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没有骡马动力何来

    奥秘在轨道之间。

    一条钢丝绳拖拽的精钢尾钩。勾住货车,货车与货车之间,亦有钩锁相连。只需在轨道两头各设一座由转轮驱动的绞索盘。以骡马绞索,往来拖拽货车行进。

    整个机关构造,带来的最大改变。乃是将整个运输、装卸流程,系统化。减少了人为原因造成的延迟和失误。大大提高了整条铁轨的利用率。

    关键是钢铁与木料的相结合。使得整个南港,充满了高等机关城的即视感。

    机关器与机器的最大区别,便在此处。

    甲板上高举千里镜,环视整座港口。刘备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上古先秦的机关术,若能在我华夏大地一直传承下去。两千年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实在是无法想象。

    邸舍便是货栈。

    “使商人停物於中,直税其所舍之处价,不税其在市所卖之物。”

    底层是货仓。设有类似后世龙门吊的桥吊。二层客舍,三层精舍。水洗水暖水淋等诸多设施,一应俱全。往来客商,无需入城。便可在南港就近安居。

    如此既便于管理,提高效率。亦能防范各种天灾**,有心无意的安全隐患。

    南港除了货运码头,客运码头,还有规模庞大的明轮船坞、水军大营、南港城仓。

    南港城仓虽建在南港,却并非南港令李永所辖。乃归原都亢城仓令大兄刘文管辖。

    大司农下设太仓令,管理天下粮仓。诸侯国亦设此官,前缀国号,称“某太仓”。刘备国号为蓟。于是便称为“蓟太仓”。主管官吏又称“蓟太仓令”。秩千石。

    首任蓟太仓令,自然非大兄刘文莫属。

    散布于蓟国各处的城仓,虽造型大同小异。“上有气楼,谓之敖房;前有檐楹,谓之明厦;仓为总名,盖其制如此。”

    但从功能上说,却也有不同的分属。

    有建在临乡城内,收纳国中租谷,为王室百官就食的蓟太仓。

    有建在都亢城中,主收纳田赋的蓟国官仓。

    有建在楼桑学坛,专为学子、恩师就食的长满仓。

    有建在各港口的常平仓。其作用是调节粮价,储粮备荒。粮价低时,适当高价收购。粮价高时,适当降价出售。

    一言蔽之:“丰年则籴,岁俭则粜。”

    此举既避免“谷贱伤农”,又可防“谷贵伤民”。

    亦有建在楼桑义舍旁的义仓。

    义仓之粮,用于救助舍中流民。仓内储粮,多由蓟国官吏豪商无偿捐赠。

    起因乃是华大夫。华大夫妙手回春,救死扶伤,活人无数。被治愈的病患感激不尽,除去足量诊金,亦纷纷送来额外谢礼。一时间,各种礼品堆积如山。

    华大夫这便上报右相耿雍。

    国相微微一笑:“何不换成米粮,以供义舍流民”

    华大夫茅塞顿开。凡大病痊愈,死里逃生。送不多过一石之粮,遂成惯例。

    还有建在南关城内的南关城仓与散布蓟国各处军砦兵营内的燧仓,共同组成的军用粮仓。

    以上种种,窥一斑而知全豹。单单一个仓储体系,便可知蓟国的强大。

    客运码头上旌旗招展,人山人海。长堤还铺设了一条猩红的地毯。

    &nbs




1.53 惊涛暗涌
    “拜见母亲。”刘备跪地行礼。

    “吾儿舟车劳顿,一路辛苦了。”母亲强忍泪光,柔声说道。

    儿行千里母担忧。数年未见,母亲如何能不牵肠挂肚。

    “一路风平浪静,并不辛苦。”刘备亦问道:“儿久居在外,未能侍奉身前。母亲一切可安好”

    “一切都好。”母亲命人送来坐席。“吾儿且起身答话。”

    “遵命。”刘备这便起身落坐。

    “听闻嫣儿在船上诞下一子。母子平安否”

    “母子平安。”刘备笑答:“已送入后宫,稍后便与母亲相见。”

