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所谓雪中送炭。孤苦无依,生死关头,有人送一碗热汤,亦念念不忘,感激不尽。蓟国民心向背,何须多言。仿照西域,刘备将总部位于楼桑的赀库,推广全国。蓟国所有城邑,皆设有不同等级的赀库。又置:令、宰、丞、掾、史等一众属吏。由两位国相全权负责。首任秩千石之“赀库令”,便是四弟刘修。刘氏宗人,大兄刘文掌太仓,四弟刘修管赀库。钱、粮皆握刘氏一族之手,引得上下交口称赞。老族长亲来王宫,面见王太妃道谢。

    家国天下。不能齐家,何谈治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冬至后,白日渐长。时有“献鞋袜”的礼俗,以示“长久履祥纳福”之意。据说,上古时便有臣下在冬至节,向君长进献鞋袜的习俗。故冬至节亦称为“履长节”,取“履长即履端之意“。

    “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妇人在冬至节向公婆敬献袜履,相沿成习。

    当然,赠献鞋袜者,也不仅限于女性。三国时,曹植便向其父曹操敬献过鞋袜。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全后汉文》亦收录《冬至袜铭》一篇:“阳升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借冬至献袜之礼俗,表达美好的祝福及期许。

    献履贡袜,后世仍有保留。

    “晋、魏宫中女工,至后日长一线,故妇于舅姑,以是日献履、袜,表女工之始也。”女性成员在冬至这天,会向家中长辈赠送自己亲手做的鞋袜,以践节日之义,亦表示一年女工由此起始,试手女红并祝尊长福寿绵长。《酉阳杂俎》亦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杜少陵诗中所说“刺绣五纹添弱线”便是指妇女制履袜的情形。

    直至唐宋以后,女子多缠足,不袜,此俗渐止。

    楚王好细腰,蓟王好长腿。

    素纱足衣,风靡王宫。色彩亦不仅限于肤色,七色丝兼而有之。心衣短裈,皆为西域式样又结合汉家织造刺绣技艺,各中风情,不足为外人道哉。

    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便是腊日。

    腊赐亦如约而至。四出文钱,风靡蓟国。被称为“蓟国上币”。便是百官亦不能免俗。

    腊赐时,百官妻母要入宫拜见王太妃、王妃。称“朝庆”。百官妻母还有留宿宫中的旧俗。刘备为了避嫌,腊赐之后,便领文武百官,前往西林赛马场,观看年度赛马总决赛。来回




1.125 除旧迎新
    五层大平座,刘备携百官莅临。

    四层包厢,三层雅座,二层看台皆人满为患。年终总决赛从开始售票那日起,便一票难求。马驹儿身具汉羌二族血脉。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蓟国的包容之风,深受民众喜爱。

    鸣镝射空,赛马离弦而出。人马皆是佼佼,又早已熟悉赛道。虽是初赛,却各个奋勇争先,远超一般赛事。不出意外,马驹儿人马合一,率先撞线。

    母子虽生活日渐富足。马驹儿的母亲却仍次次赶来售卖小食。目睹马驹儿又得第一,这便悄悄松了口气。是不是次次第一,并不打紧。次次安然无恙,才最重要。

    待慢跑一圈,松弛马步。潘獐儿、朱獾儿,张郃,这便围拢上来,将宝马轻云牵入马间。好生照顾不提。

    “不出意外,总冠军必是马超。”王傅黄忠笑道。

    刘备轻轻点头:“乃蓟国千里驹也。”

    “其父马腾,亦扬名西凉。”右国相耿雍亦笑。刘备曾命人打听超父下落,西凉终有消息传回。被新任凉州刺史左昌招募为义勇。在平定湟中义从胡之乱中,声名鹊起。今已为军司马,掌领部众。与金城韩约,并称“西州韩马”。

    英雄自当扬名。

    “拜见蓟王哥哥。”正说着,便有一女童,自跪在刘备座前。

    刘备一愣:“你是何人”

    “蔡琰。”

    “原是蔡少师家女公子。”见她年虽幼,却举止得体,刘备便笑问:“琰儿比我家封儿大不了几岁,为何唤孤为‘哥哥’”

    “王上乃卢车骑门徒,卢车骑与家父兄弟相称。我与蓟王哥哥,自然是平辈。”女童言之凿凿。

    “哦”刘备先是一愣,跟着便欣然点头:“言之有理。”

