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老板却真火大了,看不得他们挡住门口不动,一口一个“衰仔”,把他们几个都赶走了。
可很快,这几个转头跟了上去,随后又在“港发服装”的店铺里,发现了目标。
透过玻璃,洪衍武他们三个一样在看牛仔裤。
港发的老板正跟他们吹嘘。
“你们要能在‘高第街’找着比我这儿还好的牛仔裤,你要多少我白送,分文不取。我这里可是‘中英街’弄过来的货。我的店就叫港发嘛,深圳、香港,我有亲戚,不骗人的啦。”
“大宝”先恭恭敬敬拿过一条来送到洪衍武面前。
“洪爷,您看这条怎么样”
第861章 散沙
当天晚上八点,洪衍武和“大宝”、“锵五”才在库房里盘完了库。
也是直到这时,他们的谈话才透露出今天这出戏的真正用意。
“洪爷,今儿那帮孙子整个是坐地起价。您又不让划价,这一扫,就吃进了三千来条,小七万可就没了。这些裤子发到京城咱还有赚吗我看顶多也就打个平手。”
“锵五”看着账本有点心疼,不无失落地抱怨着。
而洪衍武却看不上他这点儿。
“你别那么小家子气行不行打个平手怎么了,赔钱我都乐意。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干成大事儿,这是下饵啊。不给他们点甜头还行”
但“锵五”却还是叨叨个没完。
“那……那这钱花的也太猛了点,关键咱们账上现金不多了。想吃下‘爱华’那批货,还差两万多呢。‘花姐’的定金要是现在给了,那就差更远了,六七万的窟窿呢,原本应该够的……”
没辙,真是穷小子出身,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懂得钱该怎么用的。
对此,洪衍武可有点不耐烦了。
“你怎么那么麻烦啊,抠抠缩缩跟娘们似的。‘爱华’的事儿着急吗给钱那得在十几天之后呢。”
“你呀,明天先把‘花姐’的钱给了,然后你和‘大宝’就把所有库存的货给我押京城去。等你们到了京城就有钱了。这批货出去之后,我再给你们添点,咱凑个整儿。等我再派几个人跟你们回来,你们的手里就已经捏着五十万了。什么局面应付不来”
“还有呢,“德子”“亮子”已经押着“鸿昌”的货先一步出发了。他们俩也和你们一样,等带着人,带着钱回来之后,专等着办这件大事。你们两头要都加一起,那至少一百万。你说你为钱的事儿发愁,这是不是瞎操心”
这几句一给,“锵五”没话说了。
反倒是惊得“嗝儿喽”一声,吞了口吐沫。
因为这可是一百万哪!那不是擦屁股纸!
同样的,咱也别说“锵五”上不了台面。
这是一笔能盖两栋六层楼的天文数字,让“大宝”听了,心里也照样闹腾。
光想想那光景,他腿就忍不住犯哆嗦。
“洪爷,不怕您笑话。关键是您布的这局太大了点,事到临头,我们兄弟心里真没底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人家可都是集团军,联合在一起对付咱们。您看今天,见着这么大的利,也没见有人肯多给咱们货。万一您要是算错了怎么好啊”
洪衍武不容他再说,一样嗔怪上了。
“你这心操得也是多余。算错了又怎样不就耽误一个月的收成嘛。何况就是赔,咱爷们也赔的起啊。我就不明白了,手拿把攥的事儿。你们就这么没信心啊”
“行了,都别瞎琢磨了啊,要再琢磨也往好了想。俗话讲,小钱不出,大钱不进。这事儿真成了,咱们就牛逼大了。以后这条街上,不但再没人敢跟咱们犯滋扭。咱还能就势圈下一块地来,当最大的地主。”
“哼,他们不是要跟咱们较劲吗咱们这一次就给他们丫弄服了。高第街狗屁!爷要乐意,这儿也得姓洪。”
洪衍武依旧如此笃定,让“大宝”和“锵五”也不觉憧憬起来,俩人无不精神一振。
而“大宝”更有点死皮赖脸的劲儿,讪笑着凑过来非刨根问底。
“洪爷,我们当然希望如此。可我就不明白了,到底您为什么这么肯定啊您就一点不觉得悬一点担心都没有”
洪衍武轻蔑地一笑。
