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元祐抛石机之中的大量零部件,已然可以用金属铸件替代,但问题这玩意消耗的木材真不是个小数目,目前产量并不高。

    但是,天子赵煦还是大笔一挥,直接给了陕西北路三十座,这差不多是那军器监两个月的产量。

    距离三岔口堡尚有两里之地,耶律达顿便勒住了马头,让全军停止前行。

    策马来到了一处高地,居高临下地打量着这背靠着无定河的三岔口堡,自那辽夏宋三国大战之后,宋人重修此堡之时,辽国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也派来了不少的细作,对于这座重修的三岔口堡也有一定的了解。

    唔只是越了解就越蛋疼,水泥石砖所构建起来的新三岔口堡,已经不是过去的撞车槌等攻城武器三下五除二就能够攻破或者轰塌的。

    只能够利用人海战术,使用云梯和长梯,拿人命往上填,依靠将士们的勇敢与无畏,努力地跟城中的宋军打消耗战。

    堡门紧闭,戒备森严,堡寨之上,旌旗招展,而那约约绰绰的往来身影,怕是宋军早就已经开始严阵以待,自己想要打三岔口一个措手不及的想法看来是不可能了。

    既然不能偷袭,那么就正大光明的干就是了,耶律达顿自认对付不了那宥州,可是这足足比宥州小了近三分之二的三岔口堡,他自然是信心十足。

    清晨时分,天子赵煦仍旧如往常一般,在心爱的皇后孟氏的亲自侍候之下用罢早膳,穿载好了朝服,朝着身后边的皇后孟氏心疼地道。

    你赶紧再回去好好补补觉吧,如今身子重,可别累坏了才是。

    皇后孟氏则是一脸幸福一轻抚着那已然六个多月的隆起小腹,乖巧地点了点头。臣妾知道了,官家快去吧,莫要误了早朝的时间才是。

    天子赵煦点了点头,这才施施然地迈着大步而去,皇后孟氏,再一次有了身孕,对于大宋皇家而言,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虽然天子已经有了一子一女,但是这个时代,子嗣艰难,而孩子能够平平安安的成长到童年,那一半要靠小心翼翼,另外一半则需要靠运气。所以天子的子嗣,自然是多多益善才好。

    而皇后孟氏生产之后,不足八个月,便又再一次怀上龙种,这让那位太皇太后高滔滔可是乐得都快要合不拢嘴了,越发的觉得自己挑选的孙媳妇果然是最好的人选。




第1071章 王巫山他这是疯了吗?!(第二更)
    第1071章

    照例,天子进入了朝堂之后,接受了臣子们的参拜。只是,天子觉得今日苏东坡这位大宋首相的神情有些不太对劲。

    陛下,臣有事启奏,陕西北路有八百里加急,就在刚刚到了臣的手上。苏东坡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朝着天子赵煦说道。

    那陕西北路的诸多案件,业已经审结了?天子赵煦微微一愣,照时间算,三法司的三位官员,怕是也就是近几日这才刚刚抵达了陕西北路才对。

    这么短的时间,就来了八百里加急,哪怕是派去的都是刑讯高手,可这效率也太过惊人了点吧?

    陛下,除了赵氏商行一案的诸多供状之外,另外还有三份弹劾陕西北路经略安抚使王洋的奏折也是同时送到的。苏东坡接下来的这句话,让天子赵煦实在是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而在场的满朝文武,顿时喧哗一片,全都瞪起了眼珠子朝着这边望了过来,不少人甚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哎哟我靠,那三个哥们居然这么给力?

    到底是怎么回事,呈上来让朕好好看看

    不大会的功夫那三位钦差大人的弹劾奏折和那厚厚一大叠的供状都呈上御案后,天子赵煦便先翻开了那三名三法司大佬弹劾王洋的奏折,草草看罢,天子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无比。

    天子赵煦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前面还有一行字,那就是:王巫山他这是疯了吗?

