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因为没睡好,头也疼了一天。
更可气的是,虽然后来他打电话把洪衍武臭骂了一顿,但电话里,洪衍武根本漫不在乎,反倒笑他镇不住媳妇。
说
第708章 升值
洪衍武和陈力泉这次花城之行,可谓成果斐然。
不但该办的事儿办得挺利索,能准时回归,他们还给亲戚朋友们带了不少礼物。
这就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全都挺高兴。
当然,最感到欣喜若狂的还是靠他们吃饭的那些人。
一知道这两位爷准时回了京城,大家心里立刻就有底了,那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更有不知道多少人在暗自庆幸,“还好还好,这次总算没出什么意外!”
……不,其实倒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因为意外确实是出了,不过虽然对大多数人是件坏事,可偏偏对洪衍武个人却是有利的。
敢情就在洪衍武和陈力泉坐飞机从花城回京的当天,共和国发布了一条影响到全国千家万户的重磅消息。
国家上层决定从即日起,降低涤棉布的价格,同时提高烟、酒的价格。
通知上说,近年来,烤烟和酿酒原料多次提价,烟、酒生产成本提高,收购价提高,致使工厂利润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增长,全国高中档烟、酒长期供不应求。
为此适当提高烟酒销售价格,既利于促进生产,供应群众需要,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回笼货币,克服财政经济困难。
这次调价,据全国统算,甲级烟零售价平均每盒提价0.27 元,乙级烟平均每盒提价0.08 元,丙级烟平均每盒提价0.02 元,丁级戊级烟不提价。
全国名牌白酒每斤提价2.00 元以上,散装粮食白酒每斤提价0.10 元到0.20 元,散装啤酒标准品每公斤提价0.16 元左右,散装黄酒也适当提价,这些品种的瓶装酒都相应提价,薯干白酒不提价。
通知还强调,这次调价是人民生店中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强物价管理,以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不用说,在这个我国经济状况刚刚初步焕发出一些生机的年代,在京城居民大部分收入仍主要用以改善和提高日常生活消费,尚无余钱用于金融积累的年代。
烟和酒这两样东西,恐怕是每个家庭的男性成员最普遍,也是最难以割舍的享受了。
那么烟酒提价这么高的幅度,一下子就老百姓刚刚因恢复奖金制度稍稍宽裕的钱包再次紧张起来,也就必然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
因此民间不满的意见很大。当有关部门作摸底调查时,知识分子就愤愤地问,“到底是哪些人向中央提出涨价的”
可是呢,大多数人吃亏,少数人获益。这件事具体落实到洪衍武的身上,却是等于从天而降了一笔横财呀。
千万别忘了,在他和陈力泉离开的这两个星期里,他们手里的烟酒对外销售是停了,可对内的采购却根本没停止。
甚至因为“小百子”说宋家原先的那套三居室已经没地方放烟酒了,洪衍武还给了“小百子”一套宋家新房的钥匙。
这下好,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发现“小百子”和“大勇”还真没闲着。这俩礼拜几乎把手里的钱都花差不多了。这段时间聚敛的好烟好酒,又堆满了三居室里的一个房间。
这整个一歪打正着,坐地升值啊。
别的不提,从12月18日开始,茅台酒的出厂价从过去的六块四调整为八块四元,市场官方零售价也一下从八元飙到了十八元!
