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从官员的年龄,人口的结构,等诸多方面,皆不难看出,蓟国正如初升之阳,朝气蓬勃,蓄势待发。
与暮暮沉沉,江河日下的帝国根本是天壤之别。
有光武中兴在前。
如何能没有蓟国三兴在后
名士大儒,世家豪强,汉室诸侯。天下皆拭目以待。
刘备种田筑城,无出其右者。大乱在即,如何能不筑城守备。
为防北方来敌,亦与二归义侯国互为犄角,相互呼应。刘备命国中良匠在雀台之上,修筑障城。称:雀台障。
雀台在临乡东北十二里,方城县境内。乃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于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攻打燕国,占领方城后,在方城北二里所建,用于点将、瞭望之高台。
范阳县有黄金台。位于范阳县治故城,西北五十里处。又称招贤台。战国时,燕昭王欲得贤士而筑高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天下之士。
台上有殿、堂、阁等古建筑共二十五间,重楼叠翠,花木盈庭。殿前有一古井,称金台古井。
古井水清而甘洌,远超范阳县诸多苦涩井水。刘备命人取井水酿酒,取名:金台酿。后亦入贡,时人称之为:古井贡酒。
刘备问过,战国时的古建筑,早已毁于战火。黄金台上建筑,乃是宣帝时重建。
既是重建,何不再造。
刘备即命人拆除重造。台上重楼高阁,覆道飞架。广植花木,修建官舍。取名:四方馆。
四方贤者,纷纷慕名而来。待馆中学士验明正身,这便酌情推荐给两位国相,另行安置。
后有童谣:黄金台上四方馆,天下英才纷至沓来。
除雀台、黄金台外,亦有第三台。
容城附近,古城林立。有葛城、浑埿城、三台城,三座战国古城。
其中三台古城,在容城南四十五里。为古燕赵边界地。《城冢记》载:“燕魏分易水为界,筑三台登降以耀武。”时筑城五里余,为军事要地。
先前,东西二淀水大。古城没于洪水。随着容城通渠筑堤,围湖造田。又与蓟国水网通联,水患渐除,城台显露。
“燕筑三台以耀武。”
可见筑城时是何等的不惜工本。墙基深厚,周长五里。城内房屋虽尽数坍塌,地基犹存。街道巷陌,纵横如棋盘,亦清晰可见。
淀区本是与河间国天然交界。如今城基显露,刘备欲重造三台城,恐惹人非议,这便请来河间王询问。
新任河间王刘陔,长袖一挥:无主之地,何须问我。蓟王自取便是。
刘备大喜。特命赀库放贷一千万,给河间王刘陔翻本。所谓投桃报李。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刘备筑高台,刘陔筑债台。又岂止他一个。
几位国王,债台高筑。这可如何是好……
刘备命别部司马麴义领麾下先登,驻守雀台障。以防备北面来敌。
长安城下杀乱羌者。赫赫凶名,早已遍传北地。虽尚不能止小儿夜啼。却也足以震慑宵小之辈。
麴义率先登死士,一人双马,穿城而过。人马如龙,气势冲天。浓烈的肃杀之气,呼啸扑面,呛得人难以呼吸。亦难招架。
皆是刀头舐血的豪勇之辈。
方城县内奸佞之徒,肝胆俱裂,纷纷遁走,四散逃
1.56 巡视国境
船队在河阳渡码头靠岸。北易水、中易水、南拒马水在此交汇,水陆畅达。渡口还设有野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泱泱华夏,西高东低。水出群山后,漫灌入平原。积水成陂,淹土成泽。
“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范阳县治固城附近,便有方十五里、方三里的两处陂泽。
又如“(圣)水出良乡西山,东南径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鸣泽渚,渚方十五里。”类似陂泽举不胜举,不要太多。
如前所说,时下幽州非但不缺水,还需防水患。刘备此次巡视国境,之所以逆行西进,先巡视范阳,正因范阳人口众多,乃是治下除临乡外的第一大县。民情最好。
涿郡治涿县,口六十三万余。领七县:涿县、良乡、方城、范阳、遒国、故安、北新城。其中方城、范阳二县,已划归蓟国所有。加上先前被从方城划出的临乡,人口顿时减去一半。话说。这些年,青冀流民不断背上,幽州一地,竟聚拢有百万流民。其中绝大多数,皆是投奔刘备而来。
去年上计,蓟国有口百五十万。其中流民便占去大半。时人皆视流民为草芥,弃如敝屣。独有刘备,珍之惜之。流民口口相传,这便拖家带口,蜂拥而来。若非实在走投无路,又有谁愿背井离乡,举家逃难。
按刘备的预想,横竖五里之城,纳十万居民,便已足够。
时下,枝津故渎,河汊纵横。洪水时常漫出河道,淹没田园。若要根治水患,必行圩田。陂渠纵横如脉络,滋养城外良田。城内再行雨污分流,肥水注入陂渠,蓄水保肥。如此用河渠排水,用良田蓄水,举国分流洪水。才能杜绝水患,季季大熟。
七月并国。还未完成交割,时任范阳令便弃官潜逃。两位国相征求刘备首肯,便急调督亢令管宁,接任范阳令。上任伊始,不过十日,管宁便将前任积压数年的公文诉讼,处理完毕。百姓交口称赞,上下皆服。先立威信,再行拨乱反正,事半而功倍。其后第一件事,便是修缮城墙,加固城防。大乱在即,守土安民乃是头等大事。又遣良匠,遍查全境,绘制山川地形图,制成微缩模型。再行发榜安民。