    除了那三份弹劾奏折之外,尚有一百二十二份供状,上面还有那些人各自的签押,当然也还有大理寺少卿何源刑部郎中王定,御史台的侍御史张伦的手笔。

    这就说明,这一百二十二份供状是经得起考验的,这让天子赵煦的心里边不禁浮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然后,目光再一次落到了苏东坡的身上。苏卿家你对此事怎么看?

    苏东坡先是断然地摇了摇头。臣相信王经略,他不是那样的人。只是,为何三位三法司的大人,如此言之凿凿,而且供状都如此着实让臣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个时候,已然有迫不及待的大臣跳了出来,朝着天子赵煦问道。陛下,不知这陕西北路的八百里加急是何要紧事情,还有那三份弹劾陕西北路经略安抚使的奏折,到时是因何而弹劾王经略?臣等

    是啊是啊,陛下,到底那陕西北路发生了何事,导致三位钦差都弹劾王经略,还请陛下明示,以解臣等心中之疑惑

    天子赵煦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这样的事情,自然没必要,也没有可能隐瞒。将那三份奏折交给了身边的马尚,示意他传阅朝堂之中的诸位臣工。

    看到了那三分奏折之中的内容之后,旧党新党这两个主要派系之中的诸人都几乎人人面带红光,眼中满是惊喜难掩。

    这特么的也太给力了吧,这才刚刚赶到了宥州,居然就有了这样惊人的发现。

    陛下,三位钦差大人都如此弹劾那王经略,那就说明,事实如此,故尔,臣以为,陛下该当早做决断,将那王洋捉拿下狱,着有司严审

    陛下,想不到那王经略在陕西北路,居然只手遮天,肆意妄为致此,视朝庭,视陛下如无物,不但擅自兴兵,挑起边衅,更以辽国边军伪为案犯,这等行止作派,实在是令人发指

    这简直就是耻辱,我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之事。他王洋这是想做什么?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大臣们兴奋了,一个二个上窜下跳,纷纷站出列班,对王洋大加攻讦,毕竟有了那三位钦差大人的弹劾奏折为佐证,谁都很乐意落井下石。

    陛下,臣以为不妥,为何只有钦差的弹劾奏折,而没有王经略的自辩奏折,想来,此事怕是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这个时候,李格非这位王洋的老岳父,终于站了出来,大声地说道。

    李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不要以为那王洋是你的女婿,你就想要如此明目张胆的包庇于他。

    尔休得胡言,本官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李格非铁青着脸,狠狠地怼了回去。李格非出战,自然蜀党诸人不甘示弱,纷纷站了出来,为李格非摇旗呐喊。

    毕竟,王洋的事情真伪他们也不清楚,但是李格非所说的的确是公允之言,他们自然要站在袍泽一边。

    肃静,够了!苏东坡撩起眼皮,看到了天子赵煦那张越来越黑的脸庞,清了清嗓子厉声喝道。

    尔等莫要在君前失仪,还不给我速速退下!

    随着苏东坡那嘹亮而又浑厚的嗓声,原本喧嚣得犹如市井卖菜之地的朝堂总算是渐渐的恢复了平静。

    只是那些臣工们各自退回了列班,并不代表他们退缩,而只是在为下一轮的攻击在进行蓄力罢了。

    看到场面恢复了平静,天子赵煦也不由得暗中抹了一把冷汗,此刻他的脑袋还是懵的。他想不明白,王洋怎么会突然派兵去抓了一帮子辽国边军将士来,指认他们就是赵氏商行一案的凶手。

