万匹绢布。
本来宋朝就财政赤字了,又加上这么沉重的负担,要不是熙宁变法给朝廷增加了一点点税收,宋朝还真的就揭不开锅了。
很奇怪是不是宋朝是历朝历代税收最多的,但是财政问题也是最重的。这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可细究
第三百一十三章:汴河码头
曾瑾菡伸手弹了弹张正书的脑门,轻笑道:“你想甚么,我还不知晓啊看你要弄个武侠小说,就知道你想学武了。”
张正书把她的柔荑握得更紧了些,说道:“我也是想锻炼锻炼而已,你瞧我这身子骨,虽然比之前好多了,但还是有些‘弱不禁风’的。万一到了洞房那日,都……”
“啊……”曾瑾菡没想到张正书说着说着就不正经了,登时燥红了脸颊,红扑扑的,一路延伸至耳垂上,煞是好看。张正书也没想到,他这句故意撩逗的话,居然会让曾瑾菡起这么大的反应,鼻端嗅着那若有若无的兰香麝气,张正书也是一阵心神摇曳。
“你这人,好生可恶!”
曾瑾菡挣脱了张正书的掌控,羞红的脸颊啐道:“说这些臊人的话,和那些腌臜之人有何区别”
张正书故意装出一副不明白的模样,说道:“我说的是实话啊,身子骨不好的人,到了洞房之时是很危险的,万一得了马上风……”
“呸呸呸,你还说,你还说……”
曾瑾菡挥动着小粉拳,逮住张正书就是一阵捶打。好在这种捶打,更多的是情侣间的打情骂俏,张正书则故意大呼小叫的,让曾瑾菡更是羞煞了脸颊,白中透红的肌肤,看得张正书是乐不可支。要是生活日日如此,没有烦心的事多好
打闹了一阵之后,曾瑾菡因为惊动了京华报社中的僮仆,而不得不红着脸跑开了。
而张正书脸皮厚,则好似没事人一样,大大方方地去忙自己的事了。
这一次,张正书要去码头,去解决船队的问题。
没错,就是曾家的船队,因为过得两三月就到封冻期了,超市想要冬日开张的话,必须提早去解决南边特色货物的问题。不然的话,那这个超市就没有意义了。在冬季,是丝绸的滞销期,因为没有人会选择冬天穿比较轻薄的丝绸,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比较厚的蜀锦之类的锦缎。所以,曾家船队在冬日是很清闲的,即便是秋季,也不见得有多忙。所以,张正书就是瞧见了这个时机,才租下了曾家的船队。
“小官人,你这是要去哪啊”
刚刚带着来财出门的张正书,就被那两个皇城司亲事官给缠上来了。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出城!”
“小官人,王公事说了,让我们两人日后专门负责小官人的安全……”
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还没说完,就被张正书打断了:“知道了,你们以后跟着就行,没事别出手,知道吗”
张正书这两天招募武人,也算是略懂得怎么看一个人的武技高低。总的来说,看着这人是不是手上关节有厚茧,再看看他的眼睛,是不是有精光隐隐表露。如果符合这几条,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了。
很明显,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就是这样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两人还是王庆的心腹。
不过,张正书本来也没打算隐瞒谁,他做的生意不是一般人能模仿得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让皇城司看着就看着吧,只要不出
来搅和那就没事了。
摆平了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张正书才带着来财,直往东水门而去。
东水门是汴河流经的城门,因为有汴河的灌溉,汴梁城才能作为北宋的都城。如果不是汴河,那么汴梁城是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口的。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天吃掉的粮食都不知几何了。看着汴河上往来不绝的船只就知道了,这一
第三百一十四章:大舅哥
这个船家正在船头打理着渔网,听了这话稍稍一愣,然后才指着一个方向说道:“那边是曾家的私仓……”
张正书顺着这船家指的方向看去,那汴河岸边确实有着一排低矮的房屋,但总的来说还算是坚固的模样。“那曾家的船队呢,船家你知道吗”
“这个俺就不清楚了……”这船家显然是没接触过大商贾,也没和张正书这样的“小官人”说过什么话,一副拘谨的模样,说话都有些结巴。
张正书有点失落,只能带着来财往那私仓走去。
“果然没有人指点,就是要抓瞎了……”张正书叹了口气,“希望在私仓那里能找到人吧!”