    “王妃已去为诸位如夫人安排寝宫事宜,晚些自当与你相见。”母亲又道。

    “儿已知晓。”刘备再答。

    千言万语,皆在这一问一答之中。

    家国天下。如今家大业大的蓟国,已非少时只有母子二人的破落之家。国难当头,时不我待。母子之间能说些家常,已是奢侈。

    略作停顿,母亲言道:“家臣们皆在殿外等候,国事为重。诏众臣入殿吧。”

    “遵命。”刘备轻轻点头。

    垂帘在身后缓缓落下,刘备自端坐帘外。

    士异命人开启殿门,传群臣入殿。

    “臣等,拜见王上,王太妃。”

    “赐坐。”母亲不疾不徐,颇有王母风范。

    “谢王太妃。”

    待群臣依次落坐。母亲遂言道:“数年前,君侯远赴洛阳。时二位家丞进言,‘国不可一日无主’。我与公孙氏,这才勉为其难,代为理政。

    今国君就国,自当回归正朔,还政与蓟王。自今日起,我与王妃不再监国。诸位当尽忠职守,辅佐国主。齐心协力,护我百万之众,守千里疆土。”

    “臣等,遵命。”

    “王太妃为君兴——”左国令士异朗声唱喝。

    母亲缓缓起身,仪仗自帘后出殿。

    “臣等恭送王太妃。”

    母亲返回宫中。士异命人升起垂帘,请刘备就主位。

    殿内群臣再拜:“拜见王上。”

    “诸位请起。”刘备双手虚扶:“坐。”

    “谢王上。”众臣就位。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蓟国国政便交还给刘备。

    汉朝之所以屡遭外戚专权。女权强盛,乃是主因之一。

    诸如刘备这样的诸侯王。母亲垂帘理政时,一国大权尽在掌握。若要分封些外戚,或安插一些亲属居要职。并非难事。

    母亲却从未有此举。一切政务皆以二位国相及一众官吏为主。从未插手干政,亦从未横生枝节。

    真乃国之幸事。

    以前。对刘备娶尤长母数岁,孤苦无依的公孙氏为妻,时人多有非议。

    如今再看。蓟国之所以君臣和睦,内外和谐。正因无外戚和内宦两大毒瘤!

    母凭子贵的公孙氏,并无父兄,何来外戚。

    又生性淡泊,一心系刘备。对权势、财富这些身外物,全然不在意。便是垂帘时,亦只是作陪,很少参论国政。

    如此贤妻良母。真乃蓟国之福。

    或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刘备白手起家,从未借势旁人。事事亲力亲为,亦从未假手他人。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若娶一个世家王侯之女为妻,假以时日,又如何能不受制于人。

    陛下欲立幼子为储君。大将军何进,便是他的心头之忌。而王美人之兄,乃是一介儒生。为人敦厚和善,又岂是何进之流可比。

    陛下为何忌惮何进。故大将军梁冀,便是旧例。

    竟敢毒杀少帝!

    陛下焉能不怕。

    刘备虽远在洛阳,却与两位国相,时常有书信往来。蓟国国情,尽在掌握。百官亦心知肚明,朝会这便早早散去。

    所谓小别胜新婚。刘备与公孙氏数年未见,自当望穿秋水。

    散朝后,刘备直奔后殿,赶去与公孙氏母子相见。

    殿中。公孙王妃、莲夫人、丽珠夫人,正陪五位如夫人说话。

    &nbs



1.54 蓟国四师
    “中山国何人主政”刘备问道。

    “中山相姓张名纯,乃渔阳豪强。”右国相耿雍脱口而出:“两千石官位,乃是数年前入西邸,用两千万足钱买来。”

    “张纯”刘备似有些印象。却一时也想不起来究竟是何人。应是个一笔带过的小角色。

    刘备却也不敢大意。令二位国相严密监控。正值多事之秋,太平乱军,即将席卷大江南北。若有人趁机举事,火中取栗。亦符合常理。

    太平到七月便已事发,为何要到十月才能举事。好比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联络、后勤、统筹管理,皆需要时日。且又是提前举事,太平道散布八州,仓促间又如何能一呼百应。