    你指认,那你好歹拿出一些实据来啊,可是看这三位钦差的奏折里边,根本就没提到这些东西,反倒是随同奏折和供状一同奉上的,还有十余枚印绶。

    那些都是辽军将领的印绶,这些玩意自然都属于那些辽国边军的。

    陛下,臣以为这里边,怕是有问题。斥退了那些臣工之后,苏东坡踱步到了玉阶之下,压低了声音与坐在御案后边沉吟不语的天子交流道。

    哦?不知苏卿家你觉得这里边能有什么问题?听到了苏东坡之言,天子赵煦省过了神来,赶紧追问道,主要是他实在无法相信三位钦差所弹劾的王洋,是能够干出这么愚蠢之事的主角。

    陛下您想,王巫山做事深谋远虑,向来是面面俱到,让人抓不着半点痛脚。可是,在这三位钦差的奏折里边,却给老臣一种感觉。

    他们所描述的,更像是一位眼高于顶,独断专行,指颐使气的粗鄙之人,而且处处皆是破绽,无一处不是漏洞,这实在是很难让臣相信,做出这等事情的是他王巫山。



第1072章 又是八百里加急奏报?(第一更)
    第1072章

    不错,卿家提醒得是,朕也有一种感觉,他们弹劾的是别人,而非是朕所熟知的王巫山。天子赵煦一拍大腿,不由得欣然地认同道。

    虽然臣已经离开了陕西路将近一年的光景,可是臣与那王巫山之间,一直都有书信往来,而之前,王洋的来信,便言及经过了仔细的侦查,他至少有七八成的把握,可以确定,肆虐于宥州边界一带,杀人劫财的马匪很有可能就是辽国的边军将士所伪装的。

    所以,王巫山他出动兵马,抓捕那些辽国的边军将士,此举看似过于冒失,但是,臣相信,他必然是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方敢如此。

    天子赵煦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可还是有些不解地道。那为何大理寺少卿何源刑部郎中王定还有那位御史台的侍御史张伦三人的口径如此统一,都认定乃是王巫山胆大妄为,擅自兴兵,挑起边衅?

    这个,臣也有些不太明白。这三位钦差苏东坡砸了砸嘴,实在是有些不太好解释。

    怕是这三位钦差大人,一开始就对于王巫山抱有偏见,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边,或许有什么误会。

    偏见吗?天子赵煦两眼微眯,下意识地拿手指在御案上敲击了起来。朕在何卿王卿张卿三人出京之前,还特地叮嘱过他们秉持公正之心。

    秉持公正之心陛下圣明,只是,臣觉得这里边,确有蹊跷。苏东坡实在不好向天子开炮,唔现如今他们好歹也算是同一阵线的人,互相攻击就等于是互相伤害,这样不好。

    再说了,他们现在所需要的就是携起手来,共同对抗这满朝文武。

    不错,朕也觉得蹊跷,还是先等一等王巫山的自辩奏折到了再议此事为好。天子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但是,他们君臣虽然想法一致,可并不代表满朝文武认同他们的想法,接下来,朝议再次开始,结果就是,天子想谈其他事情。

    可是大臣们不愿意,总想要拿这事来说道说道。

    最终,天子赵煦毛炸了,直接就施出了杀手锏:拂袖而去宣布退朝。

    陛下,陛下此事尚未有个定论,事关我大宋与北辽之间的靖宁,万万不能轻忽啊陛下。

    陛下,若是辽国天子闻知此事,必然兴兵来伐,到了那时,生灵涂碳,那就是他王巫山的过错,陛下一定要拿出一个态度出来才是。

    只是,随便这些文武大臣们如此捶胸顿足,哭天抢地。天子都只是默默地站在后门之外,眉头紧锁。

    见到天子没有露面,大臣们终于觉得索然无味,但是都并没有放弃,相互串联着,决定要上书弹劾王洋肆意妄为,一定不能够再让此人继续担当陕西北路经略安抚使的重任。

    必须要请陛下下旨,将那王洋给下狱治罪,给朝庭一个交待,也要给北辽一个交待,不然,到时候两国之间,再现纷争,不知道又会浪费多少的军费,又会有多少的百姓流离失所,又会有无数的将士为国捐躯。

