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社会是残酷的,别说宋朝了,哪怕是在




第三百零九章:提升地位
    众人听得这秀才掉书袋了,都哄笑起来,燥得那秀才满脸通红,说道:“莫欺少年穷,日后须叫你知晓,什么叫金榜题名时,跨马游街日!”

    “秀才,省些气力罢!如今世道都变了,武人都能赚大钱。别抱着圣贤书不放了。瞧瞧那些不读圣贤书的商贾,如那‘大桶张家’的小官人,不也是腰缠万贯要俺说啊,你就是假清高,若是放得下身段去赚钱,岂能输给那武人”有人瞧不过眼了,奉劝这个秀才少说两句。确实,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头,能靠自己赚钱那都是本事。

    这个秀才涨红了脸,他确实没啥资本能秀得出来的,最后只能酸溜溜地说道:“不就是一商贾么,大抵上的傻了,才给武人这般多钱!”

    “大桶张家”小官人傻了这件事,已经成汴梁城中的笑谈了。

    很多人一开始也认为这张小官人是傻了,有书不读,花大精力去种菜,甚至现在彻底从县学退学了。弄一份报纸,很多人都看着张小官人的笑话,准备拿瓜子看好戏,看官府封禁“京华报社”。

    可让大家都大跌眼镜的是,张小官人的报纸火了,甚至还把和乐楼的李行首也推上了一个高不可及的地位。甚至张小官人弄的香水,早已风靡了汴梁城。就算是很多人不看好的蔬菜,据知情人士透露,已经渗透进汴梁城百姓的餐桌了。

    这样的一个商贾奇才,居然有人说他是傻了估计说这话的人才是真的傻了,傻得都看不清事实。

    这些天张小官人在城郊大搞基建,花费数千贯的事,也惊动了不少“吃瓜群众”,准备看好戏呢!

    殊不知,已经有好部分醒悟过来的人,已经默默地关注着城郊的变动,甚至还有一些大商贾用商业探子去打听消息了。可见,张小官人并非是傻了,而是他做的事情没多少人能理解罢了。但是等你理解了,人家已经开始赚大钱了。

    听这秀才说张小官人是傻了,很多人就摇了摇头,不再说话,谁知道那张小官人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秀才见没人搭理他,也没人说张小官人的坏话,他也好生无趣。

    恰在此时,茶肆里走进了一个博君人,准备说书了。

    不消说,今天主讲还是《射雕英雄传》。不得不说,武侠小说的出现,给宋朝小说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白话文也能写小说,而且写得这般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宋人是大呼过瘾。甚至很多宋人已经成了“雕迷”了,每天都有人去“京华报社”前面催更,这让主笔的曾瑾菡很是开心。

    最关键的是,《射雕英雄传》写的是平头百姓,不是官,也不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升级,这代入感简直是爆棚了,怪不得宋人个个沉迷其中。哪怕是一些大人物,也不例外,甚至从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而这《射雕英雄传》的横空出世,直接让一些靠着写小说的文人恨得牙痒痒了。

    他们没想到,一个用白话文写的小说,居然能火成这个样子,而且还能写得这么长——到现在为止,已经连载超过了十万字了。这样的篇幅还没到最高朝的部分,这岂不是要奔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去了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些文人恨死了《射雕英雄传》,甚至不



第三百一十章:花面兽
    刘忠原本也不知道“大桶张家”招募武人的,只不过这事实在太火了,码头上不少沦为挑夫的武人,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应聘了。刘忠一琢磨,那些武人都不如自己,说不定自己就能被招进去了呢

    不仅包吃住,还一个月有三贯的工钱,这样的好事,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多了。说不动心是假的,就连武举都有人想着浑水摸鱼了,更别说这样的一个私人招工。不少不是武人的,都抱着中大奖的心态过来应聘,才有如此盛景。

    张正书看着这样热闹的场面,差点以为自己是在后世开招聘会。前来应聘的人,情绪高涨得张正书都有点受不了。

    好在,张正书是有经验的,见势头不对立即更改了招募的方式:考试。没错,只有考试才能公平公正,张正书也想找一些有真武艺的武人,而不是只有蛮力的莽汉。考试也很简单,把你最拿手的武艺秀出来就行了,为此张正书还特意让人准备了不少沙包。

    刘忠虽然最擅使刀,毕竟是家传武艺嘛。但是,刘忠的拳脚也是不错的,起码比很多武人要好。张正书对他拳拳到肉的打法十分欣赏,见过后世散打的人都看得出,什么是花架子,什么是真正的杀人技。

    后世有人质疑中国武术,认为中国武术是花架子罢了。但其实这只是误解,武术和武技,本来就是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的。武术,其实就是一种套路,表演的成分居多,戏剧上用得最多。但是武技,却是实打实的杀人技,从战场上积累下来的。武技包括了各种兵器的使用和拳脚的杀人技巧,绝对没有一点花招,出手就是要人命,非死即残。比如从唐朝流传下来的唐手,就是这样的杀人拳脚,往往一击必杀,没有半点虚假。

    其实,到了后世也一样有这样的杀人技传承,只不过一般不用罢了。在法律昌明的年代,谁敢下这样的狠手啊这样的传承在后世,叫做散手,也叫做散打,散的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以为“散”。但注意,后世的散打其实也是留手了的,而像宋朝这时候的杀人技,却是真正能致人于死地的夺命拳术。

    刘忠用的,就是这样的散手,也有个名字,叫做“太祖长拳”。没错,就是赵匡胤传下来的拳术。

    一般人是不会“太祖长拳”的,因为这只在军中袭承。但是刘忠祖上是太祖的亲兵,所以才学得到。“太祖长拳”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动作干净利索,如果闪避不及,被一击毙命也是有可能的。

    张正书虽然不懂武技,却有眼光,立即发现了刘忠是个高手。

    “好!”