那么仅仅这几天新吃进来的二十八箱茅台,就已经有五千元的升值浮盈了(算上折扣),更别提其他了。
要是加上原有的两千余箱名酒,近一千箱名烟的存货呢要是按照私下里倒手的价儿算呢
可想而知,洪衍武整体获利有多么丰厚了。
他自己粗略的估计了一下,自己手里全部的烟酒存货,如今的价值应该是过百万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还知道这次烟酒涨价仅仅只是个开始。
尽管很长时间内,官方价格仍旧会在一定程度内被人为控制着,可从此高档烟酒却展开了缓
第709章 序幕
其次最畅销的是“刺儿梅”的配饰品,洪衍武进的棒针毛衣,还有他们的男女皮鞋。
要知道,此时的京城,女孩子们用的配饰品只有简单头箍和黑卡子,根本没有首饰的概念。
毛衣又几乎都是个人买毛线回家去自己织,皮鞋更是难得一见高跟女鞋和尖头男鞋。
那不用说,这些样式新颖、时髦的“广货”,对首都人民会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这些东西价格也“便宜”啊。
像“刺儿梅”的配饰品,进货的价格区间只在分币和毛票的概念上。
最便宜的发卡子,样式和普通黑卡子一样,却有红黄蓝绿各种颜色。
六个半打才四分钱,那是要精确到“厘”才能算清楚的。
首饰里带项坠的项链成本最高,但一条也不过三四毛钱。
即使她把毛利加上好几倍,最贵的东西不过一块钱左右。
但凡逛街的姑娘只要看得上眼,就能买得起。
所以她每天光发卡子就能销出几百个,配饰品这块的总利润能达到每天五六十块。
洪衍武的棒针毛衣呢,因为是仿毛制品,进价只有八块。
但与之相比,当时的毛线却是每斤二十七块三毛,还需要工业券。
这么一来,洪衍武十三块批发,底下人接过来,在市场上就敢喊价二十六块。
虽然是暴利,可这在不懂行的人看来,却觉得卖主像傻子了,不少人都愿意落这个“实惠”。
皮鞋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批来自花城的男女皮鞋,大部分材料都是人造革的,但样式却很时髦。
再加上当时的皮鞋就属花城和沪海做工细致,看上去相当显档次。
洪衍武进价在十块左右,十五块一双批发。
底下人加价十元出售,照样能让大部分顾客心甘情愿掏腰包。
反倒是洪衍武进得八十双真正的皮鞋,是问者多买者少。
这是因为,虽然这些鞋的样式做工更高一筹,但批发价就得四十五块,在市场上售价那就更高了。
真舍得花一个多月工资买双皮鞋的人,那实在太少。
那么这些鞋,除了洪衍武和陈力泉自用或赠送亲友以外,也就是几个练摊的小子兜里有了钱烧包,买走一些臭美臭美。
其余的就只能摆在摊上当样品,权充招揽顾客之用了。
由此可以看出,这年头的消费层次还很低,绝对是以价格为中心。
在下面,如果继续按照销售量继续往后排呢,依次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
不得不说,实际情况和洪衍武所预计的确实有些差距,这两样东西的销量远没有火爆到他所想象的地步。
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内地的服装审美更普遍的局限在于细节变化上。
这些款式和剪裁太具突破性,在观念上被人们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除了一些敢于尝试,不屑于循规蹈矩的年轻人一见到,就欣喜若狂奉为神物,非买不可之外。
其他人虽然也爱不释手,但却有点不敢尝试、不敢出风头的顾虑。生怕被别人视为“流氓”。
再加上牛仔裤进货成本本身就高,洪衍武批发十五块,喊价都在二三十块。
不少人总是习惯性地拿劳动布来比较,怎么琢磨都觉着不值当的。
而蝙蝠衫虽然要便宜些,可偏偏又不对时令。
因此这两种衣服出货速度都不是很快,整个服装夜市每天也就走个一百五六十件吧。
虽说也还凑合,可要和庞大的库存量一比,再想想花城那边还在批量生产,和继续吃进的情况,就难免让人心慌了。
幸好洪衍武早就知道了后面的市场演变,不会动摇信心。
否则要换别人,非得急死不可,弄不好就销价处理了。
最后还得再说一句,滑雪服和西装的销量是最少的。每天整个市场也就能出去四五套而已。
但这可不是因为市场不认可,大家不喜欢。
“滑雪衫”这种东西,顾名思义是滑雪时穿的专用服装。
它和“登山服”一样,是当年唯一用光滑的化纤面料和晴纶棉做成的服装,有防水的效果。
所以较之传统用棉花做成的棉袄或棉猴儿,滑雪衫尽管有着“面包服”的外号,看上去鼓
第710章 名人效应
在1982年的开年之初,如果说可以用一句话给这一年概括一下的话。