    说着,便从袖中取出一枚十二铢重的特制金币,示意女童上前来取。

    蔡琰起身上前,双手接过。再拜归位,回到蔡邕身旁。

    金币乃是厌胜钱。正面铭“辟兵莫当”,背面铭“除凶去央”。

    “厌胜”,亦称“压胜”,意为用咒诅,制服妖人鬼魅。钱以“厌胜”命名,乃因时人笃信,钱币可“通神役鬼”。厌胜钱一为压鬼驱邪,二为祈福庇佑。

    见蔡邕满脸慈爱,刘备亦感同身受。

    能向蓟王亲自讨要厌胜钱,普天之下也唯有蔡邕家女公子。

    蔡邕若不溺爱,岂又会将女儿一同带来。

    不出所料,马驹儿连赢三场,登顶年度总冠军。看台欢呼雀跃。前三界总冠军,皆是蓟王义弟,少年英雄。第四界总冠军亦是英雄少年,却非蓟王家人。

    为何总是少年夺冠。骑术精湛、马匹优良是其一。半大少年,身轻体健,马匹步履轻盈亦是关键。

    冠亚季军,乘天梯,直升五层。由蓟王亲自颁奖。

    第一次见到众人口口传颂的蓟王,马超竟生出一丝小小的紧张。万幸还有二人陪同。

    三人单膝跪地,口呼:拜见上上。

    刘备笑着虚扶:免礼。

    除去马驹儿,剩下二人皆是西林胡族少年。以刘为姓。乃是最早入住西林邑的杂胡马贼家眷,如今也渐已长大。幽州汉话精纯无比,学业亦未曾荒废。

    所骑良马,亦是自家繁殖。尤其令刘备欣慰。

    西林少年,皆是蓟国精骑的明日良才。

    “可还住的惯”刘备忽然开口。

    马驹儿受宠若惊:“回禀王上,一切皆好。”

    “母亲何在”

    “在看台售卖小食。”马驹儿如实作答。

    “自食其力,甚好。”刘备笑道:“孤少时,亦和母亲相依为命。你父远在西凉,可曾知晓”

    “恩师已告知。”马超面上无喜无悲。

    “作何打算”马超的执念,刘备又岂能不知。

    与演义上其父马腾先受“衣带诏”,因事败露与众子一同



1.126 分胙之礼
    既是七国赛马会。年度盛会,冀州六国君自当亲临。人皆在四层包厢,不便露面,便遣人来贺。并与蓟王相约国宴日期,遂安心观看年度总决赛不提。

    除去观看赛马,腊日一大早,刘备还亲临楼桑祖庙祭祀。替王太妃,王妃,贡献祭品。国事亦家事。通常来说,百官亦要列席,刘备却免了。此次行家祭,只有楼桑刘氏宗人陪同。

    刘备为主,立于正中。从兄弟,族兄弟分列其后。献膰俎(盛膰肉的祭器),祭拜祖先。

    “生曰脤,熟曰膰。”

    祭祀所用生肉叫脤(shen)。祭祀用的熟肉称膰(fan)。合称脤膰。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上古时,祭祀“自然神”用脤,祭祀“人祖神”用膰。随着后世人文占比越来越重。时至今日,祭祀人祖神的比例,远大于祭祀自然神。故“膰”的使用范围在祭礼中,不断扩大,几用于所有的祭祀场合。“脤”则相对缩小,固定于一些月分节令时的自然神祭及戎事之中。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郑玄注曰:“脤膰,社稷宗庙之肉,以赐同姓之国,同福禄也。”贾公彦又疏:“分而言之,则脤是社稷之肉,膰是宗庙之肉。”

    脤与膰又统称为胙(zuo)。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将祭肉分给群臣,称“赐胙”。

    民间无赐之说,宗人祭祀后将祭品分而食之,称“分胙”。乃分享祭神之肉也。

    《荆楚岁时记》云:“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民间盛大的社日祭祀,分食社肉,分饮社酒,场面非常热闹。

    刘备分胙于宗亲兄弟,亦是祭祀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古人认为,祭祀时以牲体通神,神灵在享用祭肉后,便将福祉寄寓在祭肉中。分胙,便能得到神的恩赐。家祭后行分胙,被认为是祖先对子孙的庇护与赐福。

    故而,“分胙之礼”亦可视为后辈与祖神之间的精神交流,亦是同宗血脉相连的重要仪式。分胙而食的精神羁绊,时下甚至要超过歃血为盟。

    能在宗庙与蓟王刘备分胙而食,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分胙既要平均,又要体现等级差异,由主祭者掌握分配权力,又从受胙部位和受胙顺序上,体现受胙者的身份尊卑。

    《庄子天道》:“宗庙尚亲,朝庭尚尊,乡党尚齿。”

    也就是说。今日家祭,主祭者便是蓟王刘备。由他按“品秩尊卑”,依次分配胙肉。简单理解,蓟王以降,先按官秩排序,再依辈分高低,最后比年龄长幼,依次分胙。

    之所以刘备身后排列从兄弟,族兄弟。正因刘氏兄弟与刘备血脉最亲,且又皆有官职在身,故列在最前。

    祭祀完先祖。刘备这才乘车驾,抵达赛马场,登临五层大平座,与恭候多时的群臣见面。

    待决出年度总冠军,刘备随即大宴群臣。令马驹儿等人亦列席。而后入住楼桑老宅。群臣分批前往楼桑客舍、邸舍、蕃邸入住。楼桑乃蓟王发迹之地。又称五缺。大路朝天,进出自由。防御不是一般的严密。