    天子离开了大殿之后,并没有如往常一般先去探望皇后孟氏,而是径直转身,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而去,马尚赶紧快步紧紧跟上。

    这个方向,正是太皇太后高滔滔所在的春秋宫。

    这怎么可能?太皇太后高滔滔看罢了那三份弹劾王洋的奏折之后,摘下了眼镜,揉着发紧的眉心,忍不住疑惑地嘀咕道。

    皇祖母,莫说是您,孙儿也觉得很是蹊跷,但是,偏偏随着这三份奏折同来的那些供状与物证,又恰好证明了王洋的确率军抓捕了这些辽国的边军将士。

    而且这三位钦差,连夜审讯了这一百二十二名辽国的边军将士,这些人皆尽矢口否认,在我宋境之内犯过杀人劫财的案子。

    这样一来,王巫山那小子,反倒从一位一心想要为了治下之民报仇雪恨的忠耿之臣,变成了为了应付钦差,肆意妄为,欲意掩盖真相的渎职臣子。太皇太后高滔滔眉头紧锁,她也是觉得十分的诡异。

    毕竟对于王洋这家伙,高滔滔自信还是很了解他的,至少不觉得他是为了应付钦差,就能够干得出这种蠢事的愚蠢之辈。

    陛下,此事需要谨慎从事方好。最终,高滔滔所能够给予天子赵煦的意见,也就只是这么一句话。

    皇祖母言之有理,孙儿就是想着,把此事先压一压,等着看看王巫山他有什么样的说辞。

    没错,就是这个理,且先看看吧,哀家也相信王巫山不是这么愚蠢之人。太皇太后高滔滔深以为然地颔首道。

    第二天一大清早,天子赵煦没能等来王洋的自辩奏折,只能继续硬着头皮上朝,这才堪堪坐下宣布朝会开始,跟前列班的大臣们,呼啦啦一下子跪倒了足足近半的臣工。

    为首的正是贾易等人,除了相当多数的旧党重臣之外,还有不少的新党大员也都跪在其中。

    陛下,等臣恭请陛下立刻彻查陕西北路经略安抚使王大人肆意妄

    那边话还没说完,就看到一名宦官急匆匆地朝着天子赵煦这边疾奔而来,手里边捧着东西一面大声地道。报,八百里加急奏报

    又是八百里加急奏报?被打断了进言的文武臣工不由得一脸懵逼,这是肿么回事?

    诸位卿家稍等,马尚速速拿来给朕。御案后面的天子赵煦则是长出了一口气,赶紧招呼马尚去取来,想必应该是王洋的自辩奏折到了。

    马尚屁颠屁颠的接了过来之后,赶紧快步呈到了御案上。天子赵煦打开一看,不禁一愣。

    而一直注意观察着天子神情的满朝文武都觉得有些不对劲,主要还是天子的神情显得有些奇怪,甚至是错愕。

    陛下,陕西北路八百里加急所奏何事?苏东坡也觉得有些不对劲,清了清嗓子,问出了在场所有官员心中的疑惑。

    是大理寺少卿何源刑部郎中王定,御史台侍御史张伦三人的奏折。天子赵煦喃喃地道。

    在场的诸位臣工皆不由得有些懵逼,昨天这不是才刚刚弹劾过王洋吗?难道说,又有了新的进展不成?

    天子赵煦抬起了眼皮,看到了下面那些臣工们疑惑的表情,想了想,不动声色地道。马尚,把这三份奏折,给诸位卿家传阅。



第1073章 还来?特么的你们到底是想闹哪样?!(第二更)
    第1073章

    奏折首先落在了苏东坡的手中,苏东坡看罢,表情也几与天子赵煦无二,一副很懵逼的模样,就好像是见了鬼似的。

    这让朝臣们心中越发的心痒难耐,而等那三份奏折传阅到了他们手中之后,他们的表情也好不到哪儿去。
1...425426427428429...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