汴河岸边,一排错落有序的房屋,均匀地分布在高大而疏落的树丛中。张正书看到了上面写的字,正是“曾家私仓”。在这个私人仓库门前,有几个搬运工,正在搬运着什么。从大开的院门看去,因为天气晴朗,院中挂着许多晾晒的丝绸。也不知道是最近雨天太多而怕丝绸发霉了,还是运输的途中不小心进水了需要晾晒。
“这位小官人请止步,这是曾家私仓,闲人莫进。”
守在私仓门前的曾家家仆,想来是没见过张正书的,伸手阻拦道。
“我来问一下,你知道曾家的船队在哪停靠吗”
张正书说明了来意,他也不想用曾家未来姑爷的身份去压人,这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莫非小官人有托我曾家船队运了丝绸”
这个家仆想来是专门处理船运一事的,话说得极为婉转。
张正书笑道:“没有,但打算让你们托运一些东西……”
“小官人,你且在此等等,小的去叫我家小员外过来……”这个家仆告罪一声,进了院门,转了几转,就消失在了满院的丝绸之中。张正书也是叹为观止,怪不得曾家是第一丝绸商,这私仓确实够大的。原本他还以为自己买下的那个仓库算大了,但没想到河对岸这里,离汴梁城足足有四五里地的地方,还有这么大的一个私仓。
想想也是,汴梁城中寸土寸金,哪里有人肯花费几万贯置办一个仓库就算你有钱,都未必能买得到这么大的一块地。而起从效益上讲,并不划算。把仓库设在汴梁城外的汴河边,不仅省钱,还能节省搬运的功夫。只要私建一个码头就行了,反正又不是海港,在吃水较深的地方搭起一个临水栈道,船只靠岸就能卸货了,方便又快捷。
“宋朝人果然总结出了不少做生意的道理!”
张正书正思索间,曾家私仓里就走出了一个年约三旬的男子。
“哈哈哈,我道是谁找上门来,原来是我家的姑爷!”
这个男子满脸笑意,走到张正书的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高兴地说道:“好妹婿,今日是特地来寻我的
么走,甚么都别说了,去樊楼,今日我们喝个酩酊大醉,一醉方休!”
张正书也是惊讶不已,他没想到这里会碰见未来的大舅哥,有些愣愣地问道:“二哥,你怎么……怎么会在此处”
“嗐,原本这是你大哥来打理的,但你也知道我大哥,生性惫赖
第三百一十五章:航速太慢
张正书喜欢和聪明人做生意,因为聪明人才知道,做生意就是互通有无。但是在宋朝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面,怎么才能抢得先手呢那就要看渠道了。渠道为王,就是这个道理。曾家之所以能把丝绸生意做大,其实靠的是渠道。
很多人以为曾家的崛起是偶然的,但张正书却知道重视渠道的曾家,早就在激烈的丝绸行当竞争中占得了先手。
而曾家做生意的奥秘,就是在每年投入的货船运输上。看着这些“先进”的货船就知道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加持之下,确实能快人一步从江南把丝绸运到汴梁城,运到大宋各地。市场就讲究一个先手,我有货,你没有,那就不怪我先占领市场,你在后面捡残渣了。
张正书也想建立一支船队,不也是看中了渠道的威力
别的技术人家都能学去,但是核心技术,核心机密,却是很难学的。
如果张正书不是穿越者,恐怕他也看不懂曾家做生意的方式,看似很简单,不就是把江南的丝绸运到北方来卖吗,这有什么出奇的但是,知道内里的人才明白,这里面的“运”字,到底有多少文章,凝聚了曾家多少心血。可以说,这船队就是曾家把丝绸卖遍大宋的根本,如果没有了船队,那么曾家也谈不上是什么大宋第一丝绸商贾了。
只是这模式并非一般人能学得来的,毕竟养一支船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船只的保养、更新,船员的工钱,都是要很多钱的。一般人,根本玩不起。就算能组得起船队的商贾,他们在衡量过收益和支出之后,却没多少人愿意投入,可见这个模式并不算特别赚钱,甚至还会亏钱。要不是丝绸单价高,需求量大,曾家也是赔本的。
张正书瞧着曾信骥沿着船舷放下的直板走上了一艘货船,跟一个皮肤黝黑的船员谈了许久,然后挥手示意张正书登船。
“好妹婿,这是我家船队的纲首,也是我曾家人,曾懋。”曾信骥代为介绍道,“五叔,这是我的妹婿,张正书。”
曾懋是个直爽的汉子,一拍张正书的肩膀,说道:“都是自家人,就不说两家话了。小官人要某作甚,尽管开口!”
张正书见他如此直来直去,很是对自己的脾气,当即也笑道:“先前我与泰山商议妥当了,算是租用船队置办货物。五叔,我想买一些南边的奇货,什么新奇就要什么,但凡是汴梁城中没有的东西都要。钱不是问题,我这有几两金子,应当足够置办货物了……”
说罢,张正书掏出自己的荷包,把金叶子都倒了出来,递给了曾懋。
“南边的奇货”曾信骥有些不解,问道:“好妹婿,你这是要钻研奇技淫巧么”
“不不不,我只是打算开一个专卖南北奇货的铺子罢了。”
张正书也没刻意隐瞒,只不过没有把全盘计划托出,毕竟曾家有船队,要是想要模仿张正书的模式来抢生意,张正书还真的没啥竞争力的。
“原来是这般!”曾信骥也不疑有他,在他看来,像他这样的富二代不就是应该折腾吗只不过曾信骥本事有限,把家业打理好都显得很吃力了,根本无法去鼓搞其他东西。曾信骥也是羡慕张正书,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乱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