    三个月举事,足间邪教密谋许久,组织强悍。

    与蓟国不同。中山国乃国相主政。中山王无权干涉。只享有食俸。刘雉年少继位,也乐得清闲。整日逗留西林赛马场,与新任河间王刘陔、安平王刘续为伍。

    后又有甘陵王刘忠、常山王刘暠、赵王子刘赦加入。号称六国联盟。

    六国中五国,皆是今汉世袭藩国。唯有甘陵国乃是新封。

    甘陵国本为清河国。高帝始置,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国。

    六国皆距蓟国不远。同属冀州。事实上,除去巨鹿郡、魏郡、以及被除国的渤海郡,冀州皆是藩国。

    诸侯王遍地的冀州,竟是太平道的老巢。可想而知,国政糜烂到何种地步。

    这些皆与刘备无关。毕竟不是自己的封国。想管亦鞭长莫及。

    见过已经两岁的嫡长子刘封,刘备这才想起还有一事悬而未决。便是为嫡长子请少师。

    少师,辅导太子之官。春秋时楚国始置。今汉并为沿袭。只因今汉诸侯王权受限。且光武立朝时崇尚节俭。后宫嫔妃都减去数等,可想而知诸侯国仪制,会被删减去多少。

    陛下既放权给刘备。国内之事,刘备便可自决。

    蓟国少师,自然是四位学坛祭酒。

    择吉日,刘备在蓟王宫举行大典。已经能蹒跚学步的蓟王子刘封,跪地行礼,拜四位大儒为师。

    文武列队,百官出席。如此大的场面,只有两岁的蓟王子,竟能全然不惧,随国令士异,一字一句用清澈的童音,向几位少师答礼。

    满朝文武,惊奇之余,亦更加欢喜。蓟国后继有人。

    位列在黄忠和黄盖之后的关羽、张飞二人,更是眉开眼笑,喜不自禁。

    张飞言道,大哥文武双全。侄儿岂能学文不学武。以后定要把俺这一身本领,通通传去才好。

    关羽笑着摇头:大嫂号称剑绝,又岂会藏私。

    张飞这便醒悟:二哥言之有理。

    蓟国少师,秩二千石。

    四人轮换,往来宫中,为蓟王子传道授业解惑。平日无需上朝。若上朝,当位列文官之首。

    足见蓟国尊师重道。

    蔡邕初来楼桑时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此句出自《荀子大略》。

    蔡伯喈一语成谶( yi y cheng chen)。如今蓟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不正是兴盛之兆。

    四位大儒既官拜少师,学坛祭酒一职更要卸任。十余载风雨兼程,传道授业,劳苦而功高。楼桑学坛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大江南北,许多俊才,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拜在四位名师大儒门下。

    与都水长,苦无继任人选完全迥异。学坛祭酒,两位国相已有心仪人选。

    趁此良机。刘备亦将楼桑学坛,擢升为蓟国太学坛。学坛祭酒擢升为博士祭酒。

    博士祭酒,官名,前汉时称仆射,位居博士之首。本隶属太常,秩比六百石。

    到了蓟国,自当水涨船高。刘备遂开出千石高俸。

    继任人选,两位国相虽未言明。料想必出自:胡腾、张敞,陈纪、钟迪等人之中。

    胡腾、张敞自从与黄盖一道,护送窦大将军孤孙,辗转抵达楼桑。便一直在都亢城中教书育人。都亢之所以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除去北海一龙,胡腾、张敞亦功不可没。如今都亢城内适龄儿童,皆知书达理,与汉人无异



1.55 筑台募士
    外出两年,蓟国变化巨大。刘备有言在先。各城编户过万,民过十万。城长便可擢升为城令。

    远行前,已有数人如愿。事隔两年,又有二城完满达成所愿。

    容城,计一万一千六百九十二户,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余口。

    平曲,计一万零五十五户,十万七千五百三十余口。

    容城长卢俭,平曲长刘涣,筑堤圩田,安置流民。与治下一众属吏居功甚伟。有功自然要赏。

    恰逢大朝会。刘备这便擢升二人为城令。食俸千石。又与二人约定,待治下人口破二十万,便拜为王宫行人。领食双俸。

    左国令士异命宫女取来坐席。与一众城令同排而坐,列在兄长益昌令卢节之后。

    容城令卢俭,平曲令刘涣,皆年少有为。不满而立之年,便食千石高俸。如何能不令人艳羡。
1...158159160161162...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