那么这就是我国人民正在与短缺经济告别,却仍旧要为提高幸福指数持续努力奋斗的年代。
这一年,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人口总数首都超过了十亿人口。
这无疑让政府的机关相关部门如临大敌,更是全力去抓计生工作。
但在人口带来的空前压力背后,也意味我们拥有了一个相当庞大的消费市场,未来可供挖掘的潜力无限。
而在1982年的报刊上,全年有关经济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有两个。
一个是“擅自提价”,另一个就是“二道贩子”。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1981年前后,价格杠杆已经开始初步发挥作用。
正以越来越大的力度,来挑战由国家一贯实行的统购统销,不按照供需规律来确定的商品价格。
到了今天,当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其实是市场经济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可在那个时期,国家却仍要坚定地用行政手段继续来管理经济,管控市场。
当然,这不是说国家的政策在前进的方向上摇摆不定,或是要走回头老路。
而且因为一切改革都要循序渐进,并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带领我们摸索前进的“伟人”,相当小心翼翼,在追求一种逐渐过渡的“软着陆”。
因而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发布了十项措施坚决稳定市场物价,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来控制价格。
无论从大件自行车、手表还是到臭豆腐,统统都纳入管理范围。
同时为了方便监督,发动群众,报纸、电台经常公告各种价格。
尤其是与老百姓日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比如馒头、油条、麻花等等。
因为一旦当老百姓知道了国家规定的价格,自然就起到了全民监督的作用。
另外,为保证这些措施的落实,国家上层还要求必须坚决打击投机倒把的行为。
不用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不是出卖自己生产的产品,而是买进商品转手,从中获利的人。
也就是二道贩子。
但同时也提出,这种活动有些是国家允许的,有些是不允许的。
别忘了,只要是从事零售的人员货店铺。那都是转手渔利的机构。
如果都不允许等于是取消了所有商店,包括所有国营商店。
所以当年说,经过政府同意,在不影响国家收购的前提下,对经济自由行为,应该给予保护。
很显然,这是个过渡时期的政策,区别对待。
那么我们也就知道,洪衍武亲手兴办的这个服装夜市,处境有多么美妙了。
首先他们发挥着替西城区服装公司消化库存的功能,属于政府着意扶持的个体工商户,自然就归类在了国家允许的范畴之内。
其次他们去花城进货也绝对是一步妙棋。
由于从引进的大部分东西,在京城根本没有同类产品可比较,那么只要坚持把服装公司的商品低价销售,跟物价局也就能交代过去了。
所以总的来说,他们就等于身处在了一条安全的夹缝里。
既能享受国营商店的待遇,又不受价格管控。那可是要多滋润有多滋润呢。
这不,由于1982年的春节是1月25日,这才刚过完元旦,家家户户添置新衣的需求几乎一起爆发了出来,陡然让服装夜市的人流又提高了一截。
别说那些本来的俏货了,就是“滑雪衫”、“西装”的销量也翻倍了。
不出意外,整个市场的日销售额将重归两万的高峰。
正在这种情况之下,1月5日,洪衍专门请国家照相馆放洗的两张一人高的大幅广告宣传海报也出炉了。
这两张海报的画面一模一样,是去年刚上映完的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中的一个镜头。
画面相当富有浪漫情调。
在蓝天草原的田园风光下,由高仓健扮演的男逐渐田岛耕作,正骑在马上回头观望着由倍赏千惠子扮演的女主角风见民子和她的儿子。
三人之间的感情呼应,通过这一幕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且最为难得可贵的是,这三个电影角色的着装。可全都是牛仔裤。
猜你喜欢