范阳乃是故国,并无多少移民,远不比督亢鱼龙混杂。管宁为官一任,各种棘手突发,大事小情不知遭遇多少。知行合一,堪称良才。守一县之地,绰绰有余。如此循吏,自当持重。刘备命一队绣衣吏随身护佑,便可见一斑。
“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公城方七里,长四百三十雉;侯伯城方五里,长三百雉;子男城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又“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仞,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需要注意的是,此规定乃是指内城而言。如洛阳城,城外大片城郭,皆不计算在内。
以上虽是周礼,且今汉只有王、侯,二十一等爵。加上为容纳百姓,城郭皆有外扩,但城池的大小仍有严格限定。
范阳县曾为侯国,故分内外二城。内城横竖一里,乃是原先的范阳侯城,外城横竖三里,为国民所居,面积还算可观。
其西北四十里,有伏图城。再往北二十里,有长安城。黄金台,便坐落在伏图与长安之间。
还有众多乡邑,散落在县境之内。中易水,绕范阳城而过。为考察民生,刘备并未乘船直抵城下。渡口下船后,换乘黄駥马,与一干人等沿官道而进。一路走来,见两侧麦田已收割完毕,麦秸堆满了田间。比起临乡一地还未收割的水稻。蓟国余下各县,种植的多是小麦。从下季开始,将陆续改稻作。
制约稻作的最重要因素便是水源。时下洪水泛滥。取之不
1.57 谋录不尽
“何人吟诵郦文胜之诗文”刘备这便朗声问道。
郦炎,字文胜。郦食其十五世孙,郦平十世孙,郦晁之子。范阳人,生于和平元年(150年),建宁三年(170年),迁居涿县。曾为郡吏,州郡察举孝廉,征召为右北平从事祭酒,皆不就。奉父母极孝,又身具高超诗文、音乐诸多才华,其推断事理,多为世人佩服。后因母亲去世,悲痛过度乃致精神错乱,疯病狂发。恰逢夫人生子,受惊而亡。妻家诉讼于官府,因而被捕入狱。熹平六年,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时年二十八岁。遗下一子:止戈。有集二卷,著有《遗令书》等。
恩师卢植为其作咏,颂其才德,惜其英年早逝。
乃是涿郡家喻户晓的有名诗人。诗文刘备亦多有拜读。
此诗文,为《见志诗》其一。虽怀才不遇,诗人却坦露远志,直抒胸臆。欲“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做出一番惊世伟业。不信命运,认为‘通塞由己,无须卜问’。又以陈平、韩信这些起于微末却终成大业的先贤自励,全诗字里行间,有一种纵横物表,不受羁绊的磅礴大气。乃是新体五言诗中难得的佳作。
必是胸有成竹,满腹经纶之大才,方能借此诗歌以咏志。当然,大骗子也可以。
无论如何,能成功引起刘备的注意。歌咏之人,目的已然达到。
须臾,便有一青年儒士从亭舍走出,冲刘备摇摇一礼:“颍川狂士,拜见蓟王。”
见他仪表堂堂,甚有姿容。刘备这便下马回礼:“先生因何吟诵郦文胜之诗篇”
见刘备下马,儒生目中异色一闪而过:“世道艰险,逆乱在即。在下听闻蓟王于黄金台上建四方馆,这便千里迢迢赶去一试。”
“颍川文风鼎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先生为何舍近求远”刘备笑问。
“蓟国险固,人民殷盛,故远来求官。”儒士答道。
“蓟国横亘幽冀,一马平川,险从何来”刘备再问。
儒士再答:“民皆城居,仓塔林立。环绕碧水青禾,围以陂渠长堤。舟船穿梭其间,车马不绝于道。民风爽烈,兵精将猛,如何能不称险”
“哦”刘备欣然点头:“既如此险绝,当固若金汤。敢问先生,如今可还缺何物”
“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必尽收天下之英才。在下虽不敢称贤能,却自诩亦有薄才。今欲效仿古之贤者,千里送骸骨。自投门下,却不知蓟王意下如何”
此处,乃是用‘千金买骨’来自比。成语见于《战国策燕策一》。
燕昭王继位时,国土被齐国所占。为振兴燕国,夺回失地,燕昭王决心招纳天下之才,收为己用。奈何求才令发出,却无人投奔。于是燕昭王便去向国中一个叫郭隗的贤者请教。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国君,愿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三年过去,千里马仍没有买到。有位侍臣便自告奋勇,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此人用三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等他赶到时,马已死。于是就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献与国君。