    张正书毫不犹豫地招下了刘忠,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

    “回小官人,俺叫刘忠,人称‘花面兽’,汴州人士。”

    刘忠大大咧咧地说道,“祖上曾当过兵,家传武学……”

    “不错,不错!”

    张正书觉得这人可堪造就,又问道:“识字吗”

    “不识得……”刘忠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张正书微微有点遗憾,但他也知道,别看宋朝是古代识字率很高的时代,而且汴梁城中读书人数不胜数,但实际上文盲率还是很高的。像刘忠,连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有闲钱去读书“那也没关系,愿意到我这做一个护院吗”

    “愿意,愿意……”

    刘忠听了这话,激动得都涨红了脸



第三百一十一章:武器禁令
    命运这东西实在太过奇妙,张正书怎么都想不到,有朝一日他居然会和一个反贼扯上关系,好吧,是未来的反贼。

    而且,看着这反贼在傻笑着的模样,张正书觉得他的三观又受到冲击了。

    “丫的,怪不得没反成功,原来是得意就忘形,乐都乐傻了……”张正书叹了口气,心中还嘀咕他是不是招了个傻子回来呢。家里面他的书童已经够傻了,现在再招一个傻子来看家,似乎这画风总有点不对。

    “不管了,傻不傻没关系,傻一点才好,免得到时候遇到困难了他先溜了……”

    张正书打定了主意,从书房里掏出了两份契约,走到刘忠面前说道:“喏,这里有一式两份的契约,签了吧”

    刘忠拿过这两份契约,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之后,问出了一个问题:“小官人,这契约是一样的”

    “一式两份,当然是一样的啊你一份,我一份,留着保存的,按照契约行事,各安其职……等下,你不是不识字吗”张正书觉得有点奇怪,刘忠不识字看这两份契约看得这么久是为啥呢

    “额,小官人,俺刚刚是在对照……”

    刘忠有点小拘谨地说道,多魁梧的一个汉字,腼腆起来张正书都觉得这画风好像非常很奇异,你能想象一个反贼头子在你面前扭扭捏捏吗反正张正书的鸡皮疙瘩是起来了。

    “哦,原来是在对照啊……”张正书连忙解释道:“这份契约里写的是,规定了你的薪酬是一月三贯钱,干得好继续有提升,包吃住。同时你的职责是看守要看守的东西,而且要负全责,一旦丢失了,不仅工钱没有了,还要被我辞退。还有工作不卖力,不认真负责也是要被辞退的。这样的条件,算不算苛刻啊”

    刘忠这时候巴不得要做这个“高薪”的护院,就算是再苛刻的条件他都愿意接受:“不苛刻,不苛刻……”

    “哦,你觉得不苛刻就好了。”张正书整理了一下思路才说道,“这个安保工作……额,护院工作呢,也不用我多说了,两人为一组,巡逻、守卫要守卫的东西。当然,遇到敌情的时候,可以动刀子,但不能杀人,杀人是要偿命的……”

    “明白了,小官人的意思是,遇到有人私闯就要拿下”

    刘忠其实不傻,相反脑子还挺灵活的。要是刘忠的脑子不灵活,怎么能做到一个反贼头子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过嘛,我们家是良民,没啥兵器,你用什么兵器趁手的话,我可以给你量身打造的……”

    在前一世,张正书也以为宋朝是要禁止民间私蓄武器的。而宋朝建立之初,太祖赵匡胤也确实下过一条禁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但为了写《射雕英雄传》,张正书专门找了一本宋朝《刑统》翻了半天,才发现这么一条禁令:“甲、弩、矛、矟、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弓、剑、刀、楯、短矛者,此上五事,私家听有。”

    啥意思呢,就是甲胄、

    弓弩、长矛、马槊、马的甲具等,私人蓄有是犯法的,超过一定数量是要以谋反论处的。

    但是呢,弓箭、刀剑、盾牌和短矛,则是私人可以拥有的。而且,弓箭是公开出售的,要不然为何武举会考弓箭呢,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武林人士,亡命之徒都是携带朴刀行走江湖的,因为朴刀也是民间可以持有的武器。

     



上架感言
    这本书历经三个多月的新书期,总算是上架了,虽然成绩不算很好,但却是我写得最用心的一本了。可能是风格不讨喜吧,我这人喜欢较真,喜欢考较史实,很多东西都写得很详细。当然,有人喜欢看这个,也有人不喜欢看这个,现在看起来,我好像需要改变文风才行。坦白说,这本书我有不少存稿了,可以透露一下,后面的文风以轻松搞笑为主。