“有什么担心的别看他们表面铁板一块,其实我眼里,他们就是一盘散沙。这里面的事儿,说破了很简单,一句话——人多心不齐。”
“没错,他们是一桶筷子。可你们得这么想,咱们没必要非把他们捏鼓在一起撅了他们啊。是不是你想办法把他们分化开了,再弄他们不就结了。”
“怎么分化别忘了,这个集团军联合在一起的前提,是因为受了咱们挤兑,这是被迫联合。说白了,跟小鸡抱团取暖似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反过来说呢,等感觉不到危机了,这帮人眼里看见的都是利益,那还联合个屁啊,立马自动瓦解。”
“我的把握从何而来就因为人都有个贪字。他们不像咱们,利益绑在一起,要挣一起挣,要亏一起亏。他们的生意那是各负盈亏的,互相信任本就有限,谁还不想给自己多挣点”
“你们还别看他们表面上都挺‘局气’,那是给别人看的。光天化日下人要顾着脸面,可私底下肯定都动心思。你们要不信,今儿咱就等着,保准儿天黑了有人登门。”
这么一说,“大宝”一琢磨滋味,也
不免附和起来。
“这是个道理啊。别的不说,我就记着七六年闹地震那会儿,和眼下就有点类似。刚开始震的那几天,我们全院儿的人都搬院里避震,那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谁家的东西不分了。米面粮油,衣服被褥,都拿出来共度难关。孩子,女人,有东西先紧着她们用,那叫一个感人。可等到一听广播说余震完了,没危险了。好,各家各户就都恢复小心眼了。你的,我的,开始分开,东西都拿回各自家之后。地震棚谁盖的,谁找的材料,谁该占哪块儿,也有人计较了。哎,别说,这人哪,还真是这么回事……”
也不知怎么这么巧,“大宝”话音刚落下,外院儿就真有人敲院门了。
“锵五”一开门,得,更印证了洪衍武的判断。
敢情门口站着正是“港发”的老板,这小子左顾右盼一番,然后做贼一样蔫溜了进来。
“……咱们进去谈一谈好不好。你们要的货,我可以想办法,只是不要
第862章 虎豹豺狼
这次京城人可牛大发了。
当初被挤兑的相当难堪的几位爷,“大宝”、“锵五”、“德子”、“亮子”,这次回来都是仰面朝天的,鼻孔里的气粗极了。
撂地儿就一句话。
“货可以要。价儿嘛,按原先的就不行了。顶多十四块钱一条,愿意卖就卖,不愿意不勉强。反正夏天好几个月呢,愿意熬就慢慢熬呗。”
好家伙,“高第街”因此是大乱套啊。
商户们从不敢置信到暴跳如雷就在几分钟之间。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一个多么大的骗局,从头到尾被京城人给耍了。
可急也白急啊,耍胳膊根儿
京城人是拉帮结伙回来的。
敢情洪衍武为防止遭遇这种情况,同时也为了保障巨量资金的安全,他抽调来了二十人。
这帮人还都是耍横的专家,什么邪的歪的不清楚
光看着他们那歪瓜裂枣的模样就够吓人的。
走官面儿同样不行,“高第街”也不占理啊。
挖坑的是人家没错,但毕竟他们是自己往坑里跳的。
京城人既不欠债,又没签合同,甚至都没说不要货,只是价格上存争议。那能赖谁啊
何况这帮京城人的嘴还都能说,财力上也拉出“高第街”商户好几个档次去。
他们跟警察、市场管理拉关系可比花城人懂行,也舍得下本儿。
长时间下来,如今实际官面儿上,人家比本地人还占便宜呢。
所以,干瞪眼,一点辙没有。
实际上像他们这样急赤白脸地乱闹腾了一阵,确实把警察给招来了。
可人家一问情况,“高第街”一方反倒成了破坏市场安定繁荣的闹事者,并受了严重的警告。
于是乎,这些人就发现,唯一还算靠谱的自救办法,也就是赶紧想办法把货甩出去了。
可说来奇怪得很,在京城人回来前,这些不合时宜的牛仔裤,尚能以十七八的价格,向北方客户们销掉一些。
但现在大家比着一杀价,都到了十五块,居然没人敢买了。
一天天下来,每家店铺都是一样。
除了一些爱追时髦,又贪便宜的花城本地年轻男女能偶尔买一两条,就再无人问津了。
这事儿邪性得简直叫人崩溃啊。