    安全自当无虞。

    老宅虽多空置,却仍有婢女仆人日日打理,从未荒废。内中摆设,与刘备迁离时无异。史涣领人守护前后院落。中庭则交给亚马逊女卫。亚马逊女卫称御卫。和御婢类似。却又兼顾“卫士”职能。

    前为“约药”的二十八御卫,分七人侍寝。多与刘备有**之欢。虽未受孕,身形却有大变化。腰部越发纤细,而流线型的身



1.127 因时而变
    蓟国多行募兵制。

    如刘备少时随恩师南下平乱,堆钱伐贼,便是募兵。幕府五校、麴义别部,还有蓟国荡寇、讨虏、破贼、戈船四校尉。及典军、横海二中郎将麾下兵士,皆重资募集。

    蓟国崇文尚武。刘备不在国中,或外出平叛,或暂居洛阳,王傅黄忠虽未擅自募兵,各城却皆有大量民兵驻防。

    比照更赋,时下非职业军人,约有三类:“更卒”、“正卒”、“戍卒”。

    正卒源于周代军制。每户出一人,编成正式兵员,谓之正卒。“其馀为羡(卒)”。“一家兄弟虽多,除(出)一人为正卒。正卒之外,其馀皆为羡卒。”

    大肆募兵必遭人忌。关东播乱,朝廷令不能出洛阳,控制力大不如前。此一时彼一时。又说此消彼长。陛下对蓟国的容忍度,必然急速萎缩。如此大背景下,刘备断不可轻举妄动,引火烧身。

    陛下之所以对刘备诸多关照。钱给的足是其一。作为一个成功的皇商,陛下有商人重誉守信的自律。拿人钱财定要与人消灾。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还懂得打折促销,名人效应诸如此类。

    今汉与前汉,国情完全不同是其二。前汉诸侯王乃是心腹大患。而今汉,外戚专权,把持朝政,才是生死大敌(请注意)。

    试想,诸如大将军梁冀,竟敢毒杀幼帝。为把持朝政,接二连三尽取汉室童子为帝。待梁冀伏诛,先帝驾崩,窦大将军即便与刘淑、陈蕃合称“三君”,依然立了个小皇帝。

    其中原因,不言自喻。

    再加上,饱受打压的诸侯王,早已不成气候,龟缩在王城之内,整日寻欢作乐,不问政务,混吃等死,何谈威胁。

    故在陛下眼中,最大的威胁不是刘备。而是何后以及大将军何进——他自己的外戚。或许陛下心头大患的排列顺序,外戚>党人>世家>反贼>宗室。刘备甚至排不到前三。

    刘备又号称天家麒麟,起于微末,为人忠义。陛下悉心提拔,便是为“以宗室制衡外戚”。

    为何是刘备

    起身微末,没有庞大的勋贵人脉。娶平民发妻,与世家大族亦无干系。自身又是豪杰,知恩图报,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义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汉室宗亲之中,还有比刘备更合适的人选吗。

    为什么非要是宗室

    家国天下。

    最放心的当然是自家人。

    如前所说,看看陛下任命的首任州牧之中,有多少出身宗室,陛下之心,便可窥知一二:诸侯并起时,天下十三州,刘氏宗亲为州牧刺史者,有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刘岱、扬州牧刘繇。说半壁江山也不为过。

    刘备以蓟国君兼领辅汉大将军,也不是陛下首创。明帝时,东平宪王(刘)苍为骠骑将军,位在三公上。

    再加上刘备弃配享太庙,又上表分封诸子。所以,若不发生天下大乱。皇权一如既往,还像原先那般,正常轮替。刘备永无可能,觊觎皇位。

    问题是,如今天下大乱,情况似乎不正常了。

    陛下开始担心刘备了。

    当然,陛下的担心,与时局息息相关。一旦黄巾之乱被剿灭,天下重归大治。一切皆恢复正轨。陛下的担心,自当涣然冰释。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作为一名旷古烁今的皇商,如何趋利避害。陛下自当远超常人。

    一言蔽之:天下太平时,首害乃外戚。天下大乱时,首害便是宗室。

    对陛下而言,天下太平时,梁冀乃是前车之覆。天下大乱时,光武便是后车之鉴。

    此二者,皆是危及江山的心头大患。

    故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不然便会得出一个脱离实际的结论。认为




1.128 孤很欣慰
    常人皆以为。五十五国公主,必定相貌各异,姿色多也参差不齐。
1...178179180181182...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