    其实吧,这本书也算是一个实验,我是兼职写小说的,追我书的书友都知道。我涉猎的题材还算广泛,但凡有兴趣的我都会写一写。上一本书其实不是在起点发的,而是在创世,是都市题材,叫做,但很可惜因为某些问题而被封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应该网上还有保留,但是阅文就没的了。

    大家放心,我每一本书都是很用心去写的,哪怕成绩不好,我也不会烂尾,反而会更加激起我的动力。我以人品保证,这本书不会太监,断更都会很少!而且,内容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已臻化境
    不过,吕嘉问注定是没办法找到缘谁能想得到,张正书根本不需要什么蛛丝马迹,不需要什么线报,就能知晓一个人的生平呢

    好在,这系统只是把对方生平在意的事,害怕的事列出来而已,不然这吕嘉问生平做过什么事,都会被显现出来。要不然的话,吕嘉问喜欢哪个小妾,经常去哪一间春楼,甚至小到什么时候上茅房,吃饭后会不会剔牙……系统统统都能显现出来。

    不过屏蔽了这些事都好,免得张正书自己看了倒胃口。

    现在的张正书,可没空理会什么开封府府尹,不就是一个官么,远不说他能对人类进步有什么贡献,近了说,就算是汴梁城,吕嘉问都未必能管理得好。汴梁城之所以能相对无事,不过是因为汴梁城的繁华,掩盖了很多问题。再加上宋朝的律法比较完善,没人敢随意去触碰法律,自然就相对好管理了。所以,汴梁城的繁荣安定,和吕嘉问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换了任何一个人,只要宋朝的制度不改,汴梁城就一直会这样下去的。偶有波澜,那也很快消弭了。

    这确实是实话,纵观历史上,真正对人类有进步的官员,还真的就没几个。真正让人类进步的,永远是那些不被重视的工匠。

    张正书现在,就是在做工匠的活。

    如果那些工匠在场,肯定会惊掉一地的眼珠子。

    即便是在微弱的烛光下,张正书的手都灵巧得好像纷飞的蝴蝶,把那些木匠做好的构件,组装了起来。张正书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好像天生就会这种事一样。不过,这种感觉也不是第一次了。先前种菜的是时候,张正书就发现了这个状况。大抵上是“种田术”带来的变化吧,只要不是坏的变化,张正书都能接受。

    只见张正书哼着小曲,好似组装玩具一样,看似快捷无比,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其实,张正书很享受这个意境,就好像是大师一样,在掌控着这个节奏。这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感,好似和冥冥中的天地至理暗暗契合一样,有着吸引人眼球,直达人心的魔力。这种最为纯粹,也最为直接的吸引,是致命的。

    来财就被吸引住了,他都忘了自己要来做什么。

    这种技法,已经脱离了技法的范畴,升华成了艺术。即便是看不懂的来财,也看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不过来财也很纳闷,虽然张正书的每一个动作,他都好似看在了眼中,也好似明白了要怎么做。可是一眨眼,他就发现记忆里只剩下一片迷糊了,他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正书却全然投入到自己的世界里,外物根本不能为之所动。

    在他的眼中,仿佛只剩下了他和手中的木质构件。

    把木质构件组装起来,好似就有了生命一样。

    即便是因为尺寸稍有不合,张正书拿着小刀,轻轻一削,一掏,尺寸也就合适了。不需要鲁班尺,不需要什么辅佐工具,只是凭着感觉,张正书已经掌握了所有构件的尺寸。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好像事情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

    如果来财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肯定会说出一句“止于至善”。完美,实在是太完美了。就好像天地至理一样,任何人都会被这样的张正书吸引的。连张正书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他已经遁入了一种神乎其神的境界之中,旁若无人,实为出神入化。



第一百一十二章:没想到
    张正书没想到的是,来财居然开始抚摸这纺织机,眼睛里还流露出挺有兴趣的目光。

    “来财,你想学这个”

    张正书揶揄说道,这倒是个好苗头,要知道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说不定他还能培养出一个宋朝的鲁班呢,这样就厉害了。不过,张正书更希望培养出一个全能工匠,甚至把车床给弄出来。要知道,那可是工业母机啊!要想实现工业化,工业母机是必备的。

    只是,在宋朝这个毫无基础的时代,张正书觉得实在是太难了。工业化需要的不仅仅是设备,还有熟练的工人、各种人才,甚至还要有顶尖的科学家。如今的宋朝呢,别说什么了,工匠也只是营造匠、木匠、铁匠、雕匠、石匠……之类的工匠罢了,专业化的人才那是一个都没。至于顶尖的科学家,或许会有,但张正书估计也不会多。而且研究的方向,估计也不是工业方面的。

    要想在这么一个白纸一样的时代建立工业化,那基本是妄想。说不定,工业化雏形都未必能诞生。

    “不过,事情还是要做的……”
1...6768697071...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