国君大怒:“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怎能用五百金买一匹死马”
侍臣答道:“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是真心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果不出一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
讲完千金买骨的故事,郭隗又对燕昭王道:“大王若想得人才,需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
1.58 岁不我与
范阳县治,既名固城,自当比一般城池来得坚固。事实也是如此。毕竟曾为侯国,营造此城时,工匠乃是按照高一级的侯城规划建造。无论城墙高度、厚度,还是长度,皆超出一般城邑。
却不如刘备建造的临乡城。内、中、外,三城嵌套。
内城由原侯府改建的县治,管宁携一众属吏出府迎接。数年未见,管宁虽只二十出头,却已蓄起短须。气势越发沉稳。
三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少时求学,锄禾见金。管宁弃如敝屣,华歆却捡起后又扔掉。管宁割袖断交。却被刘备请母亲巧手续接。三人出仕刘备,督亢城短短数年,已有二十余万口。放眼望去,重楼鳞次栉比,如游龙盘踞。号称亢龙。亢,督亢也。龙,一龙也。
并六县为国。三人皆被委以重用。分别调往各县。邴原现为泉州长。华歆为安次长。两地饱受水患,民生凋敝。何来万户。不足大县规模,无法称令。然刘备还是将俸禄提升到秩比千石。低于令,却高于长,和两人先前的六百石城宰一职。
近海,水大泽广。道路泥泞,车马难行。若冀州流民北上,范阳县首当其冲。断不会取道泉州、雍奴。
诚然。沿中山国新掘的西极渠,顺流而下,入蓟国水系最是方便。料想,能乘船出逃,非富则贵。一般流民,还是靠双腿,一步步艰难行来。
此时再筑一道横竖五里的外城,已然来不及。只能从范阳现有城池中,想办法。
所幸管宁未雨绸缪,已将山川地形微缩沙盘制出。请主公刘备近前一观。
目光顺着容城县城,一路南移。刘备忽指着一城问道:“此城何名”
“战国时,燕之武遂邑。北临南易水,曾为燕南重镇,今已废弃。距范阳县治,四十五里。”管宁答道。
距离倒是刚刚好。下意识扫了眼南向,刘备这便又指一城问道:“此是何城”
管宁似早有准备,脱口答道:“此乃桑邱城。亦始建于战国,距范阳城西南,六十五里。史载,周武王五十五年(前985年)至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此城均为燕辖。同年齐伐燕取桑邱,此后则归齐管辖。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韩、齐、魏大战于桑邱,桑邱复归燕。”
见刘备不置可否,管宁又滔滔不绝于耳:“前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封东平思王子项为桑邱侯。桑邱遂属中山国所辖。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樊舆侯国、桑邱侯国,立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侯。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又封东平思王子项为桑邱侯……
两汉之交,因数次洪灾,将此城淹没,今乃一座废城。
桑邱城在武遂邑正南二十里处。”
将心中所想,悉数说出。抬头一看,见主公正与身后一人面含微笑。
管宁这便心领神会。
“明庭可是想,孤向中山王讨要桑邱城”刘备笑问。
“主公明鉴。兵法云:‘拒敌于国门之外’。桑邱城前汉时确属中山国。今汉却已沦为废城。城池毁于洪水,居民已四散逃命,乃是一片飞地。臣已命匠人看过,石基皆在,重修不难。”
见刘备不语,管宁又道:“主公既封蓟王,自当尽得南燕之地。桑邱城古时便为燕国所有,今日取来,想必亦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公达以为如何”刘备回身问道。
“回禀主公,明庭言之有理。攸亦觉此城乃上佳之选。”幕府左丞兼蓟王宫中庶子,荀攸仍感觉飘飘然如坠云端,入城许久也未能六神归位。
“修造两座城邑,需要多久”刘备问道。
“一月足以。”管宁脱口而出:“如督亢旧例。先在易水河岸,对建港口。将木
1.59 将星闪耀
西林港。
和南港类似。塔吊、轨路,皆朱漆坚木包搪瓷钢构。再嵌套铸铁底座,稳如泰山,坚若磐石。充满了机关器的独特美感。自从楼桑拆除港口,在清溪与西林交界的上游,令起一座西林水砦,与下游白湖水砦,一头一尾,恪守楼桑水路。担负二城水运的西林港的繁荣,与日俱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