于是很快,就有聪明人意识到了,眼下的情形必须壮士断腕了。
因为钱砸在牛仔裤上面又卖不出去,多耗一天就是多一天损失,拖下去整个夏天就什么也别干了。
倒不如尽快甩了,还能趁着别人深陷泥坑里,多卖些应季俏货捞回些损失来。
最先认栽的是“港发服装”的老板。
他的货好,成本也高,每条裤子成本在十**。
权衡了一下,手里四千条牛仔裤忍痛甩了两千条,先把资金盘活再说。
这样一来赔了八千多,那真是掉了半条命啊,半年的利润全化为了泡影。
可他这还算好的呢,毕竟有了活钱,卖上夏装又开始盈利了。
比他更惨的人其实多了去了。
因为不但有人为了打捞一笔,是靠着举债进货的。
而且半个月之后,京城人还把收购价又降了一块。
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啊,可就有人扛不住了。
想想看,自己既卖不出货去,又有债主子逼着。
再转头看看,先头“割肉”的人,人家都已经开始挣夏装的钱了,
这里外里一刺激,那谁受得了啊
于是整个僵持的局面终于衍变成了“大雪崩”。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争先恐后往外抛货,唯恐走慢了把自己套里头。
说白了,那就跟股灾的道理是一样的。
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
而且还都是急茬,人都变得极度情绪化。
不计成本往外甩啊,只要给钱就卖。连能留的货都不敢留,不愿留了。
最可恶的就是京城人了。
越是这个时候吧,他们还越抻着,验货、挑剔,暗示你还得往下落价才行。
那简直是要人发疯,逼人跳河的节奏啊。
黑啊,真黑啊。
猛然之间,好些借了高息债的人发现,即使他们卖掉手里的货,弄不好都还不上债务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都没容这些人愤怒或是悲痛。
京城人竟又抛出了一个新价码,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人一条新路。
敢情京城人惦记上了“高第街”的店铺,说谁只要签下转租三十年的协议。
他们就愿意根据店铺实际面积,出两万块到三万块的“转让费”,承租谁手里的店铺。
不能不说,这个价码确实很高了。
在这个年头,地段再好、再旺的商铺,一间房月租也不过三四百块。
京城人这么一来等于平白多付了五年房租给这些本地商户啊。
去哪儿不是做生意啊这笔钱足以救命的了。
于是也不知该谢还是该骂,也不知京城人是仁慈还是傻气。
先后有十五个老板做了这样的交易,
第863章 礼物
对花城的商业大战毫不知情,过完了蜜月回到家来的水清,完全是另一种心情。
别的不说,就说在这个年代,旅行还是个顶新鲜的词儿。
这时候的人们,能离开住地去外地的情况,一般只有两个原因。
要么是夫妻分居的去探亲,要么是有特殊身份的人去外地出差。
大多数人很难得摊上这样的机会。
所以那时候的人一直对出远门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一旦机会来了,都特别的激动。
出门之前,肯定老早就在心里盘算着。
这事完了去哪哪玩玩,去哪哪买点东西,反正公私兼顾嘛。
不过话是这样说,等到谁真出了门,往往就开始遭罪了。
排队买票、加塞挤车、抢座位、上厕所、找旅店、吃饭难,还得帮亲朋好友带东西。
一天到晚,自始至终就没一件让人省心的。
这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实事求是的讲,这年代只要出过远门的人,真正的滋味都是苦大于乐。
除了能带回几张和历史古迹的合影,其他的收获,恐怕也只能是全身心的疲惫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